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腦洞大就是了不起_分節閱讀_16
魏錦程的父親是個商人,他的商鋪也是這些年發展起來的,所以大多賣的是洋貨。身處這片土地、也愛著這片土地的魏父本來打算順勢也關了店門,只是當時眾人仇日情緒嚴重,抵制日貨不說,也會打砸搶這些東西。 魏父是個商人,怎會沒有盈利之心?若只是一時的關店,損失尚還能忍受,也不致太過虧本,但是經歷過打砸搶后的店鋪的損失就難以估量了。同時還要面對軍警威脅要求恢復營業的壓力,但是當時眾人皆關了店門支持愛國,如何能夠開門?魏父滿心的憂慮竟是愁出了病,久不見有所好轉。 之后再次面對軍警刀槍的威脅時,魏父的強硬態度和話語引起了沖突,被打了兩下…… 當時場面復雜,據在場人說魏父是一時喘不上氣才去世的,因為軍警打的兩下確實不重,類似于推搡了幾下……事后才得知消息的魏錦程一時甚至并不知道該去怨誰,去信誰。當時的他跟隨同學正去游行宣傳愛國思想,突然得知此事時都有些不敢置信。 魏錦程的親生母親早已病逝,現在的這位太太是父親后來娶的,平時是個很好的人。然而魏錦程回到家里才發現,所謂的“很好”只該是個特定的詞,專門適用這種人。那位據說慈和的太太,聯合另外的一些親戚在“慈和”了兩天后,迅速霸占了家里的資產,想要趕走他。 這兩天里,魏士秋匆匆辦了喪事,甚至都顧不得太多禮數。靈堂里,一身白衣、背影尚且有些瘦小的魏士秋看著這些平日里來往的長輩,那一張張帶笑的面孔直叫人作嘔,仿佛仍維持著當初的假象,仿佛嘴里吐出的話語并不傷人。 他定定瞧著這些人,半晌竟笑了,“我父親是瞎了眼了!哈!哈哈——”他隨后收拾了行李,只帶了幾件衣服和私房物事,因為被人看著,一件貴重物品都沒帶走。至于魏老伯,一把年紀了,魏士秋以他家人為由勸著他留下了。 魏士秋同魏老伯告過別之后,隨身帶著宋清的信和母親的遺物及行李,想去找宋清辭行,卻被陸景文告知,宋清已入了獄。陸景文玩笑道自己可能很快就去陪宋清了,魏士秋從頭至尾未發一言,只把要留下的信和自己的一點筆墨交給他,陸景文雖覺魏士秋態度奇怪,滿身的蕭索悲涼,跟往日大不一樣,但也并未過問,只是仍然答應轉交東西給宋清。 宋清所有能得知的線索到了這里就斷了,他并未收到陸道之轉交的東西,也許是弄混了吧。所以也無從得知魏錦程到底懷著怎樣的心情離開了這里,想要告訴他的話又有哪些。這個年僅十六的少年小小年紀失去一切,背負著這樣的過往,是否會走錯路?會不會有人如自己一樣指引他?他的今后又該怎樣…… 宋清一面自責,一面又只能希望魏錦程能夠好好活下去,直到自己找到他的一天。 宋清到處貼了尋人啟事,登過報紙發布找人訊息,用著自己能想到的一切辦法,想要找到這個驕傲甚至略有狂妄的少年,但是從來沒有正確的訊息傳來。在一日日的消磨中、一次次的失望中,不被好友理解的宋清漸漸也就放棄了,雖然他更愿意相信魏錦程仍好好的活在這世上的某處。 他最后發了一篇有關魏錦程的文章,鼓勵著他、祝福著他自己一個人好好活下去,帶著未來和希望。這大概能算是宋清對于與少年時期魏錦程的交往留下的最后交代了,雖然得不到任何回應。 這些年來,宋清接受了許許多多西方的思想,看過的和經歷過的事多了,才漸漸理解曾經老師說過的話,“年輕人懷著一腔熱血,想要一勞永逸解決社會問題,但最終你會發現,你只能用溫和的法子激活人性中的善,而無法消滅人性中的惡?!彼缃裨缫呀洰厴I,回了家鄉做一所中學的校長,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父親也基本可以確認離世了吧。 民國十三年(1924年),宋清才再次收到魏錦程的來信,欣喜之際兩人互相問了近年的情況,但也只能說個大概,便決定約個時間見面詳說。 5月,宋清受邀去北京開會,當年他加入的的文學流派發展壯大了,時常會有交流會,或是與其他學派相爭等。坐在曾經熟悉的地方,酒樓不是曾經的酒樓,原來的那個起火燒了,這是后來新建的,人也不是曾經的人了。宋清滿心感慨,當初第一次見面,兩人一個是心懷救世之心的落魄學生,一個是性格激憤不平的富家少爺,到頭來卻都變了模樣。 宋清覺得自己已被現實磨平了棱角,不再如當初理想化了,做事也不再那么富有激情,只是最后憑著一口正氣罷了,而魏錦程的變化比之他來卻更大,宋清幾乎不敢與他相認。 魏錦程一身軍裝,走路帶風的過來,滿身肅殺之氣。眼神銳利,面容堅毅,不帶絲毫笑容,這和當初的小少爺簡直判若兩人,任誰都無法將現在的他與過去的他聯系起來。 宋清幾乎驚呆住了,之后就被走近的魏錦程伸開雙臂抱住了。他猶豫著也回抱過去,真的是太久不曾見過這位知己了??! 之后喝著酒聊天的過程中,宋清問了魏錦程當初的事,魏錦程瞇著眼,手里拿著酒,似是在回憶一般,半晌才回道,“跟你我沒什么不可說的,你長我七歲,我拿你做兄長,也為尊師,你早年實在助我良多,我先敬你一杯?!?/br> 說完將手里的酒一飲而盡,又倒了一杯,之后才說,“當年的事我早已不去計較了,就像你聽到的那樣。我后來才想通,那些人怕是早有預謀,父親去不去世他們都會來這么一出,不過早晚的事罷了。我孤木難支只得離開,不過臨走前也擺了他們一道,” 他臉上露了點笑模樣,看著宋清,臉上依稀有了過去的光彩,“我寫信給父親的舊交請求幫忙,其實并不奢望他們真心幫忙,只是商人重利,那些人必不肯放過這個機會!而我家那群人除了我父親,又有哪個能有經商之才?就算拿到手也吃不下,哈!不過白費心機!那些故交中倒也有幾個有些良心,收下這些家產后送了我些錢財,因此我才得以出外闖蕩,不至于活的像個乞丐一樣?!?/br> 宋清其實有些不好意思,早年自己太過天真,說的許多話都已不記得了,但仍大致記得是些不切實際的空想罷了。但聽到魏錦程最后一句話,他又忍不住問了,“你父親總該有些真心相交的朋友罷?還有,你、你的朋友呢?怎么會、怎么過成這樣?” 魏錦程直直的看著宋清,面容平靜的說,“有的,只是、當時的我不敢相信罷了,誰都會有私心,我不能掏出別人的心來辨個真假,不能將自己交托給任何人。我不相信任何人,正白,除了你?!?/br> 宋清一面心疼魏錦程的過去,一面幾乎不敢看他的臉,聲音低低的道,“對不起,錦程,我當初在獄中,沒有收到你的信和留下的東西,我想知道你、你那時候都說了什么?” 魏錦程轉著手中的酒杯,偏過頭去看向街面的人群,“沒關系,這么多年了,我也早忘了,想來也不是什么重要的話和物什吧。來,為我們重逢再干一杯!”宋清隨著他一起喝下酒,既然錦程不想說那就算了吧,再提也只是徒增不愉快而已。 明明再次相逢兩人該高興才是,但氣氛卻全然不是這么回事。 宋清現在幾乎完全看不懂魏錦程了,即使他收斂了氣勢,看起來也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宋清不知道魏錦程這些年經歷了些什么,但一看便知,必然不是什么好的過往,否則又是什么才能將一個單純率性的少年打磨成這幅樣子。 宋清隨后便轉了話題,聊起自身這些年,翻譯西方一些著作,傳播各種學說,寫寫文章,批判當局,教過學生,也領導過起義…… 魏錦程聽著這些,幾乎能想象出宋清這些年的生活,不過他怕是也只挑了好的來說罷。雖說如此,倒還是意氣風發的樣子,但自己卻再不能陪他詩酒人生,快意暢談了。 兩人聊起各種趣事停不下來,各自開懷大笑,卻一點不曾說過政治相關的事。宋清心里明白,兩人到底生疏了,各自的信仰怕是也各不相同,雖未提起,卻總會從話里顯出蛛絲馬跡,想必魏錦程也心知肚明。 兩人的理想并不完全相同,這在早年就有過端倪,卻會在日后漸漸顯出更大的不同來,也造成了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再無相交。 魏士秋當年離開時尚有去看過父親埋身之地,想著日后再遷走,必不委屈父親在此地久呆,只是,我卻無力守住家產,只能來日討回。他站在城外,最后望了這座城一眼,與過去歡笑和悲痛作別。 魏錦程在路上時便看見了宋清發的啟事,一時幾乎要生出委屈的情緒來,只是,到底沒有回復,又能如何呢?即使有正白兄在,也不能改變事實了。 待我混出個人樣來再來找你罷,他如此想著,卻想不到一過就是這么多年。 兩人之后照常聯系,倒也有一種別樣的溫情,只是,卻少了早年的親密無間,因各自事情拖累,并不能時常見面。 這些年來,宋清并未結婚,他找到那位等待的人沒有也無人可知,魏錦程卻也沒有娶親的準備,據他自稱是生活無定,不想拖累他人,至于真假,誰會去探究呢? 1926年,隨著北伐戰爭的開始,宋清再次失去了魏錦程的消息。直到幾月后,收到一筆錢和送來的一卷書信、舊報紙、一本書、一個戒指,他方才知曉魏錦程已經去世了。 看到這些東西,宋清一眼便認出了那是自己常用的信紙,報紙也基本是當初登報尋人的那些,書怕是魏錦程自己最愛讀的那本,宋清在其中翻到了一封信?;舅闶俏哄\程的遺書,看落款卻是早就寫好了的,大致說了這些東西的處置,大多都是宋清猜到了的,除了那個戒指是魏錦程母親早年的遺物外。宋清幾乎不敢想魏錦程過得如何,又是在怎樣的情形下早早寫下遺書隨身帶著。 信里略提了提早年他的過往,他本是因著敬仰孫先生,加入了其中一個軍閥,但是內斗嚴重,他走了不少彎路,不確定自己做的是否正確,一方百姓過得好總是夾雜著另一方的不幸,但他還是會繼續干下去…… 他還又回到了校園,那次來北京見宋清便是打算回去之后報考黃埔軍校的……他也說道曾經與宋清相交的過往,在北京的前幾年大約是他人生中唯一輕松自在的時光了,之后苦痛的時候也只有這些可供回憶…… 最后他寫道,自己收回家中財產后又托人置辦了些產業,希望死后盡皆轉入宋清名下,因為宋清是他在人間唯一還有的牽掛了,只望其一切安好,除此以外,再無他愿。 宋清看完后竟是久久說不出話來,沒有人知道那時他想了些什么,是怎樣的感受。 宋清是由自己的一位學生推薦入的共產黨,這些年在學校也發展了些黨員。這些他從未與任何人提起過,包括魏錦程,就算兩人關系漸漸再次加深、國共兩黨合作也是如此,直到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宋清死于迫害之下,再也開不了口。 宋清臨死前想著自己的一生,少年離家求學,青年著文尋求理想,不曾娶妻,只有一個知交魏錦程,朋友若干包括陸道之等,臨死不能看到國家安穩,不能看到理想被實現,不能得知自己是否走了正確的路…… 這么多不甘、這么多理想不能實現,但卻有一點甘愿:錦程,我來陪你了,這次你再也不用獨自撞得頭破血流了! 有這一點甘愿就夠了??!若有來世愿能與你再、為、知、交! 宋清漸漸閉上了眼…… 1919年的北京城里,宋清突然從床上睜開了眼。 ☆、第十三章動蕩民國文(四)相依相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