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惟妙惟肖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沈采萱想用水筆。 可問題是,條件不允許??! 不過,沒有條件,可以創造條件嘛! 水筆……呃,這個制造的難度太大,沈采萱搞不定。 倒是鉛筆……這個可以有。 前世,沈采萱外出旅游,曾出于好奇,去過一個鉛筆博物館。 在那兒,沈采萱不僅看到了加工鉛筆用的材料,如石墨、粘土和木材等,還參觀了正在加工鉛筆的鉛筆作坊,簡單了解了一番制作鉛筆的工藝流程。 鉛筆的制作過程并不復雜,只需石墨和粘土這兩種原料,就可以制作出簡易的鉛筆芯。 石墨可以入藥,因此可以在藥鋪買到。 粘土是一種分布得很廣泛的礦物,只要找對地方,都不用花錢,就可以弄到手,要多少有多少。 是以,沈采萱很輕易的就搞到了制作鉛筆芯的原料。 原料到位,接下來就是將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好,攪成糊狀,擠壓成型。 隨后,就是高溫焙燒環節了。 沈采萱家每隔兩到三天就要制作出一批鹵瓜子和鹵花生。 為了烘干鹵瓜子和鹵花生,不久前,沈采萱家特意砌了一個土炕。 沈采萱就地取材,將成型的鉛筆芯放入土炕之中燒制。 如此,鉛筆芯便制成了——也就是沈采萱拿在手里的那根墨條。 值得一提的是,原料配比——也就是石墨中摻入的粘土的比例不同,鉛筆芯的硬度和顏色深淺也就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只要稍微留意,就會發現鉛筆頭上標著h、b、hb一類的字母,表示的就是鉛筆芯的硬度和顏色深淺—— h(hardness)表示硬質鉛筆,h前面的數字越大,代表所含的粘土越多,鉛筆芯越硬,顏色越淡,適合用于界面相對較硬或粗糙的物體,比如機械制圖、木工劃線等。 b(black)表示軟質鉛筆,b前面的數字越大,代表所含的石墨越多,鉛筆芯越軟,顏色越濃,適合繪畫(尤其是素描),其中2b鉛筆被用于填涂一些機器可識別的卡片,如答題卡。 hb則表示軟硬適中的鉛筆,它的筆跡顏色比h類鉛筆深,但又比b類鉛筆更容易擦除,故而適合日常書寫之用。 按理,鉛筆芯是不能直接拿著使用的——直接使用的話,一則容易弄臟手,二則容易折斷——必須像給鉛筆芯穿件衣服似的,在外面套上一層保護套——鉛筆桿。 給鉛筆芯套上鉛筆桿,理論上來講,并不復雜——在刻有凹槽的板片中,鑲嵌鉛筆芯,再把兩個板片對拼,用膠合劑粘合在一起,烘干后,放入特制機器刨桿,即可制出白桿鉛筆(白桿鉛筆就可以用于日常使用了,倘若嫌棄白桿鉛筆不好看,可以將白桿鉛筆進行油漆和印花裝飾,使其成為具有一定外觀顏色和花紋圖案的成品鉛筆。)。 但,cao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制作水平有限的古代,需要花費一定的工夫。 這兩天沈采萱實在太忙,做完了鉛筆芯就撂在那兒了,真心沒那閑工夫弄什么鉛筆桿了。 這會兒沈采萱急著要用鉛筆,只好將鉛筆芯用手帕一包,湊合著用了。 “四郎,你不好奇么?咱們是出來找人的,我為什么要帶上鉛筆呢?”沈采萱問道。 沈正榕一怔,有些不確定的說道:“嗯,你帶上筆,是為了算賬吧?與其坐在車里無所事事,浪費辰光,還不如算算賬。 “至于為何要帶鉛筆,而不是毛筆,那是因為用毛筆就得研墨,而在馬車里研墨,研出來的墨汁是很容易灑的,搞不好會把墨汁灑得到處都是。倘若用鉛筆的話,就沒有這個顧慮了?!?/br> 沈正榕越說,越覺得自己說的有道理。 沈采萱點點頭,贊許道:“嗯,你說的有點道理。不過實話告訴你,我帶鉛筆出來,可不是為了算賬的,而是另有用途?!?/br> “另有用途?什么用途?不用來算賬,”沈正榕盲猜,“難不成用來畫畫兒?” 沈采萱笑吟吟道:“回答正確?!?/br> 說罷,沈采萱便微微向后仰,背靠著車壁,開始刷刷刷的畫起畫兒來。 兩刻鐘之后,沈采萱將畫好的畫兒遞給沈正榕。 “??!”沈正榕驚嘆出聲。 車廂里,除了沈采萱和沈正榕,沈世華也在。 只不過,沈世華心情沉重,一直低著頭想心事,便一直沒有出聲。 此時,沈正榕驟然發出驚嘆聲,驚動了沈世華,沈世華不明所以,抬起頭來,問道:“怎么了,怎么了這是?” “爹,你快看,你快看看這幅畫兒!”沈正榕將手里的畫兒遞給沈世華。 沈世華接過畫兒,定睛一看…… 畫上的少年十來歲的年紀,臉龐微瘦,神清骨秀,眉宇間透著幾分少年人獨有的明亮嬌憨——這,這畫的分明就是沈正榕??!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四娘,原來你不光會寫字,還會畫畫兒呀!”沈世華贊嘆道,“而且畫得這么好,跟真的一樣!” 沈世華沒讀過書,琴棋書畫,樣樣不通。 他這輩子,就沒見過幾張正兒八經的畫,自然不具備鑒賞書畫的能力。 沈世華想當然的認為,畫兒嘛,自然越像越好,畫的越逼真越厲害。 小女兒給小兒子畫畫兒,畫得跟真的一樣,她這畫技,牛掰! 與書法一樣,前世里,沈采萱曾經學過一段時間的繪畫。 不得不說,沈采萱在繪畫方面,還是有那么一點天賦的,她的畫技……怎么說呢?不差,但離牛掰,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 不過,畫技牛掰不牛掰的,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用。 沈采萱道:“我打個比方啊,倘若四郎走丟了,咱家為了將他找回來,就將這張畫貼在陶然居的門口,然后告訴前來圍觀的人,誰能夠提供畫中人的線索,咱就給他一兩銀子,誰能夠告知畫中人的下落,咱就給他十兩銀子。 “爹,你覺得以這種方式找人如何?會不會比咱家幾個人漫無目的的到處瞎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