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朝會
唐璜重歸仙界,心情悲喜交集。 他的法力頃刻間便全然恢復,這還不說,那些古怪的氣息加持在他的本命仙元中,竟是越發渾然一體,無可分離。 他感到體內龍吟虎嘯,江海潮生,氣象萬千,腦中元神宮灼灼放光,分明是即將破境的征兆。 然而他忽然望向天穹,痛哭嚎啕:花兒啊,雪兒啊,月兒??!你們咋這么短命呢! 原來他感知到,除他之外,“風花雪月”四小圣君中的其余三位,已經不幸于天劫中身死道消。 淚飛頓作傾盆雨! 此時的他,什么破不破境,早忘到九霄云外。 在他的心底,意氣相投的伙伴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一切可以重來,將天劫這段歷史倒回,他情愿以身殉劫,也要換來好友的平安。大不了,讓那三個倒霉的家伙卷入死亡星云好了。 他雖然無心破鏡,但是天道玄機并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自會在他仙體中周流運轉,他這番情真意切的宣泄,不經意間釋放出強大的身外氣息,已經勾動這一方天地感應。 天人雨淚,草木霜白,仙音哀婉,素華繽紛! 晴天忽然落雨,自天穹深處灑落無數潔白的花瓣,似乎寄托了無盡的哀思。 誰言天道無情? 自能感天動地! 哭罷多時,他灑然長嘯,聲震寰宇,又恢復了崖岸自矜的樣子,一步三搖,駕一朵五色斑駁的蓮云,故意螺旋盤繞,向著天都玉京而去。 那該死的天劫,果然將他遠遠帶離天都,如今神念一掃,只大略有個方向,不知隔了幾千萬里,這一路且行來,我不妨吞吐周天,運轉自家乾坤,將那古怪氣息盡數演化。 他膽大包天,全然不以這些來路不明的氣息為意,他已經隱隱猜測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無非假借天劫送他一場潑天造化。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 。。。 在洞天殺陣自爆的那一刻,強大而詭譎的仙光隔絕了一切天機,又因為所處的異空間帶來的天然滯后,未央大帝的神光亦出現了短暫的波動,以至于不能在第一時間出手制止。 當他的神光再次凝聚,掃遍異空間以及本體虛空藏時,發現少年的生機和氣息已經蕩然無存。 未央大帝陷入沉思。 事情突兀至此,實在說不通,以他先前感應到的清晰天意,并不應該演化出這樣的結果。 必定是哪里出了問題,然而他并不認為元謨天尊有這種能力。 大天尊的這一擊橫空出世,似乎屬于大腦斷片之舉,其強絕霸道,連他都無法提前預知,但是此事蹊蹺,隱含深意,恐怕事情相關的所有仙人,都做了提線木偶罷了,問題是,誰是那幕后的提線者。 大帝自然便想到了太玄山,這座連他也無法洞徹的神山的確有這種能力,可是,為什么呢? 神山雖然偉大,亦不能疏通地、水真脈,將“化仙池”復原,它又如何會不善待無名少年,任由他隕落呢? 或許,還得歸之于天意,然而讓他從300年悠悠歲月中醒來的那道意志,就是讓他親眼見證一位少年的隕落嗎? 未央大帝平生頭一次感到思緒紊亂,紛亂如麻。 他不經意間望向殿內某處,忽然若有所思。 三百年來,算上醒來的這一時半刻,他面南背北,如同石化的雕塑一般,紋絲未動。 他立刻明白了,他這隨意的一望,便是契合了某種天意靈機,好比平素道心如水的仙人,忽然心血來潮,心海泛起漣漪,那便是天機觸動,乍現于心。 他望著的那個方位,恰好位于生門! 他所處的這件殿宇,喚作“天心殿”,天心九宮,奇門秘術,作為大帝豈不精通。 于是,他抱著幾分希冀,派出了一體同源般的三位紫綬仙人。 事實上,當三位仙人宣讀旨意,回天庭復命之后,太玄山下有風起,經過山谷、湖水,清揚直上,直上高天,高天上有巨大形影一閃而逝。 先時,在浩黃仙君、元謨天尊、未央大帝也看不見的某個境界,于洞天炸裂的瞬間,有一只透明的巨手,仿佛從荒古而來,穿越一切虛空,只一揮,無盡原始虛無之氣裹著少年入了最深的沉冥,就此不見。 仙界的時間很漫長,一日間便發生了很多事情:先是化仙池異地而現,無名仙人橫空出世,當他的仙名剛剛傳揚之際,便身隕道消,留下無盡的謎團,令群仙扼腕嘆息。 除去少年和元謨天尊的殘酷戰斗外,還有一場正邪交鋒。在無名少年現身的稍后時間里,三千護城,除去皓黃仙君、元謨天尊之外的天庭所有強者,幾乎盡數而動,只為捉拿一位法力廣大的妖魔。 與公開談論少年仙人大戰元謨天尊不同,仙人們提及那場發生在三千護城,明顯聲勢更大的戰斗時,都有些尷尬的隱晦,尤其提到那名被活捉的妖人時,并無多少憤慨之意,言辭閃爍間,反而有著某些難以言明的情緒。 還有一件事,便是未央大帝出關,隨即傳出旨意,明日朝會。 三百年來,第一次的大朝會,不能不令群仙生出期待。 如果說,五百年來,太平的日子過于清逸,那么今日遽然而來的轟轟烈烈,讓每位仙人都生出了警惕:天道有變! 翌日辰時 仙界至尊,同時也是赤霄天最高主宰,統攝仙、覺、奇三正道的紫極無宸彌羅未央天帝,結束數百年神游閉關,靈虛寶殿上,仙氣氤氳,神霞燦燦。 未央大帝升法座,身放大光明,顯出一種莊嚴帝像:頭上瓔珞垂珠,上有萬點金蓮,無數道青碧色的寶華如天河流水般傾瀉而出。 因是天庭數百年來第一次朝會,仙都玉京城共有大小仙官八十萬余,都來朝拜。 浩大的殿宇,高數萬丈,龐大得仿佛一座城池,數十萬真仙腳踩祥云,絲毫不顯擁擠。 殿內矗立著數千根巨大的紫金大柱,上面寫滿各種楹聯文字,也有各種道箓符文,還有一些說不清道不明,只是一眼看去便覺無比玄奧高古的流云金線圖案。 眾仙大多數穿著款式齊整的朝服,有紅、藍、紫三色,也有少數仙人地位尊崇,肅立在大帝丹陛不遠處,服飾并不統一,很是隨意。 不管哪種,仙人們都是身形高大,威儀赫赫,身放清、凈、正、大之光。 當一位身著杏黃色仙袍的老仙人,宣布朝會開始之后,眾仙手持玉笏,躬身作揖,口誦吉祥贊語,齊賀大帝出關。 數十萬仙人的清音直沖霄漢,靈虛殿頓時發出輝煌的仙光,照耀仙都三千六百護城,盡皆絢爛神圣。 然,舉殿之上,眾仙雖然舉止恭敬,口稱吉祥贊語,卻并無一人行跪拜之禮。 原來仙界最是崇尚大道自然,返璞歸真,仙人亦不喜約束,天庭自從建立以來,極少有用著跪拜之禮處,一切繁文縟節也能免則免。 在眾仙官眼中,天帝就是老大,代表著至高道統,若德高望重,順乎天意就跟著,若是道性有虧,甚或悖逆大道就一拍兩散。 天道存乎一心,每個仙人理解的道都并不相同,無需依仗任何外在力量。這是仙界亙古以來的共識,從未改變過。 赤霄天界里面,真仙、覺仙、真魔、奇仙共存。 因為仙界地位尊崇,遠超諸界,一般情況下,說到仙界,等同于是說天界。 仙界共有一千八百萬大小仙人,在籍為官者不過二百多萬,余者盡是逍遙散仙,游歷天地,但憑己意,開辟洞府,好不暢快,哪里愿意受天庭約束。 就連這二百萬仙官(包括這時候參加朝會的八十萬仙官)也是天庭費了無數口舌,許了諸般好處才肯出仕的。 仙界自建立那一天起,因為太過美好,就連仙民百姓的壽命都很漫長,更遑論是各階仙人,按著陰陽生克之理,并無多少天生磋磨,因此極難修行,即使想要在先天根器注定之外,提高一個小小的境界都十分艱難,甚至更本就不可能。 雖然“道理”上講來,存在著明悟更精深之天道的可能,但在仙界歷史上,僅有極少數仙人做到過,那也是要修行多少個紀元之數才能稍有寸進。 仙人壽元漫長,因此以“紀元”論修真,一個紀元就是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但是仙人畢竟是有提升的可能,七品仙階,哪位仙人不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越高的境界,壽元越是長久,境界中的身心、精魂、神元的感知覺悟越是美好,一言以蔽之,越是大自在。 散仙們大都覺得:出仕為官,少不得公務繁瑣,勞心費神,影響清修。 因此仙界有一項規矩,一旦入朝為官,就得到天庭氣運授記、帝力加持,仙品同階的情況下,神通法力一般要勝過散仙半籌。另外還有各種修行資源的傾斜,開辟洞府時候的擇地優先等等,福澤不可謂不深厚,就算這樣,一個不順心意,拂袖便去的仙官也是比比皆是,多如過江之鯽。令天庭大佬,九大金仙頭痛不已。因此天庭禮節務求簡要,各種規矩能少就少。 眾仙朝賀畢,各歸本位,未央大帝卻一動不動,凌霄殿內一時間安靜之極,眾仙默默,皆感到心動的音律。 那是大帝之心,緩緩跳動,以無上仙力與眾仙心靈溝通,作特殊的道悟。 眾仙心中感慨,一股精純之極的真意,自心中緩緩升起。 仿佛天地間萬象合一,仿佛周天寂寞無語,一顆天心帝意,帶動整座朝堂。 仙音悠然響徹天宇,眾仙心意融融,天心、帝心、萬眾之心,相契相合,是為空前。 時間凝固,空間定格,不知過了許久。 大帝眉目舒展,忽然射出一道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