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頁
五月的時候,吵著鬧著要和那小白臉結婚。做父母的怎么拗的過家里不聽話的孩子。無奈的,只能答應下來。 蔡父(蔡支書)只能在自家隔壁弄了塊地基,給那不聽話的閨女還有他一直瞧不上眼的女婿,蓋起了一個小三合院,三間正屋(中間客廳,兩邊是臥室),東西各有倆廂房,廚房,廁所,加一間客房,一間雜物間。 全是用厚實土坯還有新舊倆種瓦片蓋的新房。 在城里上班的蔡大哥(蔡紅軍)擔心自家妹子結婚以后太累,出錢買了瓦。 他知道自家未來的妹夫可是一個懶人加一個沒有的男人,以后下雪下大雨,翻新屋頂,估計都是自家妹子做。 心疼妹子的他,到處找關系尋摸來七間屋子的瓦片,新的舊的都有。 在大多數都是茅草屋頂的情況下,蔡紅梅的新家羨煞多數屯子里的人。 這是蔡家的情況,可還有韓家的情況,那就是一言難盡。 原主韓君越來自滬市,家里還有父母,以及兄嫂以及兩歲的侄女。 他下鄉的時候侄女還在她mama的肚子里。 來青山屯兩年多,他算是知道了農村有多苦,有多難。 為了讓自己生活的更好,他接受了蔡支書的閨女蔡紅梅的示好(追求),傻姑娘蔡紅梅把一顆芳心都撲在原主韓君越身上。 眼里心里只有他,不管得到什么好東西,都會樂顛顛的送給原主。 為了讓自己少受點苦,他期期艾艾的暗示蔡紅梅,主動提結婚的事情。 五月他給滬市的父母寫信告知他打算結婚的消息,沒有等到父母的祝福,等來的是一頓批。 父母在信里強烈表達他們的不同意,不希望兒子在東北找個村妞,至少得找個一樣下鄉到附近的滬市姑娘。 一來二往來來去去幾封信,雙方誰也不妥協,八月份,原主再也沒有收到過滬市的任何信件。 前世也是這樣,原主韓君越與蔡紅梅一樣也是今天結婚?;楹蟮脑骱喼绷?,全靠妻子養著他和孩子。 父子(女)三,都啃蔡紅梅這個老實的女人。在青山屯他是出了名的,說起他社員,知青都搖頭嘆息。 倒也沒有太多的狗血,男主是他同批到青山屯的知青何暉,京城人,人家在恢復高考的第一年就考上京大,學的還是經濟,正好趕上了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 學以致用,財富,聲望,家庭,一生幸福美滿。而原主,只是知青們聚會閑聊時讓人搖頭嘆息的話題。 原主一生過的窩囊,但唯一讓君越豎大拇指的就是,他在一九七八年回城時,沒有喪良心,帶走了蔡紅梅母子(女)三。 回到城里的他,面對冷漠的家人,他雖諸多埋怨,但沒有想過因為生活工作艱難,就放棄農村的黃臉婆妻子。 一家四口租住在一間狹窄的亭子間,度過了最艱難的五年,等來了單位分房。 第59章 七零軟飯男(01) 知青們回城以后, 各自有了不同的生活軌跡。但大家都過的比他好, 比他精彩。 好多次青山屯知青在京城的聚會, 都沒有人想要通知他。 大概是他給所有人留下的影響太懶的緣故吧。 這一世,他的出場好像就是為了襯托男主的勤勞聰明, 以及那卓越的成就。 他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蔫吧綠葉。 與男主沒有仇怨, 離開后也再也沒有交集,后面出現也就是男主和青山屯的其余知青聚會時,偶爾被人提起在嘆息一番。他就是那群知青茶余飯后嘆息的對象或者教育后輩的反面教材。 他們通常第一句話是:和我同批的一位知青,人不壞, 就是人太懶, 好吃懶做,日子過的一塌糊涂,嫁給他的女人受老罪了…… 可這些人卻沒有發現原主身上的不錯的品質。他雖然懶做(談不上好吃),但他有良心,返城的時候他主動帶著妻兒一起返城 ,也有不少的人勸過他, 和東北鄉下的妻子離婚, 一個人回城,回城以后再找一個同樣回城有工作的女知青, 日子不會過的很差。 滬市冷漠的父母還有兄嫂一樣也苦口婆心的勸過他,可他不同意。 一個人先回城,辦好一切手續以后, 租房, 上班, 省吃儉用存了一點錢,第一時間就讓妻子帶著孩子們來滬市。 一個人在滬市的幾個月,他半個月一封信,從不間斷,一直寫信給在青山屯的妻兒,報告好消息。 這個月又存了多少錢,這個月發了多少工資,自己花了多少錢,買了一些什么,干什么用的。一樣樣的寫的很清楚,他知道只有這樣才能讓在青山屯的妻兒有安全感。 確實,他所做的一切,讓青山屯的妻兒安心不少,包括那老岳父一家,雖然有些擔心,但也安心不少。 比起別人家那些一回城就再也沒有任何消息的女婿(兒媳),不知道安心多少。 夫妻分離后的第六個月,從滬市給在青山屯的妻兒寄過去一筆錢,還有給岳父岳母還有大舅哥一家都寄了一些禮物,他的行動讓青山屯的老百姓多少有些唏噓。 原來那個懶死鬼韓君越懶歸懶,可這方面還是不錯的。 只是原主一生沒有混的太好,過得很平凡很普通,他的詩人夢,好像不咋適合搞經濟建設,沒有讓他的人生多姿多彩。 那些知青也許意識到了韓君越身上那唯一不錯的品質,只是他們不敢承認不敢說,畢竟他們大部分為了今后更好的生活與鄉下的妻子(丈夫)離婚,拋妻(夫)棄子,選擇了新的伴侶,開始了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