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126:皇袍加身,欺孤兒寡母【上】【
960年正月,這個公元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第一年。史稱北宋建隆元年的特殊年份,一件為后世所津津樂道的事件正在后周疆域內醞釀著。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榮病逝。面對剛剛即位的七歲的小皇帝,后周大將趙匡胤終于按捺不住對“萬人之上”地位的渴望。他聯合屬下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如愿以償地坐上了龍椅。從此,自唐末以來五十余年的分裂局面基本結束,古中國重新開始了再度統一的步伐。 這是史書上所著重記載的一件兵不血刃的戰爭,這可以說是一場教科書式的造反了。 它的成功之處在于沒有影響到后周諸多大臣和皇帝,都城里并沒有發生多大的sao動,就達成了偷天換日的舉動。 而此時此刻,雖然李煜在南唐境內搞風搞雨,舉國慶祝元正節之時。 此刻處于中原地區的后周的都城開封,正一副戒備森嚴的地步。 兵士們從自己溫暖的家里或者兵營里走了出來,穿甲執銳的全城進行著戒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上面發布了命令,全城戒嚴,以防宵小之輩。 不過雖然是這樣,卻有著一個消息悄然在這群進行值守戒嚴的兵士們之中傳播開來。 那就是,這次全城戒嚴,是因為有人來報,說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 當朝的符太后慌了神,幼主又年幼不懂事,朝堂里的大官們都不知如何是好,商議了好一會。 最后,還是當朝的太后,和宰相范質商議。 宰相范質思來想去,覺得唯有派出點檢趙匡胤帶兵出征才能擊退來犯之敵。 于是便派出了點檢趙匡胤統率大軍,向北開拔。 本來這么點事情,是不會這么風聲鶴唳的,但是妙就秒在,隨著這條消息一起的還有一則消息被散布在開封城內:“說這次的事情,是點檢趙匡胤安排的,為的就是重握大軍,將皇袍加于己身。登臨天子位,原本聽者只是當做笑料罷了?!?/br> 可是,在朝廷象征性的派出一隊監察兵去探查大軍動靜的時候,這才發現事情似乎不是那么的簡單啊。 被派出幾天的大軍,在行至陳橋驛(今河南開封東北)的時候,忽然停了下來。 并且派出的那隊監察軍只有一人回來,其他全部被扣押了。 據說他們一到大軍,就被扣押了下來,這位兵卒是聰慧,才僥幸逃了出來。 得知了這個消息,朝廷自然是震怒,太后先是下令將舉薦點檢帶軍的宰相給下了獄,然后派出了內宮宦官去催促大軍動身。 與內宮宦官同行的還有男女三人,聽說他們還肩負了一些職責。 如今,整個開封城的局勢隨著這幾個消息,開始風云變幻起來。 整個開封城似乎被圍上了一層陰云,壓抑的民眾有些難受。 “你說,這次我們開封是不是也要發生戰爭了?我聽說,當初我們這位點檢大人,可是在唐國里掀起了一番血雨腥風。你說,朝廷這次能贏嗎?”開封城正街上,人們三三兩兩的走在街上,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和熱鬧,突然沒了往年的興致,而是紛紛議論起來。 比如這兩位穿著粗布衣的男子,他們就在議論著這些事情。 于此同時,酒樓青樓里面,素以風流快活出名的文人士子們他們正酌著小酒,看著美姬彈曲,說書人說書。 間隔之中,有些一些偏激的士子文人正大聲發泄著自己的不滿和憤怒,斥責點檢趙匡胤是叛逆之徒。 斥責他就會欺少主年幼,同時也在說著當朝太后的懦弱和婦人之見。 不管這些下層的輿論,后周百官府中如今皆是府門緊閉,不去早朝,也不出府門。 他們各自在府里邀請好友同僚,考慮著自己等人今后的未來。 到底是站在孤兒寡母的幼主與太后身邊,還是站到聲名顯赫的點檢趙匡胤一邊。 這是一個關系到他們未來榮華富貴的事情,所以他們考慮的很仔細、也很小心。 畢竟比起沒有地位的萬民來說,他們的決定關乎這自己和家族的興盛榮衰,一個不甚,可能就是滿門抄斬。 為了別人的天下江山,他們付出這么大的代價。 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有可能他們才不想經歷戰火。 不過也就是目前占據不是很明朗,他們難以抉擇罷了。 等過段時間,結果可能快定之際,他們自然會選擇充當錦上添花的角色。 雪中送炭最好,但是風險太大,他們只是普通人,不愿意去做滿門老小的命去賭。 他們惜命,惜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還有家人孩子的。 他們享受高官厚祿,自然是可以為國效命,鞠躬盡瘁;但是他們的家人卻并不是都愿意啊。 所以,有著很多官員在自己府中家人的勸說下,準備盡盡人事就好。 其他的就看周國有沒有那個天命了,想來是有的吧。 畢竟在得知點檢停駐軍隊后,整個朝廷都在想辦法消弭這場危機,比如安撫那位點檢大人,提提他的位置,讓他去管理一些偏僻的州,去當個節度使。 然后等他的勢力在朝堂漸漸消失后,在進行清算。 不過這一點,朝堂的百官能想到,他們不相信手握大軍的點檢就想不到了。 所以,這場棋局就在悄然間開始擺了起來。 朝堂百官一邊選擇派出人去安撫點檢,另一邊便是下達密詔號令各地親王節度使來勤王了。 可以說,這場戰局已經是蓄勢待發了。 同時,太后還派出了兵部精銳去探查遼國聯合北漢,進攻發起戰事的事實了。 可以說,這一次,是后周內部勢力的一次真正博弈了。 只不過,在這次博弈之中,多了一條大魚在其中翻江倒海,使得這次皇袍加身,并不會那么容易。 這條四處搞事情的大魚,便是處于江淮唐國的幾個頗有權勢之人搞出來的。 為的就是消耗后周國力,挑起后周內部大戰,以待渾水摸魚,漁翁得利。 而這幾個頗有權勢之人,有一個點檢趙匡胤曾經見過他,還與他稱過兄道過弟。 他的名字就叫做李天風,只不過當初他們二人相識之時,李天風叫做趙鳳陽罷了。 陳橋兵變,在這一刻似乎陷入了胎死腹中的感覺。 可接下來的事情,誰又說的準呢。 在這些原本不屬于這個時代的組織和人物出現的時候,歷史的結局早已注定會發生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