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節
李綱嘆了口氣繼續道,“賊寇自起兵至今,只不過數年,卻已侵占了我大宋半壁江山,如今舉國上下,一聽賊寇大軍之名莫不聞之變色,如兇猛野獸一般。而在整個過程中,咱們跟賊寇打了十幾次大仗,投入了近百萬大軍,但卻未嘗一勝!這,就是咱們最大的困難!不瞞姚將軍,這幾日我自出了東京,一邊急行趕路,一邊觀察沿途狀況,整個大宋都已彌漫著悲觀與恐慌,而隨著越接近大名府,這種恐慌也越來越明顯,待來到大名府,您的西北軍雖然仍在堅守陣地,但士氣卻已低落到了極點,我相信他們會跟賊寇決一死戰,但在這種士氣下,咱們完全沒有取勝的可能,只能是白白送死!” 姚古的臉色非常的難看,作為主帥,他當然知道西北軍目前的實際狀況有多糟糕,但他卻是毫無辦法,因為賊寇太強大了,已經強大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在這種強大面前,任何鼓舞士氣的語言都是那樣的蒼白,沒有任何作用。 “李大人……,您說怎么辦?”姚古雖然不信剛剛才到前線還沒半個時辰的李綱能有什么辦法,但還是懷抱著一絲希望問道。 李綱沉聲道,“如今敵眾我寡,咱們必須立足于防御!” 姚古失望的一撇嘴,防御?就這些? 卻聽李綱繼續道,“但在全面防御之前,咱們必須要主動出擊一次,這一次要擊敗賊寇,打敗賊寇的不敗神話!” 姚古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主動出擊?小爺你沒開玩笑吧?你都明白大軍目前的士氣,也知道敵我雙方的兵力是何等的懸殊,現在連防御都還來不及呢,你要讓大軍主動出擊?你嫌我們活的還不夠長吧?! “這……,恐怕……,”姚古絞盡腦汁想著詞匯想婉言勸說李綱放棄這個瘋狂的想法,他雖是主帥,但李綱卻是監軍,李綱若執意要出兵他也是無可奈何,而且李綱還是他的恩人,這話怎么也得說得委婉一些。 李綱看出了姚古的疑慮,他微微一笑道,“姚將軍請聽我把話說完,我估計,賊寇很快就會來進攻咱們,他們如今氣頭正盛,必然驕傲自滿,而咱們全線退守,已經擺出了一副哀兵姿態,莫說賊寇想不到,就連您都想不到咱們敢于主動出擊,而我的計劃就是……” 李綱的聲音越來越小,姚古的表情也越來越驚訝,待李綱把話說完,姚古面露驚駭的沉思許久,又抬頭看了看李綱那張雖然滿是疲倦,但也寫滿了堅強與果敢的面容,他終于一咬牙,狠狠的點了點頭! 就這樣,在李綱的指揮下,宋軍最優秀的斥候不停的奔走于天道軍和大名府之間,時刻不停的向李綱和姚古報告著天道軍的動向,而當鄭飛率領天道軍一往大名府逼近,李綱和姚古沒過多久就知道了。 從博州到大名府的幾百里路上,沿途宋軍一見到天道軍就裝出一副害怕潰逃的樣子,引誘著鄭飛和先鋒軍的行進速度變得越來越快。 只是在剛開始的時候李綱并不知道率領天道軍先頭部隊的人就是鄭飛,當鄭飛又行進到距離大名府不足百里的時候,李綱才得知來得人居然就是鄭臨風! 李綱大喜過望,賊首鄭臨風已經鉆進了自己布下的口袋,此戰若能殺死甚至活捉他,所帶來的好處簡直是不可估量的!只可惜,李綱最初的目的只是求得一勝,打破天道口不敗的神話,以鼓舞宋軍的士氣,根本沒想到一頭扎進自己埋伏圈的人居然就是賊首鄭臨風,所以他并沒有布下太多的兵力,只帶來了八萬人,否則,只怕他連全部宋軍都敢派來圍剿鄭飛,如今雖然知道了,但再想調兵遣將已然來不及了,李綱只得下令全軍出擊,直擊賊首鄭臨風,同時,他為了給天道軍造成心理壓力,還特意在埋伏地點把“沙風口”改成了“殺風口”,寓意殺死鄭臨風之地! 殺風口一戰打響了! 鄭飛很快發現自己陷入了宋軍的層層包圍之中,而自己所帶的兵力,只有獨立軍,可這一路來,也已將獨立軍中的三千騎分在了各處剛剛攻下來的空城中等待后面的主力到來,也就是說,現在鄭飛手中,實際上只有不到七千騎! 這七千騎若在平原,莫說是面對八萬宋軍,就是面對十八萬,也是來去自如,但現在他們卻是在山區,騎軍的威力驟降,而這也是李綱把埋伏圈設在這里目的,鄭飛與獨立軍陷入了到了有史以來最殘酷也最被動的一場山地戰中,宋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獨立軍的傷亡越來越大,并被李綱指揮宋軍有意圖的驅趕上了了一座空山頭。 但獨立軍就是獨立軍,即便無法依靠戰馬,戰斗力也是驚人的,宋軍發動了十幾次沖鋒,但都被獨立軍頑強的擊退了下去。 而隨著斥候不斷來報,說后面的天道軍已經發覺了異常,正在朝阻擊他們的宋軍發動猛攻,李綱的高興勁也不得不開始消退下去,他沒想到跟在賊首鄭臨風身邊的那支部隊的戰斗力與戰斗意志竟是如此的強悍,甚至連個活著的俘虜都抓不到,每一個人都是死戰到底,終于,在全身而退與得不償失的巨大傷亡面前,李綱選擇了撤退,只能無比惋惜的下令撤軍。 宋軍撤走沒多久,后面的天道軍終于趕到了,鄭飛躲過了一劫,但獨立軍卻遭受了自創建以來最慘痛一次傷亡,七千騎中戰死三千多騎,剩下的人幾乎人人帶傷,就連軍長龐萬春也被流矢所傷。 鄭飛與李綱的第一次交手,以李綱的戰略性勝利而結束。 742,進退之間(上) 獨立軍自以梁山泊百名精英為根底創建至今,屢立奇功,戰無不勝,所向披靡,乃鄭飛手中的王牌部隊,卻在殺風口中了李綱的埋伏,死傷過半,遭遇了第一次,也是最嚴重的一次傷亡,鄭飛簡直心疼到了極點,同時也是無比的自責,都怪自己冒然突進,若不是后面的主力來得及時,宋軍也沒有不顧傷亡的再打下去,獨立軍很有可能會面臨團滅,自己也將被宋軍殺死甚至俘虜。 鄭飛下令全軍停止前進,就地在殺風口召開了軍事會議,因為李綱既然已經到了大名府,還指揮著宋軍設下了埋伏給了鄭飛一記下馬威,所以鄭飛此前急于趕到大名府的初衷就已不成立了,再急著趕過去也沒用什么意義,當務之急是以殺風口一役的慘敗為戒,吸取經驗教訓,重振士氣。 在會上,鄭飛向全員做了一次深刻的檢討,說自己總是提醒大家凡事要勝不驕,敗不餒,卻沒想到首先犯了驕傲自滿錯誤的就是他自己,獨立軍的慘敗,他負有直接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已寫下了“罪己書”,命人去印發上萬份,待印好后就通傳全軍,讓全軍引以為戒。 眾皆驚訝萬分,吳用趕忙阻止,說,“統帥萬萬不可,如此一來,恐影響您在將士心目中的地位!” 鄭飛卻不容置疑的堅決道,“難道我不說將士們就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嗎?難道我不說宋軍也會不說嗎?刻意的隱瞞與美化,只會讓將士們不齒,甚至還會被敵軍利用影響士氣。相反,坦誠的承認錯誤,才能讓將士們真正明白究竟發生了什么,并能從此事中吸取教訓,引以為戒!相比所謂的地位,我更愿意讓大家記住教訓,在以后少死一些弟兄!” 眾人聽了皆感動不已。 有人提議將“殺風口”重新改為“沙風口”,去去晦氣,但被鄭飛否決了,不但不改名,還要立起更大的一座紀念碑,將“殺風口”三個字刻得更大一些,還要將三千多名獨立軍陣亡將士的名字都刻在上面,永遠當作警示碑立在那里。 五日后,鄭飛重新下令,全軍繼續前進,朝著大名府進發。 李綱率領宋軍回到大名府,勝利的消息瞬間傳遍各地,雖然所取得的只是一場小勝利,不過才殺敵數千,但戰勝的卻是賊寇的王牌部隊,更是差一點就消滅了賊首鄭臨風,所以它所帶來的意義實際上堪比一場大勝。 當然,李綱刻意的沒有透露真實的傷亡,只說宋軍陣亡了七百人,但實際上宋軍的陣亡人數多達七千人,這也是他為什么在撤退時一定要命人將所有宋兵尸體都帶走的原因,這是宋軍“輸”不起的一戰。 總之,無論怎樣,李綱的目的達到了,宋軍深受鼓舞,士氣迅速回升。 姚古也是徹底服了李綱,雖然他知道此戰實際上宋軍是敗了,但能以七千條性命換來宋軍整體的士氣回升是值得當,而且他也深知這一仗會出現如此大的傷亡也并不完全怪李綱,畢竟所碰到的是賊寇的王牌部隊,其戰斗力之強超乎想象,如果當時碰到的是別的一支軍隊,說不定真能全殲之! 但姚古卻不知道李綱之所以一定要打這一仗的真正目的,李綱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打破天道軍不敗的神話,也不單純是為了恢復宋軍的士氣和勇氣,他的另一個重要出發點是想在此戰中全殲敵軍的先頭部隊,所謂的全殲,就是全部殺死,連個俘虜也不要,而且還要變著花樣的殺,好以此來激怒賊寇,繼而在令賊寇失去理智的同時也斷絕姚古與西北軍投降敵軍的退路,因為他自始至終都不曾真正相信過姚古的話!任何忠誠都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代價足夠大。 不過,雖然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但能將賊首鄭臨風的親衛軍殺死幾千人,逼得鄭臨風險些喪命,也算起到了相同的作用,李綱認為賊首鄭臨風必然惱羞成怒,很快就會尾隨而來對大名府發動猛攻進行報復,他便一回到大名府就立刻排兵布陣做好了準備,誰料,接下來的幾天大名府外竟是風平浪靜,連個鬼影都沒來,李綱不由有些納悶,暗道莫不是殺風口一戰把那鄭臨風給殺怕了,賊寇已經撤兵了?而隨著前線斥候的不?;貓罄罹V才的得知,賊寇原來并沒有撤兵,而是在殺風口一帶駐扎了下來。 李綱突然有了一種很不好的感覺,馬上派出更多的斥候去刺探賊寇的情況,當他得知賊寇正在派人在殺風口雕刻一尊更大的石碑,還是命名為“殺風口”時,他的眉頭立刻皺了起來,而當他拿到一張據說是從敵軍軍營中被風吹出來的紙,看到紙上所印寫的“罪己書”三個大字以及所有的內容時,他的表情看起來就像是吃了只蒼蠅般難看! 李綱明白了自己這一次是碰見對手了,一個真正可怕的對手,那鄭臨風的可怕不在于他的兵力,也不在于他的狡猾,而在于他的冷靜,他的一系列舉動都清楚的表明他是一個非常善于發現問題,并且有勇氣和智慧面對問題的人,這樣的人很難有弱點,你讓他上一次當,無論這個當讓他付出了多么大的損失,他也不會失去理智,而是會用比曾經數倍的注意力更加警惕你,絕不再上你的第二次當! 李綱有些后悔了,早知如此,當初在殺風口就應該不顧任何代價的殲滅鄭臨風,但后悔藥是沒得賣的,他也沒有時間再后悔,他一面抓緊時間繼續組織宋軍為即將到來的大戰做著最后的準備,一面發動百姓、集合城內的豪杰參與到守城中來。 在第六天的中午,在精神高度緊張數日的宋軍已經不可避免出現疲憊的時候,黑壓壓的蓋滿天際的烏云突然從地平線上升起,轟隆隆的聲音也隱隱傳來,大名府城樓上的宋兵一看還以為是陰天了,快要下雨了,但等他們再仔細一看,每個人的心都不禁猛地提到了嗓子眼上! 緊接著,響亮的示警銅鑼聲響遍了整個大名府。 賊寇的大軍終于來了! 鄭飛率領五十萬大軍來到大名府城前,安營扎寨,排兵布陣,將大名府圍了個水泄不通。 所有人都以為鄭飛會立刻發動進攻,但鄭飛并不準備這么做,若是在以前沒有李綱的時候,他一定會發動進攻,威逼姚古與西北軍投降,只是現在有了李綱,這件事就充滿了變數,一旦開戰,就極有可能會面臨和西北軍死戰到底的情況。 不到萬不得已,鄭飛絕不想消滅西北軍,從情感上講,西北軍是全是漢人同胞,世代為大漢民族戍守西北,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是一支值得尊敬的軍隊;從長遠來看,西北軍能征善戰,尤其善于在沙漠戈壁跟黨項人打仗,若能收為己用,日后一定會在征伐西夏時派上大用場。而且,跟西北軍死戰也勢必會傷害到種師道與劉法以及近十萬原西北降軍的感情。所以,鄭飛決定采取先勸降、再圍城的策略,只要能逼降了大名府內近十萬西北軍,尤其是逼降李綱和劉法,則分散于別處的十余萬西北軍也就不攻自破,乖乖來降了。 對于鄭飛的這個決定,大多數人都是非常的意外,唯有種師道與劉法暗暗的松了一口氣,他們一直擔心經歷殺虎口慘敗的統帥會以何種的憤怒發泄到西北軍身上,他們雖然都已是徹底的歸順于天道軍,但要他們拿起手中的刀劍跟曾經的戰友拼殺個你死我活,他們會遵從命令,卻也會痛不欲生!而如今眼看鄭飛真的遵守了當初對他們的承諾,種師道與劉法都是感動不已,二人一起跪拜在鄭飛身上,代表他們所有部下向鄭飛表達了最真切的感激。 鄭飛則扶起二人,并將勸降一事交給了他們負責。 種師道與劉法不敢耽誤,迅速的以二人名義寫好勸降書,派人用箭射上了大名府的城樓。 但結果卻是不出鄭飛所料,李綱與姚古斷然拒絕了投降,姚古還親自在城樓上大罵種師道與姚古是賣國之賊,揚言必將他們與賊首鄭臨風挫骨揚灰! 種師道與劉法仍不放棄,繼續不停的寫勸降信,二人還親自來到城樓前親口勸說,但迎接他們的卻是如雨點般的箭支。 在努力了十余次后,種師道與劉法終于無奈而悲涼的明白,勸降一路是行不通了,在這種情況下,天道軍內部主張開戰的呼聲也愈發高漲起來,許多人都認為,就算是勸降,也要給宋軍一點顏色看看,狠狠揍他們一頓,他們才知道疼,才知道好歹。 鄭飛也不禁有些動搖,思前想后,他同意了,只可惜大名府前有天然的護城河,又寬又深,無法采取以往的辦法挖地道炸城樓,他便命人在大名府外布下了上百架投石車,每天都往城內狂投石塊,還夾雜一些火油彈。 自此,大名府內每天都是濃煙滾滾,甚至可以說,若不是鄭飛心懷慈悲之心,不忍城內百姓受火災所害,他完全有條件把大半個大名府變成一片火海! 但即便如此,城內的宋軍仍在堅守,堅決不投降,也不出來死戰。 一晃眼,天道軍包圍大名府已有月余,進展卻和當初來之前沒什么兩樣,天道軍開始變得疲憊,更糟糕的是,天氣也在逐漸轉冷,形勢看起來對天道軍已經越來越不利,面對這種情況,就算是脾氣再好的人也會有些受不了。 鄭飛的耐心已經開始在迅速流失,就在他逐漸傾向于發動進攻時,沒想到,一個意外的情況突然出現了…… 743,進退之間(中) 當大名府之圍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一只鐵盒被專人從江寧府一路護送直接送到了濰州。 正在濰州處理情報的朱貴一看到這個鐵盒就是大吃一驚! 因為,在天道軍的情報系統中,這個看似尋常的鐵盒卻代表著最高的權限,它由天下最好的工匠合力所制,外設密鎖,若無特制的鑰匙根本打不開,內設機關,若有人暴力拆解,里面的東西必會被焚毀,自它被建造出來還一直沒被使用過,這是第一次,此刻雖然擺在了朱貴的面前,卻連身為天道軍情報頭子的他都沒有資格打開,并且他也打不開。 朱貴不敢怠慢,趕忙帶著鐵盒連夜馬不停蹄的從濰州趕往大名府,要將它親手交到鄭飛的手中,只有鄭飛,才有資格打開它! 但當他趕到大名府時已是深夜,警衛團的將士說統帥已經休息了,而且再過一個時辰就天亮了,有事明天再說。 若是別的事朱貴也就罷了,但這個鐵盒卻讓他連一個時辰也不敢多耽誤,硬是要警衛進去通報,說有緊急的要事必須立刻稟報統帥,警衛只得照辦。 鄭飛從沉沉的睡眠中被人喚醒,睡眼惺惺的一聽是朱貴連夜從濰州趕過來求見,他心中就是一動,知道肯定是有事,睡意瞬間全無,立刻將朱貴召喚進來。 當他看到從外面快步走進來的朱貴手中抱著的那個不起眼的小鐵盒時,他頓時明白了朱貴為何會如此緊迫的求見自己,隨即命李三更取出特制的鑰匙打開了鐵盒,只見鐵盒內只放著一張疊起來的紙。 鄭飛拿出紙展開看了起來,僅僅才看了兩眼,在一旁的朱貴就很明顯的看到鄭飛拿著紙的手輕輕的抖了一下。 “三更,去把他們都召來?!编嶏w眉頭緊皺頭也不抬的說道。 李三更遲疑了一下,看了一眼外面的漆黑,“現在嗎?” “現在,馬上!” 朱武、吳用、龐萬春、花榮等人在接到信兒后都用最快的速度趕到了帥帳,迎接他們的則是一個驚天霹靂式的的消息天道軍的糧草馬上就要供應不上了! 那封信是遠在江寧府的扈三娘與公孫勝聯名寫給鄭飛的,他們說,自鄭飛率大軍北上之后沒多久,南方許多地方就遭遇了水災,淮東則遭遇大旱! 這些地方都是糧食主產區,所造成的破壞可想而知,但相比糧產銳減,更嚴重的是災區百姓的生存問題,為了賑災,扈三娘與公孫勝等人一面下令各地駐軍與民兵投入救災,一面下令各地廣開義倉,救濟災民,但相比數量龐大的幾百萬災民,義倉所貢獻的糧食只是杯水車薪。而同時,扈三娘與公孫勝還要籌集糧草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 須知,雖然前線的天道軍總數,就算再加上招降了的幾十萬遼夏降軍也不過才七十萬,相比幾百萬災民的確不多,但在戰爭中的糧草消耗并不只是要算上軍隊的消耗,還要算上給前線運糧的消耗,為了給前線運糧,僅是動用的運糧民力就多達幾十萬,他們在運輸糧草的過程中也要消耗大量的糧草,所以總體算下來,供給前線所需的糧草總量并不比災民所需要的糧草少。 這兩個月來,扈三娘與公孫勝忙的焦頭爛額,一直在苦苦籌措糧草,盡量同時滿足前線與災區的糧草。但時至今日,隨著災情的進一步擴大,他們已經越來越難以支撐了。 隨之而來的現實的問題是,是要優先救濟災民,還是要優先保障前線的糧草供給? 于是,扈三娘與公孫勝在萬般無奈下,只得向鄭飛發來密書,等待鄭飛的決定,之所以要用最高級別的鐵盒傳輸消息,就是怕這件事被敵方知道。 眾人對這個消息都是大吃一驚,現在這個關鍵時刻,卻出現這種問題,簡直是糟糕到了極點!他們在此前也知道后方發生了天災的事,但卻沒想到竟是如此的嚴重,因為以前鄭飛也發書詢問過扈三娘與公孫勝有關災情的情況,扈三娘與公孫勝每次的回復都是問題不大,請統帥與前線將士放心之類的話,如今看來,定是他們不想鄭飛與前線大軍因為糧草而分心,所以一直在裝作無事,實際上卻是咬牙苦撐。 而除了糧草,扈三娘與公孫勝還在信中稍稍提到了另一件事,就是天道軍目前的財政狀況也是令人堪憂。雖然天道軍所占領的地區都是大宋的富庶之地,魚米之鄉,收稅極其豐厚,但天道軍目前的支出也是巨大的,鄭飛一直實行高薪養廉的政策,各地各級官員的開銷很大,同時,鄭飛對軍隊也舍得花錢,不但要養百萬大軍的吃穿住行,待遇極優,還要花費巨大的金錢制造先進的兵器與火器,這些加起來都是一筆天文數字。 這些年,天道軍的支出只是勉強平衡,現如今再打這樣一場大仗,財政捉襟見肘,各種問題就都爆發出來了,只不過相比迫切的糧草問題,還不顯得那么嚴重罷了。 朱武、吳用等人隨即就展開了討論,商議對策。 鄭飛則陷入了苦思之中,思索的重點卻不是糧草,而是財政以及隱藏在財政后面的諸多問題。 糧草的問題更多是意外所致,只能說老天不幫忙,或者說老天還不想看著大宋被滅掉,非要再給鄭飛出一個難題,但財政的問題鄭飛卻早已是有所覺察的,他一直都很清楚,在自己的強軍政策下,天道軍的支出非常的龐大,這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北宋之所以在中后期會出現巨大的問題,除了皇帝的昏庸與jian臣當道之外,更主要的問題是三冗,既:冗兵、冗官、冗費。如果說貪官污吏是暗著吸食大宋的血脈,那三冗就是明著且合法的耗盡了大宋的力量。 而天道軍的巨大支出雖然都是花到了正處,沒有流進貪官污吏的腰包,但造成的問題卻與大宋的三冗極為相似。 鄭飛也一直都想解決這個問題,只可惜現實逼得他不能立刻著手去辦,豐厚的待遇與保障是確保天道軍強大戰斗力的物質基礎,現在也正是用兵之際,尤其是金軍即將南下,更是不能輕易更改。 那要滿足天道軍龐大的支出,最好的辦法就是想辦法獲取更多的金錢。這也是他當初首先要往南進攻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將南方的富庶之地納入手中。 但老天爺偏偏給鄭飛開了一個大玩笑,在他攻克南方后,他隨即發現,收獲的地方更多的是已被大宋橫征暴斂與花石綱役搞得基礎經濟瀕臨破產的爛攤子,所以實際上他并沒有從南方獲得太大的幫助,相反在某種程度上還要往里倒貼錢。 于是,天道軍的財政壓力更大了。當初鄭飛在發現這個問題后最佳的選擇其實應該是暫時休戰,大力恢復各地的經濟,待南方元氣恢復之后,可以為天道軍提供強有力的財政支持時再起兵攻宋,抵御隨后會到來的金軍入侵。 但還是那個問題,現實讓鄭飛無法這么做,留給鄭飛的時間已經越來越少,趙桓還引來了遼夏兩軍,逼得鄭飛不得不出兵。 所以實際上,鄭飛如今所面對的并不只是一個糧草的問題,而是一個事關生死的問題,可以說,財政問題一旦失控,他辛辛苦苦所建立的基業很有可能會瞬間土崩瓦解,至少也會因此而元氣大傷,根本無力在隨后到來的金軍入侵中有所作為! 想到這里,鄭飛只覺似乎有些恍然,他覺得,這一次的糧草問題似乎不是老天爺給自己下的一道難題,而是一個機會,這是老天爺提前給自己敲響了一個警鐘,讓自己還有機會去挽救,否則,假如拖到最后與金軍決戰的時候再爆發,那才真是要命! “統帥,您是怎么想的?”朱武見鄭飛始終沉默不語,不由好奇的問道,滿堂瞬間安靜下來,眾人都看向鄭飛。 鄭飛抬起頭,說道,“這個問題沒有什么好猶豫的,必須先保災民!不要忘記咱們天道軍的立軍之本,如果不管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咱們還有什么臉面自稱為天道軍?” 眾人都點了點頭,深表同意,不過,眾人的臉上還是不可避免的流露出惋惜的神色,先保災民就意味著撤軍,如今的形勢這么的好,正是滅掉宋國的絕佳時機,就這樣白白放棄說不可惜那肯定是假的。 鄭飛看到眾人的反應心中也是一嘆,他對此事的惋惜并不比任何一個人少,因為他知道,現在放棄滅宋,就極有可能意味著自己無法在金軍入侵前完成滅宋,但沒有辦法,為了更長遠的大計,他只能這么做! 不過,就算要這么做,鄭飛也不準備白白撤兵便宜大宋,他隨即一笑道,“災民,咱們必須救,這兵,咱們也要撤,不過,在撤之前,咱們也得撈一筆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