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頁
那跪著的朝臣臉上漲的通紅,張嘴罵道:“婦人之見!胡言亂語!” 獨孤逸搶白道:“閉上你的臭嘴!婦孺尚知恥,汝等甘為奴!” 獨孤逸環顧朝中眾臣道:“秉皇上,臣以為,諸位朝臣個個都是飽學之士,大多數超臣一心為國為民,并非此等賣國求榮之輩,只因我國軍力疲弱,不可盲目為之,國之發展非一朝一夕,雪恥更非一日一時,韜光養晦乃無奈之舉,但不論何時,吾等臣民都應不忘國恥、不忘國恨。臣在北地時聽聞,蒙古國肆虐東西,金國在蒙古進攻之下已經岌岌可危,金國一滅,其下一攻擊對象便是我大宋,面對金人我軍尚不能敵,何況蒙軍?若他日草原鐵騎進犯我國,汝等仍將這臣民百姓、大宋江山拱手想讓不成?” 獨孤逸聲音中帶著一絲冷峻,最后一句猛然提高聲音,那余音仍在高高的朝堂中回蕩。獨孤逸高聲道:“臣,先帝欽封鎮國長公主,懇請皇上:勿忘國恥、興建武學,文武并重,臣承先帝重托輔助皇上,臣不才,論文采不如諸位狀元郎,論治國不如諸大臣,只在武道一處尚有些心得,臣愿意為陛下育將才、練官兵!” 那孟宗德等人出列附和道:“臣等附議!請公主練兵!” 尚未等眾臣工說話,那皇椅上的宋理宗激動萬分的站起身來,高聲道:“好!” 史相眼睛睜開,輕咳一聲,出列道:“秉皇上,臣以為長公主所言極是。長公主替先帝巡邊不過數月時間,如今瞧這邊關將士已然歸心,聽聞公主在青州亦與起義軍有所接觸,想來以公主之才,也已收服不少臣民?!?/br> 那一旁一位御史臺諫官出列道:“長公主欲為國育將才、練官兵,若干年后我國之大將盡出公主門下,臣請問:公主欲何為?” 此言一出,眾朝臣議論紛紛,擁兵自重實乃當朝大忌。那武將則低聲罵些“直娘賊,奶奶腿兒”。 一時間朝堂之上嘈雜不堪。獨孤逸大步上前,先向理宗皇帝深深一拜,眾朝臣見狀止住了紛紛議論,獨孤逸轉身面向重臣,高聲道:“臣,趙頤,幸被先帝顧,封鎮國長公主,輔佐官家理國,然臣學識有限、見識不足,仍需向眾臣工學習,所幸臣有一技之長,愿為我大宋江山謀長久,為天下百姓守太平,臣請建忠義武學堂,選犧牲邊將之孤兒、遺棄子、流浪兒等入學,忠武學堂只為國培育守國之良將、治軍之高才。然如眾臣工所言,需為國育才,而非為我育才。故,臣提議忠義武學堂學子均為天子門生,臣除此之外,愿修身養性,非帝召不參與政事。為表忠心,臣對上天、對列祖列宗,在忠臣面前起誓,北地一日不收,臣一日不選男子為駙馬,若違反此誓言,臣不得好死,該男子天打雷劈、九族斷子絕孫?!?/br> 此言一出,朝堂上雅雀無聲。那濟國公瞪大了雙眼,史彌遠、鄭清之更是詫異無比,沒有人預料到獨孤逸會如此回擊。 她這一席話,將所有朝堂上常見的周旋、回轉都打破,更絕了眾人求親的心思,好在為了這個忠義武學堂,她放棄了諸多權利、甚至放棄了上朝的權利。 理宗皇帝猛然站起身來,啞著嗓子道:“諸卿家要逼迫吾阿姐于何地?”只看他兩眼通紅,眼眶濕潤,聲音中帶著抑制不住的傷心。 眾武將一言不發,齊齊出列跪倒在地。史彌遠與鄭清之對望一眼,知此事已無寰轉余地,且隨她去吧,更遑論這忠義武學堂能不能辦成尚不可知。 鄭清之出列道:“臣提議,忠義武學堂為國育將才,應文武兼備,招生人數宜精宜少不宜多。還請長公主仔細謀劃辦學方略,確定辦學課程?!?/br> 此言一出,眾臣工出列同呼:“臣附議?!?/br> 宋理宗坐下,瞧著朝堂中眾臣都低著頭,眼中的不甘與憤怒轉瞬即逝,他道:“朕允了,著鎮國長公主籌建忠義武學堂,所需資費一律由朕內府撥配?!?/br> 等眾臣再抬頭時,宋理宗的眼中,又恢復了那份孱弱,臉上依舊掛著對阿姐的眷戀之情。 作者有話要說: 朝堂線完成~~~ 第172章 元日夜1 若說消息傳播最快的,一是學子書堂,二是酒肆茶館,三是秦樓楚館,四是販夫走卒,五是流民乞兒。還有一類往往不傳消息,但一旦有消息,往往都是驚天動地的大消息,這些人是守家衛國的、千里征襲的兵將。 幾個月前就從襄陽守軍傳出來個大消息,帝姬帶三十日大破金國最善謀的六王爺,嚇得那六王爺三魂七魄掉了一半,如今已經是口不能言,瘋瘋傻傻了。 元日之前,那襄陽大劫的功臣回京受封,聽說那和帝姬一起出征回來的十幾個人都來了臨安參加了元日大朝會,見證了新帝登基。 大朝會結束后,不是眾望,又有新的大消息傳遍了全臨安城,大伙又有了新的談資:“官家與長公主一心為民,親眼見到邊將浴血奮戰、居民流離失所,每每想起百姓疾苦便夜不能寐,官家與長公主一心要振興朝綱,卻被文官大臣們壓制,逼得長公主起誓終生不嫁?!?/br> 真是聞者傷心、聽者流淚,那長公主是怎樣的神仙人兒,卻為了我大宋百姓犧牲到如此程度。聽說先帝拖長公主以國事,長公主放棄所有權利只換來了一個要求,興建忠義武堂,為咱大宋培育出千千萬萬個岳爺爺、韓將軍、楊家將,讓大宋從此以后再也不怕外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