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之孤家寡人_分節閱讀_84
書迷正在閱讀:[末世]這只豬歸我了、農家子寵夫記、我媳婦兒說他不是人、我穿過的歷史都崩了[快穿]、我成了人妖騙子之后、撿了個霍去病[穿越]、天才棋士、不出國不許成精、末世寵物醫院、我真的很想原諒她[快穿]
阿明有些羞愧:“兒子愚鈍,叫父皇失望了!” 徒景年含笑道:“不要多想了,其實這些你不要想太多,帝王心術其實也是小節,不要沉迷于這個,歸根結底,還是得看你的能力,若是你有本事對內保證國泰民安,對外不說開疆擴土,也能一直保證優勢,那么,陰謀心機就不能動搖你,明白嗎?” 徒景年說得有些矛盾,阿明雖說也是太子,但是跟徒景年不一樣,徒景年一來原本被所謂的劇情給壓著,又遇上許多不消停的人;二來,又想著要推動整個大晉的科技政治改革,因此,一直非常緊迫,加上還有上輩子的經驗,讓他異常成熟??墒前⒚鲄s是真心沒受過什么挫折的,他是長子嫡孫,一出生就備受期待,沒多久又被立為皇太孫,弟弟阿陽是個有些粗枝大葉的性子,對他也很尊敬喜愛,沒有相爭之心。后來順理成章做了皇太子,徒景年也沒必要忌諱一個孩子,對阿明又懷著不小的期望,因此,阿明一直順風順手,也沒有什么人、什么事情需要他費太多心思的,導致他雖說生在皇家,卻沒太多心機,如今自然很難理解徒景年的話,不過得了徒景年的教導,阿明回去之后,還是開始仔細揣摩起來,導致了東宮出現了第一次由阿明自己主導的人事變動。 作者有話要說:本文已經開始收尾了,大概本周大結局,應該還有一兩篇簡單的番外吧! ☆、第131章 跟徒景年那時候的東宮相比,阿明如今的東宮,雖說不能說像是篩子,但是,也算不上滴水不漏,反而頗有些麻煩的地方,因為徒景年的緣故,阿明原本的乳母早在他還是皇太孫的時候,就被遣出宮了,阿明身邊伺候的無非是徒景年安排的貼身太監還有后來給東宮安排的幾個主管太監,另外,還有幾個年紀比較大,但是不想出宮的女官。 這些人對阿明自然是竭力侍奉,想盡辦法討他歡心的,當然,大家都這么想,誰能夠更加出奇制勝,自然也能夠在阿明那里得到更多的好感,更深的印象,因此,自然有些人弄出了一些歪主意。 阿明這回回去之后想得很多,自然注意到了一些不對勁的地方,他做事也很是直接,也沒有窮追猛打的意思,干脆叫東宮幾個主管太監,將一些人直接趕走了,又有幾個人因為侍奉不力,被打了板子,從太子身邊的得意人變成了粗使的太監。 徒景年得到消息之后,只是笑了笑,這小子做事也是干脆,宮中的宮人,其實包括女官在內,生死皆不由自主,全被掌控在宮中幾個主人的手中,阿明是儲君,在沒有體會過皇帝忌諱的情況下,打發幾個宮人,壓根不必有什么忌諱。 倒是何瑜聽說了之后,心里有些不得勁,因為有兩個被打發了的,是何瑜送過去的人,只是她如今跟阿明已經更加疏遠了,因此,卻不好為了幾個下人,跟太子追究,只得在背地里面念叨幾句。 而沒多久,梅美人到了臨產的時候,梅美人原本身體就很健康,她生在云南長在云南,云南那邊,也不流行什么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那邊的風氣比較開放,一些寨子,甚至干脆就是女性當家,梅家跟那邊的苗族白族交好,對女兒的教養也比較寬松,梅美人甚至還學過一些武藝,因此,跟尋常人家的貴婦相比,懷孕懷的也輕松,梅美人出來一開始有些反應,后來就是吃嘛嘛香,生產得也異常順利,不過是一個時辰多一點,便順順利利生下了一個大胖小子。這小子生下來足有八斤重,哭聲很是洪亮,胎毛也比較茂盛,看著有些虎頭虎腦的,徒景年差點沒根據前世那些人取名的習慣,直接叫這小子“壯壯”,最后還是沒有取這個有些不符合時宜的名字,很是隨大流地直接給孩子先取了個小名,叫阿壽,也就是希望這孩子長壽的意思。 阿陽如今都七歲了,徒景年才有了第三個孩子,又是徒景年登基之后的第一個孩子,意義自然不一樣。便是承慶帝,對這個孩子也是喜愛的,因此,洗三滿月都辦得很是盛大,阿陽那會兒還是皇孫,又不是長孫,東宮那時候又有些緊張,因此儀式并不算特別盛大,倒是顯得阿壽的規格比得上阿陽了。 阿陽自個倒是不知道,卻是刺痛了何瑜的眼睛。何瑜臉上的笑容非常勉強,何況,滿月那天,梅美人一身盛裝出現,徒景年又直接在滿月宴上下旨,晉封梅美人為昭儀,頓時,梅美人在后宮已經只在皇后之下了,誰讓這會兒一個妃位都沒有呢! 徒景年對后宮的那些暗流并不多管,這些都無關大局,只要不涉及皇子公主還有后宮的什么陰私,他也沒什么好管的。 工部那邊已經弄出了第一輛火車,經過了試航之后,雖然速度不過是每小時三十里,但是,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數據,當即,徒景年便一方面下令改良火車,另一方面,開始建造鐵路。為了方便,在很大一部分區域,火車直接跟官道并行,畢竟,官道建立的地方大半地勢開闊平坦,這就給鐵軌的鋪設帶來了很大的便利,至于不便利的地方,那也沒什么,反正TNT已經搞出來了,直接用炸藥開山建立隧道便是了! 鐵路的鋪設自然是個大工程,徒景年剛剛準備建立皇家鐵路公司,戶部那邊立馬聽到了風聲,對此強烈反對,說鐵路是國之重器,應該屬于整個國家,起碼,在徒景年的規劃中,日后運送兵馬,都要通過鐵路進行,因此,這個自然不能全部交給皇室或者是宗室建設管理,要求建造資金從國庫出,日后相關的部門,也由朝廷委任官員。 說白了,還是利益的事情,這么多年,大家都發現,皇帝的眼光實在是很了不起,干什么什么賺錢,何況,徒景年幾乎建立鐵道部,以后這個就是宗室的自留地了,如今的宗室,就已經很讓朝廷那些官員眼熱了,他們在皇家的諸多產業里頭都摻和了一筆,每年光是分紅,就讓人眼熱不已,如今,許多快要沒什么爵位的宗室走在外面腰桿子都硬了,有了足夠的錢,他們就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不管是捐官,還是走宗人府的渠道,在宗人府、內務府任職,甚至一些爵位已經到了頭的,有錢他們就能讀書,參加科舉,只要能考上舉人,一般也就能授官了,誰讓他們姓徒呢! 鐵道部一聽就是個大部門,徒景年做事一向大手筆,估計以后鐵路會覆蓋全國,到時候,只怕所有的宗室,一出生都能做官了,宗室將能做的官都做了,讓他們這些正統的讀書人怎么辦?因此,徒景年這邊才提了出來,整個朝堂一片反對之聲,戶部那邊仗著現在國庫充盈,直接表示,修鐵路,采購火車的錢,全由戶部出了,以后鐵道部還在戶部名下,招收進士舉子進去入職。 徒景年自然不樂意叫這些人摘了桃子,雖說引入戶部也不是什么壞事,但是宗室總該有主導權才行。 宗室那邊一聽這些朝臣在搶他們的好處,也急了,立馬,幾個宗室領頭的人物破天荒上了朝,在朝堂上跟這些朝臣唇槍舌劍,爭辯了足足大半個月,總算勉強達成了協議,關于鐵路的投資戶部跟宗室對半分,各出百分之五十的錢,火車的運營卻不是這樣,誰出錢買的火車,誰來運營,當然,火車的運營得利,自然要上繳一部分給鐵道部,誰讓他們得從鐵道上走呢!至于鐵道部的官職問題,下面的普通職位自然是宗室還有那些士人對半分,至于頂頭的職位,比如說是主官,有的是直接設左右兩職,宗室占一個,最頂頭的主官,那就是輪流來。 朝廷這邊總覺得自個吃了虧,但是很明顯,皇帝偏向宗室,他們也只得認了,誰讓這玩意投資巨大,收回成本,取得利潤需要一段時間的周期,戶部還得預留很大一部分錢應對別的事情,不可能一下子將錢全砸進去,因此,只得認栽。 宗室也沒覺得自己占了便宜,本來徒景年是打算將鐵道部變成宗室自留地的,結果硬生生叫那些外臣截了胡,頓時,宗室只覺得那些外臣實在是可惡透頂,宗室已經夠老實了,又不跟他們爭權,結果連點那些官員整天掛在嘴里的阿堵物,他們都惦記著,實在是太虛偽,太小人了! 徒景年樂得看雙方對立,如今宗室開始強勢起來,一些人跟外臣勾結,自然容易鬧出一些不好收拾的事情來,如今雙方掐起來,以后有了什么問題,宗人府那邊處置起來,就比較干脆利落了。 鐵路還沒修起來,鐵道部先搭起架子來了,為了先修哪一段的鐵路,一個個爭得面紅耳赤,徒景年干脆命他們先修一條貫穿大晉的大鐵路,起點從長安開始,直接通往錢塘,先測定好了路線,再兩邊抓鬮,決定誰從東邊修,誰從西邊修,最后合龍,看誰修得快,修得好,誰就先主導鐵道部。反正雙方的難度其實差不多,西邊多山,東邊多水,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誰負責哪邊,自然得先弄出一個最容易的路線出來。而且,引入了競爭機制,自然雙方都得賣力,徒景年只需要不時詢問一下進度就行了。 不說一眾朝臣跟宗室的幾個老頭為了這事吹胡子瞪的速度,先找了合適的勘探人員出來,主要組成居然多半是一些風水先生,這年頭,你也別說什么封建迷信,這些人對于地脈什么的了解,還真的比較專業,民間還有官府想要建房、打井、修建水利什么的,都得找他們。徒景年琢磨著,等這些人勘探完鐵路路線,就可以直接將這些人拉出去上課,教導下面的學生地質學了。 鐵路的修建自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這事找到人負責之后,徒景年便暫時丟開手不管了,現在朝堂上事情并不算多,需要徒景年親自批復的更少,因為徒景年搞出來的事情,如今各個衙門的效率前所未有的高,徒景年也輕松了下來,如今他經常做的事情,無非是教導一下兒子,陪一陪承慶帝。 承慶帝之前春天的時候因為氣候異常,明明已經回暖了,沒多久有有冷空氣南下,三月里面還下了一場桃花雪,承慶帝受了風寒,病了一場。他本來年紀就大了,身體底子也有些虧虛了,這一病,又勾起了原本一些病癥,結果這一病拖了一個多月才算是勉強好了,好了之后,精神也是大不如從前了,整個人愈發顯出了老態,盡管照顧得非常精心,但是,沒多久的四五月份,雨水極多,連綿了大半個月,承慶帝受不住這樣的氣候,再次中風,然后便一病不起了。 徒景年對此很是憂慮,承慶帝甭管對別人如何,對徒景年雖說也有過一些疑忌,但是絕大多數時候,都不失為一個慈父,因此,父子之間感情很是深厚,看到承慶帝不過是五六十歲的人,就已經臥病在床,整個人時而清醒,時而糊涂,徒景年憂心不已,恨不得日夜守在床邊。 見承慶帝如今病勢沉重,久不見好,徒景年難免覺得太醫院的太醫不中用,用藥太過求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還張貼皇榜,征召民間的名醫,不過,這年頭,也沒多少真正有本事的大夫留在民間,倒是找到了幾個已經告老還鄉的老太醫,請他們千里迢迢進京為承慶帝診脈,最終,人還是爭不過命。 七月十九的深夜,承慶帝在睡夢中過世,徒景年下旨,舉國守孝致哀。 ☆、第132章 承慶帝駕崩第二年,徒景年正式改元,年號長治,長達四十多年的長治盛世拉開了序幕。 長治二年,東瀛有使節前往大晉朝拜,結果這使節卻有兩撥,一撥是幕府的,一撥是天皇派出來的。這會兒正是日本戰國時期,天皇跟個傀儡差不多,跟中原比,差不多應該就是春秋戰國那會兒的周天子,能管的也就是王宮那么一畝三分地,窮得叮當響。幕府大將軍倒是換來換去換個沒完沒了,但是,不管是誰做大將軍,天皇都得憋屈地待在京都,一紙號令都發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