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嫡子攻略_分節閱讀_165
作者有話要說: 謝謝萌萌竹攸地雷投喂~!(*╯3╰) 第103章 排擠 如此一來, 很多事情也就能夠說通了。 像先祖返魂這樣的秘密, 裕王不能告訴陛下,卻可以告訴悟覺大師。 對于梁帝來說,李景承的先祖返魂太過特殊, 恐會引起動蕩, 若是今上知曉此事,李景承就算不會性命堪憂, 但也必定會受之所控,所以萬萬是被隱瞞的對象。 但對于已經出家幾十年的皇叔祖來說,李景承不過是他眾多侄孫中的一個,正因為情況特殊些,自然也更加惹人疼惜。 他幫助裕王這個侄子保全李景承,無論是出于親情,還是出于出家人的慈悲為懷,總之不涉及利益的事情, 就簡單得多。 難怪太后當年會請悟覺大師到京中做法事祈福, 如今陛下生病臥床,也請他來天京一敘。 恐怕他們看到悟覺大師的臉,想起雄才大略的先帝來, 都能安定幾分。 至于民間為何從未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林彥弘仔細思考了一番之后, 覺得也是正常。 等他再詳細問了李景承之后,更是肯定了自己的猜想。 悟覺大師和先帝是顯帝時孝仁皇后所出的雙生子,其中哥哥生而有發, 如同帶冠,令人稱奇。 顯帝和孝仁皇后乃少年夫妻,患難相隨,情誼甚篤,顯帝終其一生只有這一位皇后。 換句話說,作為皇后嫡子,雙生子中的一位,將來是極有可能登頂大統的。 多半是為了防止將來兄弟鬩墻,顯皇帝給雙生子之一的弟弟取字悟覺,并將其秘密送至華音寺,明面上則稱皇后只產下一子,至其三歲就立嫡長子為太子。 林彥弘想,顯皇帝這樣做,這一方面是為了保全小兒子的性命,另一方面也杜絕了他與兄長爭位的可能性。 雙生子若是出生在普通人家,那絕對是件老天眷顧的喜事,但若放在帝王之家,就變成了隱藏的矛盾,潛在的威脅。 林彥弘這才知道,為什么今上為他取字“弘休”,李景承的反應會如此劇烈。 原來是有顯皇帝給自己的兒子取字“悟覺”然后送他去出了家在先,李景承見“弘休”這個字也有出世的感覺,覺得不是個好兆頭,所以才心生不快。 想到這里,林彥弘不禁有些無奈——這孩子也擔心得太多了! 皇族中也未必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情,除了梁帝李祈熹和裕王李祈裕,就只有哲郡王李祈哲知道這個“秘密”。 并不是因為他父親哲王當年有多得寵,完全是因為華音寺在云水境內,掌云水一郡的哲王自然對此有所了解,連帶著其子哲郡王,也知道悟覺大師的身份。 其實,這個秘密說重要也重要,說不重要,也沒那么重要。 先帝作為顯皇帝“唯一”的兒子,之后很順利地成長起來并最終登基帝位,成為天下之主。 悟覺大師則在鎮國之寺的華音寺潛心修佛,終成大智慧的高僧,為皇家守衛戒碑亭。 雖然看似“無權無勢”,但和先帝長得一模一樣的悟覺大師,在知情的皇族心里,地位肯定是不一樣的。 可以說,悟覺大師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但昔年的皇子,如今的僧人,在巫山已經經歷了十寒暑,悟覺大師對皇族的影響,已經沒有當年那么明顯,如果沒有李景承的事情牽扯其中,其影響恐怕已經微乎其微。 說句現實的話,就算現在將悟覺大師的身份公布開來,會引起轟動,但卻不至于動亂起來。 大家頂多是為他感嘆一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或者再討論討論顯皇帝與孝仁皇后的伉儷情深,或者再思考一下,為何先帝早年在“顯盛之世”的基礎上大展宏圖,為何萬年卻陷入了令國本動搖的猶豫中。 “顯皇帝只剩一個兒子,自然對其傾注了所有精力和耐心,先帝既有帝王之相嗎,又有帝王之才,更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萬千關懷于一身,實現起雄心壯志,自然事半功倍?!?/br> 林彥弘私下里跟李景承說話的時候,心中不禁唏噓。 ——也許正是因為先帝沒有經歷過兄弟相爭的時候,所以當他面對一眾優秀的兒子,先帝的猶豫成了會致人死地的誘惑,讓皇子們被登臨大統的愿想所迷,一步步走向兄弟相爭相殘的不歸之路。 可見,沒有兒子繼承家業是很麻煩的事情,可一旦兒子多了,挑花了眼,也是個不小的問題。 先帝如此,如今的梁帝亦是如此。 尤其是中宮無子,諸皇子中除了那生母身份極差而無緣帝位的,其他人機會可以說是均等的。 陛下是立長,還是立賢,亦或是立寵,不到最后,誰也說不清楚。 因著悟覺大師的事情,林彥弘是第一次這般與李景承討論朝中局勢。 “陛下膝下,包括前幾年剛得的小皇子,一共還有十一位皇子?!比魩讉€小皇子都能平安長大,那今上比起先帝來說,選擇還要更多,怕是更要糾結幾分。 比起“上輩子”只能通過道聽途說來了解皇族,林彥弘現在自己就在中樞,自然對此一清二楚:“二皇子,三皇子分別是德妃和淑妃所出,五皇子、九皇子和如今最小的十六皇子乃貴妃所出,六皇子和八皇子生母不顯,不過世事難料,誰知道有沒有可能母憑子貴……” 今上也非皇后所出,其生母是新皇登基之后才與先皇后一起分封為懿和、懿喜兩宮太后。 其余幾位皇子目前看來并不突出,出身沒有幾位兄長高,但也不至于如六皇子、八皇子一樣不被今上待見,也是有機會繼承大統的。 在林彥弘的記憶里,四年之后,陛下又重病過幾次,那時候諸皇子已經不再如幾年前那般“兄友弟恭”,紛紛嶄露頭角,甚至開始爭鋒相對。 其實,這一次官家生病,林彥弘已經感覺到朝中暗潮涌動,翰林院這等機要之地,更是反映直接的地方,有些人尚未完全浮出水面,但已經半遮半掩著開始做些什么了。 林彥弘這點和表兄齊溫博十分相像,外表看著彬彬有禮,一派君子如玉的翩翩風采,但性格極其內斂,并不常與人交心。 他在翰林院,除了同科的韓齊和趙廣穎,幾乎不與其他人結交,也不像有些人一樣,喜歡討好和巴結上峰。 韓齊有自己的渠道在京中處世,趙廣穎身邊也有一些寒門子弟的至交好友。 但林彥弘身邊卻沒有這等“利益相符”或者“志趣相投”的朋友,再加上每天都牽掛這家里的某只,大多數時候都早早歸家吃飯,不與他人交往,時間久了,自然就顯得“孤立”。 因著外貌出眾,林彥弘在朝中有天人探花的稱呼,起初是單純附和官家對林卿的喜愛而發出的贊美,傳來傳去倒有了幾分諷刺意味。 漸漸的,翰林院中有了小小聲音,年輕一輩的翰林甚至對他隱隱形成排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