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_分節閱讀_329
萬一真要打起來,該如何應對?或者說,該往哪個方向跑? 有人提出,先派使者前去試探。 立刻被反駁,試探不出,更加惹惱對方該怎么辦?萬一被當賊寇解決掉,還能以正義的名義報仇嗎?! 雙方爭執不下,源道義頭疼,手下也是一樣。 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先派人到港口等著,萬一明朝真是派軍隊前來攻打,也好提前有個準備。 打不打得贏? 總之,先看情況再說。 日本人惶惶不能安,正為打仗和跑路做兩手準備。 鄭和的船隊已漸漸靠近下關,巨大的黑影出現在海面上,像是一頭頭巨獸,張開了大口。 這次下東洋之行,終于抵達第一站,飽受暈船折磨的鄭和同王景弘,終于能緩口氣了。 于此同時,孟清和在大寧的辦學計劃也初見成效。 大寧城西,新建的儒學正式開始授課。 兩層的建筑,門前立著興寧伯親定,經天子審批的學規。 最先一條,入學的學子,不分貧富,民族,無論邊民還是歸附部族,全部一視同仁。 入學之后,統一發藍色布衫,戴四方平定巾。入冬發棉襖,棉帽。 韃靼和女真入學者,先隨訓導學習漢文,評定通過之后,再進行下一步學習。 儒學中設有武訓,有武師教授騎馬射箭。不要求人人習成文武全才,至少不能是手無縛雞之力文弱酸丁。 學中每月兩次考核,文武皆優者,獎寶鈔兩錠,單項優異者,獎寶鈔一錠。 這種考核方式,倒和了韃靼和女真學子的胃口。比之乎者也,基本都要倒數,論拳腳功夫,馬上作戰,十次里,有五六次能拔出得頭籌。 曾有御史彈劾大寧儒學違圣人之道。 永樂帝下旨詢問,孟清和立刻送上早已寫好的奏疏。內中所奏,再次瘙到了朱棣的癢處,再有御史上言,一律駁回。 理由很簡單,圣人言,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君子六藝,古已有之。大寧儒學所為,不過因材施教,何言有違圣人之道路?且北疆邊塞苦寒,時有寇邊之禍,學中士子習武,臨到危急時,亦能保家衛國。 “興寧伯即是以士從軍,靖難立有大功!眾卿不必多言,且觀今后便是?!?/br> 天子金口玉言,一錘定音。 即使仍有御史給事中上言,也影響不到孟清和分毫。 群臣只看到了大寧儒學文武兼修,卻完全忽視了儒學中開辦的“漢文學習班”,以及各項學規的深遠意義。 起初,朱棣也沒將此事放在眼里,但在孟清和上疏之后,永樂帝頓悟了。 負手在殿中踱步,立定,重又拿起孟清和的奏疏,幾乎要將每個字掰開了看,深深印入腦子里。 “白彥回?!?/br> “奴婢在!” “傳朕旨意,賞大寧儒學,令邊衛效仿行之?!?/br> “是?!?/br> 白彥回領命退下,到內閣去傳話,今日入值文淵閣的是楊士奇和楊榮,聽完天子口諭,心中各自起了思量。 翌日,賞賜大寧儒學的旨意送出京城。 隔日,永樂帝再下令,賜大寧鎮守,北京留守行后軍都督府同知,興寧伯麒麟服,賜鈔五百錠。 原本,皇帝給錢是好事,就算是寶鈔,五百錠也能買不少糧食。 可問題在于,發錢的時機不對。 正趕上宮中賞賜奉天靖難功臣家眷,國公,侯爵,伯爵,都督,指揮,千戶,百戶,衛所鎮撫,典仗命婦皆有賞賜,其中國公夫人即獲賜冠服,賜鈔五百錠。 接到封賞的旨意,孟清和沉默了,不曉得該做出何種表情。 故意的還是湊巧? 或者說,永樂大帝在玩冷幽默? 舉頭望天,仍是無解。 干脆先領錢,其他的,再議。 第一百四十四章 十一月 永樂二年十一己酉,冬至 天還未亮,大寧城中便響起了急促的馬蹄聲。 守城門的衛卒用力拍了拍臉,打起精神,舉著火把,急步走下城墻,攔住了策馬奔向城門的十余名騎士。 “錦衣衛奉旨回京!” 為首的騎士舉起腰牌,明晃晃的銀牌,在火光照耀下十分醒目。 衛卒不為所動,仍橫起長槍,鎮守有令,不到時辰,絕不能開城門! 臨近年關,必須比平時更加小心。大寧城中聚集有不少往來于南北的商隊,攜帶的皮貨,鹽巴,糧食,茶葉,哪一樣都是草原上急需的。 沒仔細查驗過腰牌,萬一是韃子的探子假冒,出了事,上頭責罰暫且不論,單是衛卒自己心中都過意不去。 衛卒見領隊的是百戶,抱拳道路,“卑下也是奉命行事,還請百戶體諒?!?/br> 城門不開,錦衣衛也不能硬闖。 好在不需等多久,卯時正,衛卒準時開了城門,一隊騎士才快馬出城,向南奔去。 待馬蹄踏起的碎雪消失不見,才有一個衛卒開口詢問,“小旗,攔了錦衣衛,當真無礙?” 之前橫槍查驗腰牌的衛卒哼了一聲,“這是哪?大寧城,邊塞要地!上月還抓了兩個韃靼探子,就是冒充的泰寧衛百戶,你們幾個都忘了?” 開口詢問的衛卒縮了縮脖子,似想起了什么,不由得打了激靈。 “錦衣衛又怎么著?到了大寧,就要守大寧的規矩。到了天子駕前,咱們也有理!”小旗頓了頓,“這可是丁千戶說的,丁千戶是誰?興寧伯的把兄弟!興寧伯是何等人物,還用得著多說?沒有興寧伯在此鎮守,咱們能過上今天的日子?眼睛都給老子放亮點,甭管錦衣衛泰寧衛,全照規矩來!” “是!” 天色漸亮,出入城門的人漸漸多了起來,衛卒不再多言,開始認真盤查,務求不放過任何可疑之人。 自興寧伯鎮守大寧,大寧城再不見早年間的荒涼。臨街的客棧食鋪,往來的商隊,趕著馬匹和羊群的韃靼,扛著山貨托著雄鷹和海東青的女真,各色人等在城中往來不息,城南開辟出的商市更是一日比一日熱鬧。 興寧伯仁義,體念邊軍苦勞,入城收取的銅板,逢單月取出一成,分給守城的衛卒。 善戰的邊軍不論,傷卒和勾補來的余丁貼戶,都得了在城內維護治安的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