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舉_分節閱讀_74
結果不容他們鬧,也不容他們慶祝,府里就干脆利落地另貼了一張榜出來:提學御史已蒞臨永平府,三日后要吊考全府童生,凡考前有行為不檢、惡意鬧學的,一律取消院試資格。 第68章 院試臨考前, 趙世兄和幾個同窗的小學生緊緊拔著崔燮, 要沾他雙案首的考運。捧硯和趙家跟來陪考的長隨都給他們擠得沒地方落腳,只好在外間轉悠, 替他們準備考籃。 院試的規矩比前兩試更嚴??忌辉S帶一個長耳考籃進場, 擱些筆墨和吃的, 其他一律不許多帶,連硯臺都是府里給準備。到考試那天, 府縣學官都要陪著學政在堂前點名, 來一個學生,就要有本縣教諭面認, 保證沒有替考的。 崔燮應號進門的時候, 就覺得滿院考官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特別是學政大人,從頭到腳,連看了他好幾眼,仿佛要把他這一身兒裝進眼里似的。他有點懷疑是有落第儒童偷偷告他府試作弊了, 提學大人才這么盯他, 連忙眼觀鼻鼻觀心, 目不斜視地捏著卷子進了棚。 直到考題發下來,他的精力集中到題上,才徹底將學政大人那目光扔到腦后。 首場照例是一道四書義、一道五經義。四書題是個截搭題,挑的是《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章的“禽獸逼人,則近于禽獸”兩句,有“禽獸”二字勾連題脈, 也是一道有情搭。 本題所出自的這一章,講的是農家的大師許行自耕織而衣食,陳相從其學,以許子之言問孟子:滕文公名為賢君,為何取百姓之糧充實府庫,不能與民眾一般力耕而食。 孟子給便他講述治天下的道理:天下之人有“大人”、“小人”之分,“大人”憂勞治天下,而“小人”cao持耕織百工之事以供養“大人”,一人之身不能兼為天下事。唐虞時天下正處于洪荒之世,圣人憂心民生而無暇親自耕作,難道三代之君就不賢明么? 自然不是,只是大人與小人職分不同。大人cao心治理天下,教化百姓;而小人則在衣食飽暖后知倫理忠義,cao持諸役以供養自身,供奉大人,這才是盛世之道。 所以題面雖只寫人與禽獸,文章中也要點一點大人憂心天下,護持下民的意思。 大意和重點都理出來了,就要從題目所在的句子入手,整理出破題來。 題目上一句“禽獸逼人”,講的是唐堯在位時,天下還處于洪荒時代,天下未平,生民多害,而百獸率食人。堯舉薦舜接替自己治天下,而舜令益點火焚山以驅禽獸,令禹疏九河以定九州。 而下面“則近于禽獸”一句講的是天下平定后,后稷教百姓稼穡,使民眾得以飽暖安居,卻失于教化。圣人憂心百姓只知享樂而不知禮教,會像野獸一樣,于是使契為司徒,教百姓人倫大義。 這兩句意思本不相干,只是敘述上古生民艱難之況,并非出自圣人本意。因此做這道題時,不能像府試那道“春省耕而補不足,為諸侯度”似的,將前后句貫通為一,正面破題;而要用反破的手法,從“驅逐禽獸”,“不可近于禽獸”的角度來破題。 破題時不得出現原句中的人事物名,所以原題中的“禽獸”二字就得以“物”代替。原文講的不只是禽獸,又有洪水,所以文中不能繞開洪水,破題時也要將洪水和禽獸并為一類——即危害百姓生存之物。而從“人不可近于禽獸”這個角度來破后半題面時,也該抓住“危害”,使破題上下相應,渾然成為一個整體。 崔燮一面想著,一面在考場發的青石硯里研墨。 墨條在硯里墨條頻頻打滑,發不出色來,研了許久才研出半池墨汁。但院考為了防止童生夾帶作弊,統一都配給這么難用的粗制硯臺。他好歹練過騎射和武藝,兩膀有幾十斤力氣,那些平常連門都不出的文弱書生,恐怕連墨色都磨不出來。 他默默吐槽了一句,筆尖稍蘸了點兒金貴的墨汁,在草稿紙上寫下“靖物害者,當念人心之害矣?!?/br> 破題當以破意為上,些句背后的意思,便是人心若失于教化,好逸惡勞,雖然有圣人驅散禽獸、平定天下,百姓也不能安居。 破題之后便要承題。破題貴在暗破,貴在渾融,承題卻要承得明快利落。到了這句也不用再找什么詞代稱原題中的人物,直接取了“禽獸”二字,依“反破則正承,合破則分承”的關竅,承接破題中“人心之害”的意思,轉而發起禽獸為害,人不可自近于禽獸的議論。 “夫人非禽獸伍也,逼人已可憂矣,況復自近之耶?” 承題之后還要用一句“原題”承引本題所在的上文。上文即是孟子講述唐虞之世圣人興替之前,對陳相講的“有大人事,有小人之事”,大人憂心天下,小人見識淺陋,只求自身安逸,故使大人與小人為伍,不安己位,便有危害天下之虞。 而洪荒之世圣人迭興,皆是為了護持百姓。 之后的起講和一二比重新扣題,先講上半題的“禽獸逼人”:出句順議堯舜之世有“圣人繼出”,焚山澤以驅禽獸;而對句反寫天道興替,因舜居火德,堯居水德,天將令火德代水德,是以堯禪位于舜之后有益焚山澤而百獸奔逃,不能再為害于民。 之后再以一句散議“出題”,點明上半題禽獸逼之人害,再以中二比領上承下,從禽獸不待教而誅轉引出人不得不教,從而領入下題“則近于禽獸”。 因中二比論得不透徹,后二開頭的虛詞就用了一個“惟”字,則將禽獸與人對比,將中二比的議論往前推了一步,論人與禽獸當各安其天性。以禽獸當安居山林,不得逼近危害人,而論證人——即孟子所說的小人——也該安于勞作耕織,不得好逸惡勞,如禽獸般只圖飽食逸居。 后二比是全篇議論的中心,要寫得舒長有力,寫出這兩排長句就耗了不少腦力。崔燮剛想閉上眼歇歇,一回首忽然看見提學官正從考棚右側巡視過來,那雙眼從別人的卷子上提起來,正和他的目光撞上。 他心底一激靈,立刻精神起來了,目光重新聚焦卷面,文思唰地也打通了,行云流水地寫出了束二小股:仍是以禽獸比人,以禽獸趨水而畏火對照小人好逸惡勞。這句寫出來,連大結也有了——來讓圣人對此憂思一下,就能拔高立意照應題面了。 戴御史巡過來的時候,崔燮頭也不敢抬,一筆一畫精心書寫,只盼著學政看在他打草稿都這么認真的態度上,趕緊相信他是個不作弊的好學生,放心離開。 他磨磨蹭蹭地寫到了最后一個字,學政大人終于動了動。誰知卻不是動身,而是伸手把那張草稿拿起來,低聲吩咐:“你不是過目不忘么,自己把稿子默寫在卷子上吧,這份我先拿去看?!?/br> 崔燮驚訝地抬起頭,戴御史卻轉過身淡淡說了一聲:“好生寫,下一題也不得敷衍!” 他卷著草稿紙悠悠地巡場去了,留下崔燮一個人失落地對著空白卷紙。后面有巡場的差役過來替他續水,悄悄地作了個眼色,對他點點頭。 提學大人還是很看重你的,喝水就不要你的錢了。 崔燮誤以為他的意思是“提學大人很看好你的文章,不是來找你茬的”,心口一松,趕忙摸出幾分碎銀子給他,喝了口熱水,提筆繼續推敲詩經題。 院試的慣例是大宗師獨自看卷,看中誰便取誰。戴仁拿了崔燮的稿紙,回去坐在堂上細看了幾遍,只覺其風格和府試略有不同:不那么恪守繩墨,處處有典,以章句為己言;文筆更灑脫,更傾向于磅礴議論,以氣勢壓人的古文氣概。 他便叫了遷安縣訓導過來問:“這學生縣考的卷子在么?他縣考的文章也是這風格么?回頭給我調來,我要對著比較一下?!?/br> 訓導看了卷面,恭敬地答道:“也跟這篇的風格差不多。他從前受過敝縣大令指點,好融古文為時文,”說著又不禁替他說了句好話:“不過文章的格式規矩是不錯的?!?/br> 戴御史并非要挑毛病,只是聽那訓導說他的文章是戚縣令指導出來的,就想起了《戚志遠公文集》里那些清麗淺近的游記,不由笑道:“真是你們知縣指點的?這兩人文章差得也太多了,戚大令那個倒合是個十六歲的文秀童子所作,這文章反而像個老成端重人物的筆法?!?/br> 訓導不敢非議上官,只站在一旁聽著。 戴仁說笑了一句也就罷了,看著手里的墨卷說:“辭采不夠縟麗,但議論縱橫,轉折奇崛。你看他時寫禽獸,時寫人,時引圣人……其勢如山斷云連,句句綰帶前篇,上下渾然貫通,是難得一篇不以文字,而以篇法壓人的文章?!?/br> 訓導揣摩其意,帶著幾分喜色問道:“大人是看重這學生的?” 戴仁道:“我倒也想收他作個學生??上颐髂昃鸵读硕綄W之職,他又是要撥進縣學的,緣份淺啊?!?/br> 院試取中的生員中,一般前八成撥縣,后二成留府,能撥進縣學也就表明不只是要取他,名次應當也在前列。這樣會作文、有科舉之望的好學生也是縣府二學爭著要的,能落到縣里,將來取中鄉、會試,就是他們這些學官的政績了! 教諭喜盈盈地起身,朝戴仁拱了拱手:“下官便代這學生謝過學道大人提攜之恩了!” 戴仁笑了笑,叫他回去準備縣試卷子,自己將草稿壓在桌案上,繼續繞場巡視。 永平府一帶沒什么科舉大縣。府試錄的一百多新生,加上往年未取中的童生,寄籍的軍衛生,總算上也不足二千之數。 那考棚卻是永平府新建的,足可容納兩三千人,他這回是將六州縣一衛的考生都納進來同考,考場里仍顯得空蕩蕩的,有人交頭接耳、傳音作弊一望即知。他在里頭巡了一道,黜落了幾人,也把所有童生的草稿掃過一遍,心里有了底…… 眼看著一個小三元要在自己手下誕生,戴提學心里也微覺欣喜,提筆給自己的同鄉寫了封信,矜持淡然地告訴他:“我在永平府得了一個才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