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在下面燒火、上面放置需要燒的物件,中間用細頸連同兩端,能通過火焰和熱氣流。 這種窯的特點是簡單、規模小、溫度不均勻。 只能燒制小件陶器,像碗、勺子、水杯水壺,而且因為溫度不均,成功率很低。 很容易出現破碎、不成陶的情況。 這周圍的黏土不缺,景蕖打算先用土窯,燒些磚出來,用磚搭建稍大些的窯。 再燒他想要的缸和壇子,用來儲存糧食的缸、泡菜壇子,體積太小的話,完全不頂用。 他想燒制的陶缸,大約要有1米左右的高度、大圓肚,寬口,細長形狀,不占地。 裝水至少裝到兩百斤以上,當然,越大越好。 再說磚可是好東西,用磚加黏土、或者黃泥,可以在山洞里,搭建火炕,寒季在洞里燒上火。 那保暖效果杠杠的,就在炕上貓冬,只要存足夠的柴火和食物,部落里想死人都難。 前景是美好的……過程嘛,景蕖嘆口氣,認命的蹲下來,開始玩泥巴摔磚塊。 任重而道遠呀。 第31章 制磚 景蕖準備把燒磚塊的窯,就挖在湖泊附近,等磚塊燒制好,用磚塊建窯,同樣建在這旁邊。 這樣黏土取材方便,等陶器燒制好后,只需要往部落里運輸就行。 邊琢磨著怎么建磚窯,邊把黏土摔成磚塊,堆疊到旁邊,等著晾干后,再放到窯里燒制。 從他穿越過來,大概有十來天,很少見著大太陽,基本都是陰天,或者多云的天氣。 景蕖猜,應該是水季里,云層多的原因,磚塊他沒有刻意去遮蓋,就很隨意的堆在旁邊。 不過等到磚窯搭起來,還得在這里蓋個棚子,用來陰干未燒制的陶器,避免有雨水沖刷。 玩會泥巴,景蕖又重新投入撿鴨蛋的行列中。 燒磚不容耽擱,但是單靠他自己在那手搓,效率太低,他得等這趟回部落,去般救兵。 等再次背著鴨蛋回去,原來的背簍已經騰空,里面的鴨蛋都被清洗干凈,整齊的碼在木框里。 景蕖把背簍放下,去找祭祀,跟他說黏土已經找到,準備在湖泊旁邊挖土窯。 祭祀聽完,皺著眉頭,“你說的那個磚,跟這個黑鍋,是同樣的么?!?/br> 景蕖搖搖頭,“不,磚稍微要粗糙點,不過用黏土做成的,燒制出來,應該跟黑鍋差不多。 咱們主要是用磚建窯,建規模更大的窯,就可以燒制更多的鍋?!?/br> 祭祀似懂非懂,但他知道,黑鍋是好東西。 土部落做的黑鍋,比石鍋更輕、更薄,煮rou更快,需要比他們的石鍋,更多的咩咩獸換。 景會做這種黑鍋,他們自然要跟著景做。 雖然聽不懂,祭祀還是表示支持,緩慢轉動著渾濁的眼珠,“好,那就按照你說的做?!?/br> 景蕖不準備跟祭祀描述窯和陶的原理,那實在太復雜,只要教會他們搭建、使用,就足夠。 反正等陶缸、陶碗,甚至陶鍋燒制出來,祭祀自然會知道陶的方便和好處。 聞言便笑著點頭,“那我先帶水和草,去湖泊邊制磚胚,明天讓野跟我去挖窯?!?/br> 等祭祀點頭同意后,景蕖轉回自己洞里,準備弄些制磚用的模具。 磚塊比石頭好用,是因為它容易制造,不像石頭那么難開采。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磚體積相似,或者相同! 壘墻、建窯都是,從低到上,整整齊齊的,看著好看,想搭建成什么樣,就能搭建成什么樣。 但是單靠目測和手感,不是積年的老師傅,很難把磚塊的大小,做到整齊劃一,得用模具定型。 他先找塊約一米見方的大木板,用來墊地上,可以保持平整。 再準備兩塊長約25cm、寬約6cm,和兩塊長約10cm、寬約6cm的木板。 這樣靠著木板拼接,就能把磚塊的體積,大致固定在25×10×6cm。 只需要多準備幾份相同尺寸的薄木板,制磚的人手里都拿著木板,就能規劃出相同尺寸的磚。 這些木板,木板景蕖沒釘到一起,是分開的。 使用的時候,只要等圍在里面的泥胚,稍微風干,定型住,木板就就能取下來,再接著使用。 等景蕖帶著木板,回湖泊邊,魚帶著采集隊的其他人,仍舊撿鴨蛋回部落。 他領著水和草,留在湖邊制磚坯,黏土跟水混合后,需要摔打揉搓,變得結實,黏性更好。 草和水光著小腳丫,在黏土上各種蹦跶,踩土玩,景蕖就坐在旁邊,負責把黏土弄成磚。 大家撿鴨蛋的撿鴨蛋,踩泥土的踩泥土,嘻嘻哈哈的說笑著,手上都忙得不亦樂乎。 景蕖吸取開荒時候,累到沒力氣吃飯的經驗,感覺到腰酸,就趕緊站起來走走,活動下胳膊腿。 去幫魚撿幾個鴨蛋,等腿腳活動開,再坐下來繼續制磚。 忙到天色漸晚,魚招呼他們,準備回部落,景蕖扔掉木板,揉著腰從地上站起來。 略數下旁邊堆放著的磚,還不到300塊,他自己做,效率是真慢。 看來明天得讓魚他們,暫停掉撿鴨蛋的工作,先把磚坯弄出來陰著,好開窯燒。 鴨蛋雖好,得有器皿保存才行。 磚塊的數量是有些少,可當景蕖回到部落,看到廣場上,那滿滿幾木框的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