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女古代好生活手扎_分節閱讀_2
當時整屋的人都對淑慧露出了驚訝和失望的表情,就她自己沒有發現。 淑寧見到,急忙去撿了起來,可還是因為淑慧扔的太大力,上面弄出了一些不大的擦痕??粗厦娴暮圹E當時淑寧真的很生氣,直接把它戴在了自己的另一只手上。 “她不要,我要?!?/br> 大少爺方賢的心意就這樣被扔了,可是卻又被一個另一個meimei給治愈了。從此方賢對大meimei就冷了心,再后來就算為了面子送禮也只送黃金,別的就不要想了。 “淑寧來了,快坐下。用過東西了嗎?” 王氏正在喝海鮮粥,這海鮮到不新鮮的,因為京城離海邊還有些距離,新鮮的海鮮運進京城有活的也都全進貢給了宮里,所以這海鮮粥是用干貨熬出來的。 “用了燕窩粥,還是母親吩咐廚房每天早要進一碗到我的碗子里呢!” 淑寧向王氏行了禮后,優雅的坐在一邊看著嫡母用早膳。這個時候用早膳也不過是墊墊肚子,只是一小碗粥,等下回來才是正式用膳呢!那個時候估計父親也下了朝回來,正好一起用。 “那東西多吃一點身體好,你們姑娘家正應該多用一點調養身體,你大哥聽說后還讓人送了幾大包上等燕窩回來,就怕你沒得吃?!?/br> 說到大兒子王氏的眉梢都帶著笑,她可一點也不吃淑寧的醋,兒子關心meimei是對的,這證明她的兒子友愛手足,庶妹也是妹,何況這淑寧她也喜歡,上次要不是淑寧她大兒子就會在那么多人面前丟臉,所以她對二姑娘從那以后就當成親閨女來疼了。 “大哥在軍中那么辛苦,怎么好用這樣的事情煩他,母親回頭我寫封信給大哥,您能幫我遞給他嗎?” 淑寧一臉關心的說道,她可不是做秀,而是真的關心這個哥哥。當然她也不是只關心大哥,還有其它的哥哥也關心,每次給大哥的信中都會提起另外幾個哥哥,讓他們在軍中要注意身體,不能太勞累了,要是有什么不舒服得趕緊找大夫,別不當回事。 古代的醫療有多落后淑寧是知道的,所以她才更加擔心哥哥們的身體。在軍中,哪里有不受傷的,要是不注意以后就慘了。 “好,母親幫你交給?!?/br> 王氏喝碗粥,漱口后又接過淑寧遞來的絲帕擦嘴,然后由身后的嬤嬤幫她整理了一下衣服,就牽著淑寧的手往康壽院走去。 太夫人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就是永寧侯,另一個則是駐守在邊城,幾年難得回來一次。另外還有幾個庶子,但是在永寧侯繼續爵位的時候都分了出去,平時就初一十五過來請下安,一般也難得見他們一面。 所以永寧侯府現在暫時只住著他們大房一家,二房一家在邊城,雖然沒分家但實際上也跟分家差不多了。 來到上房,就看到大姑娘淑慧又坐在了太夫人身邊向她撒嬌。雖然太夫人在笑,可淑寧還是從太夫人的眼中看出了她的不喜。 “給祖母請安?!?/br> 淑寧用可以做樣板的姿勢向太夫人請安。 “快起來快起來,過來讓祖母看看。青青,你看我今天可是說對了?這丫頭肯定穿流仙裙過來,每次下雨都不例外?!?/br> 太夫人拉著淑寧問站在她身邊的嬤嬤,也是太夫人的陪嫁丫環。 “是,還是老夫人你神機妙算,二姑娘確實是這樣?!?/br> 外面上雨,穿襦裙很容易被雨打濕。而流仙裙因為裁剪的剛剛好,更不會有披帛拖在地上,走路的時候用手小小的提一下就不會弄臟裙角,所以每到下雨的時候二姑娘就會穿流仙裙,十幾年下來侯府上下誰不知道??! 這留仙裙確實很漂亮,剛出來的時候很是流行了一陣子,就算是現在也有許多少女喜歡穿。像二姑娘,她的流仙裙一次會裁剪十幾種顏色,有深一點的,有淺一點的,有鮮艷的,有清雅的,反正只要適合小姑娘顏色的全都能找出來。 “祖母你又拿淑寧取笑,淑寧不理你了?!?/br> 淑寧故作惱怒,但是眼中的笑意卻讓大家看的分明。 “哈哈哈……” 除了大姑娘,在場的人都笑了起來,包括王氏。她也知道淑寧這個習慣,所以今天看到她穿流仙裙的時候才一點也不意外。 淑慧狠狠的瞪了淑寧一眼,每次她一來就搶走了長輩們的目光,要不是她今天她就能把祖母的那個金鑲玉的頭面要過來。 被莫名其妙瞪了一眼的淑寧愣了一下,她不知道自己哪里招惹了大姐,怎么一大早就瞪自己??! 淑寧一直認為自己的腦子不是很好使,所在對大家從來都是以心換心,再加上嫡母仁慈,父樣嚴肅,哥哥們可親,祖母和祖父了很慈愛,她在永寧侯府到也沒有過上小說中那中悲慘庶女的生活。 甚至她認識好幾家勛貴的嫡母也都不是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子,一個個都很大方。對庶子和庶女雖然不能說慈愛,但也不會故意養歪他們。要知道這是個封建社會,施行連坐法。庶子庶女們要是犯了什么錯,整個家族都會受到影響。所以只要腦子清楚的嫡母就該知道怎么教養庶子庶女,起碼他們該知道的絕不會故意隱瞞。 所以在淑寧認識的那些勛貴的家中,庶子庶女們的教養也都不錯。以后他們發展好了,對家族也是有利的,并不會因為他們出生不如嫡子嫡女,就對家族生出怨恨。要知道只有本家好了,他們也才會好。 可惜他們永寧侯府的大姑娘卻被她的親姨娘養歪了,不是照著大家閨秀養的,而是照著小妾養的。平時盡會耍些小手段,才十六歲就已經知道要找個金龜婿,目標還不小,直接瞄準了皇城中那位爺,想進宮當妃子呢! ☆、第3章 這年頭,不想當妃子的庶女不是好庶女,不想當皇后的妃子不是好妃子,不想當太后的皇后不是好皇后。所以對于大姐的想法淑寧理解歸理解,但是卻不會支持。 不說進宮后想再出來有多難,本來現在的女人就夠苦了,要和很多女人爭男人。進后宮得跟三千女人爭男人,淑寧表示以她這點智商都不夠人家啃的。 為了小命著想,淑寧還是老老實實等著嫡母為自己選擇一個可靠的人家嫁過去。如果那個男人不想享齊人之美,她就跟他好好過日子,如果那個男人管不住自己,那她就生個孩子,把男人扔一邊,他想找誰就找誰,她才懶得跟這樣的男人過日子呢!公共黃瓜什么她也沒啥好稀罕的,還不如養包子實在。 而淑慧不一樣,她看不清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又喜歡權勢與富貴,所以她想爭。再加上有個扯后腿的姨娘,于是大姑娘就這樣被養歪了。 至于大姑娘把目標放在皇帝身上的事整個侯府除了她的姨娘,就沒有人當過真。不說大姑娘的出身是個障礙,她自己本身也有問題,相信只要皇帝眼睛沒瞎也不可能選她進宮。再說了,方家也不是那種賣女求榮的家族,他們從沒有想過用女兒來博榮寵,方家的男人要什么就自己去爭取,靠女人上位算什么事? 所以方家從沒有想過送女兒進宮,方淑慧的想法在他們看來很可笑,要不是她是侯府唯二的女兒,就憑她有這樣的想法,侯府也要把她送進廟子里當姑子去,免得丟了方家人的臉。 對于大姐的眼神,淑寧直接無視,和太夫人說起了笑。 “昨天夜里孫女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小時候跟祖母討糖吃,結果糖太黏,把牙給黏掉了,嚇得我一直哭,要不是梅春把我叫醒,估計這會兒還在夢里哭我的牙齒呢!” “哈哈哈……說到這個,我就想起了二丫頭小時候貪吃的模樣,別的時候二丫頭一直安安靜靜,一提到吃眼睛立即就亮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問丫頭今天吃什么?” 太夫人提起淑寧小時候的糗事就樂不可支,屋里其他的人也是一樣,連王氏都拿著手帕捂著嘴笑的肩膀一抽一抽的。 “祖母,你怎么就光記得淑寧的糗事了?!?/br> 淑寧跺了跺小腳不依的搖晃著太夫人的手臂。其實這事說起來也不怪她,上輩子淑寧家庭普通,還沒父沒母的,每個月掙的錢剛夠自己花,別想吃什么美食了,平時想買件好看點的衣服都得精打細算,節省十天半個月才能買的起。 所以一穿來能吃飯后,淑寧就忍不住對著美食流起口水來,而且這些美食還是自己家廚娘做的,不用錢所以她就忍不住多吃了一點,誰知被長輩們一直記到現在。 “大家閨秀,誰會像二meimei這樣貪吃的,要給外人知道了人家指不定以為我們永寧侯府虧待了她呢!” 淑慧就見不得淑寧那樣,明明吃個貪吃鬼,卻偏偏裝出一副嫻靜的模樣,而整個永寧侯府的人居然還吃她這一套,奪走了自己不少的寵,所以淑慧很討厭她。 “淑慧?!碧蛉说哪樢怀?,看向大孫女的眼神再也忍不住嚴厲起來。淑寧做為大丫頭的meimei,她不擔不愛護,還老是在長輩面前挑她的刺,指桑罵槐的,真以為大家不知道她的心思嗎? “哪里就這樣嚴重了,不過是小姑娘愛吃而已。小時候誰沒愛吃過,淑寧那時小,還不懂事呢!”王氏摸了摸頭上的步搖,輕描淡寫幾句就把這事揭了過去。 “沒錯,我們侯府又不是那些破落戶,姑娘想吃什么不過是吩咐一句,難道還吃不成?都說能吃是福,二丫頭這樣就很好?!?/br> 不像大丫頭,雖然看著比二丫頭高,可身子骨還真不如淑寧,跟她那個姨娘一樣,三天兩頭不是裝病就是裝弱,有時候裝過頭真病了,那苦藥也不知道喝了多少。 說到裝病,淑寧就想起當初這位大姐弄巧成拙的事。 也就三、四年前的事吧!那時的大姐已經沒有以前那么受寵了,為了和漸漸進入長輩們眼瞳的meimei爭寵,于是就裝起了病,每次永寧侯要去看二女兒,總是被淑慧截了胡。淑寧也不跟也計較,就她那樣的智商也只會玩這樣的小把戲了。父親是關心則亂,所以一次又一次的信了,可嫡母卻都看在眼里。 次數一多,嫡母很不耐煩淑慧的小把戲,主要是這丫頭居然加永寧侯到她屋里都敢玩這樣的把戲,幾次過后成功的把嫡母惹毛了。一日永寧侯又來到正房,王氏等淑慧派人來,就賢惠的跟永寧侯說要去看淑慧,又請了太醫。 太醫來后,王氏和永寧侯變一起去淑慧姨娘住的小院子。永寧侯讓太醫為大女兒把脈,結果太醫把完臉一黑,說永寧侯府消遣他,沒病的人叫自己來看什么?真以為太醫很閑嗎?一通罵后,太醫走了。 留下永寧侯指著大女兒一直叫好,怪不得最開始她不讓太醫把脈,原來是因為她根本沒病。裝病都裝到他頭上了,想到了前幾次大女兒就是這樣把自己騙過來,然后晚上自己就留在了姨娘這里,甚至冷落了正妻和二女兒。 永寧侯也不是蠢人,哪能想不到大女兒是故意的。但是看著第一個女兒,他又做不忍心處罰,就禁了她一個月的足,然后甩袖子離開了。 王氏輕蔑的看著臉色煞白的姨娘母女,扶著嬤嬤的手離開了這個讓她作嘔的小院子。 不過這事還沒完,又過了幾天,淑慧身邊的大丫頭過來稟告侯爺,大姑娘病了,病的很重。結果因為前幾次受到蒙騙,永寧侯就以為這又是大女兒耍的手段,揮揮手讓淑寧的丫頭離開,連頭也沒抬一下。 結果這一日,淑慧都快等到頭發發白也沒有等到自己的父親到來。要不是王氏怕她病死了晦氣,這才找了大夫去給她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