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龍轉鳳_分節閱讀_11
那一刻,當齊靖安看到盧秀才畫的秀怡妹子,瞬間就如撥云見日一般,“秒懂”了他對夏侯宣到底抱著什么心思——同樣是情不自禁地為佳人畫像,同樣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自然也同樣是……愛上了! 這真相對于齊靖安來說,簡直就是當頭一個晴天霹靂!直接就把他給砸懵了! 偏偏盧秀才捧著他那幅傾入了心血的畫作,還在滔滔不絕地傾訴著他暢想中的美好未來:考中進士、迎娶秀怡、好好做官、踏實做事、生一群可愛的兒女……啊,多么美好的人生! 當是時,齊靖安的心里已經掀起了驚濤駭浪,他越是去看那幅畫作,越是聽盧秀才說話,就越發糾結,胸口悶得快要喘不過氣了——齊靖安對自己的未來也是有過設想的,簡單來說,就是輔佐明主登上皇位,然后充分發揮他的才華治國安邦,最終與他的明主一起留名青史——誰成想,一切都才剛剛開始呢,他竟已對他看中的明主“三殿下”有了非分之想! 怎會如此?怎能如此?他又該拿這“非分之想”怎么辦才好? 腦仁一抽一抽地疼,齊靖安好不容易才把喋喋不休的盧秀才請出了自己的房間,栓緊房門之后,他用力按著太陽xue定了定神,然后腳步沉重地走到書桌旁,彎腰從廢紙簍里撿出那個紙團,重新展開、平鋪在桌上:看著那個畫得很粗糙的人像,他兩眼發直地陷入了沉思之中…… 若問齊靖安對夏侯宣的這份非同尋常的感情究竟是怎么產生的? 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不過這樣說,似有幾分故弄玄虛的感覺,倒不如直接說是因為齊靖安的心態所致。 年少時,齊靖安命途多舛,要不然他也不會早早離鄉、外出游學。而在游學的過程中,眼界越發開闊的他既為大多數百姓貧苦麻木的生活而深受觸動,也為鄰國的虎視眈眈而倍感憂慮,更為他自己的未來發愁——因為他的長處并不在于寫錦繡文章,仗著頭腦聰明,考個秀才還行,考進士卻是基本上沒戲了。那么他就只能把出仕做官、“兼濟天下”的希望寄托在“得遇明主”之上了——但真正的“明主”又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遇到的?說句大逆不道的話,在齊靖安看來,自大魏開國至今,這幾百年間,真稱得上明主的皇帝還不到一掌之數呢! 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若是不好彩地投生在沒有伯樂的年代,別說是千里馬了,就算是萬里馬,也只有寂寂老死的份! 雖說為了鼓勵自己發奮上進、不要因為偶爾生出的消極情緒而懈怠憊懶,齊靖安早就在心里勾畫出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明主”形象,但他自己也知道,那樣的人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此番與好友盧秀才結伴上京,齊靖安本來也沒對“得遇明主”報有太大希望,誰知竟讓他遇上了夏侯宣——他們倆初相識的時候,齊靖安在京城里人生地不熟,唯一的朋友還被關進了天牢,可以想見他有多么渴望轉機,這就是“天時”和“地利”了——最最重要的當然是“人和”,齊靖安驚喜萬分地發現,他抱著湊合湊合的心態挑中的這位“三殿下”,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都跟他想象中的“明主”不相上下,而且還更親和、更謙虛、更聰慧、更坦蕩、更……更英??! ——這簡直相當于幻想中的男神忽然被老天爺變成了真人送到他的身邊,也難怪齊靖安把持不住了。 他對夏侯宣,一開始是欣賞感激,而后是真心投效,再后來是視若知己、越發在意,到如今,是傾心仰慕、恨不能時時相伴一刻也不分離…… 那一日,徹底弄清楚了自己的心思以后,齊靖安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強壓下心頭的糾結和彷徨,把平鋪在桌上的那幅皺巴巴的畫像整整齊齊地疊好、收進了懷里,然后就從柜子里取出了一盒雕刻刀具以及一塊巴掌大小的楠木……半晌后,一個活靈活現的木雕小人便躺在了齊靖安的手心里:容貌俊朗得不似凡人、眉目間英氣勃勃、嘴角噙著一抹柔和的笑意,這雕的不是夏侯宣還能是誰? 雖說齊靖安仍為了這份感情而略有些不知所措,但看著他的木雕杰作,他還是不自覺地感到既甜蜜又得意:喏,他作畫的水平雖然很次,但雕刻技術絕對是一等一的好! 再說了,盧秀才總不能抱著他畫的秀怡睡覺吧?但齊靖安卻可以……嗯,他把微縮版的“三殿下”放在枕頭邊,然后就伸了個懶腰洗洗睡了。 ——似雕刻、繪畫、書法等藝術行為,都能很好地調節人的心情,所以齊靖安也想開了:感情的事吧,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順其自然就好了。 反正他傾慕“三殿下”的事,暫時不會對他輔佐對方產生任何不良影響,反而會讓他更有動力、更積極,更為對方著想,這不是挺好的么?至于他有沒有那個運氣能讓“三殿下”也喜歡他,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三殿下”那么優秀,傾慕他的人肯定是多了去了,所以齊靖安也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但隨緣分了。 于是乎,當夏侯宣終于又來到會仙樓跟齊靖安“約會”的時候,就發現……這哥們熱情了很多??! “靖安,這幾天你可是收到了什么風聲?”尋著一個空隙,夏侯宣忍不住打斷了說故事說得眉飛色舞、神采飛揚的齊靖安。 “嗯?”齊靖安頓了頓,莫名其妙地問:“是關于什么的?” 夏侯宣沉吟了片刻,搖了搖頭,說:“是我想岔了,那件事幾乎沒有傳入第三人之耳,除非你會卜卦,否則當是沒可能知道的?!?/br> 齊靖安挑了挑眉,卻是沒有追問,因為事涉皇室,很多事都是不能問的,對方如果想讓他知道自然會說,所以他轉而打趣道:“卜卦問天、借風求雨似乎是頂級謀士必須掌握的技能,可惜我還真是不會,殿下你這么說,該不會是故意涮我吧?” “哈,不會卜卦是好事啊,要不然什么都提前知道了,哪里還有驚喜可言?”夏侯宣微笑道:“我告訴你一件事,應該算是個驚喜,那就是你明天一早將會接到入宮面圣的旨意……” 齊靖安聞言一震,詫異道:“入宮面圣!所為何事?” 夏侯宣不緊不慢地說:“跟春闈舞弊案有關,之前你不是跟我說過科考的種種弊端么?我挑了幾條跟父皇提了提,順帶著提了一個小建議……” 以科舉考試來選拔官員的方式雖然比舉薦要公平得多了,更讓天下寒門士子都有了盼頭,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弊病也很多——題目不切實用,舞弊的情況越發嚴重,這些都還是小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每一屆的進士基本上都會加入他們那一屆春闈的主考官、也即“座師”的黨派之中,否則必將難以出頭——可以這么說,科舉考試逐漸變成了各方勢力、各大黨派培育苗子的土壤,也是他們互相爭斗、博弈的后花園,即使是身為天下之主的皇帝,也只能在一旁干看著,根本插不進手去了。 不過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爭斗,有爭斗的地方就有抱團”,所以黨爭是任何時候都會存在的。 本來吧,黨爭也不算太可怕,因為歷代皇帝都會盡量平衡朝中的黨派,令他們互相制衡,不教一家獨大——如果真出現了一家獨大的情況,還不能有效遏止的話,那就真是快變天了。 很不幸的是,在當今皇帝的朝堂之中,以徐丞相為首的那一黨,已經快要一家獨大了! 要知道,徐丞相作為三朝老臣,自然做過好幾次春闈主考官、也帶出來好幾批“好學生”。早些年,他的學生們資歷不夠,或是外放做官,或是在翰林院編書,那也就罷了??涩F如今二三十年過去,他們熬資歷也熬夠了,便紛紛做了京城高官——直到這時,皇帝才猛然發現,有資格擔任春闈主考官的人選,絕大多數都是徐丞相的學生了! 這還了得?再這樣下去,整個朝堂豈不都是徐丞相的一言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