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而“主上”、“大家”在稱呼皇帝時也經常使用。至于什么“皇上”“萬歲爺”“父皇”之類的叫法不是意yin出來的就是明清以后才出來的詞。隋唐時對皇帝也可稱“至尊”。這個叫法不是當面叫皇帝“至尊”,一般用在皇帝不在時的叫法,比如兩個大臣在談論皇帝某某事的時候可以用“至尊怎么怎樣的”這個說法在資治通鑒里也有多處記載。 2、對官員的稱呼 唐代稱呼官員,較為普遍的有三種叫法 一是“姓” “官爵”,這里的“官爵”不必是全稱,比如劉某人任職“散騎常侍”,往往只呼為“劉常侍”,姓趙的“兵部尚書”和姓錢的“禮部尚書”都被稱為“趙尚書、錢尚書”,姓王姓李的“司勛主事、考功主事”被叫為“王主事、李主事”,等等。 二是“姓” “公”之類的尊稱,應用廣泛,民間可用,官場也可用。比如見了房玄齡說“房**好”,見了魏征說“魏公萬?!?, 三是“姓” “官名別稱”。比如唐人稱縣令為“明府”,于是張縣令、李縣令會被叫為“張明府、李明府”,中書舍人和門下省高官都別稱“閣老”什么的。 關于“大人”一詞的稱呼值得注意的是,唐時期,“大人”是用來稱呼父母的專用名詞,如“父親大人,母親大人”?!按笕恕弊鳛橐粋€當面的口頭稱呼,絕不能用來“張大人、王大人、李大人”地稱呼各種官員。 在普通官員之間如果不知道對方的官職,年輕一點的都稱呼為“阿郎”或“郎君”,年紀大一大點有些威望的一般都是稱呼為“XX公” 3、民間的一些的稱呼 對男子的稱呼 唐時,無“老爺”之稱。奴仆稱呼男主人為“阿郎”,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 對女子的稱呼 唐代,稱呼主母為“娘子”,年輕一點的稱為“小娘子”。 “娘子”和“郎君”并非僅用于奴仆稱呼主人,外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年少的女子也有呼其為“小娘子”的。相熟男子之間,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呼女子亦可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娘”稱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娘”。 講到“郎”,另外兩個稱呼也不可不提。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則被稱為“郎子”。譬如,“王郎子”。 對父親母親的稱呼 單稱父親,可直接喚其為“父親”,亦可喚作“阿耶(ya)(這個叫法現在國內很多地方還這么叫)。書面語或者嚴肅場合,自然要叫“父親”或者“大人”。 單稱母親,可喚“阿娘”,宮中喚皇后為“阿娘”亦可,正式場合亦可稱之為“皇后”或“皇后殿下”,而“母后”一詞在唐時不用作當面稱呼。 4、自稱的問題。 面對尊長們,與皇帝則自稱“臣”,平民百姓見了皇帝,也同樣稱為“臣”?;首踊逝钥勺苑Q“兒”,不可用“兒臣”,唐時代尚未見此稱呼。再者,普遍情況下,可稱呼著自己的字回話。男性用的謙稱還有“仆”、“愚”、“鄙人”、“下走”等歷代通用詞,女性用謙稱除了一般的“婢”、“妾”之外,具有唐代特色的是自稱為“兒”,而且不必對著父母,對一般尊長平輩客人也這么自稱。另外,“奴(阿奴)”,唐代男女上下尊卑都能用。而“某”一詞,算是謙稱里語氣較為不卑不亢的那種,全社會上下通用。即便是官員之間,無論官卑大小,但凡除卻與皇帝對話時候,與他人對話,皆亦用之自稱,縱使與平民百姓對話,亦同樣。 對于皇帝,不是所有場合都自稱為“朕”、“寡人”、“孤”等,在一些不那么嚴肅的非正式場合里,很多自稱“我”、“吾”甚至“奴”的記載。 面對下屬子侄時,無論男女,自稱為“我”、“吾”就可以了。對兒女可以自稱為“阿耶”、“阿娘”,祖父母對孫輩可以自稱“阿翁”、“阿婆”(孫輩也這么叫祖父母)。 5、關于“夫人”一詞。 唐代,似乎只有國公、郡公妻子才可稱“夫人”?!胺蛉恕?、“相公”一詞在唐代一般都不是可以隨便稱呼的,同“夫人”一樣,“相公”之稱亦有限制,且只有宰相才可被稱為“相公”。再補充一個,女子稱呼公婆是叫“阿翁”、“阿家”。也有叫婆婆大家的。不過叫婆婆時念“姑”。大家稱呼皇帝時念jia。 6、關于“哥哥”一詞。 “哥哥”這稱呼,在唐代既指父親,又指兄長,如唐玄宗還曾經在公開場合稱他長兄寧王為“大哥”“寧哥”。據說這稱呼是從草原民族傳過來的,在唐代還沒有定型。唐代對兄長的安全稱呼是“阿兄”“(排行) 兄”。 據說李世民給李治寫過一封信就是以“哥哥”作為署名的。 7、關于路人的稱呼 有年紀的老人(男),稱之“丈人”或“老丈”;老女人,則稱之“阿婆”;青壯年男子,稱之“郎君”;青壯年女子,稱之“娘子”;少年男女,稱之“小郎君”、“小娘子”。 8、叫比自己地位或輩分低的人,比如子侄,一般直接叫他的大名、小名、字,當面說話時用“你”“汝”“爾”。叫自家奴婢,也是叫名字,罵人的時候可以罵“狗奴”“賤婢”等,但是唐代時沒有叫“奴才”的。家里的奴婢也不會自稱為“奴才”,這個詞在唐代雖然已經出現,但還不是一個稱呼語。奴婢的自稱有“賤奴”“婢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