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曾經嫁過我_分節閱讀_176
王夫人要做的,是給王倪灌輸一身學識,讓他去參加科舉,中進士,走仕途。 簡而言之,要讓皇帝去發現王倪,而不是讓王倪去勾引皇帝。 當然,這么做的話,即便王倪天資過人且根底扎實,三五年內也未必能出得了成效。 但僅看如今這位皇夫的年紀也能知道,即便皇帝陛下真的偏愛男色,也定是對“鮮嫩”二字不感興趣。 而王倪今年不過十五,顏色再好,也脫不了稚嫩,倒不如暫且窖藏個幾年,去掉浮華,養出氣韻。 即便王倪幾年后依舊不能取悅于皇帝,也能給王家掙得一個功名,拓展一份基業。 更主要的是,如此行事才是處處為王倪著想,方能使王倪對王家生出感恩之情,將王家的利益視為切身相關的大事要事。 而這,也是王夫人自王皇后這個孫女身上吸取到的經驗教訓。 ——若是當初對那丫頭好一點,讓她肯于乖乖聽話,現在哪還需要費這么多事??! 王夫人暗自唏噓。 同一夜,刑部尚書朱邊也在琢磨皇宮里的事情。 許是直覺,朱邊總覺得太后死得太過蹊蹺,巧合得簡直不像是巧合。 朱邊最先懷疑的是高、陳二妃。 但仔細想過之后,朱邊便意識到,對她們二人來說,太后的死固然有益,可益處卻十分有限,真若是為此動了手,一旦被人察覺,追查出來,便是得不償失。 今日見過皇帝陛下,問過太后臉上面具之事,朱邊更是覺得,若非有那么多人親眼目睹了事發經過,言之鑿鑿地認定太后就是一腳踏空,連推搡之事都不曾遭遇,他肯定會懷疑皇帝陛下一手導演了此事—— 弒母。 聽起來很是駭人,簡直就是難以置信。 但朱邊自打家破人亡,就一直在和“人心”二字打交道,他很清楚,這世上既有愿為子女去死的父母,也有想讓子女替自己去死的父母。 骨rou,并不一定就有親情。 更何況是本就比尋常人家更為復雜的天子之家。 朱邊聽說過,太后云氏一度想將皇帝陛下逐出家門,與其斷絕關系,只是受到多方阻撓,終是未能成功。 昨日,朱邊更是親眼目睹了這對天家母子是如何的離心離德。 做母親的一心攬權,完全就沒想到要先問問兒子的死活;做兒子的也絲毫不曾顧及到母親的臉面,看不出半點孺慕之情。 ——這絕對是親生的! 朱邊一邊感慨皇帝與太后之間的無情無義,一邊又對皇帝與皇夫的有情有義生了好奇。 戚云恒對歐陽的信賴實在是超乎朱邊的預料。 昏倒之前,戚云恒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把歐陽叫到身邊;蘇醒之后,對歐陽所做的種種安排亦是毫無置疑地全盤接受。 朱邊不知道戚云恒和歐陽是怎么分開的,但他可以肯定,在戚云恒逐鹿天下的十年里,歐陽可是連面都不曾露過,更不曾對戚云恒有過絲毫的助益。然而戚云恒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歐陽接回身邊,認下當初的婚事,給了他皇夫的尊號。 偏偏這個時候的戚云恒尚不知道歐陽把前朝玉璽的碎片轉贈與他,也就是說,這并不是酬謝一般的報答。 既然如此,戚云恒又是因為什么而對歐陽念念不忘? 僅僅只是因為歐陽的長相嗎? 朱邊難以相信。 更讓朱邊無法理解的是,他們之間的信賴竟是相互的。 戚云恒將自己的安危交托給了歐陽,歐陽又何嘗不是將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了戚云恒? 歐陽在大朝會上的幾次與人交鋒,說到底都是為了維護戚云恒這個皇帝。 此前大鬧秦國公府,歐陽也是為了給戚云恒做那開路先鋒。 直白點說,皇夫根本就是把自己當成了皇帝手里的快刀,說砍誰就砍誰,無需商量! 然而,飛鳥盡,良弓藏。 他就不怕有朝一日,皇帝卸磨殺驢,將今日之功勞變成他日之罪名? 朱邊反復回憶,怎么都想不出歐陽哪里像是個愚忠之人。 若說癡情…… 若是癡情,當初又怎會舍陛下而去? 怎么想都不對勁,朱邊自是越想越不明白。 好在,他也不需要明白。 他真正需要做的,是找出戚云恒的薄弱之處,重重地擊打過去,使這個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再一次分崩離析,傾倒垮塌。 弒母,就是一個很不錯的著手點。 可惜的是,朱邊雖然認定戚云恒有嫌疑,卻怎么都找不到證據。 太后臉上的傷勢或許是一條線索。 但隨著太后裝殮入棺,伺候她的人也因其失職而獲罪問斬,這條線索也已經失去意義。 即便查出什么,也必然是死無對證。 畢竟,朱邊不可能打開太后的棺木,把太后的尸身從棺材里拖出來重新檢驗。 對普通人這么做,那叫負責;對皇家人這么做,那叫褻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