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不過世家雖然腐朽卻不傻,一旦他們反應過來,涼州必有一場動蕩。 這些道理都是懂的人一聽便懂,不懂的人也沒解釋的必要。 一旁等面的韓昭將這桌學子的談話盡數聽入耳中,也一下聽明白了青年語中之意。他一邊敲著桌子,一邊將注意力放到那桌的談話中。 學子們對涼州的政治興趣不大,更能激起他們熱血的是眼前這場將會發生的戰爭。 有人問青年:“既然此次出征對涼州有極大意義,為何他們不派宇文循?只派了一個才二十歲的小將?” 青年挑眉:“小將又如何?切不可輕視少年人?!?/br> 那人不服反問:“那你說涼州軍在兵力、財力都弱于新朝的情況下,勞師以遠,然后去打以逸待勞的新朝軍隊。如何取勝?要知道新朝有十五萬大軍,帶兵的又是深得竇驍真傳的竇誠?!?/br> 青年謙虛地笑了:“琚只讀過兵書未上過戰場,對用兵之事不敢妄言。不過涼州若要達到目的,此戰必要滿足三點:奇、快、險?!?/br> “如何奇、快、險?” “出其不意謂之奇,攻其不備謂之快,以小博大謂之險?!?/br> 儒生們還沒反應過來,但旁聽的韓昭知道這位青年全說中了。 涼州此戰打的是個時間差,這邊一進攻,龍淵關空虛的消息便再也瞞不住竇驍。 旁人看著是涼州軍被竇驍困在偏遠之地八年,然何嘗不是龍淵關把戰無不勝的竇驍拒之門外八年。如今攻破龍淵關的天賜良機在眼前,竇驍必不可能錯過。 所以趙寄要和竇驍比攻城速度。 他要在竇驍攻破龍淵關之前取得讓竇驍不得不退兵回防的戰果,即:兵臨東都。 此戰時間緊張不用多說。 再加上趙寄立的三個月的軍令狀,在路上就要花去月余,如此一來時間更加緊迫。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就算趙寄的兵法為韓昭所教,他也不敢肯定說自己知道趙寄如何用兵。 但無論哪種可行的辦法都要奇要快,如此一來,自然是兵行險著。 而青年能以精煉的三個字將精要提煉出來,必然是吃透了將來的戰局。 對政治見地如此透徹,又在兵法上又這般造詣,此人不可小覷。 韓昭的神情嚴肅起來,開始細細打量青年,甚至打開了許久不用的系統面板。 青年是布衣,面板很干凈,只有一個名字:程琚。 韓昭內心了然。 這個兩個字,不用查資料也如雷貫耳。 談話已到末尾,青年的酒也沽好了,他起身接過小二遞來的酒壺,道了最后一句話:“若琚所料不錯,不出十日,便見勝負?!?/br> 說完他點頭與眾人告辭,離開了客棧。 韓昭沒有急著追上去,而是叫來小二問:“他是誰?” 小二回道:“聽濤書院的學生,叫程琚,隔三差五就會來這里沽酒?!?/br> 隔三差五嗎?那不用急了。 韓昭穩坐下來,繼續等自己的早飯。 不過——“小二,面怎么還沒好?” 廚房里傳來小二的回應:“客官,廚子撿雞蛋被雞啄了,您稍等,他包扎好就給你做?!?/br> 額……好吧。 這頭,回到書院宿舍的程琚將酒壺放在桌上,收拾起床鋪。 他拿起床上翻開的書,小心拂去掉落在上面的發絲,將其合好放到床頭,開始疊被子。 書冊靜靜地躺在程琚枕頭邊上,封皮上寫著:《治涼八策》 作者:景修。 …… 果然如程琚所言,七日后,這場歷時極短卻影響極大的戰斗分出了勝負——趙寄奪取了襄陽。 時間回到七日前,涼州軍在漢中短暫整軍后與竇誠在上庸短兵相接,然而此時的竇誠尚不知,此時的趙寄已經帶領兩萬精銳輕騎兵到達了襄陽。 沒錯,趙寄直接放棄了上庸,選擇孤軍深入敵后,奪取重鎮襄陽。 上庸距襄陽五百里,襄陽守軍如何也想不到早上才與竇誠將軍接戰的涼州軍會在傍晚出現在他們城下。 趁襄陽尚未備戰,趙寄發起突襲,不到一日,便奪取了城池。 待竇誠反應過來,想要調兵奪回襄陽時卻已盡失先機。 這時變成了趙寄據守襄陽,坐擁十七萬大軍,前后夾擊只有十五萬人的竇誠,在新誠展開大戰。 竇誠的軍隊已因丟失襄陽軍心大亂,又被趙寄切斷補給,不出一月,便敗退南陽。 此戰竇誠不但敗得不明不白,折損了一半人馬,還丟了上庸、襄陽,一時偽朝之威大挫。 而趙寄名聲大振。 除開行軍、休整的時間,這場仗他用了不到一月,一時天下都被這個年輕將領的名字驚動,紛紛打聽趙寄的由來。 這頭,韓昭憑著流傳過來的只言片語,在沙地上復原了趙寄的用兵策略??粗@奇快險的一場仗,他雖然不說,但心里的確非常驕傲。 見趙寄能獨當一面,韓昭也就放心下來。他輕笑一聲,丟掉石子,翻身上馬,朝并州而去。 然而此時的趙寄心情并不輕松,他立在中軍大帳中凝視沙盤,神情嚴肅。 早些時候他得到消息韓昭已離開涼州,不知去了何處。 趙寄擔憂韓昭,卻沒有時間留給自己的私情,也無從得知他牽腸掛肚的師父幾天前還在距他只有幾百里外的地方密切關注著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