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舉_分節閱讀_341
李兆先的著眼點也跟別人不同,先夸了一頓文筆——像他爹。清婉細膩、寫情入勝,深得茶陵體精髓。 王守仁簡直不忍多聽。這文章不是得茶陵精髓,定然就是茶陵本人手筆,豈有不像,不精的? 他搖了搖頭,為李兆先的天真嘆了口氣,但心里隱隱也轉過了另一個念頭——如今邊報皆是喜訊,朝中又得了紅薯這樣能活萬人的良種,李閣老偏又在這個平日本的故事還沒出完的時候親筆寫出了《塞上風云》手稿,莫不是朝廷…… 有意復套? 他緊握著手中畫本,胸口跳得極快,卻不敢說出這猜測。 河套千里沃土,水草豐美,是養馬的好地方,他們中原差著韃靼、瓦剌那些前元遺虜的豈不就是騎軍?若有良種戰馬,若能把邊疆重推回朵顏三衛以北,元人豈得如此容易就侵到京城下! 這一場仗,他怎得有個辦法也參與進去! 王守仁激動得直想再去考個武狀元,帶兵出關,又想索性辭了翰林院,放出去當一任延綏御史……思致紛紛,也顧不得眼下這個跟他沒多大關系的文會了。 他沉浸在戰略推想中,只偶爾咬兩口水晶紅薯卷子,不知過了多久,忽然叫身側的李夢陽推了推,問他打算寫哪個人。 十四位千戶仍然有各自己潛伏探查故事,在座的七位才子各領兩人,再由崔燮自己寫謝鎮撫那條線,正好分得清楚利落。王守仁搖了搖頭,低低地說:“我跟伯徵不是寫書的人,和衷兄也不會寫,估計是你們五人每人各分三個。謝鎮撫的戲份吃重些,誰定了他就少寫一個人吧?!?/br> 李夢陽怔了怔,想想平常的確是他和唐祝邊王四人寫稿,王守仁只管拉人不管寫,李兆先雖在他們出書后問過幾回,卻始終沒加入寫稿的隊伍。崔燮又要編農經,如今又正盯著栽培番薯的事,怕是沒時間寫這個。 也好,他們幾個人足夠寫好這篇故事了。 李夢陽便丟下他,與另外幾人商議:“遠征大漠的故事蒼涼沉郁,和平倭那部先有安千戶女裝,又有王千戶得美女夜奔的輕松風格大不相同,咱們的文章也當寫得沉厚些。我等當效法秦漢,以樸實莊重為要,不宜一味仿茶陵文體?!?/br> 他的詩詞文章氣象闊大、雄渾健拔,在茶陵座下文人中名望極高,這話一出,邊、王二人便相應和,祝枝山也有意動,唯唐寅與李兆先各恃天才,只愿寫自己的文風,并不愿按著別人的格調改。 可前兩部錦衣衛故事雖也分了許多作者,看起來從畫到文的風格還相統一的,若他們這新篇前一頁風流婉轉,后一頁古樸沉厚,讀者都要怪他們壞了錦衣衛的名聲! 兩下爭不出結果,只好叫崔燮評理。 崔燮自然講理,他講的是李東陽的道理。 這本錦衣衛里共十五個主要人物,十五條線分五人寫,由祝枝山主筆謝瑛的故事,其余次之,抓鬮決定。李兆先不寫具體故事,只負責潤色,統一風格——就以這本大綱的文字為準,凡有風格相差太遠的,他就有權修改。王守仁做監修,校閱內容、風格,最后由他定稿。 眾人都叫這決定驚呆了,王守仁不禁起身問道:“怎么會用我跟伯徵,難道是——”難道是因為他們的父親不寫了? 崔燮笑道:“當然是因為你們倆從小就愛看錦衣衛,最熟悉從前作者的風格。百姓們愛看錦衣衛漫畫就是沖著前兩部的故事好、文字清麗易懂,所以第三部 、第四部……無論以后印多少部,圖也好、文也好,都不許有絲毫變化?!?/br> 他又看了五位作者一圈,正色道:“你們要寫出自己的風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每日農經》系列任你們寫,每人一個故事,百姓可以愛看誰寫的就挑誰的買??墒清\衣衛不一樣,它是一個已經刊印數年,從圖畫到文字都已深入人心的故事。寫這部不是為叫你們展示才華,而是為叫買書的人看得高興才要寫它的?!?/br> 文藝是要為人民服務的,而不是一小撮藝術家孤芳自賞的! 崔燮從前除了逼他們讀書考試時,素來都是溫言軟語,如沐春風,從沒有過這么嚴肅的時候,幾位被他哄著捧著當了作者的人都有點懵了。 唯有王守仁和李兆先知道他是個力能扛鼎的壯士,萬一叫這幾個才子觸怒了……真不知道他能干出什么來。 反正不管干什么,那些讀書人的小身板兒都是扛不住的。 兩位賢弟立刻起身苦勸,崔燮其實也沒真生氣,只是怕新作者們固執己見,非把他的連環畫也寫成漢魏之風罷了。他拉著王、李二人坐下,問那五位有什么意見—— 現在說也行、撂挑子也行,他都不怪。但只要他們接了稿子,就得按前兩部寫;若是隨意改變文風,那他大不了就換人,直接讓李兆先接手乃父的事業。 李夢陽舍不得放手,又覺得之前的文風不合這部故事的內容,還是自己的風格更好。躊躇了一陣,還是向崔燮辯解道:“這問《塞上風云》的故事與前作本就大不相同,又何必強求文風同一?只要寫的好,讀書人照樣喜歡。李某的文章縱不敢說洛陽紙貴,也算是傳唱一時,怎么就不……” 就不行。 崔主編十分堅定。 他從小學上到大學,就沒背過一首李夢陽的詩、一篇他的文,他這復古風能有多受人民群眾歡迎?真正受歡迎的都得讓學生們背到吐! 還不如唐伯虎,一首桃花庵歌,大半個中國都能背幾句。 他偷看了唐伯虎一眼,擱下文稿,站起身來說道:“昔日白樂天寫詩,務必要使不識字的阿婆也能聽懂。咱們這連環畫是上自公卿大臣、下至販夫走卒都愛看的,更要淺近清麗,朗朗上口。若寫不出這樣的文章,那我也只好換別人寫了?!?/br> 李夢陽道:“崔大人這是就要將我剔出去了么?” 崔燮痛心地問他:“我何時這么說過?我不過是叫你按著從前的文風寫,空同就真的不能略變一變文體么?你們寫《每日農經》時我須不曾管過你,只有這本……” 他看李夢陽、王九思眼中都是一派不認同的神色,只得長嘆一聲:“你們若覺得我是為難你們,復古文章比這淺近的好,那也罷!今日你們就回去各試寫一本書的開篇來,兆先你也仿著寫一份,我替你們配圖,回頭就辦一個選稿大會,叫京中官紳百姓們票選出最好的文稿,這可算公平了吧?” 公平。唐伯虎起身應道:“伯虎無異議,祝兄與我愿試為之?!?/br> 李兆先自然沒有二話,李東陽、王九思、邊貢自恃才力,又不愿拂眾人的面子,便也答應下來。番薯宴吃到這里,幾人腹內都憋著一股氣,便也不再留下用酒席,各自拿了一份大綱回去寫。 崔燮立刻安排人去訂黃家花園——如今這花園常叫人包了排戲或是辦各種盛事,得提前半年才能訂著。不過他也不大著急,這六份稿子就得寫一陣,寫出來他還要分鏡、畫線稿、做色指……等到正式刊印出來,恐怕也就到明年了。 他寫了封箋兒叫計掌柜準備此事,自己先整理出了番薯種植和食用指南。論文寫好后,忽然發現幾位常用的作者都被發去寫錦衣衛了,沒人幫他編排,轉了一圈,只好厚著臉皮去求同年費宏。 費宏與他同做講讀官,每天太子要聽他講農經,費宏也跟著聽,聽說要寫教人種番薯的連環畫文稿,便欣然答應:“虧得你是尋我,若是別人還得多看一遍書,我已陪著太子聽你講得清清楚楚了?!?/br> 費同學真是個好人。 崔燮不禁緊握住老同學的手,深情地說:“子充兄幫了我的大忙!此事就交與吾兄了,來日再有人獻上這樣利國利民的良種,燮定然還要請子充兄來共作新書,施惠百姓?!?/br> 費宏不曾多想,痛快地同意了,回家便從書架上翻下一摞《每日農經》,先研究套路,再跟著套路寫稿。他當初在國子監坐監時,也是每作一篇文章就叫人爭相傳看的,如今雖然不像那時能專心寫文章,卻也還寶刀未老,很快寫出一篇《錦衣衛出海平寇,倭國主乞恩獻薯》。 他頭一次寫這種稿了,不免慢了些,細了些,足足花了一個月工夫才琢磨好。這篇剛寫成,崔燮就給了他一篇《番薯淀粉加工食用指南》,竟是要讓他寫菜譜。 費宏這么個正統君子,這輩子都沒進過廚房的人,為了寫好紅薯淀粉怎么加工,硬是站在院兒里看著仆人磨了一下午紅薯泥,后來又盯著人曬粉塊、蒸粉漿,最后飽飽吃了一頓鹽、醋、芝麻醬、蒜泥調的紅薯粉皮。 還挺好吃。 他又認認真真地寫了一篇食用指南,裹好了交給崔燮。 然而這篇剛寫完沒多久,崔燮就又在散值之后攔住了他,滿面激動地說:“子充兄聽說沒有?有宋末遷居安南的百姓萬里迢迢入貢,來給吾皇獻上了一種極美味的番豆,名曰花生,能榨絕好的香油!” 費宏下意識答道:“這個也寫菜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