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節
書迷正在閱讀:全球首富:開局一座神級農場、農家小娘子:我家相公不簡單、入骨相思,二少的神秘新寵、農門皇妃:殿下,來種田!、傅先生,你想什么我都知道、落跑甜妻拐回家、枕上婚寵、唯寵至上:戲精老公不要逃、高冷宮少請自重、我的透明老公
找的也不是旁人,而是曾經的四妃,現在的太后、宜太妃、惠太妃、榮太妃。 這可是康熙年間管理后宮的人,還是在后宮激烈‘拼殺’當中活下來的勝利者,康熙年間進宮的女子有那么多,但是能活下來,保住兒子,還能位居妃位的,可真都是鳳毛麟角了。 這幾位都是高手當中的高手,不管是管理學院,還是到時候給學生們上幾節課,微微露點皮毛,就夠學生們認真思考學習的了。 繼皇家學院和理親王府之后,胤禎又給工部額外找了項差事,建皇家女子學院。 還是一脈相承的風格,教室多,演武場大,唯獨住宿條件艱苦,男院和女院并沒有什么區別。 男院、女院,還有理親王府,是根據設計圖定稿的時間,分別開始動工的,男院最早動工,也是最早竣工的。 可女院明明是最后一個動工的,卻趕在理親王府之前竣工,竣工的時候,理親王府的建造才完成一半。 據說負責建男院的那幫人,竣工之后也被安排過去一塊建女院了,經驗完全照搬,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這也導致建出來的女院,幾乎就是跟男院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也就是位置不同,門匾差了兩個字。 而且這兩塊門匾上的字,都出自一人之手,全是四爺親筆題寫的,沒偏沒向。 第81章 二更 雍正六年,兩處皇家學院陸續走上正軌,頗有幾分不分伯仲的意思。 男院這邊兒,讀書的學生有皇上的兩個兒子,有各個王府的世子,身份最低的,那都是出自朝臣之家,不再是作為伴讀,而是正兒八經的學生就讀。 哈哈珠子已經取消了,每人限帶一個下人,要么是書童,要么是太監,反正名額是只有一個。 院長是重新回到人前的理親王,這位爺淡出大家的視線已久,不過一出來那就是萬眾矚目,也讓無數人在心里暗嘆,皇上心真大。 跟男院比起來,女院之所以備受矚目,是因為院長和四位主任來頭都太大了,以至于官宦之家幾乎有超過半數,都擠破了腦袋要把女兒送進來讀書。 院長是掌管育嬰院的溫憲公主,四位主任,要么是太后,要么是太妃。 雖然眾人不知道‘主任’是干什么的,但這四位都是身份不得了的人,但凡自家的女兒能受到任何一位的認可,那名聲可是就要跟著水漲船高了。 就算是沒有得到這幾位的認可,能夠進到這家學院來讀書,本身對于家族和女兒本身也是一項榮譽。 所以女院跟男院一樣的炙手可熱。 不過除了皇室子弟外,其他人要入學,是需要通過考試的。 除了考試外,入學的要求就是針對所有人的了,也包括了皇室子弟。 男院這邊,外室子不許入學,德行有虧者不許入學,說到底名聲是個好東西,無論家世如何,年紀幾許,都應當愛惜羽毛。 女院這邊,要求就只有一條,裹足者不許入學。 其實滿蒙兩族的女子并沒有裹足的習慣,八旗當中的漢軍旗,也少有裹足的女子,這個要求其實并不會篩下去幾個人,不過是想向天下人表明立場罷了。 這一點是胤禎向五姐提議的,隨后兩個人又詢問了四哥,最終定下來的。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應該沒有幾個人會愿意把腳裹成那個樣子,這世道對女子不公,裹足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強行放足,得不償失,朝廷能做的也只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一點四哥現在就做的挺好,后宮之中并沒有裹了足的小腳女子!子,不像皇阿瑪的后宮,不過,納小腳女子入宮也是皇阿瑪執政后期的事情,希望四哥不會重蹈皇阿瑪的覆轍。 不管怎么說,兩處學院建成之后,基本上就跟胤禎沒什么關系了,弘易都已經十歲了,一塊讀書的有相熟的堂兄弟,也有一塊長大的表兄弟,怎么看都不至于不能適應學院的新生活。 胤禎的‘黏糊’,托九哥和弘暲的福,在小輩當中可以說是眾所周知,當然也怪他自己,家長里邊,他確實是去阿哥所看兒子最多的一個。 不過眼下是沒這機會了,皇家學院是全封閉式的管理,每半個月有兩天的假期,但是除了假期外,學校是不允許家長和學生出入的。 胤禎在自家二哥那兒也沒這份特權,除非他愿意去皇家學院做老師,可老師哪是那么容易當的,他一頭要管著京城的治安,另一頭還要負責工部,可萬萬沒有時間再去做老師了。 所以,只能每隔半個月接兒子上下學一次,也就沒那么打眼了。 去接兒子就不能不去接額娘,五哥跟九哥都商量好了,兩個人輪流接宜太妃,三哥沒有可分擔的人,只能是自己去接。 四哥日理萬機的,也就偶爾才過來接一次額娘,剩下的時間大多都是他的。 好在,這些‘大佬’們課不多,一個月也就是過來兩三趟的樣子,不必每天接送。 惠太妃雖然兒子不在大清,但是孫子在,弘昱每次都過來接人,從未落下過。 這四位‘大佬’,早些年的時候比的是恩寵、是位份,后來比的是誰的兒子更有出息,現在比的是誰的兒孫更孝順,可以說是較了一輩子的勁兒。 自家額娘早先明明也不是爭強好勝的性子,但在比兒孫孝順這事兒上,還真是挺爭強好勝的。 胤禎自己過去接,老太太就是沖他笑一笑,路上聊聊天;他要是帶著弘易一塊過去接,那肯定就被邀請一塊用晚膳;要是帶著弘易和弘暉一塊去接,老太太就不回宮了,去五哥家中用膳,跟宜太妃一塊兒。 工部造船已經兩年多了,如今總算是有些樣子,大筆的銀子砸下去,在第一艘航船試行成功后,總算是可以投入量產了。!。 武器這邊有戴老先生,胤禎雖然被這位不斷問詢,很是苦惱,但不得不說這位絕對是天才,別看胤禎腦子里裝的東西多,但真讓他實cao,絕比不上戴老先生的速度。 戶部這邊早就已經準備好了商隊,九爺敏郡王向來都注重實干,商隊之中雖然都是清一色的朝廷官員,但年輕的官吏,都在他的商隊里干過。 積累了經驗不說,能夠入選的年輕官吏,也都是在做生意方面稍有特長的,否則不可能被篩選進來。 要不是已經在朝廷做了官,他都想把這些人挖去自己的商隊了,絕對都是人才。 雍正七年的時候,一切終于準備就緒。 初次航海,風險極大,敦郡王是主動請纓要帶隊的,敏郡王跟敦郡王向來都是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在敦郡王請纓之后,敏郡王也請纓要跟著前去。 敦郡王善武,這么多年也沒把武學放下,在兵部待了幾年,去年又在豐臺大營練兵。 這兩個人就算不主動請纓,那也是這次出海的熱門人選。 除了這二人之外,此次出海的人里,還有胤禎的一個老熟人——洪石。 洪石在雍正初年就被他調來了禁軍,這些年可謂是兢兢業業,已經連升兩級了,若是是再想往上升,必須得有點拿得出手的功績。 京城一片太平,就算有幾個宵小作亂,也稱不上是拿得出手的功績,胤禎瞄準了這次出海。 朝廷第一次出海,意義重大,先不說史書上怎么寫,洪石能不能借此在史書上留名,但絕對可以借此再升一級。 至于安全方面,工部這邊有八九成的把握。 胤禎也不是自行做的決定,這件事情的利弊和可能的風險,不必他說,洪石也明白,也愿意去搏一搏。 最后由這兩位郡王帶隊,帶著商隊和大批的!的貨物,還有禮部的官員,以及四千裝備精良的禁軍,船隊上還帶了兩座子母炮。 船隊中有經驗豐富的水手,有欽天監善于推測天氣的官員,有住在海邊經驗老道的漁民,都是為了盡量避免風險的。 在反復商議之后,大清出海的事情到底沒有寫信告知直郡王,畢竟直郡王離開大清太久了,也已經久不受大清掌控,如今有什么心思,還真不好猜。 就算直郡王一大家子包括額娘惠太妃都留在大清了,可以不能保證直郡王沒有起旁的心思。 大清第一次出海,要達成的目的不過三個,其一是繪制路線和地圖,其二是做生意,其三是與外族建交。 并沒有關于直郡王,還有老八和郭絡羅氏的任何命令,前兩者可能已經經營了很大的一波勢力,郭絡羅氏是大清的罪人,但眼下還不能浪費時間去找一個罪人。 船隊出海的第一個月,大清就迎來了國喪,七十七歲的太皇太后駕崩。 這是大清目前為止最為高壽的太皇太后了,前一位孝莊皇后,去世的時候七十四歲。 在太皇太后的靈位前,一片哀戚,已經年近四十的恒親王,哭到抽噎,溫憲在中間直接哭暈過去了,還有理親王,眼皮子都是腫的,臉上的悲痛之意更是明顯。 胤禎想著老太太生前的慈愛,眼淚也是止不住的往下流。 就連曾孫輩兒,像弘暉、弘易、寧楚格他們,也都哭得情真意切。 這一次胤禎沒有聞到姜水的味道,也沒看到哪個人假惺惺的掉眼淚,跪在他身邊的這些人,每一個的悲痛都是真實的。 孝惠皇后,逝世的時候已經是高齡了,并且是無疾而終,生前并沒有受到很多的痛苦,死后又有這么多人為她悲痛,也算是無憾了吧。 第82章 一更 胤禎今年已是而立之年,正是男子一生當中最好的時候,也是最忙最累的時候。 作為孫輩,他需要給太皇太后守孝一年,一年之內,都不能吃什么葷腥,即便有豆制品,有乳制品,這些玩意兒并沒有算在葷腥之列,終究是嘗不出rou味來的。 固然他的守孝之心是虔誠的,但可能還不夠虔誠吧,不過是守了三個月的孝,就已經是饞rou饞的不得了了,尤其是夜深人靜,從衙門回來的時候。 到底是沒忍住,讓廚房做了一桌子素rou呈上來,所謂素rou自然是用素食來做的,只不過嘗起來有rou味兒。 胤禎以往嫌棄這樣做不夠虔誠,對已經逝去的太皇太后,他打心眼兒里是很尊重的,但僅僅三個月,到底是沒能忍得住誘惑。 看來他確實是沒什么做出家人的資質。 胤禎這三個月可是忍得相當辛苦,幾乎不與福晉和兒子在一塊用膳,他自己想虔誠一把,沒必要拉著福晉一塊,兒子小小年紀,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就更是不必了。 三個月的時間,足夠讓胤禎認清楚自己的能耐,也足夠出海的船隊回大清了,畢竟在太皇太后離世之前,船隊就已經出發一個多月了。 眼下朝廷里的人都眼巴巴的等著呢,幾個港口處都已經安排好了人,若有消息就會有人快馬送來京城。 但讓人失望的是,至今也沒能聽到半點動靜。 這幾年朝廷為了出海,可以說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再充足的準備,面對浩瀚的大海,還有所知不多的海外世界,誰也都沒有完全的把握,能夠保證出海的船隊可以順利歸來。 最初是從育嬰院開始的,小孩子們口中唱著期盼親人回家的歌謠,后來慢慢傳播,小孩,老人,青年人,中年人,這一首歌謠甚至都已經傳到了港口。 敦郡王和敏郡王還沒有從船上下來的時候,就聽到了眾人齊聲唱這首歌謠,有漁民、有官差、有湊過來看熱鬧的百姓,還有十四弟。 胤禎作為九門提督,身負守衛京城之責,能跑到幾!幾百里之外的港口接人,可是跟四哥磨了很久,暫時把手頭的差事已經交給了十三弟和弘暉,這才能來。 唱這首歌謠,也是胤禎帶的頭,起初他也沒計劃這個,感覺有些矯情,但等到大清的航船將至,就忍不住自顧自唱起了這首歌謠,沒想到這首歌謠的傳唱范圍這么廣,連港口這邊的百姓和官員都會唱了。 這首歌也要實在煽情的很,尤其是在此情此景之下。 敦郡王和敏郡王下船走過來的時候,兩眼已是淚汪汪,久別重逢,跟外族人待久了,多多少少也受到了些影響,尤其是敏郡王,他本身就喜歡西學,對于那里的禮俗接受度自然也就更高。 本想著快走幾步,給十四弟來一個擁抱之禮,這可是跨越了茫茫大海的擁抱,光是這么想著,敏郡王就覺得心潮澎湃,這一幕肯定能被記錄在史書上。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十步之遙,胤禎樂得不行,就差捂著肚子狂笑了,剛剛煽情的氛圍全都沒了,取而代之的是這魔性的笑聲。 海上的太陽和風,果然是不容小覷,硬生生把九哥從‘白美人’變成了‘黑炭球’,這五官再是好看,桃花眼再是漂亮,皮膚變成炭黑色之后,也都大打折扣。 關鍵是這跟九哥以往的形象差別實在太大了,不僅臉和露出來的手是黑的,光著的腦門兒也是黑的,這月亮頭實在過于影響顏值了。 人白的時候如此,人黑了以后,那就更是如此了,而且效果奇特,胤禎一下子就被戳中了笑點。 相比九哥,十哥更黑,但反差沒有九哥那么大,所以搞笑程度也比九哥少了那么一點點。 兄弟見面,按照敏郡王心中所想,那真是跨越了茫茫大海的再一次見面,跨越了生與死的見面,也是會載入史書的一次見面,就算不刻意,那也必然是極為感人的。 他和十哥跟十四弟的感情算是很不錯了,一起讀過書、練過武、種過地的交情,但沒想到就是因為感情太深、交情太好,才讓十四弟一點兒都不知道收斂,這么重要的場面!,當著這么多人,直接就……笑彎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