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書迷正在閱讀:[綜恐同人] 人生處處是怪談、每天都能遇見變態(NP)、如鯨向海、如風、神秘老公霸道寵:老婆,太惹火、[綜] 專業奶爸執照、[綜漫] 馬甲全員be后我被迫吊唁自己、[HP同人] 厄運追逐、她唇之下、[綜漫] 劇本組酒廠打工日記
得到消息的東華只能苦笑,同通天面面相覷,卻也不好再去插手清源所做的決定。 好在華山之下有敖琬陪著楊嬋,母女連心,有敖琬出面,應當不至于使楊嬋同清源反目。 而他們左右想了想,旁的暫且也沒有什么可做的,便自清源手中接過了關照楊嬋后來在華山地牢中生下的那個孩子的任務,命紫府靈官親自將他交到了那個凡人手中,并再三叮囑那個凡人不得將這個孩子的身世告知于他。 不過,知道了劉璽與那位宰相之女王桂英是如何得成好事的,東華冷眼看著,并不覺得他會將這個秘密瞞著長子一輩子。 清源似是在謀劃些什么,對于劉璽的態度不置可否,東華自然也不會去橫插一手,以免別生枝節。只是叫紫府靈官盯緊了劉璽,一旦劉璽向他的兒子透露口風,他們便親自來守著這個凡人,看他到底還能借此生出怎樣的事端來。 如今,他們正坐在劉府不遠處的茶樓中,看著劉璽將已經得知了自己身世的沉香從知州府邸的后門偷偷放跑,看著那個面對突然發生的重大變故,被驟然推出家門的十三歲少年,茫然失措地站在原地,可憐得就好像是剛剛離開鳥巢卻被猛地當頭淋了一場暴雨的雛鳥。 通天看著劉沉香愣愣地在原地站了許久,直到他父親忍不住趁著無人注意,又探出頭來,低聲催著他“快逃”后方才跌跌撞撞地隨便尋了個方向離開,不由得感慨了一句,“他不如清源遠矣?!?/br> “似清源這般的驕子,多少年才出一個?這孩子如何能與他相較?” “凡人都說‘外甥像舅’?!?/br> “你到底還是心疼你家徒孫是不是?”東華無奈道,卻也能夠理解通天的心情。他對劉沉香這個孩子的心態又豈不是同樣的復雜? 通天看著那孩子的模樣。 他生楊嬋的氣沒用,清源還是看重她,仍把她當作自己的親meimei,那這個身上流淌著一半楊嬋血脈的孩子,便到底不能被他們視若無物。 若他長得出色,擔心他為天道利用之余,卻又如何不替清源感到慰藉?自他們知曉了劉璽將這孩子取名為“沉香”,清源提起他時,都只稱“沉香”二字,這其中的意味他們如何不明白? 既然劉璽另娶,那這個妹夫清源自然不可能再認。但縱使養在劉璽膝下,沉香仍是清源的侄兒。 而若是沉香不堪大用,清源怕不是又要自責令他幼年失母,沒能被好好教養著長大。明明有仙家血脈,卻只能讓他做個凡人。 “沉香身邊有紫府靈官守著,暫時不會出什么大問題。當務之急,我們還是先去救一個人吧?!?/br> 眼看著沉香逃走,劉璽可是要帶著他同妻子王氏后來生下的兒子秋兒去秦府自首償命的。 因著劉璽的那一段仙緣,身為相府千金的王氏不明不白地被父親嫁與膝下已有與“亡妻”所生的嫡長子的劉璽也就罷了?;楹笾獣粤藙t的“亡妻”是誰,在一切已成定局后方才得知自己與人共侍了一夫,卻也半點不曾虧待過劉沉香這個對房所生的孩子。如今,難道還要她為了保住劉沉香賠上自己唯一的兒子嗎? 清源的侄兒,怎么能讓無辜之人替命? 更何況,他們眼看著劉璽與王桂英之間的種種,又如何不明白,三圣母思凡一事固然沒有給劉璽的命數造成太大影響,卻還是毀了王氏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 榜下捉婿,千金下嫁;天作之合,宜室宜家。 若沒有楊嬋神來一筆,這段婚姻便只需舉案齊眉,又何必大義舍子? 上章的評論,在寫完這部分劇情之前作者君其實也不知道怎么回復會比較好。 讓敖琬這個角色出場,其實就是為了由她來替二哥做決定。因為不管二哥同楊嬋是不是親兄妹,其實很殘酷的一件事是,做meimei的結婚以后,哥哥好像就確實變成外人了。已婚的meimei可以和母親住在一起,和母親還是一家人,卻鮮少會和兄長再住在一起,而不去組建一個自己的小家。 所以哪怕我給二哥和楊嬋加了不是親兄妹的設定,但總覺得按照寶蓮燈人物的神邏輯,他們指不定也會覺得二哥這么多年對楊嬋一直虛情假意,原來不是meimei就可以利用楊嬋,為了自己的大事毀掉楊嬋的一生幸福。而是親兄妹就不用說了,六親不認、卑鄙無情都罵過了,已經罵得夠多了。 敖琬是個破解這樣神邏輯的人物,母親管教女兒,而且以血淋淋的親身經歷證明在他們家楊嬋這樣做就是錯的,和天不天條的沒有任何關系,誰也沒有立場略過敖琬反而去指責二哥。 其實會創造敖琬這個角色除了因為融合了華岳三娘和寶蓮燈楊嬋兩個身份之后相關神話給我的靈感,也有一部分原因是當年寫大綱的時候一直在想,楊戩的母親會是怎么樣的人?而如果楊嬋和楊戩不是親兄妹的話,楊嬋的母親又會是怎樣一個人?《人生》的瑤姬實在是不配做一個母親,所以文中有了云華侍長和北海龍女敖琬這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母親的角色。其實王母和龍吉也是一個對照組,后續會進一步塑造她們,希望能夠寫出自己想寫的人物的模樣。 第119章 區區凡人官邸自然擋不住東華和通天的神識,劉璽拉著劉沉香給王桂英下跪,嘴上說著青天在上,覆土在下,做人父母的要知良心二字,不可偏心,最后迫使她立誓舍子這一節東華和通天自然也看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