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沈釉摸了摸下巴:“你要大辦的話我還能蹭你個場地占個便宜……”孔均收了不少徒弟,最近沈釉這里也來了村長介紹的孩子們當學徒,沈釉就打算把嚴掌柜之前介紹的兩個學徒嚴堅成和盧志給轉正了,正式收為徒弟。 這兩個孩子自打過來就勤勤懇懇的,看得出都是老實人,值得信任。 ——其實最得沈釉真傳的還是碾子,可惜他和孔均有著師徒名分,沈釉也不好再收他為徒了。 想了想,沈釉還是打算給碾子開個后門:“雖說碾子在說書這一道是沒什么天賦了,但還是要給他一個名分,這次就一起拜你為師吧?!?/br> 反正說來說去,都是他沈釉的門人。 孔均剛剛獲得了一點要當人師父的喜悅,又不得不接受多了兩個師弟的事實。好在沈釉一直強調,門派不同各算各的,心里才舒服了一些。 不過說到門派……孔均精神一震,向沈釉發出建議:“師父,我覺得咱們也得起個響亮的門派名稱了!” 這年頭的說書人和廚子本來就有派系之分,比如張樹葉的師父李書王,因為名氣大了,門下弟子都稱為“李派”傳人,此外如今還享有盛名的還有“梁派”梁麻子和“馬派”馬老饞,都是表演風格較為鮮明的著名說書人。 按理說他們這一派最出名的是孔均,也該起個“孔派”,可孔均太知道自己的斤兩了,沒有他師父的指點與教導,他什么都不是!因此眼巴巴的看著沈釉,希望能成為“沈派”傳人。 沈釉對這么彎彎繞繞倒沒那么清楚,還以為是像DYS那樣起一個社團、班子的名稱。就算他清楚了,也沒臉把自己的姓掛在上頭,畢竟這些也不是他原創的,都是摘取了巨人肩膀上的果實,真論起來他理論大于實踐,真要battle可能還不如日益精進的孔均。 沈釉——從干鍋記就可以看出是個起名廢——絞盡腦汁,最后決定還是賦予這個門派真正意義上的祖師爺名字吧:“不如就叫‘戲劇學院派’吧?!?/br> 感謝老師,感謝相聲愛好者臺詞課老師,沒有你們的教導,也沒有我今天的成就。 孔均:“…………??” 啥玩意? 學院不難理解,如今很多書院也被稱作學院,可以理解為師學習本領之意。戲劇又是個啥? 沈釉這才想起來,這個時代戲曲還沒有成系統呢。宋代才首次出現“戲曲”的概念,不過那時的戲可不像京劇、評劇、豫劇等那么成熟,而是“南戲”、“雜劇”,又被稱作雜戲。 直到明清時期地方戲曲和京劇才較為成熟,后達到空前繁榮。 但這話跟孔均一時半會兒也解釋不清,沈釉便道:“戲劇就是多種藝術形式混雜,我腦海中還有許多想法,不止拘泥于說書?!?/br> 說到藝術,孔均就興奮了,雖然這個名字古里古怪又那么長,但既然是師父取的一定有他的道理! 但是??! 做菜那個派系絕不可以比自己的派系名字好聽!孔均嫉妒的想。 沈·起名廢·釉再次陷入沉思。藝術相關派系可以叫戲劇學院派,廚藝總不能叫新東方派或者藍翔派吧…… 而菜系派別一般是以地方為冠名的,比如魯菜、川菜……沈釉因為個人口味喜好,做川菜湘菜比較拿手,但雖然這個時代還沒出現這兩種菜系,沈釉這個常坪城人也不好擅自起那么遠的名字??? 孔均還在一旁煽風點火:“不如叫辣菜吧。師父是我見過的把辣味和茱萸運用得最妙的人了,這特色獨一無二!” 從碾子、穗子、谷子……等人的名字也看得出,孔均在起名方面也是沒什么天賦的。 但沈釉居然還認真思考了:想起村長幫他種下的辣椒,等收獲了豈不更是獨家一份?把特色直接放在名字上,一目了然,多好! 雖然好像有點怪怪的…… 但沈釉并沒有多想,也懶得再動腦子,隨便就采納了孔均的主意:“那就叫辣菜吧?!辈蝗凰赡軋D省事直接叫干鍋派…… 于是在嚴堅成和盧志不在場的情況下,他們派系的名字就這樣被定下來了。 沈釉直到晚上窩在林景珩懷里進入賢者時間,才忽然靈光一閃:辣菜不是網上慣用的拉踩諧音嗎?作為一個藝人居然沒想起來,真是穿書太久偶像失格! 沈釉憂傷的想,從這個名字上,就感覺到了這個派系將來會掀起血雨腥風了呢…… 作者有話要說: 之前調整大綱停更了幾天,非常抱歉!我會勤奮的補上來的! 希望我再也不要寫著寫著就脫綱了……TAT 第37章 拜師 孔均對此事上心非常, 回去就請人算了個黃道吉日,決定就在干鍋記舉行拜師儀式。又請了不少城里有名望、有地位的體面人來做見證——他現在時常去府中給女眷說書,在街上也有些名氣, 算是能和本地鄉紳說得上話了,大部分人都愿意給他這個面子, 就是自己不去, 也會派管家送上一份賀禮。 其中也包括了上一次見證他拜師的嚴掌柜,還有孫師爺等人, 唯獨沒有按照說書人的規矩,給本地說書人發邀請,給徒弟們弄個什么“保師”、“引師”。 畢竟梁子早就結下了,沈釉教導得表演方式又自成一派,不需要和同行探討交流, 孔均也是硬脾氣,不稀罕和他們示好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