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節
吳大人氣死,自然不會怪兒子,又給吳夫人記一筆。 本來看在夫妻一場,吳夫人糊涂,吳大人送回祖宅,也是希望吳夫人好好檢討,受到教訓,免得以后做出更不當的事情來。 如今女兒議親,沒有母親在,也不可能讓妾室出面。 吳大人干脆就把女兒送回祖宅,也修書讓族中受人尊敬的老夫人幫忙留意一下女兒的親事。 吳夫人就大受刺激了,她一門心思想女兒高嫁,就算不進宮,不當皇子妃,即便也是像林貝玉那樣的世子夫人,可現在丈夫把女兒送回老家,想在老家議親,吳夫人怎么樂意。 吳家祖地坪西,是坪西名門望族,坪西的優秀子弟也不少,這里又是吳家的大本營,吳婉若嫁到坪西也沒什么不好,再加上吳大人真沒想過要把吳夫人接回京了,只想著等兒子娶妻,讓媳婦掌家,他以后退休了也回老宅養老。 但吳夫人不能理解,得知兒子不做官卻去臨揚城書院當教書的,就已經要炸了,再看到女兒回鄉,整個人都要瘋了。 可吳大人意已決,哪里會聽吳夫人的,對吳夫人的來說置之不理。 吳大人的態度擺在那里,夫貴妻榮,子憑母貴,但母也以子貴。如今吳大人怪了吳夫人,吳縉也怨了吳夫人這個親娘,所以吳夫人即使在族中上竄下跳,有宗婦們按著,吳夫人什么也做不了。 此時吳夫人后悔,悔的腸子都要青了,要知道自己會落到這樣的地步,當初她怎么也不會這么算計。 就是有心算計,也別暴露了自己。 吳夫人又恨侄女,若不是侄女經不住事,把她暴露出來,她也不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 而此時臨揚城青陽書院,惜珍看到吳縉的時候,不由地瞪大了眼睛。 “你腦子壞了,好好的官不做,跑到這里來教書?!绷窒д湫老仓?,想的是吳夫人估計恨死她了。 當初吳夫人的算計,也是林惜珍史料未及,心里更是難過的很。雖然吳縉沒有被得逞,可林惜珍沒想到表面對她好好的吳夫人竟然這樣不滿意她,一時間對于跟吳縉在一起,不免心灰意冷。 且她跟吳婉是閨中蜜友,出了這樣的事,她被父親送來大姐這里,聽說吳婉被送回坪西議親,林惜珍更悵然,只覺得一夜之間都變了。 第135章 鞠躬盡瘁 “林大人?!绷置髡\聽到后面的聲音很是無語, 其他官員也見怪不怪了。 自從吳縉去青陽書院教書后,吳安國就成了林明誠的老尾巴了,從前是炫兒子, 現在是推銷兒子。 “孩子們的事看他們自己的緣份, 你不用cao心這么多?!?/br> 林明誠雖然也為兒女們的事cao心, 但絕對沒有吳安國這樣的,這么努力要幫兒子搞定未來岳父的。 吳家發生的生辰宴之事, 林明誠就不想把女兒嫁到吳家去了,所以才會把惜珍送去臨揚城,甚至想著寶珠嫁在臨揚城, 惜珍若是在臨揚城找到歸宿, 兩姐妹也能就近照顧一些。 但吳縉跑到青陽書院去教書后, 林明誠就不管了,成不成, 看兩個年輕人的緣份。當然林明誠還是寫信讓寶珠看好惜珍, 一切順其自然。 “那是那是,我兒子中了進士后,我就不cao心了。走走,到我府上喝兩杯, 我府上新請了一個廚子, 做的湖川菜那叫一絕, 你可要嘗嘗?!?/br> 林明誠本來沒興趣的,聽到湖川這兩個字,當下腳步一頓。雖然這是架空朝代, 但還是能找出相似的地方,就比如湖川,有些像上輩子熟悉的兩個地區,林明誠有經過,但沒停留,聽說那邊做的麻和辣最美味。 吳府果然很冷清,但吳安國說的不錯,這個廚子做的菜和御廚有的比,祖上當過御廚,而且還去過很多地方,憑著自己的天賦和手藝,學了不少地方的菜。 “你這是撿到寶了?!绷置髡\都羨慕吳安國了,他府上的廚子也不錯,但跟吳府的新廚子到底差一截。 “我也覺得留他在我府上,倒是埋沒了?!眳前矅鴱那巴馊蔚臅r候,就救了新廚子父子,這么多年過去了,新廚子父親死了,酒樓被封,他的妻子被豪強霸占,兒子意外死亡,自己重傷逃離到了坪西求助吳氏族人。 吳安國這里知道,便命人去查此事,幫了新廚子一把,這人不愿意進宮當御廚,仇也報了,自己孤身一人也沒心思開酒樓,便留在吳府了。 林明誠聽著臉色也嚴肅的很,這這些貪官污吏還有官商勾結做惡事的相關人員也是厭惡的很,雖說水至清則無魚,但奪人配方不成,便害人至死,卻強奪人的妻,這類的人絕對要狗頭鍘。 次日,早朝后,林明誠就和延熙帝說了此事。 這事延熙帝也是知道的,吳安國有跟延熙帝報備過,涉事的相關人員都被處置了。 但現在林明誠覺得該嚴查,要嚴厲打擊才會讓一些人的惡行有所收斂,整個國家有多少這樣的事情,正所謂山高皇帝遠,上瞞下欺沒人捅出來皇帝也不知道。 還有林明誠現在身為工部尚書,很有心把整個國家改革的更好,林明誠要做的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除了皇帝這邊的支持,戶部那邊哪里肯哪出這么多錢來,所以戶部老家伙一聽到要錢就跟林明誠打太極,哭窮喊難。 從戶部這里要不了多少錢,林明誠只好自己想辦法,這其實也不難,說動富戶們愿意掏錢捐款就行。 只要交通便利了,偏遠地區和村莊不再閉塞,人們男男女女能受上學受教育,能拿起法律和武器保護自己,人們面臨的危險相對會減少很多。 再說比起國內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該讓大家知道外敵的威脅對國對家都非常的不安全。 少年強則國強,林明誠雖然是工部尚書,但對教育這一塊很重視,要不是他還要修路建橋,他早申請調到禮部去抓教育這一塊了。 禮部尚書是個老臣,也是個老古板,老封建,林明誠提過建議鼓勵女子入學,立馬就被他和朝堂不少官員都反對。 在別的事情上,他們愿意給林明誠面子,但在這事上,朝堂出其一至反對,在他們的觀念里,女子就該待在后宅,家里請女師教導就行了,出門上學這跟拋頭露面沒區別。 雖然有的地方建了女學,但是很小眾范圍的,都沒一些繡閣招的學徒多。 一些官員也知道林明誠外任的時候辦了女學,甚至臨揚城也辦女學,京城這里顧芝蘭私下建女學,私下行為,私人設立的女學,這些官員們也沒說什么。 但林明誠要朝廷支持女學,想要讓婦人走出后宅,他們是不可能支持的。 林明誠也沒想自己能一時轉變大家的想法,畢竟那么多年的思想根深蒂固,要改變也不容易。 林明誠寫的修路搭橋方案被延熙帝通過之后,延熙帝這邊也派人去暗查國內有多少腌臜之事,林明誠最幸運的是遇上一個開明的皇帝,不然他有再多的想法,皇帝不支持,朝臣更反對,那也白搭。 有了皇帝這邊的支持,林明誠在工部,鋪開全國地圖,各州城的地圖,規劃哪里建橋,哪里要修路。從京城往下,一個地區一個地區一步步來,林明誠也沒想一口吃成大胖子。 他自然不可能親自過去,所以開會后,指揮安排著工部官員負責哪些州城,安排人親自拿著文件親自去各州城談,說動當地的官員,爭取當地的富戶們配合,命人親自督促這些工程。 有錢人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讓他們出錢搭橋修路,即使對他們有益的,他們也不是很情愿的,就算愿意支持,捐的錢也很少。 但林明誠表示建立功德碑,公布捐款慈善的名單,上報朝廷記功表彰,他們就愿意了。 還有當地的百姓,富人們捐錢,那做工的肯定是請當地的青壯年干活的,修路還好,但搭橋是一件超級辛苦又危險的事,所以大家都涌躍報名修路,但搭橋建橋人就很少。 經費有限,林明誠要成果,也要控制好經費,自不可能大把錢投進去,卻讓某些人中飽私囊。 若是錢被貪了,那還做什么事。 林明誠是知道一些規則,就如朝廷撥款,層層下來,每層官員拿點,都不剩多少了。 他自然要杜絕這些事,也不樂意手下的官員貪工程錢,所以鄭重告誡過的。 如果林明誠全國大面積的動工,那肯定不能保證這些,畢竟財帛利益動人心,他就一個人,不可能盯的了這么多。 但一個地區完成再接一個地區,林明誠就有精力掌控著,隨便宣傳愛國思想,讓大家增加個人和集體的榮譽感,鼓勵大家參加于國于民有利之事。 這一來,事情就很順利了。 只是吳安國私下悄悄地提醒林明誠,表示你宣傳愛國思想,也得多宣揚皇帝。 林明誠立馬就悟了,他倒沒忽略皇帝,他也宣揚皇帝,為皇帝歌功頌德。只是沒有開口閉口提及,到底不如那些官員積極,沒掌握另類的拍馬屁方式。 這會林明誠是非常感謝吳安國的提醒的,他如今的功績就很讓人眼紅了,有延熙帝的信任和看重,林明誠自然屹立不倒。 但萬一哪天他‘功高蓋主’,延熙帝疑心病重了,被有心人煽動懷疑林明誠,那對林明誠是極為不利的。 如今林明誠可以說是延熙帝身邊的第一人,雖然他不是丞相,但他比丞相更受延熙帝重用。 可人都會變的,他會,皇帝自然也會,不然哪有這么多年青的時候英明神武,晚年昏庸的皇帝。畢竟延熙帝身邊又不止有林明誠一個重臣,不說朝堂上這么多為延熙帝重視甚至會拍馬屁的,還有皇帝身邊侍候的太監宮女,以及后妃們,甚至皇子公主們,那可多了。 特別是后妃們的枕頭風,即便延熙帝對女色上不如別的皇帝那么上心,但那也是他的后宮,那他的妃子,他的枕邊人。若是有人經常在他耳邊說一些是事而非的話,挑撥離間,三人成虎,懷疑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長成參天大樹。 現在不知道多少人想抓他的小辮子,想把他踩下來,為官之后,一路順風順水,可以說林明誠雖然沒有失了警惕之心,但延熙帝上位百分百支持,到底讓林明誠不夠嚴謹了。 被吳安國提醒后,林明誠都為自己捏把冷汗,長期以往下去,那可真危險。 有了這清醒的認知之后,林明誠做的就更周到了,把延熙帝推到前面,自己低調了起來。 延熙帝倒沒感覺到林明誠有什么不同,但不得不說,因為林明誠,延熙帝在民間的名聲越來越好。 沒有帝王不愛惜名聲的,之前林明誠做的,延熙帝也沒覺得什么不好的,但現在延熙帝對林明誠是越來越滿意了。 林明誠如今已經是朝中大臣了,再往上也不好升了,延熙帝表達的方式就是賞賜。 整個京城誰不知道林尚書府是最受帝王寵信的,三天兩頭的賞賜,大家羨慕嫉妒極了,但林明誠也確實做了不少于國于民有利之事。 且延熙帝在民間的名聲比太上皇在的時候還高,全國官員百姓的心也空前凝聚,就是□□打江山的時候,都沒這么大的聲望。 這一切都是因為林明誠,不說其它人,就是吳安國也對林明誠佩服的不得了。 他對林家上心,自然就注意林明誠所做的事,之所以提醒林明誠,也正因為吳家祖上出過能臣,位高權重,也功高蓋主,遭帝不滿,差點禍及滿門。 但他卻沒有想到林明誠做的很好,雖隱到了幕后,不顯山不露水,低調了起來,這一點吳安國必須承認自己很難做到。 臣子也愛惜自己的羽毛,做官的,哪個不想名垂千史,即便吳安國站在林明誠的立場上,他會把帝王放在前頭歌功頌德,但絕對不會忽略自已。 所以這一點,他不如林明誠的。 林明誠當然也沒有這么無私,這么偉大,只不過這樣是最安全的。 他又沒想篡位,自然老老實實做個純臣,只要帝王是個能容人的,他樂意在自己的崗位上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就算了,他沒想過要干一輩子,差不多五六十歲退休,再回鄉榮養就好。 第136章 丞相 惜珍到底還是嫁給了吳縉, 兩人成親那天,吳夫人被從老宅接回來了,吳婉已經在坪西定親, 只待吳縉成親后, 就到吳婉了。 經歷了坪西祖宅生活, 此時的吳夫人回京,整個人安靜低調, 再也不敢做妖了。 而且回京之后,才發現府里也不是她的天下了,原本后宅是吳婉管家, 但吳婉也送去坪西議親之后, 吳府后宅管家就落到了庶女手里共同掌管。 吳夫人回來自然有心想奪回管家權, 奈何吳安國根本沒有這個意思,且吳縉成親, 族中有名望的長輩都來了, 吳夫人甚至都插不上手,心里憋屈也沒辦法。 吳安國對兒子成親一事是相當的重視的,吳縉在青山書院待了近兩年的時間,吳安國都要愁禿頭了, 幾乎天天都在林明誠那里找存在感, 好不容易兒子把媳婦拐回來了, 哪里肯讓人破壞。 而吳夫人也心虛,她是有嫁妝的,而且掌家多年, 自己的私庫不少??蓞欠蛉诉@些年沒少照顧娘家,她雖然嫁的好,但吳安國這人嚴謹更看重實力,吳家除了吳婉想嫁的那個表哥,沒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人。 如今吳夫人已經被娘家斷絕了關系,吳表哥會試發揮不理想掉到同進士榜,吳表妹也被遠家,吳家對吳夫人有很多的怨恨。 這會兒子成親,女兒也即將出嫁,聘禮嫁妝都是從公中走,吳夫人沒什么體已給兒女的,心里也理虧的很。 若是從前,吳夫人自然可以理直氣壯的,但現在沒有了安全感,甚至都不敢和兒女們抱怨。 吳縉和吳婉早知道自己親娘什么樣了,心里也不抱多少希望,只要親娘不作妖,他們也不強求其他了。 惜珍的婚禮辦的很隆重,這是林明誠最后一次嫁女了,自然上心的很,不過嫁妝和前面的幾個jiejie一樣,都是九十九臺,寓意長長久久。 對于幾個女兒,林明誠都一視同仁,也并不偏心哪一個。 兩府挨的近,但接親和迎親都得在京城里繞著,曬嫁妝。 惜珍嫁進吳府后,林明誠和顧芝蘭就感覺到女兒嫁的近的好處了,一般來講,嫁出去的女兒不好經?;啬锛?,不然婆家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