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頁
三年之期…… 王家大娘很喜歡這種每一步都是自己在把握,整個過程由她來做主的感覺,世間的愛情大抵如此,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這回,她總算真正大著膽子回了一句: ……許你白首。 就,還挺甜的。 第50章 努力當爹第五十天: 一轉眼,便是三年后,如今已是念平二年。 是的,終于有全新的年號了,當今圣上這個新帝也不新了,大家更愛叫他念平帝。 池寧也已經從一個介乎少年與青年之間的小公公,變成了別人口中芝蘭玉樹、積石如玉的青年。因著與大師兄江之為的配合,兩人聯手偵破了幾起震驚全國的大案,而讓東廠之名變得好上了不少。當然,東廠的洗白,主要還是靠對手西廠的襯托。 這兩年西廠就像是吃了槍藥,四處點炮,拉走了朝臣和百姓大多的仇恨值,有些時候氣急了,總忍不住會說上一句,呸,什么東西,還不如東廠呢。 這么說的人多了,東廠不好也要好了。讓池寧樂的,都已經想要給“恩公”馬文立個長生牌位了。 不辦案的時候,池寧就都是在文華堂中讀書。 他真是實打實地當了三年的老實學生,跟著王洋等大佬讀史明智,作詩明志,如何批改奏折更是學了一遍又一遍,卻始終沒能真正得到一回實戰的機會。 所有人都看出了念平帝對池寧的小心眼,池寧…… 池寧只能繼續上課,不見絲毫怨懟,整個人都沉淀了下來,再沒了少年的銳利,簡單來說就是,他變得更加圓滑了。當然,池寧心里到底和原君詛咒了念平帝聞恪多少回,那就只有池寧自己知道了。 【三年之后又三年,他怎么不去死?!】池寧無數次對皇帝起了謀殺念頭,幽幽的對原君道,【我掐指一算,殿下也小十歲了,是個大人了呢,可以稱帝了!】 原君也很痛快:【可以,你當樹百年,聞恪今晚必暴斃?!?/br> 【……倒也不必?!砍貙幉皇遣幌氘敇?,而是覺得念平帝不配他付出這么大的代價。念平帝自己就能把自己作死,池寧覺得他已經不需要等太久了。 只三年的時間,念平帝的名聲就已經跌到了歷史最低,不得民心的程度比他爹肅帝更甚。其實嚴格說起來,肅帝只是在男女問題上有些奇奇怪怪的cao作,朝堂政事可沒怎么耽誤,算得上是一個勉強及格的守成之君。 念平帝就不同了,雖然國力不進不退,但在有心人的宣傳下,不進步,那就是退步啊?,F在街頭巷尾都在暗示,是念平帝無德,才會招致種種災禍。 老實說,翻開歷史看一看,哪個年月沒有天災人禍呢?這與皇帝的人品沒有多大關系。但偏偏百姓就是愛這么聯想,一旦假說流出,就會控制不住地往念平帝身上招呼,連朝臣現在都有點這么覺得了。當然,他們不敢直接和念平帝說,只攛掇著念平帝改年號,因為年號不吉利,才會導致流年不利。 念平帝已經在朝堂上因為這種言論發過好幾次火了,“念平”是他好不容易才想出來的,誰也別想改! 今日文華堂下課早,王洋溜溜達達就去找了念平帝,他對年號沒啥想法,只是開始了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暗示太子殿下已經快要十歲了。 可以入閣讀書了。 文華堂建立之初,本是給東宮太子學習的地方,后來不斷加塞,變成了皇子公主乃至藩王世子都能來學習的地方。再然后又有了入司禮監的太監來跟著大儒閣臣們鍍金,刷履歷……總之就是在給儲君培養未來的班底。 但大啟沒有硬性規定過皇子們該幾歲入學,民間一般也是六歲到十歲不等,念平帝就靠著這點,一直在拖,始終不想讓聞宸正式開始讀書。 任王洋怎么暗示,念平帝就是不接話,這一日也是如此,他又給岔了過去。 池寧從原君口中知道王洋又一次失敗后,撇撇嘴,念平帝這么不給面子,那可就別怪他要動大招——去太后耳邊嚼舌根了。 池寧對太后告狀告的很直白,上面那位怕是又不死心了啊。 這三年池寧和太后始終沒有利益爭端,反而是一根繩上的兩個螞蚱,很是緊密團結,說的話就放肆大膽了一些。 太后垂眸:“哀家知道了?!?/br> 給了念平帝重新展開斗爭動力的,是姬簪兩年多前給他生下的兒子。姬簪因此受封了貴妃,兒子成了人盡皆知的極為受寵的四皇子。 念平帝的孩子里,夭折的沒入序齒,還活著的都去了南宮念經,只有四皇子養在宮中,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天知道姬簪是從哪里整來的這么一個便宜兒子。 反倒是劉皇后的孩子到最后也沒有保住,當時宮里很是鬧了一番風風雨雨,但最終的結果卻是,皇后在棲梧宮中“養病”,貴妃同四妃協理后宮。 姬簪和她同期的小伙伴們現在都身居高位,正式開辟了后宮戰場。除了姬簪因著四皇子生母的身份地位無可動搖以外,其他人不是今天東風壓倒了西風,就是明天西風又壓倒了東風,明爭暗斗,玩得不比朝堂差上多少。太后不怎么管事,但她一出手,必然是平衡勢力,讓這些后妃能長長久久地玩下去。 靜王聽說念平帝的后宮至今還熱鬧的時候,都有點佩服池寧當初的主意了。他那時候同意后院起火這個招數,只是覺得能解一時之圍,萬萬沒想到這火可以燒得如此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