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大抵是圍繞著她和方允諾的,說是梅家和方家想結親,但方允諾看不上她,拋棄她選擇了樂書郡主。 甚至還有人猜測方允諾拋棄她的原因,要么是丑若無鹽,要么是身上有隱疾,更有甚者說她命硬克夫,否則也不會一直住在庵中。 這些流言甚囂塵上,愈來愈過分,連梅府的下人出門,都要被人指指點點。 原本方允諾和梅幼清的關系了結之后,很快又有媒婆來將軍府給梅幼清說親,可自這些流言散播之后,上門說親的人就越來越少,即便來兩三個,也都是身份、樣貌不匹配的。 氣得薛姨娘將那些說親的都趕了出去。 梅將軍忍住心中的怒火,立即著手去調查是誰在散播這些流言,很快便捉到了幾個最開始散播流言的人。 盤問之后才知,果真是有人授意他們這么做的,而且之前關于方允諾和樂書郡主在湖邊作畫的片面之詞,也是他們散播出去的。 那人給了他們不少的錢財,所以他們才會昧著良心散播關于梅幼清的流言蜚語。 這兩件事情既然出自同人,那么便不難猜出,這背后授意的人,就是常寧長公主。 梅幼清雖然覺得清者自清,這些流言終有打破的一日,可是想到這些流言讓將軍府也飽受非議,心中有些過意不去,于是便對梅將軍說道:“父親,常寧長公主安排的第一場流言是為了給樂書公主的賜婚鋪路,且只字為提我。如今目的達到了,沒道理再安排一場流言來貶低我。而眼下這樣的情形,我猜想是樂書郡主和方公子之間發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牽扯到了我,所以他們才會借用這樣的手段來打擊我……” 梅將軍聽著在理,仔細一想確實很有可能是這樣,于是第二天就去了方太傅府中,找到方允諾,問他最近有沒有和樂書郡主發生什么矛盾? 一問才知,果然如梅幼清所說的那般,兩人之間鬧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而且確實牽扯到了梅幼清。 方允諾這幾日也聽到了這些流言蜚語,且與那些說閑話的人爭辯過,親口說明梅幼清不是那樣的人。 可他越是夸梅幼清好,卻越是叫人誤會,以為他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花心之人,對梅幼清也愈發不屑一顧。 方允諾懊惱道:“梅將軍,都怪我,是我粗心大意,叫郡主看到了那封信?!?/br> “什么信?” “太后賜婚我和郡主之后,我心中對梅姑娘十分過意不去,想親口同她道歉,又擔心她不會見我,于是便寫了一封信,將我的歉意之詞都寫進了信中,同首飾一起放在妝匣之中想送給她??墒敲饭媚餂]有見我,也沒有收下信,那妝匣被我放在了馬車里,前兩日郡主要我陪她出城踏青,她坐了我的馬車,看到了那個妝匣……” 方允諾說著,抬手打了自己一巴掌:“梅將軍,我一錯再錯,實在不知該如何悔罪,您打我也好,罵我也罷,只要能替梅姑娘出氣,我怎么都認?!?/br> “你這小子!”梅將軍氣得差點說不出話來,“瞧著挺聰明的一個孩子,行事怎么如此糊涂?怪不得京中會忽然流傳起清兒的蜚語來,果真都是你惹出來的!” 方太傅在一旁聽著,也甚為氣惱:“梅將軍莫氣,那常寧長公主和樂書郡主欺人太甚,如此下作的手段倒也好查。只待查出證據,我與你一同進宮面見圣上,為令愛討個公道,絕不叫令愛受委屈!” 方夫人也悔不當初:“早知那樂書郡主竟是個如此善妒的主兒,我當初就算豁出性命,也要在太后面前拒了這門婚事……” 梅將軍見他們也算是明事理之人,便也不再為難他們:“我正在找那個散播流言的授意之人,只要找到那人,就能順騰摸瓜,將常寧長公主和樂書郡主拽出來,屆時若真的鬧到圣上面前去,還望太傅和方公子為小女作證,還小女的名譽清白?!?/br> “將軍大人放心,縱然那樂書郡主要做我家的兒媳,但她做錯了事情,我們絕對不會袒護她?!?/br> “如此,我就先告辭了?!?/br> 弄清楚事情的緣由和方家人的立場之后,梅將軍就著手去查這件事了。 只是要找出那個授意之人并不簡單,為了將他引出來,梅將軍特意將先前捉到的那幾個傳播流言的人放了出來,要他們澄清之前散播的那兩件事,把事情的真相還原給大家。 那幾個人都是能說會道之人,且流連客棧茶館等人多的地方,既然他們一開始能把白的說成黑的,如今自然也能把黑的重新洗白。 在他們的努力之下,不出三天,京城中那些關于梅幼清的流言就變了風向。 且說第一件事,是方允諾和樂書郡主在湖邊作畫一事,哪里是什么才子佳人湖邊約會,分明是樂書郡主畫藝不精湛,非纏著方允諾教她作畫,而那方允諾,本是和梅家姐弟在湖邊游玩的,且那日兵部侍郎之子韓云西也在場,是那樂書郡主橫插一杠,惹人不快。 而那時方家找來去梅家說親的媒婆也站出來,說最開始方家確實瞧上了梅家的女兒,兩家剛起意,卻沒想到中途殺出個程咬金,那樂書郡主憑借自己的和父母的身份欺負人,硬是將方允諾搶走了。 第一件事情澄清之后,關于第二件事情,方允諾拋棄梅幼清的流言就不攻自破了。什么梅家姑娘丑若無鹽,身上有隱疾,什么命里犯硬克夫克子,通通都是假的。那梅姑娘不僅美若天仙如玄女下凡,而且身體康健,吃素養生。至于在庵中久住并非是命硬,而是為了陪自己的母親禮佛。 且那云照庵并非是普通的尼姑庵,庵中的師父們曾經進宮為太后祈福,太后的病情因此好轉。如此佛門圣地,梅姑娘能住在里面受佛祖庇佑,是個十分有福氣的人。 梅曉晨自宮中陪太子殿下上完學堂回來,沒有直接回府,而是在京城中的幾個大酒樓和客棧中都轉了一圈,而后興沖沖地回到府中,對梅幼清說:“姐,現在大家都夸你人美心善還有孝心……” 梅幼清波瀾不驚道:“我不一直都是這樣的人嗎?” 第14章 014 關于梅幼清的流言逐漸澄清之后,百姓們對樂書郡主的評價就差了好多,她的驕縱任性和仗勢欺人在流言中被放大,比先前梅幼清所受的詆毀還要難聽十倍。 這樣的流言果然讓常寧長公主和樂書郡主坐不住了,很快派人出來找那幾個散播之人,而梅將軍便是在這時捉到了他們。 審問之后,其中有一人果然都是安平侯府的人,是常寧長公主派出來的,身上還有安平侯府的腰牌。 也怪常寧長公主大意了,竟這般輕易就叫梅將軍查了出來了。 而反之常寧長公主也查出了梅將軍叫那幾個人散播關于樂書郡主的事情。 原本梅將軍想著這畢竟只是晚輩之間的斗氣引起的,不算太大的事情,并不想真的鬧到陛下面前去??蓻]想到常寧長公主惡人先告狀,竟先一步進宮找了太后,說是梅幼清和樂書郡主搶方允諾,搶不過就暗中派人惡意中傷樂書。 常寧是太后的親生女兒,聽她這般描述,便真以為梅幼清和梅家惡意損害樂書和安平侯府的名聲,實屬大罪。 不過太后退居深宮多年,已經許久不管事了,后宮之事有皇后主管,朝堂之事有陛下打理,太后一把年紀了委實犯不上和小輩理論是非,于是便將這件事情交給了皇后,讓皇后好生懲罰梅幼清。而后又告知了皇帝,讓皇帝查一查梅將軍府的家風是否嚴謹。 太后難得開一次口,皇帝和皇后自然要嚴肅對待這件事情。 于是在一日退朝之后,皇帝將梅將軍和方太傅留了下來,甚至連韓云西的父親韓侍郎也一并留了下來。而皇后那邊也派人去將軍府傳口諭,要梅幼清即刻進宮一趟。 薛姨娘不放心梅幼清一個人進宮,想陪她一起,但傳口諭的公公不許,說是皇后只召梅姑娘一個人進宮,旁人不必作陪。 梅幼清讓薛姨娘不必擔心:“父親和曉晨也在宮里呢,姨娘別擔心?!?/br> 臨走時又忽然想起一件事:“對了,曉晨說今天回來再吃不到烤羊脊骨的話就不吃飯了。姨娘你別忘了安排人出去采買,要新鮮的,吃了才不會瀉肚子?!?/br> 薛姨娘擔憂道:“這個時候你就別為你弟弟的吃食cao心了,他愛吃不吃……” 梅幼清這便隨那公公上了馬車,往宮中趕去。 此時在御書房中,梅將軍和方太傅已經同陛下說明了緣由,陛下將信將疑,問起一旁的韓侍郎:“方才梅將軍和方太傅說,那日在湖邊,令郎也在,他可曾同你提起過此事?” 韓侍郎不比梅將軍和方太傅說話硬氣,畢竟他們一個有顯赫的戰功,一個是太子的老師,而自己不過是個三品的兵部侍郎,若是說出了真相,就得罪了常寧長公主和安平侯。若是不說出來,又怕得罪了這眼前這兩位朝中紅人,叫他實在糾結。 其實自從關于樂書郡主的流言中提到了韓云西時,韓侍郎就已經把韓云西叫到跟前問了個明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確實是樂書郡主的不對。 韓侍郎擔心這件事情鬧大了會波及到他們家,所以一直將韓云西關在家中不許出來,想等著這場風波過后再把兒子放出來。 可沒想到這件事居然真的鬧大了,還驚動了圣上,如今圣上要他作證,他說與不說,都要得罪一邊的人。 韓侍郎愁壞了,想了一圈還是決定誰也不得罪,裝不知道這件事情,躲得了一時算一時。 “陛下,臣那兒子平日里與臣并不交心,并未聽他提起過此事,不若臣這就回家問問他去?!?/br> 可他若真的回去問,這一來一回的,大半天的功夫都搭進去了,皇帝自然不想等,于是擺擺手讓他作罷,此事改天再議。 不多時梅幼清也入了宮,只不過此事梅將軍并不知道。 梅幼清被人領著直接去了皇后的正陽宮。 這是她第二次進正陽宮。 第一次是她十歲那年,頂著“元柒”的名字入宮,為太后祈福。 梅幼清望了一眼東側的暖閣,想起了那位難以入眠的小殿下。 不知道那位小殿下現在在哪里?變成了什么樣子的人? 然而她也只想到了這些,便沒有再深想下去,畢竟她連對方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入了正陽宮的大殿之后,卻見這大殿之中并非坐著一個人,而是坐了兩位娘娘,正在擺弄花卉,準備插花。 兩位娘娘對立而坐,皆雍容爾雅,莊重大方,且穿著同色的衣服,連發間的首飾也不分伯仲,一時辨不出誰的位份更高一些。 “皇后娘娘,貴妃娘娘,梅姑娘帶來了?!蹦枪Ь吹?。 兩位娘娘都轉過臉來瞧她,眸中帶笑,卻并未言語。 梅幼清看過兩位娘娘的面容,思忖片刻,便先向左邊那位娘娘行禮:“臣女拜見皇后娘娘,”而后又向右邊那位娘娘行禮,“拜見貴妃娘娘?!?/br> 話音剛落,兩位娘娘便笑了起來。 左邊那位娘娘先道:“本宮方才和貴妃打賭,賭你這孩子第一次進宮,能不能分辨出我們二人來,沒想到你竟猜對了?!被屎笳f著,抬手叫宮女過去,將一支鳳簪簪在發上,想來是方才為了打賭故意摘下來的?;屎蠓隽朔鲽P簪,繼續問梅幼清,“你同本宮說說,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右邊那位貴妃娘娘也同樣好奇地看著梅幼清。 梅幼清自然不能說她曾在五年前進宮祈福,有幸見過皇后娘娘一次,今日能猜對也全然是憑腦海中那段模糊的記憶。 可她又不會說謊,因為她從小到大都沒有說過謊。 如今既不能說實話,又不能說謊話,梅幼清想了想,只好回道:“臣女腦海中的皇后娘娘就如同您一般,而另一位娘娘自然就是貴妃娘娘了?!?/br> 這話說完,皇后和貴妃彼此看了一眼,眸中都有些意外的樣子。 她們還以為這孩子會趁機說一番恭維的話,討好她們,沒想到她居然是憑直覺辨認出來的? 這般實誠的模樣,倒比那些只會奉承的人看著舒服多了。 不過打賭之事不過是一時興起,皇后自然沒忘了將梅幼清叫過來的真正目的,是要審問她是否污蔑詆毀樂書郡主的事情。 今日皇后還特意將徐貴妃邀請過來,同她一起好好問一問這個姑娘,一來為了讓徐貴妃做個公正,二來也是多個幫手。 “前兩日常寧長公主來過宮里,說是京城中多了許多惡意中傷她的女兒樂書郡主的流言蜚語,并查出此事因你而起,故而本宮特意召你進宮詢問,你且說說,是否卻有此事?” “回皇后娘娘,此事并非因為臣女而起,在樂書郡主飽嘗非議之前,臣女也受過一場流言蜚語的侵擾?!泵酚浊迓曇羧岷蛥s也沒有故意可憐模樣,而是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細細同皇后和貴妃講起事情的由來。 “臣女隨母親在庵中禮佛十年,前些日子及笄,有人上門說親。臣女和父母商量之后,決定見一見方太傅之子方允諾公子……” 她講罷方家來府中做客之后,方允諾又同她弟弟一起去庵中送青菜,而后三人去湖邊游玩釣魚,樂書郡主忽然出現,執意要方公子陪她作畫,她和弟弟只能去客棧買些吃的東西給方允諾送回來,途中遇到了韓侍郎之子韓云西…… 再之后,樂書郡主落水、方允諾登門道歉、關于方允諾與樂書郡主湖邊作畫的流言、常寧長公主邀方夫人去安平侯府做客、太后賜婚方允諾與樂書郡主、方允諾送首飾盒信等等,直到最后樂書郡主發現首飾和信,那些詆毀她的流言就傳出來了…… “臣女的父親氣不過,找出了最開始散播流言的那幾人,讓他們澄清此事,將事情的真相說出來?!泵酚浊宓?,“臣女一家從未詆毀過樂書郡主和常寧長公主,我們只是把事實說出來了而已?” 皇后和徐貴妃聽罷,問她:“你說這些,都只是你的片面之詞,你可有證據?” 梅幼清點頭道:“有人證,說親的媒婆、庵中的師姐、賣漁具的老翁、江湖客棧的小二、韓侍郎家的韓云西公子,甚至父親已經捉到了背后授意那些人散播流言的人,正是安平侯府常寧長公主的人?!?/br> 皇后見她面色從容,說出的話條理清晰,找不出任何漏洞:“這么說來,是你和方允諾兩情相悅,樂書郡主故意拆散你們了?” 梅幼清搖搖頭:“臣女和方公子還未到兩情相悅的地步,我們只是見過兩面的朋友。樂書郡主如此作為也算不得拆散,郡主只是讓臣女覺得自己與方公子也只能做朋友了?!?/br> 徐貴妃也問道:“那方公子畢竟是你和你父母都中意的人,樂書郡主卻將他搶了去,難道你不怨她?” 這個問題之前梅曉晨也問過類似的,梅幼清便如之前一般回答道:“佛說萬事萬物皆有定數,是臣女的,別人搶不走,能搶走的,說明那本就不是臣女的。既然本來不屬于臣女,臣女又何必抱怨?” 徐貴妃意味不明道:“你倒是大度……” 皇后亦是看著她道:“你既然不怨樂書郡主,為何還要找人去散播對樂書郡主不利的流言?” 梅幼清從容不迫道:“皇后娘娘,那不是流言,是澄清事實和真相。只是那些話經過口口相傳,每一個人聊過之后難免都加了自己的見解,這并非臣女和父親所能控制的……” 皇后輕輕笑了一下:“所以你承認了,那些關于樂書郡主不好的話,是從你這里傳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