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俞霄卻開始懷疑自己:“朕……朕能做到嗎?” 程琚殷切道:“陛下,您是新朝子民最后的希望,他們都等著您保護,東都城城防堅固,別說對面是二十萬大軍,哪怕三十萬,也可以一戰……東都數十萬子民,只能依靠陛下您了??!” 程琚表面看來是在勸俞霄抵抗,但實際上他是不斷在用語言給俞霄增加壓力。 俞霄從來不是一個有擔當的君主,以前嚴煥幫他管政事,竇驍幫他管軍事,他需要做的只是坐著享樂,自己對于軍政一竅不通,程琚的語言不會激勵他,只會摧毀他本就軟弱的內心。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聽著臣子們支持抵抗的進言,俞霄心里全是:扛住了又能怎樣呢?還有誰能來救他們呢?為什么所有人都要依仗他呢? 但面對滿朝文武殷勤的眼光,他吐不出一個“不”字。 在被劉稷圍城的第六天,俞霄被程琚強行披上甲胄推上了城墻。然而他一上城墻,就遇到了對面的箭雨攻擊。俞霄當即被嚇壞了,丟下武器,逃回了未央宮。 在未央宮躲了三天,聽了三天連綿不絕的金鼓聲后,俞霄徹底崩潰了:“投降!開城投降!” 這次程琚沒有勸阻,他果斷地轉身,將俞霄的命令傳了下去。 本來少帝的臨陣脫逃就大大打擊了士氣,“投降”二字一出,再無人還存抵抗的念頭,君主都不想要這個國家了,他們還堅持什么呢? 兩萬人馬齊齊丟盔棄甲,東都這座古城,在還保存七成防御能力的情況下,朝荊州的軍隊打開了大門。 作者有話要說: 偽朝開始收線! 然而收完了還有新的劇情,話說我為什么挖這么大坑?_(:з」∠)_ 埋線鋪局爽,收線火葬場——橫批:在寫了在寫了 第92章 殉國 竇驍千里奔襲,趕回東都的時候看到的卻是飄搖在城頭的劉字旗,一瞬間,竇驍的天塌了。 手下抓住了一個逃出東都的新朝臣子帶到了竇驍面前。 竇驍攥住他的衣襟,悲憤質問:“新朝戰力猶存,為何要投降?你們為何不攔住陛下!”兩萬南北軍,就算交給豬也能守到他回來??! 官員戰栗著回道:“陛下以為將軍遇難,再無心抵抗,就……就投降了?!?/br> 竇驍懵了:“你說——什么?” 臣欲死戰,王卻先降。一股龐大的悲涼無力將他淹沒。 竇驍紅著眼:“我遇難?誰說的!”他明明有定期發戰報回來,為何會傳出他遇難這么荒謬的謠言! 官員回道:“是……是程丞相!” 程琚?竇驍露出不可置信的神情。 程琚的確有能力做到,但他唯獨不愿相信這個青年是背叛者。 他在程琚還是一個小文書時便認識了他,這個年輕人一點也不畏懼他大將軍的身份,喝酒著侃侃而談,從民生說到朝堂,針砭時弊,字字珠璣。 竇驍被他的才干與風骨吸引,覺得這個有理想有才華的青年能夠改變新朝。但不久后青年卻扭頭投入了嚴煥的陣營。 那時竇驍對程琚失望透了,斷絕了與他的往來。但一年后,程琚找到了他,不顧他的拒絕強硬求見。 在那次會面中,程琚向竇驍說了自己的計劃,請求竇驍借給他力量,來拔除嚴煥一黨這個毒瘤。 竇驍意識到自己誤會了程琚,原來這一年半他是在韜光養晦,他答應了幫助程琚,程琚也幫助竇驍修復了與少帝的關系,并在后來,除掉了嚴煥。 竇驍與程琚成了忘年交,他以為新朝終于有了未來——由程琚這樣的良才掌政,再由他掌握兵權,天下很快就能恢復太平,煥然一新。 然而現實狠狠地給了他一巴掌,程琚,竟然是細作。 他還能做什么? 投降?不!竇驍絕不降劉家。 在劉稷派來使臣勸降的時候,竇驍毫不猶豫地趕走了他,并放下狠話:“本將軍絕不投降,還會把東都奪回來!” 使臣沒多說什么,對竇驍鞠了一躬,扭頭回去復命了。 早在竇驍進入東都境內時劉稷便派出軍隊截斷了他的后路,竇驍是不可能有機會與大部隊匯合的,如果拒絕投降,那等著他的便只有戰亡這一條路。 …… 接下來三天里竇驍多次帶人突圍,卻被劉稷的人輕易打退,偽朝兵馬在圍殺中折損殆盡,最后只剩下幾百人。 劉稷帶兵包圍了竇驍與剩余的人,他站在陣前朝竇驍高喊:“竇將軍,大勢已去,你還要負隅頑抗嗎?” 竇驍死死盯著劉稷與他身后飄搖的劉氏軍旗,滿心怨恨。 三十年前,他父親被人誣陷,靈帝昏庸無能,未曾查證過真相,便滅了竇家滿門。僥幸活下來的他帶著年幼meimei投靠了山東的竇氏宗親,并在后來跟隨新帝俞翼,推翻翌朝,試圖建立一個太平盛世。 一開始,他們也有過君臣相得的日子,但俞翼漸漸變了,他不再想造福天下,他開始屠殺翌朝宗室,用強權奴役百姓……一切只為維護他的統治。 竇驍發現了這種改變,他試圖勸俞翼,卻因此與新帝離心。他只能盡一己之力維護新朝的穩定,祈求它能在下一任君主手里,重新煥發光彩。 然而,在俞翼之后繼位的不是各方面都更為優秀的四皇子,而是不知事的六皇子俞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