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書迷正在閱讀:想追回初戀又拉不下臉怎么辦、偏執狂的情詩[快穿]、撒嬌第一名[快穿]、今天男女主在一起了嗎[穿書]、意外初戀、項家大少[重生]、我覺得劇情不太對!、我頭上是青青草原取景地、聽說我失蹤了、謝謝老板
戰船打開了一條寬闊水路后,龍船才悠悠然地向前行去,許是被擦著鼻尖而過的火炮、弩機嚇得沒了膽氣,回過神來的世家公子也好,歌女琴師也好,都噤若寒蟬,恭敬無比地跪在甲板上,恭迎太子南下。 碼頭上眾人此時面色也好不到哪里去,戰船、龍船靠岸后便急忙迎了過去,等著第一時間讓殿下看到自己的忠心與誠意。 可惜太子并不想看他們表演,命陳指揮率領京師營兵士連同兩位布政使一起隔開,自己上了皇家別院等候在一旁的馬車,留下跪了一地的官員,便徑直離開,跟著一起走 的還有沈茂等二十來人,王孝文和林方旭叔侄倒是留到了最后。 林方旭是提前就已經跟殿下請了辭,一到杭州便打算徑直離去,歸家心切是一點,最重要的是,他不想多惹是非,在京城出風頭沒關系,反正林家遠在江南,隔得這么遠,惹了再大的火,走那么久水路也熄滅了。 回了杭州便不一樣了,若還是像京城那樣四處惹眼,對浙江這些頂級世家而言,摁死一個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生存的小小林家怕是既簡單也順手。 林方旭覺得自己寧招天上龍,不惹地頭蛇的心態,略慫……!但大丈夫么,能屈能伸!然而現在多出的這些意外,雖然不能徹底改變他的打算,但也影響到了他的安排,至少夫郎不能立刻跟他離開了,得先護送太子去別院。 京師營的兵士護送著太子殿下走遠,碼頭上跪著的官員臉色各異,卻也沒人敢帶頭站起來。 王孝文就是在這種時候慢悠悠地走下龍舟,還特意換上了太子詹事正三品官服,下去后恭敬地將左右布政使親自扶了起來,臉上帶著兩分苦笑,三分無奈,五分痛心疾首地對兩位地方大佬訴說著什么。 即使聽不見,林方旭大概也能猜到他在說些什么,無非是殿下并不是有意給你們難堪,實在是你們做得太過火了,不扇幾耳光不行。 意思大抵如此,不過從王詹事口中說出來肯定是既妥帖又安心的,他和太子主從兩人,各唱紅白臉,恩威并施,配合多年,默契得很。 林方旭見碼頭的人都被王大人吸引過去,便帶著侄子下船,與早就從后面戰船下來的林沖、林方遠兩人匯合,低調離去。 第七十九章 林修皓一步一回頭, 戀戀不舍地跟著小叔離開碼頭, 車馬行就在碼頭邊上, 趁著林方遠進去雇車之際,林修皓還站在店門口, 滿是憧憬地看著那威風凜凜的戰船, 直到林方旭招呼他上車。 看熱鬧百姓開始三三兩兩地散去,但仍然有許多人還停留在原處, 圍在一起,高聲談論著那戰船、那號角、那一排排火炮以及京師營虎狼之師給他們帶來的震撼和被嚇出來的一身冷汗。 等馬車漸行漸遠, 戰船的桅桿都再也看不見的時候, 林修皓才放下車窗簾子,滿是遺憾道:“小叔, 你說我現在投筆從戎還來得及嗎?” 這孩子估計是被剛才那場沖擊給沖擊傻了,林方旭忍住了心中的白眼,不斷告訴自己, 孩子大了, 要講道理,不能直接揍, 于是溫和道:“你想入了軍戶?倒也不是不可以,但我估計若是被你老子知道了, 你就不用再姓林了!” 林修皓這才反應過來, 訕笑道:“沒……,沒有想要入軍戶,就是剛剛小叔姆他們好威風啊, 我就,我……?!绷中摒┎恢雷约合胝f什么,只知道在戰船沖鋒開路,兵士齊聲高喝時,他只覺渾身熱血高漲,恨不得自己也提槍沖上去。 聽了小叔的話后,他考慮了一會,覺得自己并不想改姓,也不想被他老子收拾,高漲的熱血頓時也退了干凈。 林方旭坐在對面,看著他嬰兒肥的臉上寫滿了求而不得,覺得有些好笑,但還是開口安慰道:“二木啊……,你要知道人活這一生呢,其實并沒有那么多選擇,你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生下來便已經注定了?!?/br> 林修皓聳聳肩,沒精打采道:“就像農戶不能當兵,賤籍不能讀書,有功名的人不能經商一樣么?人為什么生來就分三六九等呢?這也做不得,那也做不得?!?/br> 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太復雜,林方旭并不想回答他,只笑著拍拍他的腦袋道:“好了,別想那么多了,你先把書讀好吧,若還是覺得拿槍威風,閑暇之余也可以跟著你沖叔學些槍法嘛?!?/br> 林修皓也不沮喪了,眼睛一亮,對著林方旭熱情道:“那我可不可以跟著小叔姆學,小叔姆可比沖叔厲害多了!” 你小叔姆忙得很,你小叔想跟他說個話,聊個天還得瞅準時機呢,哪有時間教你! “咦……,對了,小叔姆還跟我們去五儀縣嗎?我們什么時候回去???”林修皓此時才想起回家的事。 看著瞬間精神起來的侄子,林方旭只得解釋道:“本來你小叔姆打算下船就跟我們一起走的,這不是出了意外嘛,等事情過去了再來找我們,所以我們要在杭州停留幾天再離開?!?/br> 林修皓點頭,“哦”一聲后,便也不多問,等就等么,也不差這幾天。 安頓好后,林方旭將侄子留在了客棧,讓林沖、林方遠看好他,便獨自一人去了商府拜訪。 也許是身份不一樣,以前只是個沾了師傅光的解元郎,現在不僅是六首狀元,還即將成為商府的姻親,這待遇自然就不一樣了,以前還有些客氣,現在一點不把自己當外人,圍在他身邊問東問西的商論就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