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節
“到!” “你去帶入城新軍趕去城西軍營,我方才已經命令劉管帶幫忙打掃、收拾了,想必如今也該差不多了!” “是!” “煩勞第一標剛趕到的弟兄隨我來……” 得了陳征的吩咐之后,已經停在城門口休整的第一標先鋒營又開始動了起來,他們只攜帶了少量的火炮抵達縣城,大部分都在后面,在第七標跟第八標士兵的看管之中,倒是不擔心安全的問題! “有勞古林兄了!” 陳穆坤也招來了副官小聲交代了幾句之后,兩人相識一笑,很有故人許久不見之后開懷一笑的感覺。 “這邊請,陳兄。先到城中我之指揮處,讓我招待你一番茶水,待大帥趕到了之后,我等齊齊用些晚餐,大家趕了一天的路,想必也該累了!” “如此,便打擾了!” “請……” “請!” 兩人邊走邊聊,不過陳征似乎之前在他那里沒能詢問道大軍虛實之后,好似不急了一般,再沒有跟他詢問這些,反倒是一路上談的都是如今省內革命之變化。 陳征由于對陜西革命比較關注,因此一路上倒是跟他聊了不少有關陜西的事情,比如就在昨天,陜西“秦隴復漢軍政府”成立,設立了軍政、財政、教育、司法、交通等一系列機構,委派了一批大小官員。張鳳翙為大統領,錢鼎和萬炳南為副統領。三人聯手出示安民,廣布演說,倡辦民團,招集民吏,以恢復秩序。再比如西安光復,各州縣紛紛響應,迅速波及省內40余縣,風頭一時無量,震驚的清廷大怒,派遣三路大軍征討。還有一些傳來的趣味、瑣事,比如前幾日,張鳳翙召集各起義軍將領在軍裝局開會,協商軍政府的大統領和副統領人選問題,由于張云山與萬炳南都爭著要當大統領,會議不歡而散。還有有傳聞昨日“秦隴復漢軍政府”成立,由于張云山沒能奪得正副都督之位,心中不滿的他據說大鬧了會場,率領一幫心腹打出了‘洪漢’的旗幟,并命令各碼頭大事招兵買馬。 聽得陳穆坤新奇之余連連暗嘆,不過他自己倒也應了陳征之請,講了不少湖南、江西兩省的革命形勢。比如湖南援鄂軍王隆中一協已經入鄂,目前正在新堤休整。比如湖南最近局勢也十分不穩,都督焦達峰能力不足以服眾、副都督陳作新也耳根較軟,導致湖南軍政府混入了不少立憲派,并且盲目擴軍六萬的‘壯志’,直接拖垮了本就沒有什么財力的軍政府,據大帥的意思,湖南那邊最近可能會有動靜。 江西也好不了多少,比如九江軍政府成立后,卻給新軍出身的第二十七混成協第五十三標標統馬毓寶奪去了九江分軍政府大都督的位子。結果同盟會不少人心中不服,連帶的連九江分軍政府也沒有多少人心中承認,聽說如今江西那邊也是群起云涌,最近極有可能還要醞釀一次大的動作! 兩人說笑之間很快就抵達了城中的府衙,內里早有陳征安排的酒水在等待著他了! 第三卷 波瀾壯闊的大時代 第二百四十一章 局變(1) 等李漢收到第一標已經抵達縣城的消息時,時間已經到了啟明時分。 黑夜逐漸被驅散,天色已經隱隱露出了一絲微白。 天要亮了! 這幾天都注定李漢要忙碌的沒多少休息時間。 盧三方才下去后不久,陳天祥也跟著離開去安排第七標的防務,并抽調兵力幫助季雨霖連夜轉移他的第八標,好不令第八標這么早就暴露在有些人的眼中。 處理了幾十份兵力調動帶來的海量軍務文件,忽聞外面似乎起了些喧嘩,李漢剛要起身過去看看,就聽到門外有敲門聲,待他允許了之后,盧三推門走了進來。 “怎么了?” 李漢開口詢問道。 盧三眼中閃過一絲疲憊,顯然昨天一夜未能休息,今天白天又隨大軍開赴應山縣,也只在火車上小寢了一陣,如今精神已是疲憊至極。不過他看到李漢的詢問眼神之后,微微點了點頭,方才開了口:“大帥,有應城過來的情報,不過那人卻說情報危急,需要親自交與大帥。由于這應山縣臨近河南信陽,城中只怕早已潛伏進了不少的清軍探子,是故屬下等加強了必要的檢查手段?!?/br> 李漢這才舒緩了緊皺的眉頭,點頭贊許了一聲:“無妨,清軍即將大舉南下,城中藏有韃子派遣的探子也不是不可能,還需謹慎一些。你且下去休息吧,等外面的警衛隊檢查無礙之后便帶他來見我吧!” “是,大帥,我這就去叫他…” “報……” 盧三得了他的應允之后便離開了,不久就回來,帶著兩個警衛隊的隊員跟一個看上去有些面白粉兮的年輕人走了進來。 那年輕人穿著一身墨綠色的軍裝,是軍政府最新的文職軍裝,目前僅裝備了一直處于軍事化管理的電報處的一群他從湖北帶出來的測繪學堂的學生兵們??此贻p明顯不大,顯然乃是來自電報處! “大…” 見他要行禮,李漢揮手止住,他的眼睛盯著那年輕人手上的文件夾,根本顧不得這些虛禮。 “虛禮就免了,是應城發過來的電報嗎?” “回大帥,不僅應城、還有一份來自襄陽!事關緊急,其中兩份文件為四星級情報,根據規程,必須要親自送到大帥手上!” 那學生兵像是有些激動,不過他倒是對李東來接管電報處之后制定的規程記得十分詳細,說起來也是頭頭是道。 第三標原本便是有兩臺電報機的,打下了襄陽之后,李漢又讓人送了兩臺過去。如今這襄陽已經成了軍政府掌握的四大重鎮之一,卻是不得不謹慎一些。 而漢川雖說比不得襄陽重要,但因為獨特的地理位置,也在李漢心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因此也有電報處在那邊設的點。 而兩處同時有情報直接發到這里,而不經過應城。顯然是有重大軍情。 “辛苦你了,給我吧!” 接過他從文件夾中取出來的幾份文件,顯然這些文件已經經過整理了,上面幾封都不是什么重要的東西,他只是匆匆的看了一眼便略過了,只記下了應城方面張梅生發過來的一封電報。據說重鎮沙洋因為這兩人的充沛雨水,鎮上幾處漢江堤壩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塌陷與漏水情況。雖說現在情況還不算嚴重,不過本著預防為主的觀點,沙洋那邊有鄉紳聯名上報軍政府,請求軍政府能夠撥款重修堤壩,當然了,他們愿意捐贈財物、銀兩。 由于根據當地鄉紳的統計,重修鎮上幾處堤壩需要耗費財務不下十萬兩。雖說有當地鄉紳承諾出資一半,不過張梅生也知道如今戰事將起,軍政府財政雖說暫時還算富足,但是一旦戰起為抑制戰起后五府之內的糧草物價、以及彈藥補給等,僅靠鹽務稅收恐怕也將落入入不敷出的窘況。因此不敢自作主張,特發來電報詢問。 雖然如此,張梅生倒也不負他將整個軍政府內的政務全部移交給他。在電報中,張梅生陳條逐句為他分析了一番個中的輕重,希望他能夠允許軍政府批款重新修筑沙洋堤壩。一來可安撫沙洋等新得之地的地方民心,二來也可通過大張旗鼓的宣傳,安撫府內因為清軍即將大舉南下而隱隱有些躁動、不安的民心。 李漢皺眉思量了一陣,決定聽了他的建議。此時府內民心之亂他早有聞,即便是得了他大軍進駐的應城、襄陽等地,最近也有不少家境富裕的鄉紳富豪或低調暫離,或干脆居家搬遷。他們是消息最靈通的一撥人,不少人都能通過自己多年經營的關系網隱隱搞到清軍南下大軍的實力,也難怪對軍政府如此不自信了。 而他們這一動,又加劇了普通民眾心中的恐慌,根據各地巡防營的反應,自府內開始有人散播清軍即將大舉南下的消息之后,各地明顯多出了不少的打砸、搶劫等犯罪活動,并且包括應城在內的幾處地方物價都要上漲了幾分,顯然民心已陷入恐慌之中。 雖說他已經懲戒了幾個暗地里哄抬物價的不良商販,但是高漲起的物價短時間之內除非軍政府能獲得一場大勝,否則他很難從府內一群已經收緊了口袋推托沒有存貨的商賈們手上收購到低價的物資用于軍隊消耗,平息府內高漲的物價。 這時候軍政府的確需要用些手段來安撫府內民心。 他輕輕的摩擦著已經生出了一層密密麻麻胡須渣的下巴,心中已經有了計較了。 從身上掏出隨身攜帶的鋼筆,在電報下面寫上了批準兩個字。微微停頓了一下,他又繼續寫了一句,任命張梅生為‘軍政府政務處總理官’,可暫時調度沙洋、應城兩地駐軍,輔助沙洋重鎮堤防建設。 末了他還在電報下角寫上‘宣傳’二字,然后重重的打了個圈。 以張梅生的老練經驗,他會知道該如何去做的。 將那審閱完的文件放在一邊,他又打開了另一份文件看了起來。 只見他仔細看了一眼之后面色雖無喜色臉上卻明顯舒緩了一些,顯然雖然不是重要的軍情,卻也是一樁美事,最起碼不是壞事! 的確如此,這一份李東來拍過來的情報通篇只有很少的一組字,不過這心內的東西分量卻不輕,乃是介紹的武昌那邊的局勢。 原來果然如他所記憶的一般,就在昨日深夜,同盟會巨頭之一的黃興、宋教仁二人齊齊抵達武昌,只是兩人不同于歷史之上那般高調,反而于深夜抵達,悄然入了中部同盟會的駐地并未驚動多少人。 不過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湖北軍政府軍務會議上,同盟會成功逼迫孫武讓出了三鎮軍事指揮權,改為委任黃興為戰時軍事總司令,總統三鎮兵力,迎擊已經攻陷了漢口劉家廟的清軍。 而早在清晨時分,漢口軍政分府軍務處長詹大悲等已經以通敵罪槍決民軍漢口前線指揮官張景良,據傳此賊一死漢口民軍歡呼雀躍、拍手叫好。 而張景良是孫武親自任命的,無論詹大悲是出于本心還是有人指點,此舉都已表明了,孫武已經逐漸失去了對武昌三鎮的指揮權。 起碼漢口那邊已經生了異心,劉家廟之失的責任他即便不想背也得背在身上了! 同時,孫武暫時失去了軍政府的軍事指揮權之后明顯感覺到了危機,他不但加緊了拉攏黎元洪、湯化龍、吳兆麟等人,也對在這時表上‘忠心’的李漢有了拉攏的意思。在昨日的軍務會議上,據說上演了一幕好戲,為他化解了‘探子危機’,暫時平息了武昌那邊的怒火。應城那邊已經收到了風聲,鄂中派往三鎮采購而‘失蹤’的軍政府人員已經悉數被找到,不日將被護送回鄂中。 第三卷 波瀾壯闊的大時代 第二百四十二章 局變(2) 不用他再做指示了,李東來已經待他做出了批示,早就被囤積在漢川的一百擔食鹽立刻找到了合適的貨船,最遲今日晚些時候便能抵達武昌。 與此同時,新堤那邊的‘剿匪’已經結束,被阻在新堤半日的湖南援鄂新軍王隆中一協已經坐船繼續北上,李東來已命附近州縣配合補給,預計將能提前兩日、最遲十一月二日便能抵達武昌三鎮。 事實上早在李漢離開鄂中之前,便已經許下了他坐鎮鄂中軍政府的便宜大權,而他拍發這份電報過來顯然不只是為了這幾件事情,而是新堤那邊意外從援鄂的王隆中部得到了的兩個消息。 這第一個消息李漢等之前已經收到了風聲,只不過知之不詳罷了。那便是才剛響應革命不久的湖南局勢已經惡化到了令人難以接受的地步,即都督焦達峰、副都督陳作新等已經逐漸無力掌控湖南軍政府,以譚延闿為首的咨議局一派立憲黨已經逐漸掌握了軍政府大權,并且招攬了不少盲從革命的軍官。隨著心向革命的王隆中離湘,兩位軍政府大都督的位子已經隱隱不穩了。 而第二個消息則看得李漢連連嘆息,心中隱隱對只在歷史上留下短短一段記載的湖南軍政府的都督焦達峰、副都督陳作新兩人多了幾分佩服,贊這二人才是真正的一位只為革命之人。原來,在收到了清軍即將大舉南下的消息之后,在前幾日派出了王隆中一協之后,都督焦達峰又下了一道軍令,調另一員心向革命的大將——湖南陸軍第二鎮第三協協統甘興典領軍登船,奔赴湖北這個革命前線。 甘興典這一走,湖南省內的局勢可就立刻高下立分了。 他嘆了一口氣,焦達峰、陳作新兩人能在歷史上留下屬于自己的一塊,無論心智還是手段想必都是頂尖之才。他們不可能看不出來,走了王隆中便已經令軍政府之內的局勢不穩了起來,這時再將另一協他們能夠掌握的軍事力量送向湖北,頓時便令省內的立憲派等力量遠遠超過了焦、陳二人背后的革命黨勢力,到時候若真是立憲派有心奪權,他二人還不是任人揉捏。 歷史上正是如此。 可惜兩人是真正的革命者,他們小瞧了立憲派的心狠,也忽視了立憲派這些年來同革命黨之間結下來的仇恨,加上兩大勢力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敵意。因此,一心所想的卻是如何助湖北軍政府渡過眼下難關的二人命運已經注定了! 胸中宛若雷雨之中怒濤翻涌的大海一般,許久之后方才緩過來。 李漢眼中復又恢復了之前的那般無憂無悲、平淡到了極點。 對于焦、陳這樣的真正革命者他自然心中佩服,但是,可惜歷史已經表明了,越是心存幻想的夢想者死得越早,純粹的革命者,興許這一場辛亥革命之后就剩下不了多少了。 筆若龍蛇一般,李漢重新掏出鋼筆,在那情報下寫上批示,便將它揭了過去。 而剩下的文件就只剩下應城跟襄陽的各一份了。 先將應城的那一份沒標上保密等級的次要文件留在一邊,李漢打開了襄陽的文件。他知道何進跟馬榮成兩人都不是那種無事會喜歡亂拍電報的人,尤其是如今情況下清軍隨時都有南下可能,要知道信陽雖然跟鄂中、鄂北一樣受到綿延陰雨困擾,但是有情報自隨州以北的地區都沒受到陰雨影響,尤其是襄陽等地更是連日放陽,雖說信陽未動,他卻不敢北路集結于南陽的大軍是否會趁機出擊! 果然如他所想那般,李漢方才看了那封電報一眼便眉頭緊皺了起來,臉上說不出的嚴肅。 ‘西線戰起’! 南陽清軍南下了! 雖說心中已經有了準備,不過一接到清軍大舉南下之時,他的心中擔憂卻是免不了的。 而且,敵人所選的位置竟然是他之門之前全都疏忽掉了得均州。 原來,辛亥年九月初七(10月28日)晚八、九時許,均州江防營部水師突遭清軍水鬼暗襲,僅有少數幾艘船得以逃脫。 隨后清軍隔江炮擊均州江防大營,南下清軍趁機搭建浮橋過江。清軍狡詐,更有一部千余趁黑乘船渡過江,并趁駐扎當地之江防營不備,僅半小時便攻陷均州江河口岸幾處村鎮,擊潰了宋韜一部。 至午夜前,清軍南下大軍已成功于江面搭建浮橋,源源不斷的清軍南下! 凌晨前后,正在光化縣休整之張國荃部率先與敵接觸,由于敵人之數量又數倍于張部,不過第十一標英勇作戰數次打退清軍進攻,至凌晨一點半城墻被破。 不過張國荃臨時征調城內會黨、民眾擴充守軍,拼死在兩軍交戰之中封堵城墻,致使清軍攻勢受阻。直到后續清軍隨行炮營趕至,清軍重炮轟城,致城中張國荃部死傷慘重、士氣大落,方才在三時許留一隊敢死阻敵,撤出了光化縣城,雙方惡戰近三個小時候,光化縣失陷。 傷亡慘重張國荃一部后撤至臨近谷城重建防勢,一部南下退往仙人渡方向。 凌晨四時許,清軍一部尾追張部殘軍進入谷城縣,張國荃等且戰且走,將尾追清軍引入埋伏圈中,然后率先乘船趕到谷城縣支援的襄陽巡防營譚功澤(字演武)部會合縣內哥老會支援,一同狙擊清軍,雙方惡戰至啟明時分,付出重大損失之后擊退清軍追軍,退入縣城之中布防! 與此同時,凌晨三點,一路西進清軍與坐鎮鄖陽府之劉秀昂部交火與狄家山腳下。比起準備不足的張國荃,李秀昂自前日接到襄陽電報,通告了清軍可能自光化等地南下之后便暗自準備,這一日清軍突然自光化縣附近的重鎮均州殺出,卻是狠狠的撞上了他依托附近太行山脈設下的兩營重兵,雙方惡戰至啟明時分,西進之清軍非但未能突破防線威脅鄖陽府,反而在他的頑強狙擊之下損兵折將,這一路的一標清軍死傷一半之眾。由于清軍火炮大部隨另一路大軍東進威逼襄陽府,因此西路清軍只得暫且退回均州休整,并通知南下清軍將領再作打算。 至電報傳來之時,軍政府損失已經大致統計了出來,張國荃手上的一個標三營近兩千多人或戰死或趁亂而逃,如今已經不足六百,并且個個帶傷、短時間之內已經沒了出城再戰之力;不過他們在光化縣內臨時招募的三營戰后僅余下一百不到,其余或死或逃已不可統計!不過意外的保住了從清軍那里奪來的六門火炮倒是意外之喜,并且他們還俘虜了數十清軍炮兵,當真是戰果不菲。 不過最先趕來支援的襄陽縣巡防營卻是損失慘重,他們前來支援之時張國荃部已經幾乎到了彈盡糧絕的困境,加上當時張部有大量的傷兵無力再戰,只得由譚功澤部接管了強攻重任。 結果,短短的一段時間內,這個人數不足四百的巡防營幾乎損失了超過四分之三的士兵,包括管帶在內的不少軍官都在清軍的炮火之中意外喪生,導致這一營編制隨還在,卻已經算是同張國荃部一樣,被徹底打殘了! 至情報派來前,襄陽方向的第三協主力第三標已經提前上路,隨性的還有從南漳調來的一營巡防。 于襄陽坐鎮的軍政府第三協協統何進在電報請示了應城才得知了李漢已與前一日秘密趕赴應山縣,不得已之下只好跟應城討要來了應山的密碼跟頻道詢問。隨后他也將隨后續大軍開拔,由他負責西線谷城戰事,原則上與他同級的馬榮成則負責坐鎮襄陽,警惕南陽方面可能的第二路攻勢! 第三卷 波瀾壯闊的大時代 第二百四十三章 局變(3)(二合一) 初看之時,李漢心臟都懸了起來,畢竟襄陽那邊真正成建制的軍政府武裝就只有第三標、第五標跟第六標三支約六千人,其中無論第五標還是第六標都還是以新入伍的新兵為主。至于第五協有多少戰力他并不抱多少期待的。 因此,雖說付出了近三千的死傷,不過,能夠在突遭敵襲后將戰線穩定在光化縣內,無疑他還是滿意的,畢竟在他心中北線真正的戰力是第三標跟第五、第六標,這三標無事一切就都有挽回的可能! 當然了,清軍的死傷雖然不能做到完全統計,不過據事后戰場上清點的清軍遺留下的尸體來看,僅谷城縣內一處戰場便留下了七八百具尸體,顯然清軍付出的死傷也不在少數。 何進在匆忙清點了張國荃等三部的死傷之后,連連調兵遣將,由于還沒摸清清軍的虛實,只能暫時下令再一次征調四千民夫,企圖于襄陽西北、正北兩處修建城防,阻擋清軍南下。并且加派人手潛入光化等地,趁機打探南下清軍主力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