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受難為[主攻]_分節閱讀_148
“你還真覺得,有了人質在手里就是萬能的么?那你之前怎么沒想著扣住衛凌希,威脅昭王和衛澤替我們攻打齊軍?因為你也知道,被脅迫行事,終究不能讓人放心吧?那個時候,生命正受著威脅,你自然不敢去賭昭王和衛澤究竟會看在衛凌希的份兒上盡多少力?!?/br> “可是現在,難道你認為咱們就能夠高枕無憂了嗎?齊軍那邊的壓力雖然小了,但咱們若有什么異動,第一個撲上來咬住咱們咽喉的就是他們!甭管再怎么樣,你都是殺害齊王的直接兇手,這個事實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的!只要你在一天,齊軍就不會放過咱們!在這種情況想,你如果還要肆無忌憚的得罪昭王,那我無話可說!” 作者有話要說: 晚安~ 更新菌隨著評論菌的萎縮而持續低迷中 ☆、第159章 宮闈風云 楚神宗三十三年,神宗崩于楚都,京城為亂臣賊子所掌控。齊王明知神宗有難,卻見死不救,神宗崩后,又以征討逆賊的名義進入京城,名為忠義之師,實為亂臣賊子。 同年,帝揮師東往,匡扶正統,維持正義,途中幾經逆賊毒手……及帝入京,徐王以衛后為質,迫帝投降,帝不從,敗其兵、數其罪,徐王及其同伙伏誅…… 短短的幾句話語,卻隱藏了萬千險惡。 事到如今,已經成為新君的昭王回想起這一幕,仍然心有余悸。他不敢想象,若是他到的晚了,希瑞爾會遭到怎樣的對待——齊王一系的人馬陷入內亂后,在目光短淺的徐王眼中,希瑞爾已經失去了其價值,徐王甚至還想違背前約,利用希瑞爾逼迫昭王就范。 若不是在最后關頭,他的行為被莊王發現并制止,只怕希瑞爾還有的是罪要受了。畢竟徐王是個危險分子,且還是個有實力的危險分子,當初,因為他心思一左,便殺了齊王,在外界的刺激下,保不準他會做出什么事來。 幸而莊王及時發現了徐王的異常,并將希瑞爾帶到自己的勢力范圍內,保護了起來,不允許徐王再隨意探視希瑞爾。 與野心勃勃卻易沖動的徐王相比,莊王無疑是一個極好的合作對象。莊王雖然也有野心,卻懂得審時度勢,而且不會兩面三刀,還算是一個比較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在得知自己奪位無望后,莊王就堅定的把寶壓在了昭王的身上。至于齊王一系——雖然曾經可與昭王相媲美,然而,齊王一死,人心到底是散了。 在極短的時間內,齊王一系便分裂為三派——支持齊王世子的一派,中立派,以及堅決擁立齊王所屬意的庶子、為齊王報仇的一派,這三派人里,最后一派占了一半,若不是齊王世子身后還有齊王妃的娘家支持,且到底還有正統的名分,只怕不是齊王那庶子的一合之敵。 四分五裂的齊王勢力,自然不是昭王的對手。更何況,昭王又有莊王作為內應,更是對京中的情形了如指掌。在強勢的入主京城過后沒多久,昭王便滅了曾經欲對希瑞爾不利的徐王,又將齊王留下的三方勢力剿滅的剿滅,收攏的收攏。這京城中,再也沒有能夠對昭王產生威脅的存在。 由于昭王名聲頗好,素有愛民如子之稱,都城的百姓們爭相慶祝。一來慶祝為時已久的動亂終于結束了,二來慶祝執掌朝政之人頗有明君之相,不會像先前的楚帝一樣,坐視百姓身陷水深火熱之中。哪怕是思想最頑固不化的老臣,對于昭王的上位,也沒有什么意見。 嚴格來說,楚帝就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從他盲目信任母族時,不,甚至在更早的時候,他聽信讒言陷害忠良,禍端就已經埋下。大楚畢竟立國那么多年,哪怕是他昏庸無能,也依舊堅持了這么些年。若不是自韓王和昭王抵達京城后,他昏招頻出,恐怕也不至于落得如今這個下場。 如果說韓王妃之死是引起天下諸侯反叛的導火線,那么楚帝就是親自拉動□□的那個人。這一點,即便是那些維護正統的老臣們,也無法否認。 哪怕迫于心中的禮法,他們必須站在楚帝這一邊,他們也得承認,楚帝的確不是一個好君王,而且,他比他們想象中的還要固執、難以撼動。 民眾與君王,孰輕孰重?他們無法做出選擇,好在現在,他們已經無須身陷兩難之境。命運已經為他們做出了抉擇。 對于昭王登基為帝這件事,他們沒有什么意見,只除了一點——昭王堅持要立已故楚帝的皇妃衛凌希為后。 楚帝在登基大典上宣布這件事的時候,底下險些要炸開。 先不說別的,單單只他男子的身份,就足夠大臣們竭力反對了。在他們看來,立一個男子衛妃,就已經很荒唐了,在先朝,楚帝一意孤行,衛家又是那樣的身份,為了不讓功臣寒心,乃是不得已而為之。如今,昭王竟然比楚帝還過,直接提出要立衛凌希為后?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這是要將整個新朝的臉面放在地上踩??!絕對不能容許!況且,一個男子做了皇后,日后,楚帝其他的孩子不都是庶子了?沒有正宮嫡出,只怕日后,又要經歷一場圍繞皇位展開的腥風血雨了。 再者,衛凌希還曾是楚帝的皇妃,這就更不行了!雖說后來衛凌希與楚帝也算是和平分手了,但是只要他當過楚帝一天的皇妃,身上就會被打下楚帝的烙印。如今,新君居然要迎娶前朝末帝的皇妃為后,這不是亂了套了嗎! 無論底下的大臣們好說歹說,曾經的昭王,如今的昭帝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將希瑞爾立為皇后,并且對外宣布,日后后宮中不納妃嬪,他將從堂兄那兒過繼一個孩子,作為儲君精心培養。 如果說昭帝立后的決定再朝中只是掀起了軒然大波,那么在儲君一事上他的做法就是激起了驚濤駭浪。 昭帝執意要立希瑞爾為后時,朝臣們只以為他是被希瑞爾迷得昏頭轉向;不納后宮妃嬪,直接從宗室過繼子嗣之事一出,朝臣們立馬意識到,這哪里是被迷昏了頭那么簡單,昭帝分明是癡情種子! 昭帝可以糊涂,他們卻不能夠跟著糊涂!昭帝還年輕,又不是不能生,哪能直接從旁支抱孩子呢?這根本不合規矩??! 況且,他現在不想生,難保以后也不想生??!現在他正一心撲在衛后身上,自然覺得要不要孩子無所謂??蓪τ谀腥藖碚f,有沒有孩子哪里是無所謂的事!到時候,衛后色衰愛遲了,昭帝和其他女子生了自己的子嗣,到時候發現前頭有個過繼來的太子在前頭杵著,算怎么回事兒? 為了勸服昭帝,朝臣們真可謂苦口婆心,絞盡了腦汁,想盡了法子。 他們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注意力已經被昭帝引到了別的方面,潛意識里,已經默認了希瑞爾“皇后”的身份。不認也不行啊,這立都已經立了,昭帝又堅決不肯廢后,他們能怎么辦?況且,比起立皇后,更要命的顯然是皇位繼承人的事啊,兩害相較取其輕。 然而,在儲君這件事上,昭帝也頂住了朝臣們的壓力,沒有妥協后退半步。 開國君主有一點比較好,腰桿子夠硬,底氣夠足,不會有一群倚老賣老的老臣跑到你面前,仗著被先帝托孤,逼迫你干嘛干嘛。楚王朝留下的那些老臣倒是想這么干來著,他們在楚帝面前就沒少這么干過——雖然最后取得的成效往往也很有限,但作為前朝降臣,在昭帝面前,他們到底少了一分底氣。 至于昭帝的那些鐵桿支持者們,他們才不會關心昭帝立誰為后,誰為太子呢。反正,無論昭帝立了誰,他們只管支持就是了。這群老家伙就是閑得慌,什么都想管,他們咋不上天呢! 老臣們在一線積極奮戰,奈何身后的隊友們實在不給力,他們也只能懷著“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悲憤孤獨地繼續自己的勸(罵)諫(人)事業,無論如何,一定要讓昭帝打消這個念頭。 坐在宮中的希瑞爾聽到了從宮外傳來的消息,拍了拍躺在自己腿上的那顆大腦袋:“他們都說我是狐貍精,你被我迷昏了頭呢?!?/br> 昭帝詫異地從希瑞爾的腿上抬起腦袋:“娘子你是狐貍精?為夫怎么不知道呢?”說著,他的手開始不安分地在希瑞爾的腰后挪動:“你的狐貍尾巴在哪兒?” 希瑞爾挑了挑眉,感情這家伙還沒有汲取經驗教訓,還想著在上面呢?他以為,先前的幾次歡愛,已經讓這家伙學乖了。 沒錯,從一開始,昭帝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在上面的那個?!庇谑?,被楚帝和婉貴妃下了藥的那一次,昭帝竭力的想要找到希瑞爾的寶xue入口,一探芳澤,沒想到卻被希瑞爾果斷給壓在了身下。雖然一朝成受,他仍沒有放棄進攻的機會,希瑞爾見他對于“在上面”這般執著,索性擁著他,身子一翻,兩人位置互換,他正好騎在了希瑞爾的身上。 希瑞爾的**夜,卻是昭帝的受難日。當然,不是說希瑞爾技術不好——怎么說也經歷過那么幾個世界了,就算他起初再怎么菜鳥,經過這么多荷槍實彈的練習,也該能夠掌握讓另一方歡愉的法子了。昭帝每次倒是頗為沉醉,畢竟是與心上人沒有一絲一毫間隙的契合,滋味怎能不美妙? 只是,他對雙方的位置,卻一直很不滿意。平時他什么都肯聽希瑞爾的,只有在這件事情上,一直在試圖造反,可惜到目前為止從未成功過。 希瑞爾一巴掌拍掉了那只越來越過分的手,一把擰住了昭帝的龍臉:“是不是又饑渴了?如果上回沒喂飽你,我不介意這回繼續努力。好歹也是被人叫狐貍精的人,如果我不展現一把狐貍精的作用,怎么對得起那些老臣的期待呢,你說是吧,皇上?” 他的手順著昭帝的脖頸漸漸下移,碰到了昭帝胸前的那處凸起。在他有技巧的挑弄下,昭帝周身的溫度漸漸升高,一種又酥又麻的感覺從尾椎處傳來。希瑞爾一把抱起了昭帝,朝著龍榻上走去,很快,床幃放下,帷帳之內人影晃動,而后,傳來了一陣陣讓人臉紅心跳的聲音,空氣中,盡數濃到化不開的甜膩。 兩人獨處的時候,沒有奴仆會不長眼的在屋里呆著,頂多昭帝宮里的首領太監遠遠的在外頭候著,以應對昭帝的不時之需。依照他的精明程度,自然很快就從房中傳來的那些若有若無的聲音中猜測到了什么,不過,他是個聰明人,知道什么時候該裝傻充楞,什么時候該精明果敢。 聽著耳邊時不時傳來的聲音,首領太監心想,皇后娘娘還真得寵啊,都這么長時間了,這場戰事竟還在繼續。陛下正是如狼似虎的年歲,偌大后宮中,只有一個皇后娘娘,只怕皇后娘娘要受累了。 到了最后,那些大臣們的抗議也沒能繼續下去。好不容易收復的夷族在聽聞中原剛經歷了改朝換代之后,又反了。個別不曾歸順的諸侯王趁此機會,也反了。剛剛建立的昭王朝,迎來了最大的一次危機。 此時,朝中除了昭帝原先的人馬之外,只有衛家軍可用。 為了有效地平定戰亂,昭帝決定御駕親征,留下希瑞爾堅國。 這個時候,儲君的存在,就變得十分必要了,起碼,在這種情況下,能夠起到部分安定人心的作用。在大勢面前,就連那些跳腳反對昭帝立儲的老臣們,也不由閉上了嘴。 不知道,昭帝是不是特別幸運的那一類人,無論想要干什么,最后都總能成功。哪怕一開始,很多人都反對他的做法,到后來,局勢也會讓他們變得沒了反對的理由。 夷族那邊,是由希瑞爾的義兄衛澤去平定的,衛家軍畢竟曾與夷族交手過,對夷族和當地的氣候環境更加熟悉,打起仗來自然更有把握。衛家軍曾經大敗過夷族,只要他們一出現,哪怕什么都不做,都足以對夷族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至于其余不安分的諸侯,不過是見著局勢亂了,想要撿個便宜罷了。若真有能耐,當初在齊王與另外幾王攻打京城的時候,他們也不會只是在一旁觀望著,而不直接出手了。對付這樣的人,昭帝自然沒有壓力!他所要做的,就是一次性徹底將那些諸侯王打服,讓他們徹底不敢再生出反叛的心思!能收回來的權力和土地,也要盡可能收回來。他可不想像楚王朝一樣,給自己留下隱患!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是名字不對”的雷以及評論(*  ̄3)(ε ̄ *) 君不見親么么噠,被小萌萌肯定了好開森~ 大家晚安~留下泥萌萌萌的爪爪,窩要記錄泥萌每一天的爪印~ ☆、第160章 宮闈風云 數月后,衛家軍果然不負眾望,再一次的傳來了捷報。這一次,他們將夷族逼得后退了三百里,還生擒了夷族的一名王族成員,以及他手下的勇士、牛馬等資源若干。那名王族成員正是夷族中的主戰派。此人在夷族中頗有權勢地位,就連王,也不能忽視他的意見。以往,正是在他野心勃勃的一次又一次建議下,夷族才會屢屢犯邊。 如今這一仗,可真是把夷族打得嚇破了膽。衛家軍來勢洶洶,氣勢竟比往日更為犀利,交戰沒多久,便在夷族的鋒線上撕開了一條口子,如餓狼蠶食般,那口子被越撕越大。就連最驍勇善戰的那名主戰派王族成員,也在正面對戰中輸給了衛家軍。 若不是夷族的王身邊的人反應快,見勢不好,早早地提醒王開始跑路,恐怕這次,就連夷族的王也要一并被捉了去。 經過這一次的慘敗,衛家軍不可戰勝的形象在夷族的王腦海中根深蒂固,他哪里還有什么膽子去跟衛家軍對抗?好好地守著自己的地盤也就是了,哪怕日子艱苦些,總不至于丟了性命。 這一次逃出升天的人中,不少的人抱有同樣的想法。主戰派的中堅力量已經沒有,此時,自然是主和派占了上風。雖說眼下他們的情形實在慘了點,不過,一直牢牢壓在他們頭上的主戰派終于沒了,他們也算是揚眉吐氣了一把,一面在王的面前宣揚自己的主張有多么的精明,一面抹黑著主戰派的形象,說那群人只顧著自己建功立業,一點兒都不把王上的安危與部族的利益放在心中。對此,心有戚戚的王自是頗為贊同。 剛剛從戰爭的恐懼中擺脫出來的他,一面重新建立了國都,一面采納了主和派的意見,派出了使臣,帶著美女禮物去向昭帝求和,同時,向昭帝傳達了他們愿意送出部落的公主與昭國聯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