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書迷正在閱讀:快穿之孟婆世間行、狗血體質[快穿]、不和我好就重生、快穿之奇妙世界奇葩人、(快穿)陪坐騎歷劫的那些日子、被快穿后我成了人生贏家、定制臨時工[快穿]、當魔王穿成了小可憐[西游]、前女友了解一下[GL快穿]、AI要戀愛[快穿]
殊調女子學院。 殊調,與眾不同的格調。她們想完成的事情,與中華上下五千年來盛行的男尊女卑相駁,可不是與眾不同? 姊妹們,關于女學,我有一些小建議。rdquo; 文善且說。rdquo; mdash;mdash;本來女子就極少有長輩替她們取字,何況幾人是離經叛道的種。索性拿自己筆名作字,好讓大伙稱呼。 我等為神州女兒辦的女學,初衷是望她們能從中學到如何自立自強,脫離后宅,然而有些人家,吃不飽飯,何談上學呢?他們哪怕愿意砸鍋賣鐵,那也是去供自家小子的。rdquo; 文善的意思是hellip;hellip;我們免去學費?rdquo; 此言一出,當即有好幾聲反對。 不好不好,古人云:道不輕傳。如果免去學費,比起感激,更多的人會認為我們是無能之輩,來學習時帶著輕視,不太信任我們傳授的道理。rdquo;聽著有些荒謬,卻是大多數人的心思,那么便宜,是不是假貨?不花錢?真的假的?是不是有陷阱?mdash;mdash;盡管窮人家不在乎,他們壓根不打算送女兒來上學,免費也不干,女的上學堂有用嗎,留在家里干農活/照顧弟妹/做家務更劃算點。至于富貴人家,他們并不介意是付高昂的學費還是低廉的學費,獨怕上當受騙,寧愿去上要錢的女學,一分錢一分貨的硬道理他們心中有數。 確是如此,何況一所女□□轉所費金銀頗多,盡管我們的潤筆費足夠支撐這筆費用,只是我怎可以理直氣壯請各位將私產交出?親兄弟尚需明算賬,此事萬萬不允許開先例,我知諸君心意似我心意,然而為女學長久,月薪必須定下。rdquo; 幾位誤解我的意思了,我非是想白送。有幾條章程需各位判斷。老話說得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先生曾教導過我,應善用利誘,殊調女子學院為喚醒同胞所開設,學員自是以多為美,如何吸引更多的女子入學,得仔細合計。rdquo;單雯停頓一下,緩口氣,見到同志們皆目光炯炯注視著她,有幾人身體略顯前傾。遂微微一笑,繼續說下去:富貴人家咱們一時半刻吸引不來,他們看重的是口碑,聲望,有財力去支付高昂的學費。所以我們目前面向的主體,該是中下層的百姓。rdquo; 有人暗暗點頭。 首先,學費肯定得收,和普通女學一樣便可,別用廉價來吸引民眾,同樣的,隨意抬高價妄圖走貴且精路線也不行。不過我們能設立獎學金。rdquo;單雯在握起鋼筆,在白紙上寫下獎rdquo;字。 何為獎學金?rdquo; 法子是我從我先生那里聽來的,先生說不是她所想,她是依樣畫葫蘆,照搬,首位設立獎學金制度的學院已不好考究。獎學金作用是獎勵學習得好的學生,我們每一季度進行一次對課本知識的考校,以金錢獎勵前三位學子,狀元獎勵六十塊銀圓,榜眼獎勵三十塊銀圓,探花獎勵十五塊銀圓。rdquo;要知道,在大館子里請客,高級的魚翅席一桌單單需付十二銀圓,拿到最低的獎學金,請人吃頓宴席,還可以剩下三塊銀圓去過日子,一銀圓足夠買八斤豬rou,足夠她們頓頓吃流油大肥rou好長一段時間。 好想法!rdquo; 我們再從學費里抽調一部分,給學員們提供午餐,不拘什么山珍海味,只做六菜一湯,菜則二葷四素,湯水多加油腥,打些蛋花進去。多的我們尚供不起。凡事盡力而為。rdquo; 石橋撫掌笑說:如此,哪怕是為省那頓午飯,也有不少人家將女兒送過來。rdquo; 那么我也來獻丑,添上一條。為學生身體著想,我們規定好用餐時間,下課后統一領人到食堂,免得她們或被迫,或自愿地把飯食帶回家去給父母兄弟吃。rdquo; 她的提議得到眾人一致贊同。 我也加一條,學校里掃地洗碗整理書籍之類活計,包給學生們做,付工錢,不許耽擱上課時間,若是有想上學卻苦于家境,亦或家中不允許,她們完全能夠自行賺取學費。rdquo; 正好,我家里開繡莊的,我繡技一般,然則僅僅是教授她們生存技巧并不困難,學成后不想受家庭擺布也有底氣。rdquo; 你一言我一語,慢慢令女學制度完善。 * 一九零八年,正月初一,黃道吉日。 大紅鞭炮在學園大門口噼里啪啦炸響,象征喜慶的紅紙碎開滿地,熱鬧引得行人駐足觀望,一副對聯貼在大門兩側mdash;mdash; 上聯:桃李遍九州 下聯:芝蘭滿中華 橫批:魚躍鳶飛 原來是一所學校。 善文,快把告示貼一下!rdquo; 石橋,剪刀放哪里,你有看到嗎?rdquo; 大家快看過來mdash;mdash;rdquo; 回首的,側頭的,旋身的hellip;hellip; 咔mdash;mdash;rdquo; 隨著相機聲響,沒有斑斕色彩的相片將幾人笑顏留住,滿滿的活力與希望呼之欲出。 * 林悅,你想好啦,真的不來上學?之前是我從沒上過學堂,一時之間沒想起來你可以上學校,并非是不想送你上學。rdquo;單雯解釋給林悅聽,生怕小孩兒是太懂事,覺得不應該再給她做負累,才拒絕去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