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東家長西家短
沈世華的老家望山村雖然也是依山而建,卻從未發生過泥石流。 是以,沈世華對泥石流沒有什么概念,不曉得泥石流到底有多么可怕。 聽了那車夫的寬慰之言,沈世華微微松了口氣。 這可真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沈世華定了定神,追問道:“大哥,你可知道我大姐他們去哪兒了?” 那車夫搖搖頭:“這個嘛,人生地不熟的,我實在是打聽不出來。不過,逃荒嘛,肯定不會漫無目的的到處亂跑,多半會去投靠親朋好友。 “沈老爺,你不妨向你大姐家的親朋好友打聽打聽,說不定能夠打聽出你大姐他們的下落?!?/br> 大姐家的親朋好友? 沈世華犯起了難。 說實在的,張家雖然是沈世華的外家,沈世華嫡親jiejie的婆家,可這些年來,沈世華與張家鮮少聯系,并不是很了解張家的近況。 張家都與哪些人家交好?對此,沈世華幾乎一無所知。 眼見沈世華神色焦慮、如坐針氈,實在是無心招呼他人,沈采萱便代他出面,又向那車夫問了幾個問題,隨后便將那車夫客客氣氣的送走了。 沈世華思來想去,都不曉得該向誰去打聽,只好向沈采萱求助:“你大姑、你大姑……唉,也不知她現在人在哪兒,日子可還過得下去?四娘,你能不能想個辦法出來,盡快查出你大姑他們的下落?我實在是擔心他們,擔心得緊?!?/br> 沈采萱心說:“我能有什么好辦法呢?在這個通訊基本靠吼的時空里,在缺少線索的情況下,要找到幾個人談何容易?” 盡管沈采萱心中沒底,神色卻很鎮定:“靠山屯雖不屬于溫陽縣,卻離溫陽縣不是很遠。這樣吧,待會兒我給鄭大哥寫封信,拜托他幫忙打聽打聽,看能不能打聽到我大姑他們的下落?!?/br> 沈世華眼睛一亮,等不到待會兒了,催著沈采萱現在就把信給寫了。 不久之后,沈世華顧不上吃午飯,拿著墨跡未干的書信,就要跑去陳記,請陳記幫忙將信送去鄭家。 就在這時,鄭永維叫住了他:“伯父,你等等,先別忙著去寄信?!?/br> 鄭永維已經在沈采萱家賴了好幾天了,不但蹭吃蹭喝蹭住,還蹭說書聽。 饒是他臉皮厚如城墻,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這兩天,鄭永維收了收心,只聽趙老爺子的說書,其他時候,他就游走于陶然居,這里幫個忙,那里搭把手。 方才,鄭永維聽說沈采萱家要找人,想請他哥幫忙,心念一動,就有了一個想法。 “伯父,我雖不如我哥人面廣,卻也認識不少人。要不這樣,我給我的幾個朋友寫信,讓他們也幫忙打聽著?” 打聽消息嘛,自然越多人打聽越好。 鄭永維主動提出要找人幫忙打聽,沈世華自然是感激不盡,緊握住鄭永維的雙手:“小鄭啊,謝謝你,真的太謝謝你了!” 哎喲,太熱情了! 鄭永維笑嘻嘻的客套了幾句,便提起筆來,刷刷刷,一連寫了五封信。 沈世華看著這一封又一封信,仿佛看到了希望。 正當沈世華要懷揣著這些希望,出門前往陳記的時候,一個出人意料的訪客出現在了陶然居門外。 “楊家奶奶,什么風把你吹來了?”沈采萱一臉詫異的看著突然出現在眼前的孫婆子。 沒錯,來人是楊家的老太太孫氏,也就是那個……呃,十里八鄉聞名的長舌婦、包打聽。 聽鄭忠維說,楊家的豆腐坊生意興隆,做出來的豆制品有多少賣多少,供不應求。 這些日子,楊家人從早忙到晚,忙得腳不沾地,幾乎就沒有得閑的時候。 楊家都忙成那樣了,這個時候,孫婆子不留在自家的豆腐坊幫忙,怎么跑這兒來了? 沈采萱著實想不通,一頭霧水的將孫婆子迎進了自家的堂屋,讓人趕緊上茶。 孫婆子是個急性子,不等茶上來,她就噼里啪啦的說了起來。 孫婆子此行是特意來報信的,而報信的內容,巧得很,正好是關于沈月娟家的。 說來話長。孫婆子共有三個兒子,盡管孫婆子的老伴兒健在,“父母在不分異”,按理楊家還沒到分家的時候,但老兩口都比較開明,幾年前,在給小兒子娶了媳婦之后,他們便主動提出分家,讓三個兒子各自過活。 現如今,老兩口與大兒子一家——也就是楊家大房住在一起。 楊家所開的豆腐坊,嚴格來說,是屬于楊家大房的。 原本,楊家大房不想讓楊家二房、三房摻和進自家的生意,奈何楊老爺子堅持,只好讓楊家二房、三房來豆腐坊做工。 最一開始,楊家二房、三房只來了兩個人——楊老爺子的二兒子和小兒子。 到了后來,豆腐坊生意太好,實在忙不過來,就把楊家二房、三房的其他人也叫過來幫忙。 就在前天下午,楊老爺子的二兒媳和小兒媳終于將老家的一切料理妥當了,帶著兒女和超多的行李,浩浩蕩蕩的殺來了縣城。 這下可好,不但豆腐坊多了好些個人手,孫婆子這個話癆也有了兩個閑扯的對象—— 孫婆子的大兒媳不太喜歡說長道短,孫婆子與她講不到一塊兒去,平時很難閑扯得起來。 孫婆子的二兒媳和小兒媳卻能說會道,與婆母有著共同的愛好——嚼舌根。 孫婆子手里有忙不完的活兒,可這并不耽誤她東家長西家短,昨天的大部分時間里,她都在與新來的兩個兒媳說別人是非。 三個女人一臺戲,婆媳三人說啊說,越說越high,從縣城的新鮮見聞說到了望山村的家長里短,從村東的二愣子說到了村西的王寡婦。 忽而,孫婆子的小兒媳說起了老沈家的是非。 大約在六七天前,某個傍晚,沈壽海出嫁多年的大女兒沈月娟帶著一雙兒女,倉皇來到了沈家老宅的門前,說婆家遇上了大難,她太婆婆性命難保,急需一筆救命錢,懇求沈家人多多少少借他們家一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