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蕙的風
二嫂走了,蘭蕙開始給伊家宅的王無干弟,“寫信”,她拿出那個筆記本、取出鋼筆,屋里燈還是老式掐口,60w的,黃黃的燈光,掉在炕頂,如果坐在炕頭的八仙桌上寫,離得太遠,她就坐在席子上,腿上墊了毛毯寫,用慣電腦,筆寫不順手。 提起筆來,可是沒有什么可寫,她在王無的協作下逃出伊府,到這里也就是幾天,最大的收獲是聽了千秋大哥給她講的情事,他和紫紫姐愛情的過程,見識了太華村地底下的寶貝,聽了云千秋輕描淡寫的秦嶺的風光,喚醒了她對的秦嶺的愛。 王弟:我在太華村新華路秦始皇巷138號,有空來玩。知道汪燕的消息嗎?忙,你就來信談談。伊萊龍發現了葡萄園內的黃金了嗎?廢葡萄園、莊稼地上有老鼠嗎?據說葡萄園里有一條傳說中的白蛇?有人見過么? 握手,祝你健康、吉祥、好運! 這應該算是一個小紙條,蘭蕙從舊筆記本撕下來,放在枕頭下說:小紙條、小紙條,吉祥如意,無病無災,逢兇化吉,遇難成祥。躺倒床上不能入睡,偏有貓發情爬到房頂上,喵嗚。喵嗚地催情,又想: 我現在像個尼姑,表面上無情無欲、冷冷清清,實際上躺在床上不想男人睡不著。 蘭蕙有過真愛的經歷,那就是現在國風集團公司總經理代時興,這個清華百里挑一的奇才,在出國留學、移居英美的熱潮中,卻主動留在國內,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他來到大西北戈壁灘邊的龍川市,當時的國風比她現在的條件還差,辦公室在小土房里,國風原是15個老工人入股、購買舊機床、舊電焊機、切割機崛起的機械行業。 代時興應聘老龍頭旗下的國風,成為國風的總經理。經過了三關:一、筆試和口試,老工人文化低,對經理要求非常高,專門請了西安交大教授進行筆試和口試。 二、入圍的七個經理,要有詳細的工作方案,包括戰略決策和用人機制,在全廠大會上宣讀,全廠工人投票,而不是15個老工人專斷。 三、試用期三個月。七個經理分兩批試用,打掃廠內的環境衛生,包括每天打掃鐵屑、鐵沫,包括打掃廁所。尤其是打掃廁所,其余的六個經理都自己走了,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不是掃廁所的料,只有代時興經理留下來。 就這樣,三個月試用期后,全廠工人還要集體投票,規定:一個經理表數超過百分之六十方可上任,而不是這15人專斷。 在國風,代時興的經營方針是:人本、優質、領先、保期,他在宣誓會上說:人本,主要是指以工人為本,因為所有的機器是工人開起來的,而不是科長、主任、工程師開起來的,工人是原動力,工程師當然重要,但只是個別的,比不上作為群體的工人。 在基層,一個工程師如果不發明新產品,他的作用不如一個平常的工人,打個比方:是幾只筷子利害,還是100只筷子利害?文化高的,覺悟也高?目前國家抓的大老虎,幾百、上千億的貪,他們都是高學歷。 這證明:文化高,文明素質不一定高,他們的覺悟真的不如大多數工人、農民。 歷史和現實證明:產品的價值也是由工人創造的,代時興在國風的廠門口樹立工人石像,是對工人的尊重和肯定,充分理解了群眾是真真英雄的內涵。 群眾,指的是大多數,而工程師和干部是少數,在工廠,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主要指的是工人,大多數國企和私營倒閉,都是依靠少數人的結果。 在農村,群眾是指大多數勞動的農民,而不是鄉長、村長。無論國營、私營,目前最大弊病就是本末倒置。私營,最終結果導至分裂,這不是危言聳聽。 存在決定意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顛撲不破,私營增長人的私欲,這是目前正在衰敗的國營、私營道德墜落、貪官橫行的根本原因。蘭蕙在國營富海詩的大雅和臺商私營的上海麒麟待過,有親身體會。 國風所以發揮最大的潛力,是代時興在制造行業、尤其是機械制造,依靠原動力工人,而依靠少數人的,例如上海臺資麒麟公司,所以出現工人集體停工、把老板扔到臭水溝里,就是依靠少數人的結果。 外因訂貨商少、活少,都是次要的,工人不真心給你干活,機器轉動,不出活,你整天看著也無濟于事。 而國風依然興旺,是直接發揮了原動力的主觀能動性。但國風本質上是私有企業,國風的目標是國有,15個老工人的國風,只有加入國企才有光明的前景和崇高的人類文明的歸宿。但國企有很長一段時間貪官橫行,最近收斂些,在抓“蒼蠅”。 代時興相信:私有轉為公有,是早晚的事,而不是開歷史倒車的公有轉為私有。 整個歷史就是私有制的歷史,長眼睛的歷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都看得見,小學生都知道集體的力量,而不是單干、唱獨角戲,這是助長私欲。個別經營,就想我吃了你,不要被你吃了,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越來越淡薄,這是為什么這么多人要移居國外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蘭蕙所想,她翻來覆去睡不著,她的書沒有白讀,能夠聯系實際分析現狀。她讀過胡塞爾、海德格爾、卡西爾等的原著,人性中的惡她是知道的,但惡的產生她認為主要還是社會的弊病和人的自私自利,虎狼吃人就是想自己活著,叫對方死,對方不死,它無法生存。 自私是惡的根子,要鏟除惡,就要鏟除自私,至少要抑制自私,而不是助長私欲,為虎作倀。然而,人性中的私欲可以改變,古往今來數不清的大公無私的人就是鐵證,改變的可能性大概有兩種:一種就是為大多數人著想、依靠大多數人,這是知與行的關系,源自民為邦本、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