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吳飛這次回去也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參加他阿娘五十歲大壽,在古代,因為很多原因,人們的壽命普遍不長,活到五十歲就已經能叫做高壽。 因此,在一年之前,他就開始在準備了。這次回去,他是打著好好慶祝的心思,可是在他回去沒有多久,朝廷就頒布了新的改革律令——青苗法。 青苗法脫胎于常平倉制度,常平倉是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主要是運用價值規律來調劑糧食供應,充分發揮穩定糧食的市場價值的作用。 在市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不僅使朝廷儲藏糧食的大谷倉一太倉和甘泉倉都充滿了糧食,而且邊郡地方也,倉廩充盈。在市場糧價高的時候,適當降低價格進行出售。 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賤傷農”,又防止了“谷貴傷民”,對平抑糧食市場和鞏固封建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 青苗法本身并不與之前的常平制度相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對后者的修正。青苗法的功能設計中仍然保留了常平制度的拯濟與調節市價的方式及作用。 之前常平倉制度救濟的時候,曾出現過災荒之時沒有錢糧拯濟的情況,因此青苗法就規定平時拯濟的時候,規定了要將常平錢糧一半貸出,一半留下照之前的常平制度管理使用,仍然進行相關的糴糶活動,如此一來,就能避免之前情況。 不僅如此,它還調整了相關管理制度,“詔諸路各置提舉官二員,以朝官為之,管當一員,京官為之,或共置二員,開封府界一員,凡四十一人” ,改善了常平錢糧被轉運司借支和移用的弊端。 青苗法出來之后,照道理來說,這是利于國家和農民的好政策,農民可以向政府借貸糧食,等待來年有了好收成再還回去,度過災荒之年。同時,國家收取的那些利息,也能充盈國庫。 這應該是雙方得利的政策,那么又怎么會出現農民不想活的情況呢? 魏拾遺最初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很是震驚,然后接著聽下去才知道是為什么。 青苗法確實是看起來很好的,但是決定一個政策的好壞,除了白紙黑字上寫的好政策,另外就是看實施得如何,自古以來,許多好政策都是因為實施不到位導致失敗,而青苗法便是如此。 吳家村所在的那個縣城只是個小縣城,登州距離開封幾百多公里,在現代開車上高速過去也需要近十個小時,更別說在交通不便利,出行靠馬車或者騎馬的時代,更是路途遙遠,可以說是現實版的山高皇帝遠。 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土皇帝,在那些小地方,一個縣令就是最大的官,平民百姓絲毫不敢反抗。便是京中官員過去,有時候也不敢觸那些土皇帝的霉頭。 不管在哪個時代,即使是和平的現代,在國家的治理下,也有一些官員中飽私囊,在大宋也自然如此。 吳家村所在的那個縣城便是利用青苗法為自己謀私,他強迫家里有余糧的人貸款,然后給需要貸款的人提高利息,如此一來,年年剝削下去,溫飽的人變窮,而窮的人則是更窮。 常平倉制度的時候,縣城同樣也這樣剝削過人民,但是為了不被發現,他們做得比較隱秘??尚碌恼呦聛?,因為一個政策會有兩種結局,他們便是想著即使他們這里實施得不好,那也是因為政策律令的原因,和他們沒干系。 于是,那個縣令的動作就大了很多。 試想吳家村的人連自己都養不活,借了縣城的錢糧,即使渡過了這一時他們也看不到未來,有些人身上已經有了許多利息,一年一年的積累下來,利滾利,翻了又翻,他們所欠的錢糧已經到了一個可怖的地步,看不到未來,又怎么會有活下去的希望。 于是,就有人自殺了。 那人喝的農藥,因著吳飛是郎中,及時把他救了回來這才沒有死。 吳飛沒有回汴梁,或許以后也不會回汴梁了,林晨和吳飛交好,他們同在一個州府,本來他是找吳飛一起回京,但吳家村發生了那樣的事情,吳飛就沒有跟著他回來。 登州距離汴梁很遠,幾乎那邊的消息根本就傳不過來,因此,當魏拾遺好不容易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青苗法已經頒布了差不多近一個月了。 “哎!作孽,作孽??!”坐在魏拾遺對面的林晨唉聲嘆氣道。 魏拾遺抿了抿嘴,心里也是異常的憤怒,誠然王安石變法或許有很多的不足,所以變法未能成功,但是如今發生的這種事情,難道就不是導致失敗的一個原因嗎? 上面進行計劃得好好的,下面的人卻利用律令的空子做盡壞事,即使王安石變法完美無缺,也不會變法成功,大宋怎能不亡! “林師兄,這件事有多少人知道?”魏拾遺問道。 林晨搖搖頭,道:“知道這件事的也就只有你了,我和吳飛沒能通過考核的時候是你幫助了我們,現在我們好不容易學出來了,他卻不能再回汴梁效勞大宋,他覺得很對不起你,所以他才讓我把這件事轉告給你?!?/br> 聽了,魏拾遺愣了下,隨即又問,“我聽你說了這么多,分明那個縣城在很久之前就這么做了,為什么你們不報官?縣城之上有州府,縣令中飽私囊,那州府怎會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