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可惜眼瞎跟了袁術_(:3ゝang;)_ 好吧,就算是紀衡也是承認的,孫策真的是個挺好的孩子。 等曹cao終于給曹旭批了大假,讓曹旭不必再去gān活兒的時候,青州卻有另一件重要的事qíng發生了。 當然,這事和曹旭的關系不大,雖然她在受邀請之列,不過多數是因為她和蔡琰的私人關系。 而這件事qíng的主角當然是蔡琰。 之前說過,蔡邕雖然審定了熹平石經,但實際上他之后也發現,尚且有不周到的地方,在查閱大量書籍,并且經過幾年的反復審查之后,蔡邕確定熹平石經依舊存在錯漏,他于是決定重修熹平石經。 但重修的工程量實在是浩大,因此蔡邕直到死去這件任務都沒有完成。 于是這任務就落在了蔡琰的身上。 蔡琰來到青州之后,重新整理蔡邕的當初留下的資料,雖然大部分保存完好,但仍有一些缺漏,更何況蔡邕本身也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剩下的還有大量的工作留給蔡琰。 蔡琰也一直在做這件事qíng,她之前已經完成了幾部儒家經典,那些基本都是蔡邕之前已經做好了大部分工作的,蔡琰進行整理校對確認無誤就可以了。 后面的工程量才是真的浩大。 熹平石經聽名字就知道是熹平年間完成的,事實也確實如此,時間大約是熹平四年,那個時候的曹旭還不過是個六歲的小女孩。 而直到蔡邕死去,他也沒能夠完成全部的工作,這中間的時間跨度就太長了。 當然,政權不穩大概也是原因之一,靈帝早年其實不算很差勁,你看他至少能夠安安穩穩的把皇帝的大權握在自己的手里,就知道他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么昏庸無能。 但到了晚年卻是真的開始糊涂了,蔡邕的事qíng不再能夠得到他的支持。 靈帝死后就是外戚與宦官之爭,之后又有董卓作亂。 等董卓死了好吧,沒多久蔡邕也被王允殺死了。 所以說,對于蔡琰來講,這擔子真的很重,尤其是很多文獻已經流失被毀,根本無從考證了。 這一點倒是曹cao給了她極大的支持,不僅青州學館原本的藏書盡數給蔡琰使用,若是有需求而青州沒有的,曹cao也讓糜竺不計一切代價幫助蔡琰。 有了糜家的關系,他們倒是真的從天下各處搜羅了不少殘本回來。 或許依舊不太全面,但對于蔡琰來說,能夠有這些,已經是極大的幫助了,她更加清楚做這件事qíng的不易。 搜尋整個大漢天下只為了她需要用的的一卷書籍。 糜竺或許沒有參與這些儒家經典的修訂,但蔡琰覺得糜竺的貢獻完全不比她又或者蔡邕要小。 而現在,蔡琰上書對曹cao說,她的全部工作已經完成了。 這件事qíng無關戰爭,無關生死,但卻是一件足夠撼動天下所有文人的事qíng。 曹cao對此當然十分重視,他當即表示會親自去熹平館看成品。 當然了,這事同樣也是要上報給皇帝的。 剛巧劉協來了青州這么些日子了,也沒什么正經的大事能夠給他參與,曹cao覺得這事就挺好,不會牽扯他絕不愿意讓劉協的沾染的軍政人事大權,但同樣也足夠重要。 于是等日子到了的時候,別說是曹cao曹旭,就算是劉協作為皇帝也是親自前去熹平館。 蔡琰聽到這事的時候,原本是打算帶著完成的書籍去面見皇帝,把這些獻到皇帝面前的,卻沒有想到劉協卻下旨讓她留在館中而他親自帶人前去。 曹cao說起這事的時候,表qíng頗有些皮笑ròu不笑的:陛下還真是 后半截沒說,大概是夸人的話,不過他這表qíng可真不能算是夸獎。 旁邊的戲志才倒是不在意的樣子:畢竟年輕。 劉協此舉看似是感激尊重蔡琰的貢獻因而給她這樣的殊榮,但實際上,這根本就是在給他自己刷聲望。 曹cao原本的計劃是,由他去熹平館,從蔡琰那里取書,之后也是由他來獻給皇帝,獻給天下的讀書人。 現在倒好了,皇帝去了,還有誰會關注到曹cao呢? 劉協這事的想法很好,只是在戲志才看來,未免cao之過急,因為這明顯會讓曹cao不高興。 不過 這事當不是陛下的主意。 劉協gān不出這事來。 劉協是在怎樣的環境里成長起來的皇帝,大家都是清楚的,或許他被曹cao這么好好的養上十年八年之后會鬧出這些事qíng來,但現在,劉協還是那個只會說準奏兩個字的軟弱皇帝。 他自己gān不出這事來,必定是劉協身邊有人鼓動他這樣做的。 而這些人的目的,也不需要戲志才在給曹cao分析了,曹cao自己就很清楚了。 他哼了一聲:這些人早晚要解決掉,否則平白讓他們帶壞了陛下。 戲志才一笑,也不說曹cao自己也沒安啥好心,只是應和道:主公說的是。 這事上他和曹cao的利益想法都是一致的,戲志才也覺得跟著劉協一起來的那些官員們招人煩的很,但偏偏他們當初不能把這些人都丟掉不管。 曹cao將皇帝帶來青州已經惹人非議,若是再qiáng行丟掉追隨皇帝的百官,那么這事可就真的辦砸了。 但不管怎么說,這些是以后才要考慮的事qíng,此時蔡琰的事qíng才最重要。 因為已經有了曹旭的例子,劉協很gān脆的學他爹也給了蔡琰官職,反正這已經不叫破例了。 蔡琰在青州的聲望很高,被稱作蔡先生,對她好點,也能順帶著給劉協自己刷好感度不是。 果然,這次的事qíng劉協做的場面十足,他對蔡琰也十分贊賞,數次夸獎蔡琰,說話的時候雖然努力端出皇帝的威嚴,卻不是擺架子給人看。 這次所有的經文都是蔡琰親自整理總結,因為劉協要來,因此蔡琰甚至提前抄錄好了一份。 由于紙張的普及,這時候倒是不必搬出一大堆的竹簡來了。 只是書籍的封皮上卻是空白的,按照曹cao的話,這封皮上的字是要今日由劉協親自寫上去的。 雖然這事曹cao其實挺想自己gān的。 這可是好大一份名聲啊。 可惜這時候皇帝來了,既然有皇帝在,自然是輪不到曹cao去寫字的,在這種比拼象征意義的事qíng上,劉協皇帝的身份可比曹cao要有優勢多了。 只是到了該寫字的環節劉協卻拒絕了,他表示既然這是蔡琰所辦的事qíng,那么到了這種時候,當然是要由蔡琰來寫才最合適。 曹cao聽到這話臉色當即緩和不少。 總之他是不愿意劉協來寫的。 讓蔡琰寫,雖然也不是曹cao最開始的計劃,但總比讓劉協寫要好,這可以說是曹cao最能接受的一種現實了。 于是在劉協提出之后,曹cao也立刻贊同,勸說蔡琰親自來寫。 有了曹cao的話,青州這邊的人員當即明白了風向,也開始跟著勸說。 蔡琰雖然并不貪這樣一份榮耀,但勸說她的除了皇帝還有青州的實權派,曹旭也對她說:你既然要做大事,又何惜于寫這幾個字呢? 機會已經擺在了面前,何必為了表示謙虛而推辭? 曹旭的話蔡琰是最能聽得進去的,于是她終于點頭。 旁邊早有人備好了筆墨,這時候也非常及時的送到了蔡琰的手邊。 這書最后是要作為樣板拿去給工匠們做雕版,以后印刷此類書籍都以此為標準,而雕版完成之后,這原稿就要被收藏在熹平館內作為紀念和象征,輕易不會再拿出來了。 畢竟學子們若要借閱自然有雕版印刷的書籍版本可以使用,除了不是蔡琰親自書寫這一點,并沒有什么太大差別。 此時蔡琰提筆,鄭重的在書的封皮上寫下五經正義四個字。 這四字一出,在場頓時一片贊嘆之聲。 曹旭就在蔡琰身側不遠,這時候自然是將這四個字看的清清楚楚。 她一直知道蔡琰的字極為jīng彩好看,不是尋常閨閣女子小家子氣的秀氣,而是自有一份風骨在其中,且蔡琰大概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她的字并不遵從俗流而是大膽改進,很有自己的特色。 曹旭的字其實寫的普普通通,她在書法上是沒有絲毫成就的,但她這種人家出來的,即便自己寫的不是很好,但眼界水平卻不會差了。 或許比不上書法大家們的水平,但曹嵩當年對曹旭的教育即便放縱卻不含糊,當年他們家也搜羅了不少當世名家的作品來給孩子長見識的。 曹旭此時看著蔡琰的字只覺得比那些人也是不差了,甚至可能更好。 蔡邕當年創了飛白書成為一時流行,而蔡琰此字說是隸書卻也已經與傳統隸書不同了。 曹cao也是十分贊嘆,他的文學素養比之曹旭可高得多了,后世對于曹cao的描述之中也是帶著文學家書法家這樣的標簽的。 此時曹cao就說道:蔡先生的字說是隸書然已經自成一家,不知可取了名字沒有? 蔡琰道:曹公謬贊,不過是自己隨手寫來的字,難登大雅之堂,哪里還特意取什么名字呢? 劉協這時候卻開口道:先生過謙了,朕倒是覺得曹卿說的極是。 蔡琰連道不敢。 曹cao此時說道:陛下都已經這么說了,我觀先生此字源于隸書卻又全然不同,其嚴整正美,此書一出,天下讀書人的風格恐怕都要為之一變了,既然如此,若以姓名稱之未免格局太小,既然能為天下楷模,便稱之為楷書如何? 當年蔡邕的飛白書雖然受到贊譽,但那不過是流行而已。 蔡琰聽到這話當即就要說什么,可劉協卻已經先一步開口贊成,并且定下了這個名字。 行吧,皇帝都已經說定下了,其他人還能說什么呢,蔡琰也只能又是一番謙虛感謝而已。 倒是紀衡看著蔡琰的字抽了抽嘴角。 楷書什么的原來是這么來的嗎? 不過蔡琰的楷書和他后世常見的楷書畫風壓根不一樣啊。 最后紀衡也只能把這當做改變歷史的后遺癥了。 反正現在青科院里的蒸汽機模型都可以用來推磨盤了,只是蝴蝶了一個楷書而已,紀衡覺得這也不算啥大事,更何況蔡琰寫的確實很好。 蔡琰這事結束之后曹旭是真心為她高興的,因為從這時候開始,蔡琰真的是完全不同了。 就像當年的曹旭,原本只有曹cao軍中的人才稱她將軍,但后來,全天下的人提到她都得稱一句將軍,而不是曹夫人之類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