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
一是官員俸祿低,除了養家糊口之外,還得聘請幕友、仆役,否則辦公、勤雜等事務無人承擔,這些額外支出,朝廷是不管的,全部由官員們自掏腰包,再加上逢年過節還得打點孝敬各級上司,往往官員們一年的俸祿還不夠他們一個月的花用。 另一方面,廣德帝這一輩子都在和韃靼死磕。 在孟則知看來,廣德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卻不是一個好皇帝。 他這皇位來的輕巧。 在太祖皇帝的八個兒子里,廣德帝年紀最小,資質也最平庸,可耐不住他運氣好。 天下還沒有大定,他的七個兄弟就戰死了一半。等到大揚朝立國,他五哥和七哥為了爭奪皇位,想要效仿玄武門之變,除掉他二哥,最后卻被反殺。 他那得勝的二哥笑到一半,不知道從哪兒飛出來的一根流矢要了他的命,順便帶走了悲痛欲絕的太祖皇帝。 就這樣,做著閑王夢,從來沒有接受過一天正統帝王教育的廣德帝倉促之中就被文武百官推上了龍椅。 結果就是,廣德三年,韃靼犯邊。 堂堂一國之君,被胡虜攆著拋棄國都,從北方逃到南方,又從南方逃回北方,最后雖然保住了命,卻落了個妻死子亡的下場,簡直是奇恥大辱! 為此,廣德帝忍辱負重,終于在二十年徹底擊敗了韃靼。 這也是廣德帝當政二十多年來,唯一的功績。 廣德三年的事件過后,揚顧皇室在百姓心中威嚴掃地。 在這樣的情況下,廣德帝正式上手治理朝政。 為了增加百姓對新建王朝的信心,博一個仁政愛民的美名,廣德帝不得不一再削減賦稅,一開始效果的確是不錯,可財帛動人心,漸漸的,底下的人就不老實了,就連皇子也摻和了進去。 廣德十八年,為了對付大皇子,二皇子費盡心思弄出來了一個科舉舞弊案。案發之后,大皇子被圈禁,十幾個涉案官員被推出午門斬首,他們的家眷多達二三百人,或被流放或被充入教坊司為妓。 事后,心有不甘的大皇子勾結韃靼殘余勢力,暗殺預備歸京的趙以敬。 大皇子被廢之后,為了防止朝堂上二皇子一家獨大,廣德帝不得不扶持七皇子與其分庭抗禮。 然后就在廣德二十二年,青州大旱,七皇子為了把二皇子拉下馬,竟不惜劫走賑災銀兩,導致青州流民暴亂,餓殍滿地。 可廣德帝就算是知道了又能怎么樣 為了民心,為了皇家的威嚴,他不僅要把這些事情壓下來,還要命人幫他們把小尾巴清理干凈。 做皇帝做到這個份上,也是夠失敗的。 難道廣德帝就沒想過要改變現狀嗎 他怎么可能沒想過。 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耗羨一事干系到滿朝官員的利益,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 之前的十幾年他忙著對付韃靼,總想著攘內必先安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對官員貪腐多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等到好不容易打完了韃靼,他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從前,因著精力不濟,實在是折騰不起來了。 如今聽到孟則知談及此事,他忍不住的問道:你認為此事何解 一,明定耗羨額數,且耗羨歸公,由朝廷統一分配給各府各縣調度使用。二,高薪養廉。三,明罰敕法。孟則知的話鏗鏘有力。 耗羨歸公,高薪養廉 相當于打一巴掌再給個甜棗,廣德帝喃喃自語,這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他越琢磨兩眼越亮,而后又像是想到了什么,眼底的光芒又慢慢的黯淡了下去。 還是那句話,他這具身體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要是孟則知能做到這些 想到這里,他猛的一抬頭,而后神情一滯。 正如同陶安所想的那樣,他的確不想孟則知摻和進奪嫡之爭里。 旁人或許不知道他的身體狀況,他自己卻是再清楚不過。朝堂上已經是二皇子和八皇子的天下,便是他有這個想法,也沒辦法在短時間之內給孟則知鋪出一條康莊大道來。 既然如此,倒不如從一開始就讓孟則知做一個不爭不搶的閑王,憑他六元及第的身份,相信他的繼任者會很愿意養著孟則知這個吉祥物。 可此刻的孟則知表現的實在是太過耀眼,他不由又想起二十一年殿試時,孟則知提出的南北榜建議 這一瞬間,他動搖了。 他一臉復雜,嘆聲說道:你先下去吧,讓朕好好想想。 是,兒臣告退。 等到孟則知一走,陶安也退了出去,他招來心腹,道:去,和劉大人他們說,聯名奏請五殿下入朝觀政的事情先放一放。 是。 說完,陶安開眉展眼。 他這個外甥比他想象中的要優秀的多。 作者有話要說: 耗羨歸公,高薪養廉是清雍正年間通過定火耗以增加各級地方官薪給的重要措施。 上一章中肯評論 不可修也:感覺他倆一見面就嗶 #不是,沒有,別瞎說,人家根本就沒上床。# 第72章 就這樣又過了小半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