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種田就會被啊嗚掉[末世]_分節閱讀_329
待到巧娘喚他去吃飯,他坐在桌旁,拿了個包子咬了一口,見是自己不喜歡的餡兒料,隨手往身旁遞去:“子箋,我不想吃這個?!?/br> 無人接他咬了一口的包子,夏琛扭頭看了眼身旁空蕩蕩的座位,心口好似也空蕩蕩的,突然明白了何謂情思。 悶悶不樂地吃完早飯,幸而他忙得很,事兒一多,就沒空去想連道別都沒有就跑了的人。 城市建設,就沒有不缺人的時候,不光缺各類專業人才,就是普通的勞力都缺。 路稍微好走一點兒之后,原本慣常往外跑的幾只搜尋隊又出發了,他們這次還接了個別的任務,若是遇見幸存者,多宣傳一番他們望鄉城,盡量收攏流民。 南哥兒以前懶得往外跑,護衛隊豐厚的基礎工資就夠他自己花用了,現在要攢錢娶媳婦,自然不能再像昨年一般懶散。 他加入了細娘他們的搜尋隊,這一隊本身實力不弱,再來南哥兒這樣一個強援,更是實力大增,有信心再往稍遠一點兒的方向跑一跑。 這期間,也時不時有外來的流民跋涉而來,投奔望鄉城。 他們多是附近縣鎮的幸存者,早在去年便遇見過望鄉城外出的搜尋隊,也聽路過的商隊提過望鄉城,只是世道太亂,自來人離鄉賤,活下來的人不敢輕信他人言,凡在原駐地還能活下去,便不會選擇換個地方住。 然而今冬的大雪實在下了太久,活生生凍死餓死的人不計其數,便是雪停了,這些艱難存活的人找不到能入口的食物,照樣是死路一條。 死馬當活馬醫,這些人便陸陸續續往望鄉城而來,希望望鄉城真如商隊所言,能收留他們這般的流民。 望鄉城正是確認收到時候,哪會不收,去歲收攏流民的流程也已經基本成熟,現在按照原先的路子照做便是。 外城的那些茅草屋和窩棚,在大雪中早就被壓垮壓塌了,城里的那些也不例外。開年后重新大搞建筑,首先要做的就是講這些塌了的屋子清理了,不知道有多少人一次次慶幸夏城主蓋了結實的新房,讓他們住進去。 話說回來,外城的屋子垮塌了,早先積雪還不十分深厚的時候,易杉提出可以先將那些木板茅草收攏起來,哪怕是用來燒火,也比放在雪里漚爛了強。 這主意不錯,都不用報給夏琛,孟明峻就直接安排人去做了,現在流民又至,便將一些還能用的板材和茅草給他們,讓他們自己蓋個容身之所,先住在外城。 新來的流民慣例先將養三天,等身體緩過勁兒來,就可以接一些比較輕省的活計,一邊做工一邊賺錢賺貢獻值。 更讓夏琛驚喜的是,某次細娘他們小隊外出,帶回來一個好消息,有個近千人的小型基地,決定整體遷移至望鄉城,希望望鄉城能夠接納他們。 這個小型地基在距離望鄉城有兩天多路程的一個縣城,末日之前就是方圓有名的富??h,那里有個極出名的書院,山長是頗有名氣的大儒,青陽縣也有學子去那個縣城求學。 夏琛當初若不是拜了孟先生為師,夏老爺甚至想過要不要將他送去寧大儒那里。 末日之后,大儒寧智淵偶然發現文氣的存在和用途,立時收攏了書院弟子,他有名望,書生們都信服他,在真的把僵尸驅逐后,更加堅定了信心。 縣城里的幸存者得知消息,紛紛前來投奔,寧智淵一代大儒,心懷天下,憐貧惜弱,自然不會拒絕。 于是便以書院為中心,向周邊輻射,建立起一處小型地基,不光收留本縣的幸存者,周邊村鎮得知消息的人皆來投奔。 然而寧智淵擅治學,卻不善管理,一味的容留幸存者,又以身作則率領眾弟子扛阻僵尸,卻并沒有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糧食物資也是平分給眾人,不論功績。 書生的文氣起初只能阻擋僵尸而不能殺死僵尸,這些僵尸盤橫不去,且等著書生們哪天撐不下去了就一擁而上,將這堆新鮮的血rou分食殆盡。 后來糧食短缺,一些被庇護的人也不愿意離開書院去搜集糧食,甚至有人說,書生們不怕僵尸,就應該讓他們去尋糧,讓他們這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去,豈不是讓他們去送死。 寧大儒雖然不善庶務,但也不至于糊涂到這個程度,按照他的想法,這些人危難時他們伸出援手,并未想過回報,日后也該同心同力,共同搜尋物資,然后共同分享。 不得不說這位老先生是十足的理想主義者,也難怪沒當上大官兒,修了一輩子的書,晚年回鄉繼續做教書做學問。 寧大儒好心勸誡,那些混人卻說不通,最后他心灰意冷,將管理之事全交給自己的一個學生處理。 這學生名王正業,以往在書院里才名不顯,學問做的普普通通,但是對于這些庶務卻頗有心得。 更難得的是,這學生心氣兒很正,準確的說,寧大儒收學生,看中品性重過學問,所以他生,大都是品行端正之人。 王正業當即制定數條規定,日后不再分發口糧是肯定的,還有按勞分配,入住書院庇護范圍需要交納一定物資等等。 這些規矩雖然簡陋,但確實是當時必行且可行的良策。 但是因為寧大儒之前的放縱行為,養肥了這些人的胃口,將別人的庇護當做理所當然,不但不肯接受這些規定,還大鬧起來,叫囂著說書生們壓迫良民,有造反之心。 書生們大怒,當即準備驅逐這些鬧事之人,這些人自然不肯走,與書生們以及明事理的其他幸存者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沖突,書生們的文氣雖然能阻隔僵尸,對人卻沒什么用,好幾個書生差點兒被活活打死。 寧大儒老淚縱橫,心中愧悔難當,自此心灰意冷,差點兒一病不起。 第18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