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青青麥穗_分節閱讀_239
還好,出于對西家,對西家幾兄弟的信任,信發出去沒幾天,鄭軒那邊和孫葉那里都派來了主事的人。 有這兩個富戶來支撐,加上西家自身的實力,起個先鋒模范的作用完全夠了。 兩家派來主事的人也聲明了,東家派他們來,叫他們聽西家兄弟的安排就好,相信西家不會坑他們,一定會帶個他們東家大大好處噠! 西遠、西韋、衛成:…… 好嘛,這是絕對的真粉??! 三家一起,帶來的資金絕對雄厚,田地能買的買,能佃的佃,短短幾天,從早都規劃好的幾處地方,迅速入手了兩三千畝的土地,做為前期的榜樣田,足夠了。 田地弄好,種子撒下去,看著細雨中種子發芽冒出牙尖,伸展出扇子樣的葉片,西家幾兄弟的心才落到了實處。 然后是等相關項目的批文。 等啊等,一直等到了立夏,上邊的批復才下來,不要怪速度太慢,在這個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的大燕國,這已經是很快了。 接著就是開始籌建制糖制酒作坊,期間,西遠寫信回彥綏,調來了主管家里財務的總賬房張財。 因為現在三家出入資金比較多,在資金管理上的確需要專門的人來打理,涉及到錢財的事情,西遠向來很謹慎,務必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因為銀錢的問題,傷了幾家這么長時間的情分,所以,西遠給張財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把賬目整理清楚,經得起檢驗。張財那是老賬房了,認真起來,誰也甭想在他眼皮子底下走私。 關鍵的賬目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制糖制酒工藝問題。好在,當初為了給本地培養人才,蓮花學堂可是請了不少手藝人,其中就有懂得釀酒制糖的,西遠寫信給程義,要借用兩位師傅過來,程義二話不說答應了。 他這樣痛快,一個是跟西家關系不錯,嗯,西家兄弟有事,一定能幫就幫,另外嘛,當然是因為他們家程南了。 程義當時親自送大兒子去赴任的,結果,到那里一看,好嘛,跟西家哥幾個一樣傻了眼。程南去的柞川縣,那兒,跟西韋就任的安慶縣有的一拼,窮的簡直不能再窮了,把程南愁的呢,現在還在頭疼呢。 程義想了,他如今慷慨幫助西家兄弟,希望西家哥幾個,當然,主要是經?!爱愊胩扉_”的西家老大,能夠相個法子幫一幫自己兒子。 總之,不管程義怎樣打算,兩個師傅很快來了安慶,參與到了作坊的建造當中。 天氣漸漸熱了起來,已經過了端午節,一場透雨過后,地里的莊稼開始瘋長了起來,幾天的功夫,長了半人高,衛成和栓子監督建造的房舍終于建成了。 這是一個很規整的三進四合院式的建筑,西韋和大妮領著孩子,和其他女眷,住到了第三進,西遠和衛成住到了第二進,第一進主要給西韋用來處理公事和會客的地方,師爺和帶來的其他隨從,分別住了東西兩個跨院。 整個院落青磚灰瓦,雖然沒有特意張揚,不過也是整個安慶數一數二的了。 從建造的那一天起,每天都有許多安慶人來圍觀,衛成沒有阻止,他就是要讓安慶的百姓知道,他們新來的縣令老爺,家里富裕,不差錢,不稀罕從他們身上搜刮銀錢。 建成的大門兩側,兩個鎏金楹聯:家有余錢足飽腹,求官求財莫入門。 房子建成,搬家的當天,衙門里的人和當地一些有頭有臉的鄉紳前來道賀,不過,西家并未禮讓這些人進門,而是直接把他們迎到安慶最好的酒樓,那里有早已經訂好的酒席,請來道賀的諸位吃吃喝喝。不過,并未設置賬房接禮,而是吃完喝完,拿來的禮物怎么拿來的怎么再拿回去,負責接待的師爺和西家大管家栓子,替知縣老爺言明,這是西縣令唯一的一次宴請,以后不會再有,當然,今后不管縣令家有何事情,也無需他人道賀送禮。 來的人一開始愕然,然后帶著一副明了的心情離開了。不收受錢財?哼,哪有這樣的好官,天下烏鴉一般黑,不明面收,恐怕是等著私底下動作吧。 大家心思差不多,只等著私下里有機會了,再表示表示。 不過,從西長若任職,到幾年后的離任,安慶一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一條,他們最確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卻始終沒有發生,終西長若在安慶為官始終,的確沒有收受過百姓一針一線,所以,離任時安慶的百姓才會送了又送,舍不得這么好的縣令離開。當然了,這都是后話。 如今,在安慶百姓后來口耳相傳中,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帶領安慶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神人般的西縣令,搬到了新家,看到了嶄新的屋子和庭院,長舒了一口氣,蹦了倆高,趴在自己哥哥肩膀那里開始膩歪,像個沒有長大的孩童,惹得自家兒子大毛捂著嘴偷樂。 西韋朝兒子很不要臉的翻了個大白眼,可算不用住那個簡陋的木屋了,真是憋屈死他了。 ☆、第186章 惠澤 這一年的夏天,便是在修建釀酒作坊制糖作坊、關心甜高粱甜菜秧苗生長狀況中度過,期間,衛成回蓮花村待了一個多月。 不回去不行啊,他們倆在安慶,家里全賴西陽照看,所以,京城那邊今年就沒去人。 一開始,西勇西長飛很懂事的聲明,他那邊一切均好,幾個哥哥只管放心幫五哥度過難關,還鄭重表態,他雖然在京城只是一個小小的翰林院編撰,但是,家里和五哥那里有事情一定要吱聲,一定竭盡所能,總之,各種支持與理解。 然后呢,等西韋這邊大政方針制定下來,哥幾個稍微有些閑暇了,人家西勇的信中開始抒發居于京中的各種感慨了,什么官場人際關系復雜,他每天疲于應付,頭發都要白了啊,什么孤身在外,節假日無人相伴形影相吊啊,什么京城雖然繁華,卻于生活習慣一飲一食種種不適應啊……總之,各種訴苦。 哥幾個看了小勇的信,又是氣又是笑,你說你一個小小的編修,無非就是做些抄抄寫寫的活兒,怎么會參與到官場各種復雜中去了?再說,小勇媳婦去年早早就被護送到京城與他團聚,如今也相伴在側,而且,他大舅哥,當時送妹子去的,一直也沒回來,哪里就到了形影相吊的程度了?還有飲食方面,怕小勇不習慣,家里現把李東媳婦派去的,一個為了李東夫妻兩個免于分居兩地之苦,一個為了照看小勇的飲食,臨走前,西遠娘和二嬸特意培訓了一下李東媳婦,把小勇愛吃的菜,樣樣數數教了個遍,這樣還能各種不習慣? 氣過笑過,幾個哥哥又開始心疼弟弟,小勇雖然懂事,不過,家里除了長朔,他是最小的了,在家的時候,很得幾個哥哥的照看,對幾位兄長自然產生了一種依賴,另外,這孩子估計是想家,想家里人了。 所以,思量了一番,西遠和衛成商量,讓他先回家一趟,頂替西陽,然后叫西陽去京城看看小勇,順便瞧瞧京城那邊的藥材鋪子生意如何,并且囑咐,如果二叔二嬸能妥開身子,也帶他們去京城瞧瞧,見識一下京城繁華,瞧瞧小勇和他媳婦。 衛成雖然不情愿,萬般不想離開西遠,不過沒有辦法,只好磨磨蹭蹭的回去了。好在西陽了解西韋這邊的情況,沒有多待,一個多月后就回來了,衛成方又回轉。 別看衛成沒有參與到西韋這邊具體事務的管理上,可是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俗話說,強龍壓不住地頭蛇,當初剛來的時候,安慶地界的地頭蛇可是沒輕難為西韋,后來實在過分了,衛成和那幾個為首的豪強,認認真真地干了一架,把那幾個給收服了。 挑頭的人沒有了,其他的人才跟著老實,事情才能夠得以順利實施。那幾個被他收服的豪強,對衛長山是心服口服,基本上唯衛成馬首是瞻。所以,衛成本身的震懾作用還是大大滴,有他在,就沒人敢挑刺。 中秋前,兩個作坊終于建成,剩下的只等待地里的甜高粱和甜菜收獲了。好在等待的時間不用多久,中秋過后,馬上到了秋收,兩個作坊開始運作起來。 當釀酒作坊制出了第一壇好酒,當制糖作坊產出了第一捧雪白雪白的糖,西韋眼圈兒都紅了,激動地抱著哥哥轉了好幾圈兒。 西遠也跟著高興,晚上多喝了幾杯酒,然后大大的便宜了某人。 把前段時間欠的,恨不得一夜之間都找補回來,吃了個酒足飯飽,嗯,撐得直打飽嗝,以后好幾天,高興的,一直持續著嘴丫子差點沒咧到耳根后邊去的狀態。 當然,西遠就慘了,連續兩天沒精打采的躺在炕上養精蓄銳,白了某人一眼又一眼,不過,人家根本沒有當一回事兒,該樂呵照樣樂呵,屋里屋外轉悠,嘴里還不停地哼著小曲兒,氣得西遠恨不能把衛成的嘴給縫上。 好吧,這大半年的光景,的確因為小韋的事情,忽略了衛成,難怪人家扯大旗造反,西遠心里給自己找原諒某人的理由。 糖和酒生產出來了,這兩樣在大燕國絕對是搶手貨,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所以根本不愁賣。 西韋學當初蓮花村的做法,在北地幾個地方,設置了專門的鋪面,對外發賣,人手都是事先選好的,早早送到蓮花食鋪實習過,個頂個的嘴碼子利索,算賬管錢有一手。 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有好東西,一定不乏識貨的人。一開始知道的人的確不多,銷量也就一般,但是轉過年來,那些老主顧開始回頭來買,并且一傳十十傳百,帶來了許多新主顧,一點一點的,安慶高粱酒,安慶雪花糖,徹底出了名,不光北地人熟知,連京城一帶和更遠一點的南部,有專門的行腳商人,來安慶或者安慶設置在北地的其他售貨點,進貨回去販賣。 而去年那些固執的不肯種植甜高粱甜菜的農戶,悔得腸子都快青了。 因為事實勝于雄辯,那幾個為數不多被說動的幾家,地里所產的甜高粱,不但高粱穗賣出去了,連秸稈都沒少賣錢。甜菜也是,有多少,人家作坊收多少。賣得的銀錢,足足過了個好年,剩下的銀錢,換來糧食,足夠來年一年的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