第148節
但這樣首先要保障的就是百姓的收入,只有他們娶的起妻養的起子之后,才會這么積極,否則就是一紙空談。 韓熠在來之前就跟顏子薦要了一部分權利,那就是更改底層官職構架的權利,顏子薦覺得這點東西也不至于動搖國本,所以就隨他去了。 是以韓熠有自己的任命權,為了分清職責,他需要任命不少官員,這樣工資就要發很多,但是他不打算在增加稅收,是的,稅收除了國家定制的標準之外,現在的各地還能在這個基礎上自己定制,但只能加不能減。 畢竟每年規定交上去的稅收交不上去,那就等著挨收拾吧。 為了讓治下百姓過的寬松一些,韓熠準備就按照國家最基本的標準來征收,至于官員工資……他自己出! 他盤算了一下自己的身家,覺得給在這些人發幾年工資還是發的起的。 更何況,他還有一項任務是治水,治水這方面顏子薦將總覽交給了顏徵,也就是說韓熠如果有需求就只需要向顏徵報告,顏徵自然會給他批資源。 以他跟顏徵的關系,他倒是不擔心自己被卡,不過不到萬不得已,他也不想這樣拆東墻補西墻。 更何況,治水是個大工程,他需要實地考察之后才能確定方案,到時候朝廷資源夠不夠他用還是個事兒呢。 為此韓熠專門寫了一個條陳,準備到當地之后先梳理一下當地的情況,人口分布啊,耕種面積啊,畝產量啊,還有稅收情況。 把這些摸清楚之后,也不能著急,先一點點的改進,把縣衙整體框架搭起來,然后減稅。 不過,他覺得只要稅收降低一部分,可能就有很多人愿意過來了。 至于增長人口啊,城市建設啊,這些都要慢慢來,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等韓熠寫完條陳,掐指一算,這特么沒個五年十年搞不定啊,尤其是人口增長,如果純靠本地人,那至少以十年為起步,他這是要扎根基層的節奏? 不行不行,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的重心不該在這里啊,他是要回去幫顏徵的,哪怕不能制定國策,閉關研究先進武器都比在這里磨洋工強! 所以還是要從人口著手,吸引人口就只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自己本身有能夠吸引本國國民遷移過來的東西,二是移民。 然而現在芙蓉縣一窮二白,誰愿意來啊。 所以……他不僅僅要保障本百姓生活,還要努力發家致富才行。 韓熠頓時覺得腦殼有點痛,他恨不得轉頭回去問問顏子薦他就管治水行不行? 之前他覺得治水工程讓人腦殼痛,畢竟現在這年代什么公式之類的都沒有,都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經驗,現在他覺得比起這個,治水真是太容易了。 韓熠將寫好的條陳放起來,憂郁地看著窗外嘆氣。 一旁的褚非有些好奇,在他的印象中,韓熠是十分意氣風發的,臉上也經常洋溢著笑容,似乎沒什么事情能夠難倒他一樣。 現在這個樣子實在少見,他忍不住問道:“郎君可是遇到什么難題?” 韓熠沒忍住對著褚非大吐苦水,褚非一開始聽著還點頭覺得有道理,等到韓熠說到后來……他也跟著茫然了。 等韓熠說完,他只好說道:“這個……這個……我也……不知道該怎么辦?!?/br> 褚非很尷尬,他自忖也算是有點才華的,雖然年少時期放浪形骸了一些,但跟在他爹身邊的時候也算是經過見過,并且他爹都說他一點就透,是個好料子,奈何……他自己被寵壞了,一開始壓根就不愿意勞心勞力了去干活。 更何況他跟褚世英的關系在家族之中也不算什么隱秘之事,他爹對他十分不滿,便也放任自流。 結果沒想到啊,他知道的那些東西,似乎……沒有任何辦法能解決當下韓熠的困境。 韓熠當然也沒指望這褚非能夠干什么,當初褚家沒有落難的時候,褚非乃是一介貴公子,看到的都是國家大事,就算出仕品級也不會低,哪里會研究農耕之類的小事呢?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顏子薦讓一個伯爵去當縣令,本身就很奇怪,也就是還有治水這件事情遮擋,才讓大家沒有太多異議。 否則,肯定會有人抗議。 倒不是說韓熠多么受歡迎,而是現在的官場升遷已經有了一點點固定規律,誰辛辛苦苦爬上去,有了爵位也不想再回去當縣令啊,所以這件事情必須要打回,哪怕是王上的意思也不行。 就算這樣,顏子薦都跟大家保證這是特例,給韓熠縣令的身份只是為了讓他不必為了跟當地協調而浪費時間,他自己一個人說了算比較方便。 韓熠跟褚非吐槽過后,也算是舒心了一些,不管怎么說,困難都在這里了,只能一點點去解決,發愁也沒用啊。 當然首先要解決的可能就是當地人對他們的接受程度問題。 畢竟是新占地,當地人對他們可能會有很大的排斥,不把這個解決好,那無論是什么工作恐怕都不好推廣。 不過這件事情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然而韓熠沒想到的是,他們到了當地之后,并沒有受到什么排斥。 路上那些正在耕作的百姓看到這樣綿延的隊伍,也不過就是抬頭看了兩眼,然后繼續麻木耕種,在他們眼里沒有什么比趁著天時好多干點活來得重要。 韓熠從中原一路向東而來,路上從沃野千里一點點的到荒無人煙,老百姓也從面帶笑容到了面有菜色,等到芙蓉縣的時候就更加過分了——路上遇到的百姓無不面黃肌瘦,甚至連年幼的剛剛會走的孩童都在田間幫忙。 而這些孩子一個個的都有一個碩大的腦袋,當然并不是腦袋太大,而是他們的身體太過瘦弱,所以才顯得腦袋很大。 這樣的景象,韓熠只有前世在網上的時候看那些非洲難民的孩子才見識過。 然而照片跟現實終究是兩回事,看照片只是覺得那些孩子挺可憐的,關上電腦就忘了。 而親眼看到這些孩子瘦骨伶仃的樣子,韓熠只覺得震撼。 “怎么會這樣?”韓熠緊緊皺著眉頭,他原本已經做好了當地不太富裕的準備,然而現在……何止是不太富裕,簡直是貧困到了一定程度。 可芙蓉縣這里雖然是新占地,實際上并沒有經歷太長時間的混亂。 他來之前翻過一遍過往的戰報,芙蓉縣從開始攻打到徹底攻占一共就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而帶兵的是蒙先,蒙先在占領這里之后并沒有掠奪當地百姓。 當時韓熠還覺得蒙先有良知,現在看來……這根本是沒什么好掠奪的吧? 所以這個地方在趙國手里的時候,百姓過的就不怎么樣? 韓熠覺得自己的工作好像又增加了難度,等到了當地之后,有當地小吏過來迎接,韓熠二話不說直接讓把各方面的資料拿出來看,至于宴請啊什么什么的……都窮成這樣了,宴請也不過就是吃糠喝粥??! 小吏見韓熠沒有提出過分的要求也松了口氣,戰戰兢兢的過去讓人抱過來了一堆竹簡。 竹簡雖然看著多,但實際上也沒多少數據,都是秦國接手芙蓉縣之后對人口和土地的梳理,至于以前趙國記錄下來的資料……不好意思,讓蒙將軍給燒了。 韓熠頓時氣不打一處來,狠狠給蒙先記了一筆,然后再看其他。 等他看到下面稅收情況的時候,不由得瞪大眼睛:“怎么回事?為什么稅收這么多?是誰定制的?百姓都窮成這樣了,哪里交的上來?你們這是瘋了嗎?” 這樣還想貪污,能貪幾個錢???你就算想貪把當地發展起來,大家有錢了不就貪的更多了嗎? 當然他不是鼓勵貪污,但問題是這么干根本就是竭澤而漁,也太鼠目寸光了! 小吏苦著一張臉說道:“伯爵,縣令,這已經是最低的稅收數目了,沒辦法再低了啊?!?/br> 韓熠愣了一下,仔細詢問才知道原來新占地跟秦國原本的國土稅收比例是不一樣的,一般是秦國普通百姓的一到兩倍這樣,交上三四年之后,才能跟普通國民一個待遇。 真是萬萬沒想到啊。 韓熠等小吏說完之后,勉強擠出一個笑容說道:“多謝你了,今日天色不早,你先回去休息吧,等明日我們繼續詳談?!?/br> 小吏見他面色不虞,趕忙退下。 韓熠將這些數據往旁邊一扔就開始給顏子薦寫奏疏。 他的奏疏到咸陽的時候,顏子薦正在跟重臣開會,因為人不多,相當于小朝會了。 顏子薦一邊讓高府令念奏疏一邊笑著說道:“阿熠恐怕是遇到困難了?!?/br> 其他人也都心領神會的笑了笑,多少都覺得出了口氣——這貨雖然走了,但還留下了一個整改朝廷的概念,這兩天他們可累得不輕。 結果很快他們就笑不出來了——直接被韓熠罵懵了。 第159章 韓熠給顏子薦寫奏疏掰著手指頭數都是有數的, 不……應該說他基本上就沒寫過什么奏疏。 這一次遞上來的流程特別的正式, 而且好像還很厚的樣子, 一開始搞的顏子薦還有點感動。 不過因為這封奏疏遞上來的時候正巧他把人喊過來開會——六國都有點打不下去了,嚴格來說是五國有點撐不下去,趙國已經先撤了一部分,跟秦國更多是在大眼瞪小眼, 基本上沒啥進攻行為。 其他國家一看你不動,光等著我出力?于是也都不肯動。 于是一時之間天下進入了一個詭異的和平時期, 只不過為了以防萬一誰也不敢撤兵。 可是這樣耗下去的話, 對于秦國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糧草的耗費, 大量青壯不能回去耕地, 這都是問題。 是以顏子薦直接帶著奏疏去開了會,大家商討之后,覺得還是議和比較好, 反正秦國現在算得上就是戰勝國,在議和的過程中還是能占便宜的。 在定下這個方針之后,大家就輕松了很多。 仗打了這么多年,不論是老百姓還是官員其實都很疲憊了,老百姓擔心漲稅征兵,而官員則提心吊膽生怕傳來戰敗的消息。 誰都不容易, 趕緊議和讓大家松口氣吧。 在這個過程中,顏徵這位太子也適時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他的想法是不要分開議和, 最好同時議和,這樣可以讓六國來不及互通消息,以免他們聯合起來向秦國施壓。 更甚至還可以派人去游說一下各國官員,反正……每個國家都會有那么幾個帶路黨,只要給的好處足夠多,他們不會吝嗇幫秦國說話的。 顏徵這個提議算不上君子,不過國與國之間的交鋒,誰要當君子誰吃虧。 在這個過程中,顏徵順利的將李通古推出去當謀士去游說各國。 這是他給李通古的一個機會,一方面是讓李通古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之中,另外一方面則是想要看看這個口氣那么大一張嘴就是要“滅諸侯”的李通古到底像不像他嘴上說的那么厲害。 沒有人反對顏徵的提議,就在顏徵也放松的時候,聽說韓熠送上了奏疏,也是眼睛一亮,然后……他也懵了。 韓熠的用詞犀利又激烈,基本上把朝廷上下罵了個體無完膚。 他也是很服氣了,人家打下了新占地,為了避免當地人的抵觸情緒,一般都會給與一點寬松政策。 當然這個也看情況,一般只有漢族,確切說是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漢族會這么做,而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的土狍子們,剛上位的時候也不懂這個,外族就更不用說了,遇到了外族入侵不燒殺搶掠就不錯了。 但一般漢族占領了當地之后,哪怕不減稅也不會加稅,結果誰能想到現在居然還有這么一條規矩呢。 而且韓熠翻了一下他帶來的資料,發現這個政策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存在的,是大家約定俗成的一種東西。 韓熠覺得……這年頭的老百姓沒有立刻造反大概就是因為日子還沒到完全過不下去的地步。 可真到了那種地步……秦二世而亡,這可是血淋淋的例子啊。 韓熠怎么也不能讓秦國走到那種地步,所以為了體現出重視,他的用詞就激烈了一些。 重點就在于你們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是竭澤而漁,不說老百姓會不會造反的問題,就說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餓死了,人口越來越少,將來你要跟誰收稅去? 而且大家都知道被秦國占領之后會繳納高昂的稅收,這些老百姓會乖乖歸順嗎?他們拼死也要抵抗啊,你們這是嫌前線將軍們打仗太容易? 有你們這么開朝廷的嗎? 孝公當年為了人口做出了多大的努力?甚至制定了許多國策,這才讓秦國的人口一點點多起來,而現在人口多的國家實力就強,結果你們可好,反其道而行之,你們對得起祖宗嗎? 本來韓熠寫著寫著寫激動了差點寫出當年公孫衍變法怎么怎么樣,但是等他寫完了想一想,雖然當年秦國變法是公孫衍一手推動,也是他提起的,但在秦國這位已經是板上釘釘的罪人,韓熠只好涂改了將變法的功勞全放到孝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