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書迷正在閱讀:朕究竟懷了誰的崽[穿書]、異世之我命由我、大草原上的小貓咪、被娘炮系統碰瓷以后、七個大佬覺醒BE記憶后、重生后我成了豪門男妻、繼承公司后成了帶貨網紅、無形撩漢,最為致命[快穿]、[快穿]勾引反派計劃、當我坑男配時我在想什么[穿書]
鄭寡婦見到正主兒,暫時放過小丫鬟,氣全部沖他撒去!“好你個小狐貍精!竟然哄著劉力那王八蛋給你連燉幾天燕窩,我今天查賬才發現!看你那副短命相也配吃那種精貴的東西!” 燕窩?什么燕窩?李乘風先是一愣,旋即反應過來,恨不得仰天長嘯,這他媽又是原主整出來的。 原來當時原主剛到后院,色中餓鬼劉力便盯上了他,但畢竟是請來的道姑,顧及名聲遲遲不敢下手。 可原主是誰???這是一個憑借超厚臉皮和超高演技在男人堆里占盡便宜還片葉不沾身的能人。早就看穿了劉力的心思,于是兩人暗自眉來眼去,哄得劉力對他照顧許多,尤其是飲食上,快要比后院主子都好了。 但是他忽略了大環境,王府人員錯綜復雜,里面個個都是人精,哪里是他之前招惹的那些呆書生傻少爺能比的。最后陰溝里翻船,搞得自己一命嗚呼,實屬活該。 他死了倒是一了百了,可憐李乘風在這幫他擦屁股。 李乘風自知理虧,有些難以啟齒。旁邊妙清看不過眼了,跳出來道:“不就是些補品嗎,我們自己補上!” 鄭娘子冷笑:“二三十兩銀子,我倒看看你個窮酸道士拿什么補?” 李乘風……李乘風也不知道。他就是沒錢才進王府行竊的,二三十兩怎么可能拿的出來。 妙清撇撇嘴:“你直接記在賬上,過兩天我去結?!?/br> 鄭寡婦還是不滿,沒等她開口,妙清又打斷:“笑話了,難不成鄭娘子還擔心我跑了?那這樣,我們直接去找王妃,把賬一五一十算清楚,話說這靖華師父短短幾日能吃掉這么多東西,我也覺得奇怪?” “小丫頭片子!你威脅誰呢?”鄭寡婦聲厲內荏,這么點事她自然不敢去找王妃,一來怕讓人覺得自己這個管事無能。二來嘛,王府里哪個手腳是干凈的,到時候真查出點什么,她怕是吃不了兜著走。 看拿他們沒辦法,鄭寡婦心有不甘的咬牙:“三日之內,最好把賬填上,否則!哼!”說完怒氣沖沖的走了。 看她走遠,妙清突然給李乘風行了個大禮:“靖華師父恕罪,由于現在三小姐還沒好利索,王妃也沒下指令,您治病救人的事實在不方便透露,讓您受委屈了?!?/br> 李乘風嚇了一跳,連忙將她扶起來:“這都是小事兒,可是……不怕你笑話,我身上實在沒那么多錢啊?!?/br> 妙清忍俊不禁:“師父您多慮了,世子剛才派人送來了一千兩銀子,說是給您治病救人的酬勞,只不過您在里面打坐,奴婢不敢打擾,全抬到庫房去了?!?/br> “?。?!”天降橫財直接把李乘風砸暈了,他錯了!他以后再也不在心里吐槽朱厚熜這個小屁孩兒!果然是未來當皇帝的人,還是很夠意思的! 得到這筆錢,可以說更加堅定了李乘風早點跑路的決心。此時清江觀里其他女冠也收到了消息,說鄭娘子大鬧,于是不放心跑出來看看。 李乘風對她們的關心表示了感謝,輕輕掃過這幫同事們的臉,李乘風心中微微嘆口氣。 果然美女是需要對比的嗎,安陸州是個小地方,道觀里的女居士們也大多是從小收養的,有的已經四五十歲了,平日里沒事做還要幫著下地干活,大部分臉都曬得黑紅。原主女裝七分顏色都被襯成十分,也難怪流香劉力一眼就看中他了。 作者有話要說: 關于明朝物價我在科普一下嗷,方便理解。 明朝前中期1兩銀子折合成現在大概是800~1400RMB之間,上下浮動畢竟大,后期可能要少一點。 對比一下萬歷年間物價。 大米白銀1兩=2石即377.6斤。合人民幣1.75元/斤。 上等豬rou白銀1錢六分=8斤合人民幣13.2元/斤。 上等羊rou白銀1錢二分=8斤合人民幣9.5元/斤 栗子五斤價白銀6分五厘合人民幣8.6元/斤 活肥雞一只價白銀4分合人民幣26.4元/只 白布四匹價白銀8錢合人民幣元132.2元/匹 綿花一斤價白銀6分合人民幣39.6元/斤 房價:《三言二拍》里記載的是,毛坯房那種小破房大概50兩一間,和人民幣不到五萬塊錢。豪宅那就沒上限了,千萬的都有。 另外江南啊京城啊這些富庶的地方物價可能還要高一點點,但也高不太多。 至于收入:《儒林外史》里范進他老丈人是個殺豬的,屬于平民里的中等收入人群,按他的話是自己一天一錢,一月3兩,一年有36兩,約4萬塊錢。 也就是如果無災無奈,百姓還是能養活自己的。 但是古代還是太依賴年景了,崇禎時候百年難得一遇的大災害,加上貪官污吏。那時候的大米有多貴呢,有記載是1640年的蘇州,要1000個銅錢一斤米,也就是大約100元人左右。一個3口之家每月要花3000元人民幣買米,一個月的食品成本就到4000元以上,所以明朝崩了…… 雖然晚了點,還是在這里祝大家國慶假期快樂。 第6章 吃rou 興王府,前書房。 朱厚熜心不在焉的聽著長史袁宗皋在上方講課,思緒也不知飄到哪里。 袁宗皋看著底下的小世子,無奈嘆了口氣。他今年已經六十七歲了,回望這一生,不禁感慨頗多。當時他年少得志,成化年間就跟弟袁宗夔一道同時考中舉人,那時世人都稱贊他們為“荊南二鳳”。之后埋頭苦讀幾年,又順利考中二甲進士,可謂風頭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