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山河不夜天_分節閱讀_224
唐慎望著月亮,想道:“兩個月前,皇帝同時召見紀翁集和王詮,定然是決心讓這二人去做以紙代幣的事。紀翁集開度支司,打著做紙幣的由頭,其實是為了分權,且將這件事的好處從戶部分過來?!?/br> 想到這,唐慎停下思考。 ……真的只是這樣? 度支司的重開,到底是不是趙輔的授意? 趙輔對以紙代幣的看法是什么? 許久后,唐慎仰天長嘆。 他只是個理工生,為什么要讓他想這些事??! 想不通,唐慎便沒再想。 八月過去,到了九月,北直隸和南直隸的賦改制度真正顯現出了成效。 減輕的苛稅雜政讓百姓有了喘息的機會,也讓這季度兩地收到的賦稅有所減少。但根據賦改二十三條,度支司與戶部密切配合,大力督導北直隸、南直隸的府尹衙門,減少收稅的中間環節,最后收到盛京的賦稅不僅僅沒有少,反而比往年多了一絲。 這一絲只是一點點,微不足道,但早朝上,右相王詮道:“北直隸、南直隸與盛京毗鄰,兩地的賦改只是初現成果。若是真正要見得成效,應當將步子放遠。去東北寧州,去江南金陵姑蘇!” 王詮這么說,趙輔便道:“明歲起,便將賦改二十三條施行到江南。王相,你可能為朕做到?” 王詮作揖行禮:“臣定不辱命?!?/br> 文官中,只見一個蓄著美胡須的中年男人上前一步,道:“臣參知政事趙靖,有事起奏?!?/br> 趙輔:“奏?!?/br> “北直隸、南直隸的賦改一事,施行順利,臣親歷當地,深有感觸。但親歷其事后,臣發現,若是與盛京毗鄰,想提升賦改效率,并不難。但若是推廣全國,將賦改實行到江南,卻有一大難題。臣有折子,想上呈給陛下一閱?!?/br> 大太監季福走下殿臺,取了趙靖手里的折子。 趙輔拿了折子,打開看了看。他目光微動,過了片刻,露出驚訝好奇的神情。他望著趙靖,道:“趙卿與朕說說,何為‘賦契’?” 開平二十九年,九月初四,趙輔準參知政事趙靖,在北直隸、南直隸實行賦契改革。 “賦契”,也就是賦稅契約。 王詮的賦改二十三條中,最為強調的就是一切政務在中間環節中的消耗。如此,趙靖就提出了“賦契”。賦契,是一張薄薄的紙。最底層的官員在這張紙上寫上自己的名字,蓋上官員印章,再一層層地向上申報。每一層的官員都簽名、蓋章,如此到了盛京時,中書省便知曉此地這一季度的賦稅。 如此,再由中書省勤政殿下決策,如何分配這份賦稅。等待決策下來后,這份賦稅一部分留在當地取用,另一部分再送去上級,送去盛京。 這般行為大大減少了路途上的人力開支和銀財消耗。 這個時候,一些嗅覺敏銳的官員已經從這張小小的賦契上,聞出了一絲與眾不同的味道。 “賦稅,這不就是以紙代幣?” 作者有話要說:有人說老王被人分了權,慘兮兮~ 我只能說,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相信老王~咱們老王雖說年輕,但親媽作者給他開了金手指,他絕對不會被那些老油條坑! 隔壁老王:哦?不被老油條坑,那會被小油條坑? 小油條景則:嗯?你不樂意被我坑? 隔壁老王:看是哪種“坑”了?!拘Α?/br> 對了,本書所有官職制度,所有政見策略,都是作者瞎比比的。 官職制度糅合了許多朝代,不具備一點點代表性,很多時候甚至也只是用了個一樣的名字。至于政見策略,不具有一點點的可實施性,僅在本小說里起到巨大作用。如果要考據,請跟著這個蠢作者念三遍:作者瞎寫的、作者瞎寫的、作者瞎寫的。 完畢~ 第79章 開平三十年,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