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五章 煩瑣事
李家真的很好。 簡直是太好了。 不管是戚家還是霍家,兩家人都覺得李家真的是難得的很好的人家了。 做人得知足。 不說彩禮這些,光李友桂送給家里的兄弟姐妹們一人一座小院子,就沒得說了。 這兩年又領著兄弟姐妹們買商品房,誰不知道李父李母每人給的那一萬塊錢是李友桂出的呢。 這樣的姐妹上哪里找去?!公公婆婆人又好又省心,關鍵一點也不用媳婦們打理和照顧,連請保姆的工資都是李友桂給的。 戚雪和霍意如每次回婆家,次次都是大包小包的拎回去,這是娘家人教她們做的,不然真對不起這么好的婆家。 不僅如此,李友桂做生意也是沒有忘記她們的,只要這幾個弟媳愿意,她都支持她們開店。 因此,李建文和李建環兩對夫妻都是各開了一家服裝店和奶茶店的。 他們的生意也是不差的,一個月也能賺近兩千塊錢,相當于兩個人的工資了。 而且,他們也沒有拖后腿的家庭,日子美滋滋的。最重要的是,李建文和李建環很顧家,錢什么的都是上交的,基本上不亂花錢。 李建業就不同了,他是家里的小兒子,有李友桂在,沒怎么吃苦頭,自然就養成了手腳大的毛病。 不節省,存不下錢,花錢又自由沒顧忌,最重要的是,李建業每個月只給張鳳玲一部分的菜錢,其他的工資全被他花光光了。 張鳳玲自己的工資又得給娘家一部分,女兒又花錢,家里吃喝也要花錢,每個月數著那點工資過日子,她別提有多憋屈了。 丈夫家這么多的兄弟姐妹,怎么就她家過得這樣緊巴巴的呢?!張鳳玲特別不滿。 不滿就不滿吧。 張鳳玲就算是臉上帶出來了,李友桂他們也是當沒看見,也沒人去幫她,就吃吃喝喝的可以給她帶回去而已。 這不,現在李建業和張鳳玲又供了一套房子,一個月得八九百塊錢,這下子夫妻倆更過得緊巴巴的了。 這套商品房張鳳玲根本就不想買,他們又不是沒有房子住,為什么非要買房子?!最重要的是夫妻倆也供不起。 如今已經過了五年了,張家人不用她再給一部分的工資了,可每個月依然伸手向張鳳玲要錢。不是二百就是三百,不給就不行,不然就要鬧個不安生。 所以,自打買了商品房后,夫妻倆的吵架次數成倍增長,天天為了錢干架。李建業又不是那種不打老婆的人,惹毛了他就會打張鳳玲一頓。 張鳳玲頭一次過來向公婆和李友桂哭訴的時候,李友桂知道后都驚呆了。 娘咧,她還以為這個小弟這輩子會和上輩子不一樣呢,沒想到本質卻沒變。 夫妻倆不僅吵架還打架,這肯定是不行的。李友桂自己也不希望人家的生活過成那樣,特別是還是因為自己讓他們買商品房的原因。 于是,李友桂考慮了一下之后,才親自去問張鳳玲和李建業,房子還供不供得起?或者是讓他們把房子轉給她。 好心變壞事。 李友桂真的想嘆氣,她也不能怪張鳳玲,只能去教訓自己的弟弟。 誰讓李建業確實不像話呢?吵架還打架,打的還是自己的老婆,這是什么毛???! 李建業當然是怕自己這個大姐的,大姐比父母還可怕呀,這個家大姐才是老大,個個都很聽大姐的話呢。 沒辦法,李建業只好乖乖的認錯,房子確實也供不起了,就直接轉給了李友桂。 好在,商品房要不成,學校卻有教師宿舍分配,兄弟姐妹們人人都有幾套房子,夫妻倆只有一套,自然是不甘心的,二話不說趕緊去申請了一套。 沒過半年時間,張鳳玲和李建業就申請了一套二室的房子,這時候的房子建造得已經十分合理了,自帶廚房和廁所,干凈明亮,就是一次性要給一筆錢。 一次性三萬。 三萬不少可也不多,除了當初買商品房李母給的一萬,張鳳玲和李建業已經湊的兩萬,剛好夠交清這筆錢了。 不過,錢交完之后,夫妻倆也沒剩下幾個錢了。 李友桂最后看不過去,只好付錢替他們裝修和買家具,不然也一個光溜溜的房子也不能住人呀。 最后,張鳳玲對公公婆婆和大姑姐是非常滿意的,特別是對大姑姐李友桂,從來不敢得罪的。 其實,李友桂是不管張鳳玲怎么樣的,她心疼的只是小侄女和自己的小弟,要不然她是不可能掏錢出來給張鳳玲裝修買家具的。 李友柳現在日子過得特別好,她已經是醫學在讀博士后了,去年夫妻倆已經帶著孩子和公公婆婆一塊兒去出國留學了。 一年一家人都會回國一次,李友柳夫妻倆也只是公派出國留學三年,后年就能回國工作。 這會兒的博士后學歷已經非常厲害,又出過國留學,李友柳他們回國之后,差不多就是專家級別的了,還能留在醫學院里當教授,待遇和級別完全不用說。 羅浩和羅瀚兄弟倆過個一年半載也要上大學了,十八九歲的年紀就剛剛好。特別是羅浩這位大哥,他計劃考的是軍事大學,從小就對這方面特別感興趣,放假的時候羅父還經常領著兩個孫子去隊伍里長見識呢。 在隊伍大院里長大的孩子,基本上不是從政就是從軍,兄弟倆似乎也是不例外的。 哥倆的性子非常的穩重大氣,不急不躁,智商又高,關鍵特別自律,還能吃苦,從小到大就是大院里的別人家的孩子。 羅浩是要上軍事大學,而弟弟羅瀚則打算考清大或者北大,將來還計劃出國留學,學成之后才回來參加工作。 對于兩個兒子的人生規劃,李友桂并不怎么干涉,哥倆一直受著隊伍大院的環境和氛圍影響,以及家里的爺爺和爸爸的教導。只要他們樹立了正確的三觀,沒有不良嗜好,李友桂對兒子們采取的是放羊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