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節
書迷正在閱讀:美食主播必須十項全能、穿越成太傅家千金、貓妖和牠的主人(百合)、來自小舅舅的疼愛、偏偏、假戲真做、vpO18.Com霸總竹馬想啪我(1v1甜h)、嫁給一個和尚、vpo18.com無人生還(黑化 囚禁)、我身體里有一列火車(NPH)
藏在山里,起碼值錢的家當,還有活命的糧食都在,種點菜,開點荒,再打個獵,怎么也能活下去了,誰想一年到頭替這黑心縣令扛活! 新縣令可不就慌了,他就各種想法子,但他本來水平就不高,不然也不會被派到開陽縣了,水平不高且心性貪,能想出來的法子,也都是拆東墻補西墻,以油滅火的…… 最后開陽縣的光輝事跡,就傳了出去。 起因還是幾個開陽縣逃出去的村漢,加入了省城的丐幫,這伙人把開陽縣令的貪財,小舅子,三姨娘什么的都編成了蓮花落,在各處傳唱…… 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算京城里四皇子一系勢大,總還是中立派居多,自然就有御史風聞奏事,參了開陽縣令一本……當然了開陽縣令一個小蝦米,還不入京官的眼,而是把開陽縣令的遠親,也就是朝中的吏部侍郎,給牽連了進去。 這位吏部侍郎,自然隱隱倒向了四皇子,上回三皇子出事,四皇子一系就安插了不少蝦兵蟹將,這次開陽縣令出事,可不就讓人懷疑起四皇子任人的能力了? 最后開陽縣令被押進京,朝廷又選派了新任的縣令過來。 這回的縣令是科考的進士出身,本就是寒門士子,雖然作了官,倒也還沒忘本,新上任就廢除了原縣令弄的那些個撈錢的條款。 大牢里關的那些出逃平民,也都被放了出來,有在牢里病了的,也給請醫問藥……眼下看著,是有個做父母官的樣子了,至于以后,那誰也說不好。 而應祥縣的大事,則是跟三皇子府有關。 三皇子全府的人都被圈禁起來,所有的糧食蔬菜都是由禁軍給送進去的。 那禁軍統領明面上是老皇帝的人,但其實也被繼后收買過了。 有他把關,三皇子全府上下,那日子過得,憋屈的很。 那統領雖然在細處上卡一卡三皇子,大面上還是不敢太過放肆的。 畢竟,三皇子再怎么樣也是老皇帝的親兒子,他自己怎么對待無所謂,外人要是克扣虐待了,被發現了肯定是落不了好的。 這件大事就發生在元宵節后。 三皇子府的云側妃打從去年入秋時,就身子骨不爽利,一直到了元宵節那日,病情突然就不好了,三皇子府的管家就趕緊向守衛求情,讓他出府請個大夫過來。 但那會兒禁衛統領和幾個心腹就都不在,他們就想著大過節的,給三皇子府里送的補給也都送了,雖說質量很不咋地吧,可數量上足夠多呀,誰也挑不出什么理兒來。 他們就結伴進應祥城里,尋那溫柔快活的地方去了。 那當值的小隊長就想了,這得病的要是三皇子,或者是三皇妃,再或者是小皇孫啥的,他們也能大過節地去給跑跑腿。 可這得病的是云側妃??! 誰不知道云側妃娘家不爭氣,就一個云老二跟來了應祥縣,想著拉撥下呢,結果接地連三地給三皇子府惹事,最后更是不長眼,把一個跟三皇子有血海深仇的女子給帶進了京,最后三皇子被連累的從一方土皇帝到被圈在巴掌大點的地方里,吃啥喝啥都不能自主…… 三皇子府里的人誰不恨云側妃? 據說要不是云側妃也生下了小皇孫,三皇子掐死她的心都有! 所以說這倒霉女人適時地生了病,誰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說不定三皇子就想等著她“病”死呢? 小隊長就想當然了。 他就厲聲駁斥了三皇子府管家的苦苦請求,堅持有什么需要,也得等統領回來定奪。 但統領這不是在溫柔鄉里呢么?怎么也得一醉方休,良霄美景,冬日懶起吧? 等第三天能定奪的統領回來聽說了之后,就滿不在乎地讓人去外頭請大夫。 結果他們就聽到了府里傳來的隱隱哭聲! 統領這才感覺到了大事不好! 云側妃死了。 還是缺醫少藥硬生生發著高燒死的。 如果沒有圈禁,不是由禁軍們管制著一應人員和東西的出入,云側妃之死,對于京城權貴來說,那是掀不起半點浪花。 但這不是非常時期么? 堂堂一個嫡皇子側妃,還是生了小皇孫,名字上過玉碟的。 在元宵佳節的時候,卻因為沒即時請大夫,給病死了! 什么統領,如此膽大妄為? 今天能病死側妃,明天是不是就能病死正妃,皇孫,甚至三皇子? 大皇子一派,咬住云側妃之死,在政局上發起了強烈的攻勢。 時過境遷,老皇帝對三兒子私下的小動作的怒氣,就消散得差不多了。 而四皇子一系的上竄下跳,吃相難看,也引起了他的不滿。 下旨將看守三皇子的禁軍撤換一遍,這次就選了當初同嫡皇子一系有淵源舊人統領。 這本就是明顯的風向,大皇子又在萬壽節上為老皇帝獻上海外良種。 據大皇子說,這海外良種,能畝產近千斤,不挑土質,耐干旱苦寒,實在是天下百姓的福音??! 老皇帝就震驚了。 再三派人確認,又親自到大皇子私人的皇莊上去看收成。 再親口嘗過了味道,老皇帝這才龍顏大悅,甚至還當場賦詩一首,表達開國皇帝對天下太平的喜悅之情。 當然了,老皇帝本來文化不高,做出來的詩也就是能押韻而已,但這并不妨礙群臣以此為契機,拍馬歌頌再出一本詩集。 大皇子獻寶有功,就得了工部的實權職位,除此之外,只要天下的農民種這新良種,就會想到大皇子,大皇子的聲望可謂是空前提升。 大皇子也就趁機,跪求父皇饒過三弟。 老皇帝想到當初征戰的時候,他跟前五六個兒子,卻只有三兒子膽大,才十幾歲就敢跨馬帶刀,嚷嚷著要跟著他上戰場……武將喜歡神兵利器,也的確不稀奇。 所以見到鐵礦和上好的精鐵,會有私心,也是情有可緣的……吧? 于是被圈禁將近一年的三皇子一家,終于被解了禁。 第178章 大結局 除了解禁之外,封地也還有,只是從五縣縮成了一縣,也是相當的慘了。 而且雖然被解了禁,他那些得力的部下,卻還在天南地北守邊,并不能回來,而他的生財之源,礦山和三家石泥場,也都被歸為朝廷。 因此三皇子的境況,也就是比先前好了些,起碼吃啥喝啥,在一縣之地的活動,并不受拘束。他的財源,只剩下京城的幾個小鋪子小莊子,還有應祥縣的幾處莊子鋪子。 當然了,三皇子的正妃和側妃都有自己的嫁妝,細算起營收來,都超過了三皇子的產業??赡嵌际莾仍簨D人們的私產,愿意拿出來共享是本分,若是不愿意,三皇子肯定也不能張這個嘴不是? 開陽縣那位四皇子派系的縣令被押解進京后,其小舅子沒了靠山,原本還想腆著臉撐一撐,誰知道從此門可羅雀,那是半點進賬也沒有……他雇的本地幫工都跑沒了影,只好用自家的仆人,可他和仆人但凡上街落單,就會被人套頭打一頓……這如何還能呆得下去,只得低價處理了這家鋪子,細算下來,竟是把當初的本錢都賠了個光。 而先前衛星村低價賣鋪子的時候,算是六折賣的,小舅子賣鋪子,從七折一路降到了二折,這才算有衙門的小吏接手。 小舅子差點連回鄉的路費都沒有,走的時候都不敢聲張,自己悄沒聲連夜跑的,就怕被開陽縣的老百姓給逮住落不了好…… 那衙門里的小吏買了鋪子,再派人去衛星村傳信,問他們還要不要這鋪子。 形勢轉變了,在縣城里有個落腳點肯定更好,再說衛星村現在也不差錢。 王大軍就以七折的價給買了回來。 衙門小吏這一倒手的工夫,三天不到,就賺了幾十兩銀子。 衛星村這邊細一算,也比再另外買鋪子強得多,還在老地方,倒是熟門熟路。 此后的衛星村特產店,基本還是當初的那些花樣。 但即使是那些,也利潤不低。 外頭也有人想要山寨,有的能做得跟原版一樣好,比如說糖果和果脯之類的,但有的就差點意思,比如說有商家也琢磨出了羊毛衫的織法。 但都叫羊毛衫,可衛星村這邊也不知道是怎么處理的線,就沒那么粗硬,也不容易起球,顏色樣式還好看……關鍵是價格還不貴。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于是衛星村出產的羊毛衫,就更為暢銷了,只要一往架上擺,準保被一搶而光。 就連在開陽縣人看來屬于天價的羊絨衫,都完全不會壓貨。 羊毛衫還能來個高仿,羊絨衫的制法那就是絕密,若是運到省城和京城,根本不愁賣,全都是供不應求。 也不是沒有勢力打衛星村這些絕密制法的主意。 但這些東西的生產,都是在衛星村里的,衛星村那獨特的防衛格局,再也不進外人的規矩,讓那些勢力都無從下嘴。 當然了,也是天高皇帝遠,京城里的達官顯貴手還伸不了這么長,而新任的縣令因為上一任縣令被處斬,行事小心謹慎,不求有功,只求無過,也不去打衛星村的主意,因此他連任的六年,反倒是衛星村低調發展的黃金時期。 六年后,靠著金錢和信息鋪路,衛星村已經將開陽縣徹底地經營成了根據地。 像是上任縣令那樣,想把衛星村當肥羊來宰,那是絕對不可能了。 只要他動了這念頭又表現了出來,沒準夜里就會因為忘了關窗而受涼,然而醫館的的大夫給開了藥,卻有一味缺貨,派去別地抓藥的人又在路上碰到了事故……一連串的巧合下來,這位動了念頭的縣令就不幸地纏綿病榻,最后不得不辭官歸故里了…… 六年后,朝堂上的形勢又是一變。 之前是大三皇子同繼后和四五皇子旗鼓相當,雖然繼后方略占上風,但大皇子有親兄弟吸引火力,又有土豆奇功,且能隱忍求穩,只要他不出錯,時間還在大皇子這邊…… 可他們斗了多年,六年后,原先還是少年的小皇子們都長大了! 而且老皇帝的后宮里又進了幾位美人,其中一位生得可謂是傾國傾城,老皇帝沉迷美色,犯了所有老年帝王最愛犯的錯誤……將美人連升幾級,短短兩年,就被封為了貴妃,一時之間,繼后黯然失色,暫時沒法壓過盛寵的貴妃。 貴妃也生出了一位小皇子,子憑母貴,常常被老皇帝抱在手上,就連流個口水,拉泡尿都是與眾不同的。 這讓繼后一系的四五皇子,恨得牙癢癢。 而大皇子就不同了,時常進宮的時候,就會給這位最小的皇弟帶去各種禮物,言談之間,十分親切,同樣的,對于皇室內所有的兄弟姐妹,大皇子都表現得如同春風般的溫暖,一派長兄風范。 甚至還在一次進宮的時候,碰上了宮人要對小皇子不利,大皇子拼著自己受傷,保住了小皇子的性命。 事后經過嚴密追查,發現是繼后下的手。 繼后因此事被廢,從此老皇帝再也不立皇后,貴妃在后宮,形同副后。 貴妃雖然美貌點到了最高,可腦子也不是空空,知道就算她再得寵,她的兒子也不可能繼位了。 既然這樣,就要選對自己有利的那方。 于是她默認了小皇子同大皇兄親近,在宮里也會不著痕跡地幫上大皇子一把。 終于,在朝圩村穿越的第十五年,老皇帝殯天,臨終前傳位于大皇子。 大泰朝的政權平穩過渡,大皇子登基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