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頁
書迷正在閱讀:快穿之帶著系統拐男主、非典型女主[快穿]、最強反派逆襲[快穿]、佛系快穿、渣男都為我傾倒[快穿]、功德商店[快穿]、(快穿)就想好好睡一覺、好男人就是我[快穿]、快穿之軟飯王、快穿之位面商城
因為有兩盆正在生長的辣椒,他們一行放慢了速度,直到第三天午時才回到祁府。 祁盛小心的檢查了下辣椒,發現它們雖然有些奄了,但生命力還算旺盛。 先把辣椒交給菜園里的張嬤嬤照管,叮囑了她幾句侍養事項才放心回房梳洗。 ** 老爺,這次怎么離家這么多天?rdquo;王氏一邊服侍著祁盛用飯一邊問道。 祁盛咽下嘴里的飯,回道:咱們余平縣太窮,我就去徐州府打探了一番,看有沒有能增加收成的方法。rdquo; 王氏又為祁盛布了些菜,才停下說:徐州府的確繁華,又是運河途徑之地,說來咱濟州府也在運河邊上,可惜余平縣在濟州位置太過偏僻,老爺可是找到可行的方法了?rdquo; 王氏本就讀過書,又跟了他這些年,也有一些見識,百姓靠天吃飯,在運河邊上的城市靠水吃飯,他們這土地不夠肥沃,離運河又比較遠,即使沒有天災,也只能成為賦稅一般的小縣。 祁盛點點頭:是有一些,不過還在摸索中。rdquo;現在東西還沒有著落,祁盛也沒有多說。 王氏只以為老爺還沒找到可行的方法,也不再多問,只疑惑道:老爺怎么突然想起這個了?rdquo; 夫妻二人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祁盛是個什么性子的人她也清楚,當初分配到余平縣這樣的窮僻小縣,王氏是察覺出他的不滿,前幾年這人也只能認命的減輕賦稅讓百姓過活,但也相應的讓上面看不到他的政績,如今忽然要尋找新的增稅方法,這是不甘一直待在這了? 祁盛看了王氏一眼,想了想說道:我如今正值壯年,也該再加把力了,要是能再往上升升,以后也能多給孩子們一些倚仗,再說這余平縣如今也恢復的差不多了,現在思考下變通,即使恢復正常的賦稅百姓的日子也不會難過。rdquo; 王氏心里驚訝,老爺以前只把期望放在兒子身上,如今這樣?老爺,文兒身子好了以后,這些日子更加用功讀書,章先生前幾天還夸他文章有了進步,您要去看看嗎?rdquo; 祁盛點頭:是得看看去。rdquo; 等祁盛用完餐離開后,王氏看著自家老爺轉身離開的背影,搖搖頭,難道她剛才多想了?老爺并沒有對兒子失望? 等到祁盛來到書房,就見祁修文已經準備好前幾日剛作的文章恭候在此,。 祁盛接過大兒子雙手奉上的文章仔細看了下,心里差不多也有了數,兒子行文確實夠漂亮。 章先生怎么說?rdquo; 祁修文躬身回道:回父親,先生他hellip;hellip;他說我辭文華麗,就是hellip;hellip;就是內容有些平淡。rdquo; 祁修文有些緊張,這篇文章先生確實夸他有了進步,不過在根本上卻沒有改變多少,他自幼都被父親嚴格看管著讀書,不通俗世,不觸庶務,如今文章作的越來越像紙上談兵。 祁盛點頭:嗯,章先生之前也這么說過,你有什么想法?rdquo; 祁修文撩起衣袍跪地,硬著頭皮說道:兒子資質愚鈍,如今文章進步緩慢,辜負父親的期望,兒子不孝,懇求hellip;hellip;懇求父親能允許兒子能在這濟州府內游歷一番。rdquo; 祁修文說完叩頭,只覺得他今天是在發瘋找死,上次向父親提出這個請求時就換來了一頓板子,如今離私自外出還沒幾天又提出這種想法,不是找打是什么! 腦海閃過父親那天看望他時的慈愛,祁修文覺得他就是因為父親那天的行為才敢像今天這樣得寸進尺rdquo;。 祁盛看出兒子的緊張心里好笑,不過還是皺眉問道:你一人外出?打算去幾日?rdquo; 祁修文此刻沒覺得他爹會放他出去,只覺得父親在盤問他的計劃,但老實孩子祁修文也不敢對祁盛有所隱瞞,如實答道:回父親,并非兒子一人,同行的還有嘉平縣舉人徐靖遠,河平縣舉人王之然,濟州府舉人孫俞行,原本計劃是三個月,如今他們已經出發至臨近的商平縣。rdquo; 祁盛了然,原來兒子已經拒絕過一次,這次看來實在是想出去歷練一番,先起來吧,過來看看這些。rdquo; 祁修文驚訝起身,有些不敢想象父親到現在都還沒有叫家法,又忍不住欣喜,難道父親這次同意他外出了! 祁盛把他前段時間整理出來的余平縣的大體狀況交給兒子,說道:看看有沒有什么想法?rdquo; 祁修文雙手接過仔細閱覽,邊記邊忍不住激動父親居然開始讓他接觸公務,不過查看過余平縣的實際情況,又忍不住皺眉,余平縣確實窮困,哪怕這幾年稍微好點,但也做不到讓家家戶戶吃飽飯。 自五年前的那次大旱,如今余平縣這幾年都在減輕賦稅,不過今年也是時候恢復正常的賦稅了,不然對上面也不好交差。rdquo; 祁修文皺眉,五年的賦稅輕減對于余平縣百姓來說確實已是天大的恩賞,可照百姓的實際情況來說,恢復賦稅就是變相壓榨他們的生存空間,到時民生怨道,食不果腹,即使增加賦稅對父親的政績也沒有什么幫助。 祁盛說道:這次你外出游歷,正好到處看看,思考下有什么方法能讓余平縣的百姓擺脫如今這種困局。rdquo; 祁修文躬身領命,能夠外出游歷的喜悅也淡了幾分,他只想著能夠外出考察一番民生百事,卻忽略了眼前最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