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舉_分節閱讀_193
這么一說, 就有些銀子不方便,卻自信經義嫻熟、文采足可觀的同學來找他借書。 崔燮印的書少,想看的人卻多,又都是至親的同學,給這個不給那個也不合適。他數著數量不夠,索性趁午修時跑去跟費司業、林監丞他們打商量,請教官允許他捐給藏,再往六個講堂各放兩套,方便同學們有空時借閱做題。 國子監只有攔著不許學生逃學,從來沒有攔著不許學生捐書的,費司業去跟丘祭酒提了一句,便同意了他的要求。 林監丞倒是于這事上更熱心,翻看著那套《國子監名師費司業講孟子》問崔燮:“你將這本書列到第四,是打算把四書集齊了?五經又當如何?” 崔燮心頭一喜,目光灼灼地看向他:“先生說的是,學生正有此意。這回已做了費司業的孟子,往后學生還想做丘祭酒的大學、中庸。論語因學生入學晚了,只聽了后面幾卷,就是要出恐怕也得過一兩年。五經義上……學生是詩經科的,暫且做不成那四本,卻得煩擾先生與謝助教了?!?/br> 他早就瞄上這兩位詩學老師,只不過詩經字數多、教得慢,筆記得記好久才能攢齊。而且林監丞畢竟干的是抓國學風紀,拿木條給人“痛決十下”的工作,他也不敢貿然撞上去。 這回可是林監丞自己先意動了。 崔燮看出他的心思,便極力攛掇:“先生是北京國子監詩經學博士,教的是天下間最好的學府、最好的學生,別處學校、書院,有哪家堪與國學相比?先生能教得好我輩監生,豈還有教不了的學生!” 林先生那顆有些搖擺的心,又叫他推著晃得更厲害了些。 這本《孟子》筆記印得那么好,又整齊又清爽,筆記后頭還有翰林學士們集的題目,主講的名字能與翰林學士并列,叫人想想就心熱。林監丞深心里自然也愿意出一本,他只是有些猶豫,生怕自己講的有疏漏處,刊發出去恐叫那些治經的大家批駁。 他略說了一句,崔燮便朝他深施一禮,深情地勸他:“咱們出這套書不過是為給天下讀書人指一條明真知道的路,又不是與人辯理學,哪兒有人能笑話先生?那些笑的人或許治經治的好,怎么不見他們出本書指點那些苦無處求師的學子?若那學問于于天下人無益,治得再好又有何用……” 林監丞究竟在國學干了這么多年,教書育人的本份都化進骨子里了,教他激了兩句,便拋掉猶豫,閉著眼答應了:“那我便與謝助教商議一二,看我們怎么合寫一部。若然哪位翰林也肯印……” 崔燮忙說:“翰林們肯若出,那就是翰林名師筆記系列了。監丞是國學名師,既有心為天下學子出一套教程,何必與別人比較?!?/br> 林監丞“嗯”了一聲,便把這事撂下,轉了話頭:“回頭我叫人多做幾張白板,叫齋長們把你書后的題目抄下,掛在堂壁上供學生們做,省得他們亂哄哄地借書,做題做得慢,抄寫時也恐有記錯的地方?!?/br> 崔燮謝道:“還是監丞想的周全,那學生明日再帶些石墨筆……” 林監丞擺了擺手:“國學里哪兒就缺這幾個銅子,什么都要你們學生從家里拿了?早先你拿來的還有些剩的,齋夫們往日也往居安齋買過幾盒,不怕不夠用的?!?/br> 這些石墨筆只是小事,要緊的卻是:“你什么時候找畫師來給我畫像,提前說一聲,我換一套寬緩閑適的道袍,別穿著官袍畫,不好看?!?/br> 國子監監丞不過是從八品小官,穿著青色官服也顯得寒酸,不如換身有魏晉風度的大袖寬袍好看。 崔燮了然地點了點頭,笑道:“那肖像便是學生畫的,先生什么時候換衣裳都行,學生畫得快,得了稿子再畫也來得及?!?/br> 原來是你畫的! 林監丞差點兒從椅子上坐起來,翻開桌上那套《孟子》筆記,看著上頭五官神韻都逼真肖似,只是臉龐更光滑俊秀的費訚,驚訝地說:“竟是你畫的……不曾聽說你給費大人畫肖像,這是什么時候畫出來的?你居然會作畫,怎地早不曾聽說過?” 崔燮淡定地說:“學生年輕……早幾年跟家里的館師陸舉人學的畫畫,后來離了先生回鄉,就靠自己仿市面上的畫練習,也畫見著的人物風景。費司業教了學生一年多,早晚見著,面貌神韻都在心里,何必要面對面坐著才能畫呢。要是讓學生這就畫一張監丞的肖像,也是畫得出來的?!?/br> 林監丞還穿著一身官袍呢,不肯給他畫,便叫他回去讀書,又安排了齋夫往各處學齋里掛上木板,安排齋長領書、抄題。 這可是翰林出的題目,要不是崔燮求得了費司業的筆記,主持編纂此書,國子監的學生尋常也見不著! 凡是好學的、好名的學霸們都不待人催便自覺投入到題庫中。更有不少嫌抄寫麻煩,嫌齋長們抄的慢的,徑自拿著銀子找崔燮,找他買一套新書。 這么好的老師編的,一套四本的筆記,才只要二兩銀子一套,平均下來一本只賣五錢銀子,比外頭賣的《京華日抄》《定規模范》《拔萃文髓》可合算多了。 買書的都覺著他是給國子監同窗們特別優惠了,倒有不少人勸他:“咱們都在監里讀書,按月給米給鈔,不至于一套書都得要你添銀子在里頭。該多少便是多少,你只管報實價!” 崔燮笑道:“這就是實價,我并不曾往里倒添什么錢。何況當初我找人印制筆記本就是為了方便同窗們學習,后添的一些題目也是那些翰林大人們為了教學子們讀懂經義而盡心出的,我又怎么能拿這書賺錢?這價錢折夠了成本,已是足夠了?!?/br> 這本書不像《水滸》《聯芳錄》那樣,做得精精致致,賣給有錢有閑的人玩賞,而是真正給需要讀生看的。 他們的價低,買的起的就多。哪怕是像他們遷安那種地方的窮書生,節衣縮食地擠出二三兩銀子,也能買得起這套書,看得到最好的老師是怎么講學的。 而且這書利潤薄,那些盜版商人擠不出利潤空間,恐怕盜版也不會太多。正版書前后夾有李東陽的序言,有翰林諸公題跋……其中還夾著一篇他寫的成書題記呢。 這書賣出去,換的是名聲,是他進入官場的政治資本,而不是錢。只要有薄薄的利,不至于像石墨筆那樣賠本就行。 崔燮美滋滋地把剩的二三十套賣了,回去便找了計掌柜來,叫他安排著多刻幾套版,加緊多印,連同滄州和遷安一同鋪貨,往后還要賣到外地去。凡買書的,就送一套粗細不同的石墨筆芯,并附一份畫著寫字手勢的使用說明書。 原先這墨筆只在京里賣,出京又有陸舉人和他的同年、朋友們親身推薦,倒不一定要說明書,如今要叫大客商賣到外地去,給份兒說明書則更方便些。 居安齋這邊趕工印制《孟子》講義,國學的學霸們努力做題,崔燮則把印制好的樣書送到李東陽家,叫老師送給參與編撰本書的翰林們每人十套樣書,與些花露、香肥皂、鵝胰、面脂、瓶裝的燒酒之類作潤筆。 這樣種帶課后題的筆記,就連出題人也是頭一回見著,拿回去各自送給后輩,或是與同僚、朋友共賞,說著說著自然要夸崔燮一句心思巧妙。這套書的名聲便漸漸地從翰林院漸傳至督察院、六部。 兵部尚書張鵬偶然聽人說了一句崔某主持編撰的書,忽然想起自己當初還拿過一個姓崔的神童當志學的例子,便問:“那崔燮可是當初編四書對句的遷安神童?” 《四書對句》不大出名,但崔燮這個人還是出名的,正說著此事的左侍郎阮勤便回道:“是個神童,李學士的弟子,叫皇上召進宮給太子講過一回學的那個?!?/br> 張尚書拊掌道:“是他!當初他從鄉下編了那本書,我就看他是個教人勵志向學的好苗子。想不到如今他都會編經義文章了?” 雖不是經義文章,但也是有用的東西。幾位侍郎、郎中便找了本《孟子》筆記給尚從頭翻過,看罷了書中題目崔燮寫的那篇編書的心路歷程,嘖嘖嘆道:“老夫當初的眼光果然不錯。別看他生在官宦人家,不如那些真正鄉間奮斗出來的,也足可當個教人向上的好例子了?!?/br> 北京武學里的生員剛教他嚴管了兩年,漸漸又有渙散之風,正好再教一回。他叫下屬打了個條子,撥帳款直接往居安齋買了幾十套筆記叫人送去,跟那套《四書對句》并著肩的擱在武學各學堂前頭,叫學生們長些知羞恥、搏上進的心思。 那些叫教官們嚴管了兩年,連好看的衣裳都不能在學校里穿的武學生們看見那套書,聽見教官又提起“崔燮”這名子,簡直都兩眼一黑。 他們已經不去惹那書生了,他怎么沒完沒了的出這東西!好容易這兩個月有了些放松的痕跡,叫他一襯托,叫兵部各位堂官們又想起了盯著他們念書上進,再沒個像從前那樣安心玩樂的時候了! 第159章 自從兩年前, 那個老大不小的神童崔燮出了部《四書對句》, 叫遷安鄉下來的舉人到處宣揚,勾起張尚書嚴整武學的心思, 他們北京武學生員的好日子就到頭了。逃學也不能逃, 好衣裳也不給穿, 教官們成日盯著念那一百個字的四書五經,唯有進營cao訓的日子才能躲一躲。 而今他又弄了個《科舉必讀》出來, 還叫作個系列, 如今光出了四,前面必定又有個一二三等著出……若真教出下去, 難不成他們就得受著尚書大人一年一管, 半年一掃, 只能苦熬到肄業那天? 前兩年還有勇毅的武學前輩去教訓了那姓崔的一頓,可如今……武學管的嚴不說,錦衣衛還天天在街上巡視,誰敢在國學門外光天化日的就動手呢! 嘖, 不在光天化日下也總有錦衣衛巡邏, 一個個兒眼看著打架的都冒綠光, 飛馬過來就逮人。 剛熬過兩年苦日子,以為人生能有點希望的少年學子們實在忍無可忍,散學后便聚成一團,向那三位曾經對這個崔燮動過手的英雄們討主意。 李、張、昌三位前輩當年都是十八九的武校學生,而今早滿了二十,各自歸了自己祖輩所在的大營, 回頭看那些學生們,已是恍如隔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