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196】4000+
村委在村子外面地勢較為平坦的地方,這里出入比較方便,所以就用泥土和石頭建造了村委。 山里面尚且還沒通電,村委掛了個大鐵塊,應該是用這個當做鐘一樣的敲。 每天上工下工都是需要敲鐘的,沒有大喇叭,就只能用大鐵塊兒了,據說當初為了找這個鐵塊兒,可是費了牛鼻子的老勁兒,大煉鋼時期別說鐵塊兒了,鐵碗都能給你收走。 因為是市里面下來的干事,所以村委非常重視她,村支書還有隊長親自接待了她。 這里是馬家村,所以全村上下百分之八十都姓馬,統共一百來口子人,也就幾十戶人家。 “同志啊,你看我們村的人口登記簿都在這兒了,你可以根據這上面的進行核對?!?/br> “謝謝馬書記馬隊長,為了這項工作,我可能會在貴村停留幾日,不知是否方便?” “哎呀,瞧同志說的,當然方便了,不過大家一般六點下工之后才一一回家,平時的時間都在上工?!?/br> “那沒關系,我就在村子里轉轉,和咱們的老人聊聊天就行,” 反正人口普查是明面上的任務,這私底下的任務還是看看大家能否吃得飽肚子,待她將村子里摸清楚之后,再向村委挑明,盤查他們相關方面的賬本就行。 按理說這兩個任務分屬不同的部門,理應對應的單位人員下來才可,但她是特殊人中,不再這個范圍之內。 村里直接把她安排在了村委,這里有個值班室,兩間房,給她安排了一間,原本她還想去村民家里去住,看情況是不行了,原本他們安排她到隊長家或者村長家吃飯,后被她謝絕了。 “我來的時候自帶了糧食和小鍋,不麻煩隊長和村長了,如果需要菜,我會向村委購買的?!?/br> “你帶了鍋?” 他們看著后面的大包袱,有些吃驚,曾尛呵呵一笑,打開自己的包袱,拿出來一個炒菜用的鐵鍋。 “你們看,我真的帶鍋了,不過有點小,回頭我在村委后面壘一個灶臺就行了,因為我這次出差為期一個月,我也不想給大家添麻煩,所以直接帶了鍋來,讓你們見笑了?!?/br> 大家震驚之后,隨即而來的就是滿滿的感動,對比以往的那些干事,這位干事真的很通情達理啊。 以前的那些人基本上都在村長或者隊長家里吃飯,吃過飯也就象征性的給點糧票,現在糧食這么緊缺,他們給的那點糧票根本就不夠,所以他們就怕這些人來,原本以為這次肯定又要倒貼了,可哪里想到,這位女同志倒是知進退,懂禮貌的很。 雖然還要麻煩做灶臺,可是這灶臺又不花錢,山里面有的是柴火和泥巴,于是倆人當即就決定親自幫曾尛壘灶臺。 曾尛肯定不會讓人家白干呀,在人家壘好灶臺之后,給隊長和村長一人兩枚雞蛋。 隊長和村長看著手里的雞蛋,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同志,這怎么能行?不行不行的,你快拿回去,” “行了馬隊長,馬村長,沒人跟你們客氣,你看你們自打我來了,就沒離開過這兒,又是幫我收拾屋子又是幫我壘灶臺的,白白浪費一下午的時間,我怎么好意思讓你們白干活?雞蛋拿回家給孩子吃,煮好的,這天熱,我早上來的時候買的,今晚不吃的話,就壞了,麻煩兩位替我分擔一下吧?” 曾尛是好說歹說,才把倆人給勸走。 其實她完全不需要這么麻煩的,可是村里大食堂的飯菜都是有定量的,雖然她一個人吃不了多少,但這將來給多給少都不合適啊,去村長和隊長家,也是如此,未免發生客氣來客氣去的尷尬場面,干脆就自己做飯吃,反正這一個月的時間呢,一個鍋一個碗,背著也不費事兒。 村委就有大水缸,山里面的水都是到下面的溪水里提的,曾尛雖然空間有水,但看了眼還剩下半缸的水,主動挑著擔子順著石階往山的下位走,路過的村民們已經知道有個城里的干事來這兒工作幾天,看到的男同志紛紛要求幫忙。 曾尛笑著拒絕了,“謝謝大家,我能擔的動,大家不要以為我們是肩不能扛手不能挑的城里人就小看我們哦,你們忙你們的,不用管我,我滿滿挑,今天天晚了,就不一一拜訪了,明天我會登門造訪的,到時候大家可別嫌棄我哦,哦,對了,我姓文,文化的文,請鄉親們多多指教哈!” 曾尛挑著擔子走下山坡后,圍觀的群眾們紛紛點頭附和:“這位干部挺平易近人的,一看就好說話?!?/br> “對,不像先前來的那些女同志,對咱們嫌棄的不得了,你看看人家,長得漂亮不說,穿的也好,還這么客氣,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人,聽說人家這次來自帶了糧食和鍋呢,從一開始就沒打算麻煩咱們,好人吶!” 這山里的走勢是房子在高處,水流在下面,擔水洗衣服都要往下走,回家往上走,干活的地方又都在周圍高低不平的山丘上,看起來錯綜復雜的很。 不過這山里面非常的涼快,尤其太陽落山之后,涼意就漸漸的上來了,待到這水流跟前兒,還有點冷。 5月的天,還不算很熱,這里的水質非常清澈,連下面的水草都清晰可見,抬頭望望周圍的山,綿延起伏的,讓人有一種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感覺。 她來回提了兩次水,才將院子里的水缸填滿,看看天色,周圍的人家已經開始做飯了,曾尛本來打算去附近看看找點柴火,沒想到灶臺跟前兒已經有人給她砍了不少的柴火,足夠她用兩三天的了。 聽到動靜一位老大爺推開隔壁的門對她說:“同志,這是村長剛剛送過來的柴火,說你一個女孩子家的,對咱們這兒的地形也不熟悉,怕你天色晚了出事兒,而且咱們這里蚊蟲比較多,你趕緊趁著天亮做飯,吃完飯就別出門了,我在這兒值班,有什么事你就跟我說?!?/br> “噯,謝謝大爺,您吃了嗎?要不然一起吧?” 大爺趕緊朝她擺手,“不用不用,你能顧得住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可不能給你添亂,咱們剛剛已經在生產隊吃過了,我啊,負責喂牛放牛,我兒子在外地當兵,也是村里面特殊照顧的對象,所以你不用跟我客氣?!?/br> 大爺說完,就背著手去村里面巡邏了,曾尛看著他的背影,心想這里的人是真的樸實。 跑了一天,有點渴,她用白面攪了個面疙瘩湯,再打散兩顆雞蛋,往湯里面一撒,就是河南人最愛喝的雞蛋面疙瘩湯了。 做的有點多,就用飯盒盛出一碗,擱在空間里,明天早上喝,就不用再做飯了。 湯做好后,又涼拌了根黃瓜,就著湯很快就吃完了,吃完飯熄了火,刷了碗,收拾齊整后,天色才暗淡下來。 進入空間洗了個澡,心想這晚上山里面烏漆墨黑呢,就算想出去逛也不合適啊。 干脆就關門進了屋子,剛剛大爺說的沒錯,山里面的蚊子說真的多,她多年未在山里面生活,險些都要忘了。 床上的被褥是村長夫人給她鋪的,說是她新換的,干凈著呢。 曾尛習慣了用自己的東西,于是在上面躺了趟,有了睡的痕跡,就進自己的空間睡自己的小床了。 一.夜無夢到天亮,曾尛打著哈欠從空間里出來,在空間睡覺就是好,不用擔心耗子,蟑螂還有蚊子,安靜的不得了。 現在是早上四點鐘,天色已經變成了墨藍色,她洗漱之后,將昨天的湯喝了,又吃了枚白水蛋。 之后就換了身方便的長褲長袖,上山了,山里面水汽比較重,又有露水,她除了村見山就上,遇上人會打聲招呼,說去山里面看看,聽從他們的建議,拿了一根竹竿,敲打著周圍的草叢,以免被蛇蟲鼠蟻之類的咬到。 村里面是七點左右就要到村委集合了,然后開始分配農具,按照小組分任務,然后吃飯,八點準時到地里面干活。 曾尛在山里面轉悠了四五個小時,八點多才回到村委,換下自己的臟衣服,順手洗干凈,直接晾在了屋里面。 然后又換了碎花襯衣和藍褲子黑布鞋,一身清爽的背著自己的斜挎包去找村里剩下的人聊天去了。 這個時候還待在村里面的人,基本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他們或坐在村口聊天納鞋底,或坐在家里織布,又或者在家里的自留地里忙活。 都是一邊干活一邊帶孩子,老人們都在五六十歲左右,七八十歲的都很少見。 這個年代的平均壽命只有五六十歲,能活到七十歲以上都算是長壽的人了。 曾尛看到人多的地方就停下來,從挎包里掏出糖果分給孩子們,能吃糖的就分糖,不能吃糖的分點小點心啥的,大家看她這么大方,感激的同時對她的印象也非常好。 基本上她問什么,他們知道的都會說。 “大娘,你們家幾口人???一年到頭能掙多少工分,分多少糧食??!能不能吃飽???” 就像這樣的問題,大家倒是沒有想要瞞著的意思,對她基本上都能保證知無不言。 “我們家八口人,五個壯勞力,折騰一年馬馬虎虎能填飽肚子吧,就是吃的不好,要不是有自留地的菜,估計連菜我們都買不起,” “那咱這邊主要種什么???” “水稻,小麥,玉米,高粱,大豆,紅薯,基本上啥都種,但是由于咱們這邊山區,產量不是很高,天氣不好的話,都得餓肚子,全靠老天爺賞飯吃?!?/br> 有人可能會問了,什么是工分,其實工分就是生產隊社員參加生產勞動時所產生的勞動報酬。 生產隊每天都有會計記錄社員每天上工應得報酬分數。 年底,生產隊會計根據社員工分數總和計算出全年分紅。 她記得最開始的時候,男勞力每天就六七個工分,女勞力四五個工分,老幼病殘一般也就一二工分。 若是遇上豐收年景,效益好的生產隊工分單價能值四五分錢,效益差的生產隊三四分錢甚至二三分錢。 當然,那是生產隊最窮最苦的時候的工分價格,六五年之后會稍稍好了那么點兒。 有的地方壯勞力是十工分,但是這里窮,所以她剛剛問了,男勞力每天最多七個工分而已,遠達不到十個。 工分是每一個社員的命.根子,凝聚著大家的汗水甚至是淚水。 集體生存的環境下,一家少則三四口,多則七八口甚至十來口子人,靠的就是在生產隊掙的這點工分養家糊口。 孩子上學、穿衣購物、油鹽醬醋等一應開支均包含在這其中。 絕大部分的家庭那時由于老小多,靠生產隊分的那點口糧根本不能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 為了工分,社員吃不飽甚至餓著肚皮干活是常事。 生產隊要根據不同的季節或者是不同的天氣安排社員不同的活計,故又稱“排工”。 譬如春季要踏車、拉田、漚田,夏季要鏟草、灑藥、罱泥,秋季要收割、放場、挑渣,冬季要挑桶泥、拔棉花桿子、豁二道壩。 平時,生產隊長還要安排年幼的放牛放羊,年長的養豬養鴨,收割季節看場,灌溉時看風車,有時還要根據需要組織社員到農場割草,到湖趟渣等等。 所以像剛剛那位大娘家里的壯勞力多,掙得工分就多,那么勉強能糊飽肚子是有可能的。 可如果家里面老少婦孺多,壯勞力少的話,想要吃飽肚子,恐怕會難很難。 尤其這個年代的公社,到年底發的都是糧食,想要錢的話,就得拿糧食去扣。 直到后來出現一些負面影響,比如說餓死人的情況后,才被允許社員飼養家禽,但每家每戶都有定量的,比如雞鴨鵝的數量不能超過六只或者十只,豬最多只能養兩頭等等。 老百姓有了這些副業,年底交出應該交的任務斤稱后,剩下的才能自己賣錢,這才手里有了余錢。(以上為虛構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