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舉_分節閱讀_80
往后沒了徐氏女拖累,他的前程也可展望了! 果然不久之后,順天府尹便斷了他和徐氏離婚,吏部也重新議了要推升他。 崔榷自問年初大計時的考評還算可以,這幾年安安生生放幾年外任,等人都忘了徐氏,他兒子再做幾件得圣心的事,他作父親的也就能再升遷回京城了。 他滿懷希望地等到四月吏部推升,這回終于有他的名字在,亦是循例升了一級,外放從四品官。但那官職前綴的地名卻叫他一看便心冷—— 吏部公推,竟是說他在戶部管理云南稅糧軍費,熟悉人口稅務,將他發為云南布政使司督冊道參議,管理當地丈量土地,戶口黃冊登記! 第73章 京官選了不稱意的外官, 往往在京遷延兩三個月, 吏部自然就會轉推更近的官職??纱奕秳偘櫚櫭?,還沒露出推辭的意思, 文選司郎中便問:“崔大人可是嫌云南偏遠, 從四品的官階不高?” 自然嫌棄, 發往云南等同流放,他這樣的京官兒無故不該去邊陲。 何況清丈土地, 編訂人戶黃冊也不是什么好差事, 又苦又累,還容易得罪勢家。云南多異族、多土官, 他這個流官處處掣肘, 做不出甚實事來。他這督冊道左參議還是個輔貳官, 不管民政和學政,就是學著兒子建了圖書館,政績也得落到布政使頭上,自己能有幾分功勞? 沒有政績在手里, 就不能輕易升轉, 難不成他還真要在云南熬個九年?他是正統十年生人, 如今都四十了,身子又不甚強健,在云南那種地方熬九年還回得來嗎? 他咬咬牙說:“我并非嫌棄云南路遠,可我是直隸人,依例不該選云南的官兒?!?/br> 那位郎中笑了笑:“大人連累了兩位閣老上本自劾,這也是沒前例的, 選官時又還提什么依例不依例的?實話說罷,這個參議還是兩位侍郎看在你從前勤謹的份兒上,勉強按著遠方選的規矩給你騰出來的。你愿意去就去,不愿去就在家冠帶閑住,也不缺國子監生和舉子挨等著要去?!?/br> 云南再差,也是從四品官兒,若不去就只能以五品郎中的身份在家冠帶閑住,無論選哪樣,都看不見什么前途…… 他捏著文書回到家,正愁著要不要去,外面忽又報徐氏的兄弟過來鬧。 徐氏家里官位雖低,兄弟、女婿卻多,有幾個混不吝的,鬧起來也是麻煩。如今崔燮正在遷安祭掃祖先,辦轉學籍的手續,收拾家業……沒有他這個叫徐氏迫害的受害者頂著,徐家來鬧得益發厲害,還威脅要上告他和徐氏一道兒圖謀那座圖書館的事。 他叫這家人弄得心煩意亂,終是下了決心讓管家收拾東西,等崔燮回來就去云南。 ============================ 崔燮此時正在嘉祥屯祭祖。 他回鄉后先去見了戚縣令,為這些日子連累他的事道歉。戚縣令也不怪他,大度地說:“那徐氏已不是你繼母了,她作惡與你又有何干?何況天子英明,有司秉公而斷,我也沒受什么委屈?!?/br> 他不僅沒影響升遷,反而因禍得福,在吏部掛了號,往后可能還有機會調進京里。他一個監生選官的人,原先只想著能做下縣的知縣就滿足,現在卻有了京官的廣大前程在后面等著,還有甚不滿的? 連他那副細瘦的身材都跟著“心廣體胖”,臉上的皺紋也平了,光彩也生了,胡須也疏得通通的,不加濾鏡就有文集封面上那么好看了。 崔燮恭喜了他幾句,又把自己奉旨進國子監讀書,要回來把縣學學籍轉進國學的事告訴了他。 戚縣令也替他高興,說:“當今天子圣明燭照,自不能讓你這樣的神童遺賢鄉野。你往后也要好生念書,不輟科場,別似我這樣只得一個貢監身份終老?!?/br> 崔燮應道:“學生定會努力科舉,不負老大人厚望?!?/br> 戚縣令如今只等著繼任縣令過來就要去山東上任,政務也不甚cao煩,就主動替他張羅了轉籍的事??h學教官和訓導雖有些可惜他不能在遷安科考,但生員貢入國子監也是本地的政績,崔燮又訂了酒席請他們,幾個清貧學官連吃帶拿,也都滿心歡喜。 辦完了正事,他便帶著長隨回嘉祥屯拜祭祖先。 崔源父子還在廟里替他盯著念經,京里跟來的長隨也被他支去莊子上準備晚飯和住的地方。他獨自一個人盤坐在墳前,給劉夫人母子燒了幾陌紙錢,告訴她們:“徐氏已經被崔郎中休了,陷害崔燮的罪名也大白于天下,錦衣衛判了她流放福建平海衛,她兒子送她去了。我倒進了國子監,以后還想考舉人、進士,等我當了官,自會給夫人請一任誥命……” 紙錢漸漸熄滅,他用樹枝翻動黃紙,叫沒燒化的地方重新著起來??纯醇堝X燒得差不多了,便站起身來,拱拱手道別:“以后我可能不會常來這邊,到節日還會在京里祠堂給兩位上香,劉夫人代令郎收一下吧?!?/br> 山里風硬,打著旋兒地吹起紙灰,撲得他滿臉滿身都是。他甩甩袖子,認蹬上馬,騎回嘉祥屯的莊子過了一夜,轉天又去廟里接崔源父子。 他們倆還住在廟里,認認真真地盯著僧人念經,計掌柜派個伙計日常通傳消息,商量印《金剛經》的事。 之前因為崔燮進京,他們這對東主和掌柜的還商商量量地就散了不少經書祈福,崔燮到廟里時,崔源見他好好兒的,還成了國子監的監生,就在那里“佛祖”“菩薩”“關圣帝君”“真武大帝”地祝禱了一遍,要去廟里替他還愿。 崔燮管不了明朝人的信仰問題,便叫他從公帳上支銀子,別拿自己的錢替他填補。 崔源理所當然地說:“自是要花公子的私房銀子,我已被放出崔家,再花我的錢,神佛們就不能記公子的虔心了?!?/br> 崔燮差點兒叫他嗆著,捧硯忙端過茶來,問道:“大哥你回京時還帶我們父子不?我還想跟著服侍你?!?/br> 崔燮微微搖頭:“你成天不想好好念書,想服侍人做什么。這些日子我在京里,顧不上管你,如今有工夫,正好問問你:讀書讀到哪兒了?別跟我說你又讀了哪個才子新出的酸文,那個不算!” 捧硯低著頭,抹抹丟丟地說:“我這些日子給你念經呢,等回頭跟你進了京,你念什么書我不就念什么書么?!?/br> 崔燮道:“我進國子監是要住在舍里,逢初一十五日才休沐,你跟著念什么?再說你跟你爹進京也不方便,要是老爺或是哪個管事看見你們開鋪子,冤賴你們貪了崔家產業怎么辦?倒不如你們安安生生在這里住著,等我當了官兒再過去……” 崔源便勸他:“我留在這里不妨,我跟計掌柜我們也干熟了,就在鄉里替公子印書,不會給你誤事??膳醭庍@小廝一直跟著你,你就留下他服侍吧?將來你畫了《三國》還是什么的圖稿,也得叫人送回遷安,讓別人送總沒他精心呢?!?/br> 崔燮看著他們父子,簡直要嘆氣了:“捧硯今年都十六了,你不教他讀書、做掌柜,倒要叫他當一輩子小廝么?你當父親的,起碼把他的名字改了吧?” 捧硯立在他面前不動,梗著脖子說:“我也不是讀書的料,我也受不了跟你似的那么拼命學,你就帶我回京吧?我去咱們家京里的鋪子當伙計,慢慢兒也能學會當掌柜,往后還能在京里給你開居安齋呢?!?/br> 指望這個小嬌氣包兒,還不如指望計小掌柜把分店從通州開進京里。 可他畢竟也舍不得把這孩子真的扔在通州不管,嘆了口氣說:“我不能把你帶回崔家了,你要進京就得先租一間房子住著,我休沐日出來找你?!?/br> 這樣的挑費就太高了,進京用處也不大。崔源有些遲疑,捧硯卻有主意,自己說:“那我先在小計掌柜店里當伙計,休沐日進京找你。你有什么新畫兒我給你送回家,順便還能看我爹?!?/br> 崔源也覺著這辦法好,跟著一起勸崔燮:“哪個當掌柜的不是從伙計干起的,別人也不怕苦怕累,不怕往外鄉跑,這兩頭兒還都是他自己的家呢。你給他改個合適的名字,叫他正經當個伙計學做事?!?/br> 別的不說,捧硯這個充滿書童氣息的名字是該改了。 崔燮在腦海中翻了翻《爾雅》,給他挑了個“啟”字。啟,開也。崔源從小賣給崔家當下人,也不記得自己的祖宗姓名,而從現在起,他們就要另開一支宗族,也要開辟一份自己的事業了。 “崔啟,崔啟……”崔源父子念了幾遍這個名字,都十分滿意:“現在是小三元案首給起的名字,將來公子成了三元及第的狀元老爺,崔啟這名字就更值錢了。我們得把來歷寫進族譜里!” 嗯,為了將來能寫進崔源家的族譜,他也得努力考個進士! 崔燮叫跟來的長隨在廟里盯著念經,帶崔源父子回家收拾行李,拜別先生和鄰居們。 林先生雖然不舍,但學生中了生員,本就該辭館的,他還能忍著別情,教訓幾句就放崔燮離開了。趙高鄰一家卻是把他當成親骨rou看承,聽說他要離開,簡直似丟了個親孫子那么難受。他坐在趙家勸慰了一下午,只說年節還有見面的機會,兩位老人才慢慢兒好轉,又叫仆人做了好些吃的給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