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頁
魏拾遺:“……”他好像也不是沒有那么不爭氣。 “還有你這個身份,考科舉不行,入藥監局也不行,隨便一個人都能欺辱你。你把精神放在那種微末小事上面,學識怎么可能會精進!別說學識,說不定還不能考核合格,從太醫局里出來?!?/br> 提及考試失敗,魏拾遺有些尷尬。不過他好像也有點知道為什么王老先生會這么做了,王老先生極其護短,這些時日他們的關系也不錯,那次他被陳三算計,陳慶要不是看在王老先生的面子上是不會改口的,所以種種加起來,他就生出了護著魏拾遺的心思。 然后也還有一件事,那就是聽說王老先生有個夭折的幼子,如果那幼子沒有夭折,算起來也和魏拾遺的年歲差不多大,因此,王老先生的心思就更多了一分。 當然,這個消息是真的還是假的,那就不得而知了。 王老先生不停的數落了魏拾遺好久才停下來,然后把魏拾遺直接趕出了書房,自己做事去了。 不過經過了這事,魏拾遺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王老先生是真把他當學生看的,而王老先生則是他的老師。 四月一到,如同周赟之前告訴魏拾遺的一樣,神宗和王安石已經開始了。大宋各路的官員監察農田、水利、賦役,汴梁自然也不例外,有好幾次,魏拾遺都看到有官員從街邊經過,然后去商家調查賦稅等。 這經歷大宋好幾年的王安石變法,終于開始了。 監察農田、水利、賦役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著古代交通不利,這些圣旨頒發下去,開始實施,到出結果,期間所需要的時間并不短。 四月開始監察,一直到七月才真正的下達了第一條變法:均輸法。 均輸法:設立發運使,掌握東南六路生產情況和政府與宮廷的需要情況,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 均輸法,顧名思義就是由朝廷掌握各路上供朝廷的貨物,并且根據當時各地的情況進行采購,若是貴了,就在近處買,便宜了再去那邊買。 在王朝時代,地方都是要給中央運送財物,以供中央需求,這就是‘輸’,可是這上供就意味著輸送的東西有品種和數量的要求,這就會有一定的弊端。 因天氣地域原因,那個地方每一年的收成都會有很大的影響,這個影響就直接造成了當時貨物的價格,多則便宜,少則貴。如果按照老辦法輸送和購買,如果那地方的貨物少,那么朝廷就會花多余的錢去購買那種物品,但若是用這個新辦法,那么朝廷就可以在其他的便宜地方購買,然后賣到貴的得去,這樣一來,朝廷就能賺取這中間的差價,豐盈國庫了。 按道理來說,這個辦法是好的,王安石改變的這個法度便利了朝廷,也便利了平民??墒且灿斜锥?,那就是損失了商家的利益,剝奪了商賈對市場的cao縱和對民眾的盤剝。 商家有時候就靠著這個賺錢,要是朝廷進行了干涉,那么他們就不能提升物價賺錢。 不過在大局之下,商賈的利益倒是可以忽略了,因此這一條舉措倒是沒有多大的負面影響,反倒是利民利國,減少了納稅人的負擔,又增加了政府收入。 這經歷大宋好幾年的王安石變法,終于開始了。 說來這條舉措也很不錯,因為國家介入運輸這件事,許多地方的物價就攀升不上來,其中就有水果市場的調配。 比如有一個地方的水果泛濫,就有其他地方地區的水果供應不足,而在這個措施下來之后,汴梁這邊也受到了影響,比如他們也吃上了一種水果——葡萄。 根據秦嶺——淮河線劃分,汴梁算是屬于北方,算是溫帶熱風地區,有些水果在北方不易成長,在南方才能生存培育,因此有時候汴梁的水果很是昂貴,葡萄就是其中一種。 往年葡萄的價格很貴,今年的葡萄價格卻是便宜了幾大幾十個銅板。這對于富貴人家來說不算什么,但是對于普通人家來講卻是省了許多的錢。 在現代有些地區的葡萄價格都不便宜,更別說交通更為不便利的古代了,因此這水果價格下來了,許多不舍得買的人便跟著買了。 魏拾遺也買了一兩串回來和魏拾歡分著吃,不由得感嘆道:這個也算是國家在做生意了吧。 接著他突然想到,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是改變大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那么接下來他要頒布的變法也是為國家賺錢嗎? 第66章 066 學武術自保 國家缺錢, 王安石有這種做法也實屬正常,但是如果長期的強制性擾亂市場經濟,那么就會惹得民怨滔天, 而商人也會對國家產生一絲埋怨。 目前第一條法令倒還行,國家從遠處收取便宜的賣到貴的地方去賺取差價, 國家相當于付出了勞力, 用勞力換取差價是可以的, 可是如果接下來的那些法令, 進一步的擾亂了市場經濟, 那么可能就不怎么好了。 魏拾遺學的不是經濟法, 但是對經濟也有一定的了解, 經濟被擾亂,那么市場也就被擾亂,這并不利于國家的穩定。 也不知道大宋規定的這法令, 是不是強制性的從那些商人手里購買貨物。如果不是強制性的還好, 這就相當于國家成為商人, 正常的購買售賣賺取差價,如果是強制性的,那么就不太妥當了。 想到這里,魏拾遺連吃葡萄的心情都沒了。正好明天就是周赟休沐的日子,他決定明天去問問周赟,實在不行,也可以去王老先生那里探探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