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 something to you(1)
昨晚睡覺前和朋友聊天,我告訴她我的第一本小說算是暫時畫上了一個不太圓滿句號。她問我還有沒有準備第二本,我說有。不僅有第二本,并且第二本里面還有她的影子。 她問我為什么會有她,女生在里面是不是就是個炮灰配角,我說不會,因為下一本不是耽美而是言情。 她有些疑惑,問我為什么? 其實這是我考慮了很久,才決定下來的下一本題材。 首先說說我動筆的原因吧。 《月亮錯覺》之所以能夠誕生,最直接的因素是這次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巨大影響的疫情。我沒有辦法回到學校,所幸大學的課程也不太緊張,便借著這寶貴的機會開始把自己構思了很久的故事寫下來。 之所以是這個題材,大概與我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我是一個無能的理想主義者。 我常常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救世主一樣的人物,去拯救這個世界上一切我看得到的痛苦。我希望我能有很大的力量和很強的影響力,去改變這個世界上存在的一些偏見,以及為此而痛苦不已到群體。 同性戀,便是其中之一。 1973年,同性戀從dsm的病例中被刪除,這意味著這一小眾人群被官方權威認可。他們不是病人,他們只是一個比較小眾的群體。 當我在課堂上聽到這個信息的時候,我一直在想,1973的那一年,是不是每位同性戀者都欣喜雀躍,因為他們被認可、被接受。 可后來我發現,并不是。不只是1973,乃至現在,他們仍然沒有。 這也是我接下來的第二本小說改變題材的原因,因為我還沒有找到一個更好的方式去保護或者為他們辯解。 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覺得自己哪怕不是一個同性戀的支持者,也至少會尊重他們。 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在我們的社會中,其實有足夠的研究證據可以表明,同性戀的人群占總人群比例的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每一百個人中,就有4到5個人是同性戀??墒俏覀兛纯醋约旱纳磉?,從我們出生到現在交往過多少個人,遇到的同性戀者又有幾人呢? 很少,非常非常少,幾乎沒有。 這是為什么?研究結果出錯了嗎? 不是的,遇不到不代表沒有。更大的可能性時,他們在隱瞞自己的性取向,以求得大多數人口中的“正?!?。 再來看,我們所知道的同性戀,都是一些什么樣的人?;蛘哒f,被我們大多數人可以接受和尊重的同性戀,是一些什么樣的人? 是一代文豪,是千古一帝,是萬眾矚目的明星,是事業有成的精英……為什么是他們? 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接受同性戀,僅僅是近二十年的事情,即便如此,現在社會上也有相當大數量的人在用有色眼鏡看待同性戀群里。 也正因為此,同性戀者必須努力,他們忍受著別人的目光,必須證明自己,所以他們看起來,會更加的出類拔萃。因為環境被迫他們不得已。壓力帶來了巨大的動力,或許生存的困難讓他們變得更加優秀。 只有足夠足夠優秀且強大的人,才有勇氣敢于向這個世界的偏見反抗,才有可能得到包容和尊重。 所以我想問問一些貌似在支持同性戀群體的人,如果現在站在你面前的一對同性戀伴侶,是一對外貌平平,衣著簡陋,籍籍無名毫不出眾的人,你還會以同樣的態度去對待他們嗎? 思及至此,所以我改變了第二本的題材。因為我沒有足夠的能力,把這個人群的故事講的更生動更真實。 我一直認為,好的作品是有作者的真情實感甚至親身經歷在里面的。只有這樣的描寫和情節,才能讓讀者產生共鳴,體會到何為“感同身受”。 但是我不是這個人群,我周圍也沒有這樣的人,所以我寫出來的人物太單薄,故事太貧瘠了。我可能寫出來的只是我想當然認為的,只是我站在一個局外人所能體會到和意識到的。 但我想這其中應該還存在更多細微卻又難以忽視的問題,我需要再去積累和了解,才能寫出更真實的故事。 關于《月亮錯覺》和改變題材的問題,暫時就說這么多。以上都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什么不正確的地方還請大家指正,評論我一定會看,錯誤或有冒犯的地方我會改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