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節
現在拉斯普京被殺死,尼古拉二世震怒之下一邊下令忠于他的軍隊向彼得格勒靠攏,一邊派遣近衛騎兵在尤蘇波夫親王和狄密翠大公還未反應過來之前便軟禁了兩人,隨后在皇后的建議下,大肆逮捕跟處置兩人的黨羽,他二人發配到外地。短時間內便重創了貴族的勢力,以至于俄國國內本來能夠壓制住資產階級及革命分子再也沒有了牽制勢力,平衡被打破。 越來越多對沙皇不滿的勢力走到了一起,一場驚動世界的革命即將爆發。 第五卷 大炮主義 第六百七十章 新德里風云 因為拉斯普京之死,俄國國內的勢力平衡被打破,局勢驟然變化了起來。 只可惜,底下雖然是暗流涌動,但沙皇卻沒有立刻發現他的統治基礎已被動搖,他始終傲慢的認為,中國人的武力或許比前清時期有所發展,但到底遠不是俄國的對手。 之所以能在遠東跟中亞擊敗俄軍,也不過是占了戰略上的優勢。是的,如果不是俄國從遠東跟中亞抽調了太多的兵力,導致兩地兵防空虛。后來他又瞎眼的信任了普拉托夫那個無能的廢物,這才葬送了遠東集團軍。 因為這種錯誤的認識,尼古拉二世一邊向英法兩國求援,一邊半軟半硬的向英國表示,倘若遠東地區有失,一億多俄國國民都將失去對他跟沙皇政府的信任。為了保住遠東跟中亞的不失,他可以接受放棄部分的俄國與前清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但是拒絕大面積的將他們父子幾代從中國身上掠奪的領土完全交還。 同時,在突厥斯坦地區,沙皇尼古拉二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強硬態度,他拒絕向中國人做出更多的讓步。并向英國一再重申,中亞地區是俄國人的傳統勢力范圍,中國人必須從中亞撤走所有兵力,否則,他將下令俄軍從東線抽調更多的兵力,以報復中國。 他向倫敦撥發了電報,親自跟英王以及勞合喬治談判,拒絕將談判地點安排在中國,理由是中國僅僅只是借著北極熊騰不出手的功夫在遠東跟中亞贏了幾場小仗罷了,俄國不承認中國的勝利。而談判地點選擇在中國,這令尼古拉二世感覺十分恥辱,他在電報中憤怒的稱“我簡直無法忍受,所有人都在說,喂你們看,偉大的俄羅斯輸給了那群黃皮猴子,他們不得不在黃皮猴子的國家里,接受屈辱的投降跟談判!” 在他的再三要求下,勞合喬治也處于打擊中國,維持英國在遠東霸權的目的,同意了俄國人的要求,向亞瑟·貝爾福轉達了英國人的要求,并希望他說服中國,將談判地點改在英國的印度殖民地新德里。 得到了英國人的保證之后,尼古拉二世頓時底氣十足。西伯利亞地區的冬天來臨了,盡管中俄兩國宣布停止前線的動作后,中國依舊沒有撤兵,但尼古拉二世很自信,中國人不可能在西伯利亞會降到零下三四十多的溫度下繼續向俄國發動進攻,因為他們的補給線已經綿延數千里,幾乎與俄國相仿了。 正是這種認知,他一邊緩慢的將過去兩個月里從東線擠出了五個新兵師停在了鄂木斯克等待補給跟武器,一邊向已經抵達中亞的使團下達了命令。 在他的暗示下,11月7日,俄國使團于中亞改道,拒絕中國的邀請從新疆沿正在建設中的蘭新鐵路進入中國,該走阿富汗直接前往印度。結果,反而令俄國錯失了最后一次對中國實力的評估。 俄國使團的變化很快令中國高層察覺到了俄國態度的變化,而這時候,一直忙于跟美國國務卿蘭辛‘聯絡感情’的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也好像突然想起了中國一般,代表英國及俄國向中國遞交照會,要求將談判地點改在印度新德里。 李漢第一時間給予了堅決回絕,他拒絕了英國人的提議,同時也拒接將談判地點更改在新德里。他向英國人一再表示,中國作為戰爭的被害者,中俄戰爭實際上是俄國人在妄圖分裂中國之外蒙古,而中國被迫出兵擊敗俄國入侵者的正義戰爭。既然戰爭是正義的,而中國又是這一場戰爭的勝利者。那憑什么談判在選定了天津之后,又該更改地方。 對此,英國人的回答是,之前將地點選擇在天津雖然是俄國人的意思,但庫朋斯齊只是前任駐華公使,并不是俄國談判團的成員,不能代表俄國國內的意思。所以,他之前跟中國人進行的接觸,只能看作是兩國為正式和談進行的默契接觸,當不得正式。 李漢隨即以‘既然之前的一切決定當不得真,那中俄兩國簽訂的停戰協議也當不得真,兩國依舊處于戰爭狀態’。他這自然是半真半假的威脅,偏偏英國人就算是知道他這是威脅,也不敢去試試中國敢不敢重新恢復前線的戰爭狀態。 僵持維持了幾天,最終11日得到國內的回復后,貝爾福承諾將英國之前承諾歸還中國的威海衛軍港交還中國,這才讓中國的態度軟下來,同意更改談判地點。 不過雖然同意了更改談判地點,但李漢依舊拒絕將談判地點選擇印度。他態度十分明確,英俄兩國都是協約國成員國,將談判地點設在英國殖民地,于俄國十分有利,但對于中國卻十分不利。他向英國要求將談判地點設在菲律賓馬尼拉,并為此特別約見了美國國務卿蘭辛。 蘭辛起初是十分贊同的,但不知道英國人給予了他什么承諾,總之,在一天之后,蘭辛突然改了口,委婉勸說李漢,甚至用上了南洋地區當前局勢比較混亂的借口,希望他能接受在印度新德里的談判。 李漢這要求純粹是在拖延時間,在貝爾福暗保證到1917年4月總稅務司安格聯的五年任期滿后,英國將總稅務司的控制權完整交還中國后,李漢總算是點了頭,同意將談判地點改在印度新德里。 不過,這一番糾纏。中國也成功的拖延了更多的時間,結果當李漢敲定了中方將派遣以外交部總長陸征祥為首的代表團,前往印度新德里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11月的下旬。 之所以派出外交總長為代表,主要還是因為俄國派出的代表團團長赫然是伊萬·戈列梅金,俄國的現任內政大臣,在五個月之前,他還是俄國的大臣會議主席。 11月20日,陸征祥率領包括五十多名隨員在內的龐大師團,從上海乘坐游輪南下。隨行的尚有一支艦隊,包括已經改名為‘伏波’、‘東?!膬伤仪懊绹ゼ醽喖壚鲜綉鹆信炓约捌溆啻笮鹋灳潘?。他們將沿途護送師團繞道臺灣海峽一路抵達越南峴港,然后在那里短暫停留補充物資后直接前往新加坡。新加坡之后的行程將由英國軍艦護送,以中國如今在遠東的地位跟重要性,英國人比任何人更要小心保護中國使團的安全。 陸征祥臨行前,李漢給他的指示還是只有一個。談…慢慢的磨,做好談個半年甚至更久的準備。他向陸征祥出示了好多份來自俄國國內的情報,都顯示了俄國將有一場大革命要爆發。而沙皇政權萬一真被推翻了,中國可就賺大了。 因為一個政權的建立,必將經歷一番沖突跟戰爭。俄國動蕩起來,估計短時間內就沒有那個時間去管沙皇時期遺留下的問題了。 讓中國派遣軍艦保護,是英國人的提議。民國高層對于英國人的用心多少了解幾分,也是假裝糊涂不懂他們的意思。 對于中國的崛起,英國人在敵視中也夾雜著謹慎的歡迎態度。這并不難理解,俄國人在歐洲戰爭中被嚴重削弱,沒看到連中國都無法擊敗嗎。而日本自從贏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后,在遠東的擴張速度已經逐漸超出了英國人的控制。 在英國人看來,他們以前為了鎮壓中國并遏制俄國向遠東的擴張,扶持日本是有必要的。但是現在俄國被削弱,日本趁著歐戰的爆發不但國內經濟跟工業迅速發展,日俄戰爭帶來的鎮痛也被逐漸的治愈。而且,這個國家還在太平洋上奪取了原本屬于德國的殖民地。這種積極的擴張態度,已經讓英國高層十分不安了。 日本出兵南洋,吞并了荷屬東印度群島最終激化了英日兩國的矛盾。但英國人被歐戰牽制了全部精力,在遠東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對付東亞最強國日本。而美國雖然對日本向南洋擴張十分不滿,但這個國家武力發展的并不平衡,自美西戰爭后他們只跟墨西哥和古巴打了兩張,規模尚且不如歐戰一天損失的十分之一。美國人不愿意過分得罪日本,最關鍵的還是,這個商人國家太精明了,他們寧可扶持中國來制衡日本,也不愿意自己動手。 中國的崛起已經無法阻止,這是唐寧街無奈得到的答案。歐戰讓英國的全球霸權受到了嚴重的挑戰,他們對整個世界秩序的掌控已經出現了問題。而遠東僅僅只是其中一角,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甚至包括澳大利亞、印度跟加拿大這樣的殖民地,都出現了反對英國統治的聲音。在實力不足之下,他們又玩起了幾百年來不離手的“平衡手”,那就是借中國之手警告日本,同時也重新將強大起來的中國推到日本面前,逼迫日本將注意力轉移向遠東大路,為英國結束歐戰后對付日本爭取時間。 你當英國人為什么那么爽快的就把威海衛軍港跟中國關稅控制權交還中國。這是一種態度,他們在不斷的割掉自己在遠東中國的一些利益,為中國崛起造勢。最終逼迫對中國這個老鄰居十分擔心的日本,重新把中國樹立為最大的敵人。 狡猾的英國人,他們的算計跟美國一樣。只不過,美國畢竟是個商業國家。就像他們當年扶持日本,同樣從日本身上賺了大筆的銀子一樣?,F在他們在扶持中國的同時,也是以資本的大量輸入為主。美國是個商業國家,重利。相比之,英國則是個貴族政客主導的國家,更注重陰謀跟手段。 他們之前就多次在報紙上報道南洋地區,日本損害當地華人的利益,試圖挑撥中日的互不信任跟對立。隨后又要求中國派遣軍艦南下,就是讓日本海軍重新認識到,中國在發展陸軍的同時,他的海軍也在壯大中。 作為一個物資匱乏的海洋國家,地大物博的鄰國中國的潛力,沒人比日本更清楚。 很可惜,英國人從一開始就算錯了。 中日之間雖然為了各自的利益,高層之間有些了默契。但中日兩國依舊是互相敵視的兩個敵對國家,根本沒有成為盟友的可能性。除非中國收回了遼東半島跟臺灣、琉球島嶼,粉碎了日本向大陸擴張的野心。 這可能嗎? 不可能! 至少短時間內中國沒有那個實力,與日本的全面開戰,將是兩敗俱傷之局。日本想通過消化了南洋強大自身后重新爭奪遠東大陸,而中國也在不斷的擴充國防武庫,默默的等待著決戰的到來。 艦隊的南下,也許會加深日本對中國的忌憚。但現在日本不會對中國動手,它剛吞并了東印度群島,殖民地一下子擴張了五倍,正在經歷蛇吞象之后的陣痛。在它消化的過程中,它會警惕來自英美跟協約國的威脅,但不會再去主動招惹中國。日本的海軍可以輕易的摧毀中國的海上力量,這也是日本對華一直十分自信的原因。就算是對華宣戰,掌握海上優勢的他們,何時宣戰、何時決戰全看他們的態度。 中俄停戰,兩國各自派出了以內政大臣跟外交總長為代表的使團前往印度新德里進行談判。遠東和平恢復了二分之一,這令英國人十分滿意。隨著中俄停戰,英國也開始了重新跟中國進行協商,以保證這個協約國的第三物資供給國,盡快恢復對協約國的物資供給。 英國人做出了很多的讓步,當然許多都是飄渺的承諾跟畫出的大餅。李漢雖然明白英國人的承諾就是狗屎,但他也需要順著這個臺階下,半推半就的開始重新恢復除俄國外的協約國物資供給。 這也是亞瑟·貝爾福前來遠東的另一個重要任務,中國的午餐rou跟阿莫西林以及軍服等,一度得到了協約國過半的采購訂單。中國制造物美價廉,當貝爾福跟中國商務部總長伍廷芳簽訂了恢復向英法意三國出口物資的協議后,短短半個月內,在各地租界跟英國閑了兩個多月的英法幾國商人重新煥發了活力,僅半個月的時間,協約國集團便跟中國簽訂了高達700多萬英鎊的物資出口訂單。 唯一讓英國感到不爽的是中國開始學習美國,拒絕接受英法等國朝不保夕的貶值貨幣,改為只接受真金白銀的硬通貨采購。 好在中國不想美國那樣只認黃金,白銀跟銅都能拿來跟中國采購物資。協約國那邊雖然不滿,但英法等國都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硬通貨雖然用一點少一點,但是用來支撐三四十年的全力采購也不成問題。 威逼利誘讓中國坐上了談判桌上,英國人滿意了。貝爾福在華的大半個月里,幾乎一致都跟蘭辛黏在一起。李漢派出了調查局最精銳的技術力量監控來往于中國跟英國、美國之間的電報,將破獲跟截獲的一些電報復制了一份送給了德國人。他敢保證,英美兩國的外長級高層,似乎在中國達成了一份協議,一份將要改變世界格局的協議。 11月22日,在中國滯留了大半個月后,英國外交總長坐上了前往日本的船,他將對日本東京進行訪問??偟膩碚f,貝爾福在華期間完成了英國國內交給他的大部分任務,尤其是跟中國相關的那些任務,他都出色的完成了。 而美國國務卿蘭辛卻沒有急于離開,他此次來華除了保證親、美的李漢政府不會在中俄戰爭中倒臺外,還肩負著加強跟中國、政府之間的聯系,密切鐵路及其他合作,與他同行的還有一個規模龐大的隨行團隊,他們的任務是沿著美國在華的投資走上一圈,并拍攝足夠多的照片跟資料,以便向國內就美國資本在華投資、中國的潛力跟美國資本是否應加大在華投資力度,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貝爾福訪日,日本人表面上歡迎,背地里卻滿是焦躁不安跟恐慌。 作為一個崇拜強者的民族,日本對于英國的強大在警惕跟超越的念頭下,還有著十足的恐懼心理。沒辦法,二十世紀初的英國太強大了。過去的兩個月里,隨著日本吞并了東印度群島,英國人震怒之下,從日本抽調走了大量的資金。英國的抽走對日本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要說令日本經濟瀕臨崩潰那就太夸張了,但高達兩三千萬英鎊的資本流出,依舊重創了日本經濟。 兩三千萬英鎊的資本可是相當于兩三億日元,這筆資金不可謂不大。但剛剛被吞并的東印度群島殖民地的肥沃、富饒給了日本政府堅定的決心。同時,寺內正毅內閣剛剛下達的擴軍令也為日本工業的快速走出英資撤離的陣痛。 隨著數十萬軍隊的槍械、軍火采購,以及大量的軍艦訂單。來自政府的巨額軍費撥款,都未日本的軍事重工業的發展注入了一記強勁的動力。日本工業本來基礎就好、口徑也寬、底子也厚。外需的減少并沒有擊垮日本,可別忘記了日本還有新占領的龐大的東印度殖民地市場沒有開拓呢。 貝爾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抵達的日本,就東印度群島問題,跟日本現今的政府進行談判。 蘭辛是在12月的第一周結束時才離開的中國,帶著滿意的笑容。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前,中國共修建鐵路約9400公里。其中列強國家直接修建經營的約占41%;列強各國通過貸款控制的約占39%;國有鐵路、包括中國自力更生修建的京張鐵路和商辦鐵路及贖回的京漢、廣三等鐵路僅占20%左右。 這種局面在辛亥革命后得到了根本改善,自李漢入主中樞前,在地方兩年多里便修建了1800多公里的鐵路。到1914年他入主中樞后,立刻宣布“統一路政”,解散了地方各省商辦鐵路公司,把各省已經建成和正在興建的鐵路全部收歸國有,同時鐵道部跟前身交通部先后獲得高達1.4億華元的財政撥款,以及高達3.74億美元的鐵路建設公債。隨后李漢簽署相關協議,允許美國資本與中方制定的鐵路公司合股修建鐵路后,短短三年朵的時間里,中國便修建了1.68萬公里的鐵路,修建速度僅次于美國,目前的中國已經擁有了近3萬公里的鐵路。 在東部沿海跟中部地區,中國已經建立起了密集的鐵路網。而這其中過半的功勞都要歸功于美國。 眼看著美國資本通過投資中國鐵路修建,不但分享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國鐵路建設的暴利,還將美國的影響力覆蓋到了這個國家的半個國境。美國國務卿蘭辛是十分滿意的,盡管當年,他曾經是堅決的反對投資中國的美國政客之一。 第五卷 大炮主義 第六百七十一章 拖 時間在一天天的過去,歐洲仍然是烽火連天。 英國外交大臣打著訪問日本的大旗,抵達日本就日本出兵吞并東印度群島的事情對日本進行問責。 這事中國在關注但是英日兩國都對這件事情進行了低調處理,英國不愿意在這個時間段過分開罪了日本,而日本也對英國的強大心懷幾分畏懼??傊?,在貝爾福抵達東京之后,調查局東京分部就被迫轉入地下,就是因為日本加強了情報封鎖。 對于日本,中國是無暇顧及了。李漢現在需要忙的很多,比如安撫德奧兩國,比如重新開放向英法兩國出口物資,比如親自接見從前線送回的一些傷兵,比如督促陸軍部及財政部制定完善的賠付條款,對于為民國收復邊疆戰死的近十萬將士家人予以補償。將士們在前線為祖國的強大流汗流血,不能因小失大,寒了百萬國防將士之心。 陸征祥一行是在12月2日抵達的斯里蘭卡的科倫坡,按照國內的要求,他們本該在7號才能抵達斯里蘭卡的。只是使團抵達了新加坡之后,英國人便立刻安排了驅逐快艦一路馬不停蹄的護送他們前往孟買。很顯然,英國人跟俄國人都想要盡快達成協議,以便徹底結束中俄兩國之間的戰爭局面。 12月6日師團抵達孟買,他們將在孟買短暫休息一天后,換乘鐵路北上新德里。 不得不承認,這個時代的印度在英國人的經營下已經擁有了較為完善的鐵路網。四通八達的鐵路,可以保證中國使團在12月8日前抵達新德里,并跟俄國使團就中俄停戰進行談判。 盡管英俄兩國都希望盡快達成協議,但是他們也清楚。中國人在戰場上贏得了太多的東西,以至于他們口袋里多不可數的底牌,都讓中國在中俄談判中占據了上風。所以,要想達成一致,結束這場糟糕的戰爭,恐怕談判在北方的冬天結束之前,是不可能的了。 而事實上,中國很明顯也不想在冬天結束前,跟俄國結束這場談判。 俄國國內的糟糕情況,種種跡象都表明了一場動蕩將要到來,為什么不耐心的等待,等待變革的到來呢? 陸征祥在抵達新德里后,開始同俄國使團進行談判。 談判開始,陸征祥便貫徹了國內的指示,將他們曾經拿來為難庫朋斯齊的六條決策亮了出來。 一、中俄廢除自清朝以來簽訂的全部事關兩國領土糾紛的條約,兩國凡有爭議之領土,需以十八世紀初的控制者為準; 二、俄國承認廢除前清時期及北洋時期同中國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包括駐軍、租界、領事裁判權等),所有涉及賠款條約中方所支付之賠款,俄國需在十年內逐批返還; 三、俄國需申明承認包括外蒙、東北在內各地都是中國固有之不可分割地領土,俄國保證永不干涉中國內政; 四、俄國方面需就入侵唐努烏梁海、外蒙等中國領土,賠償此次沖突中損失的中國普通民眾之生命財產及中國方面戰爭費用1.5億華元; 五、俄軍承擔挑起此次沖突的責任,追究當事人之責任,并向中國方面嚴正道歉,并在第三國代表的保證下,表示永不再犯類似錯誤。俄國所有戰俘將在談判結束后被遣送回國。在此期間,俄國須向中國支付400萬盧布的衣食及藥品費用。 六、在俄國所拖欠之賠款未支付完之前,中方將暫代管理‘西伯利亞鐵路’(一段)及俄國在華所有產業。待俄國支付外全部賠款后,中方遵守協議向俄國移交所控制之產業。 這六條決策就算是被中國人屈辱的趕出了租界,躲在英租界的庇護下狼狽幾個月的庫朋斯齊都不愿意接受,更何況是傲慢的俄國人。 盡管輸了戰爭,輸掉了遠東的大片領土。但俄國人的傲慢依舊,他們始終固執的認為,如果不是歐戰令俄國騰不出手來,如果中國人卑鄙的在這個時候偷襲偉大的俄羅斯,他們是根本沒有一點勝算的。 所以,在這種傲慢的情緒下。莫要說接受中國人的六條要求了,他們反過來還指責中國,認為中國無恥的侵略了俄國的領土,是對強國俄羅斯的挑釁。并威脅中國若不盡快撤離所有在俄國國境內的兵力回國,將邊境線維持在1916年8月開戰之前,等待中國的將是北極熊的憤怒。歐洲戰場上的數百萬俄軍將高速他們,俄國的屁股摸不得! 因為俄國人拒絕承認失敗的傲慢態度,加上來自中國國內的指示。中俄兩國在新德里的談判從一開始便是在爭吵跟互相威脅中渡過,可以說是要多不順就有多不順。 除了庫朋斯齊曾經答應中國的,俄國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主權一條,因為在英美兩國的共同證明,俄國人無法賴掉捏著鼻子心不甘情不愿的認了外。甚至包括俄國在外蒙的一些偽蒙古政府時期答應的礦產跟特權,俄國人都要逐條逐詞的跟中國激烈爭辯。 雙方都沒有談判誠意,結果談判打從一開始便陷入了僵局之中。除了一些無關痛癢的讓步外,一旦涉及到特權跟領土糾紛,兩國都會掀起一場激烈的爭逐。 英國人為此傷透了腦筋,中俄雙方都不愿意在涉及到兩國根本的領土跟特權問題上讓步,仍然在慢慢糾纏,都沒有很快結束這次會談的打算。大家心里面都明白,現在兩個國家都是處于國內政策的調整時期,雙方都要暫時喘口氣,積蓄實力。兩個拳擊手都暫時走到繩欄地邊上喘口氣,互相用仇恨的目光對視,等著下一次的交手。這個時刻遲早都會到來。談判已經成為了走一個形式的事情。最后雙方還是要憑實力說話! 而李漢的心思,已經將這件事情丟給內閣的外交部處理,和他們慢慢扯什么國際法條約去。 而他主要的心思已經開始轉向了國內,在等待俄國大革命爆發的同時,等待著美國加入歐戰的轉機到來。 美國國務卿蘭辛跟英國外加大臣在華接觸已經達成了一些共識,根據中國破解的一些美國電報來看,美國佬雖然仍沒有答應英國加入協約國,但是態度的轉變卻很明顯。 這不難理解,英國和德國都是美國的競爭對手,但是德國的利益主要在歐洲大陸;即使美國要爭奪利益,也是和英國爭奪才是。為什么美國偏向了協約國?無非是因為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斷了美國的財路,再加上英法等協約國欠了美國太多的債務,一旦英法兩國戰敗,那超過百億美元的協約國債務將無法償還清。 不過,此時還沒爆發俄國大革命,歐洲戰場上,協約國跟同盟國兩大集團的實力還能維持平衡。美國國內因此作出了樂觀的評估,美國至少將有一年的事情去做戰爭準備,等待國內武裝了數十個陸軍師,18年年中或年底就將是美國出兵歐洲的時候了。 這個時候,除了中國之外,就連剛剛將列寧跟其余三十七名革命黨人通過秘密渠道送回俄國國內,并且向革命黨贈送了一批軍火跟物資的德國人都想不到,一場將改變世界的俄國大革命要爆發了。 李漢已經下令調查局俄國分部開始轉入活躍狀態,密集監視俄國國內的情況。進入十二月以來,每一天都有數十封來自俄國的電報被送到李漢的岸上,由他親自把關,去逐條審批,審閱那些信息中的俄國局勢,以評估大革命將在什么時候到來。 民國已經將美國即將參戰的消息轉達給了德奧兩國,這是李漢的意思。用的也是非官方途徑,中德兩國在情報上有些合作,他讓調查局故意露出了一些馬腳,然后通過中國掌握的名單上的一個德國情報人員,將這一消息傳遞給了同盟國。 他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逼迫德國人提前認命,將‘無限制潛艇戰’用出,盡可能的增大德國對美國的打擊力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有一部赫赫有名的法案叫《捕獲法案》。根據這部法案的相關規定,德國潛艇在執行任務前,首先需要準確識別擬攻擊目標,這就要求潛艇必須浮出水面,派遣艇員登上目標船只進行檢查,從而確認對方是否屬于合法的攻擊目標。只有完全確認目標屬于可攻擊對象后,德國潛艇才可以將其擊沉。在擊沉目標之前,必須確保給予對方全體船員逃生的機會,必要時還應當給予一定的幫助。 但是,在德國潛艇履行上述規則時,其自身的隱蔽性、突然性等戰術優勢就幾乎完全喪失,所以德國潛艇在歐戰之初一直戰績平平。在這種極富理性和人性的規則約束下,德國潛艇對協約國民用船只“秋毫無犯”。 但是,德國海軍部很快頒布了一項新的法案,要求本國海軍潛艇不必顧忌《捕獲法案》的約束,采取更具有進攻性的戰術對付所有的(無論是協約國還是中立國的)商船,一經發現全部擊沉。根據這一新的法案,為了防止目標的逃脫,德國潛艇可以在潛航狀態下發起攻擊,從而大大提高了殺傷效果。德國政府高層中也有人反對該項法案,包括首相貝特曼·霍爾維格、海軍參謀長馮·波爾海軍上將,他們擔心這種做法將會激怒中立國,特別是美國。 于是,在15年底美國提出警告后不久,德國潛艇便重新被撞上了枷鎖。 李漢現在最想做的就是為德國的海底狼群解除這道枷鎖,時間到了1916年,因為大型戰艦被英國皇家海軍主力逼迫停在軍港內無法出動,德國人意識到了繼續制造戰艦短時間內也無法打破英國人的海上包圍圈。于是,他們分出了一部分的船廠用于制造u潛艇,到了16年8月,德國人已經造出了107艘u潛艇。比歷史上的17年年初還多出了將近三十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