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侯爺,小的們對不起您!”熊蘭首先大叫了一聲,頓時就是一片痛罵自己不是人的聲音響起,擠進牢房的人在里面請罪,沒能擠進來的人就跪在外面嚷嚷。 這架勢讓譚弘有些吃驚,心中疑云重重:“韓世子走了么?不會啊,若是韓世子走了怎么會不把自己帶去奉節?就算韓世子走了,熊蘭這幫人他們可以為所欲為了,那也多半不會把自己請出去???”換作譚弘在熊蘭這個位置上,也許會把前長官扔進長江,向清廷報個不知蹤影,自己搶下獻城之功。 只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熊蘭再一次投靠清廷了,不然也不會來放自己。難道說他是在萬縣起事了?也不對,若是需要自己出去主持大局和韓世子廝殺,這兩天熊蘭就會偷偷給自己這幫人送飯、送消息,而不會讓這些人就這么餓著。 掃了一眼熊蘭身上捆著的繩索,譚弘又把眼閉上了。不要著急,要是這幫子人起事準備和韓世子廝殺,還會自縛來見么? 稍微琢磨了一會兒,譚弘把情況猜出了個大概,緩緩問道:“說吧,是哪路官兵來了?” “侯爺明察秋毫?!毙芴m當即一頂大帽子輕輕送上:“仁壽侯的大兵已經到了城下,偽韓世子領兵出戰去了?!?/br> “仁壽侯來了多少人?”譚弘依舊閉著眼睛,冷冷地問道。 “仁壽侯來了足有五千兵,偽韓世子只有兩千五,但他下定決心背城一戰,部隊士氣高得很啊?!?/br> “嗯?!弊T弘輕輕地點了點頭。這就對了,譚詣經驗豐富,兵力又是韓世子的兩倍,取勝是理所應當的。但是韓世子既然背城一戰,那譚詣就算能贏也會損失很大。 譚弘睜開了眼睛,若是沒有自己,譚詣多半會把萬縣的軍隊并吞了,這幫跪在自己面前的舊部也不會有好果子吃。但有自己出面就不一樣了,有了主心骨,譚詣想并吞這支軍隊就不那么容易,而且對清廷也不好交代。以眼下的形勢,自己要反抗譚詣的并吞,勢必要倚重熊蘭這幫人,他們不但可以脫罪而且可以保住位置。 “我的手下們呢?”譚弘問道。雖然熊蘭等人也是他的手下,但沒有人會誤解譚弘的意思,他指的是自己的近衛。 “都好,都在?!毙芴m連聲應道。這些人雖然一個個餓得半死,但還都沒死,只要吃頓飽飯休息兩天,很快就又是生龍活虎的一條好漢。沒有這些近衛心腹在,譚弘無法迅速恢復實力,把萬縣的軍隊重新控制住,還真的未必能對付譚詣的并吞。 譚弘和譚詣以前的關系不錯,可以稱得上是朋友,不過這種關系是建立在兩個人的實力相當、互相需要的基礎上,要是譚弘沒有自保的能力,那譚詣也樂得把他徹底抹掉,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他分享萬縣的統治權?,F在無論是譚弘還是熊蘭都在心里暗暗指望著鄧名,盼望鄧名把譚詣拼個元氣大傷才好,起碼讓他顧不得很快發難,譚弘只要得到一點喘息時間就能設法自保。 譚弘的手下很快就被從牢房里請到了縣衙大堂上,。這五十余個死黨此時身上已經沒有了桀驁之色,一個個腿腳發軟、臉頰深陷——大冬天里基本不給飯吃,還經常被鞭子抽著趕路,這可不是誰都能抗下來的,他們要不是往日吃得好、身體健壯,估計此時早去見了閻王。 “粥熬得怎么樣了?”熊蘭的叫喊聲響徹在縣衙里,剛才去見譚弘前他就已經下令熬粥,蒸一些細糧軟餅。他知道這些人越是餓得厲害越不能胡吃海塞,要先用溫粥和軟餅養養腸胃。反正也不需要他們立刻去拼命廝殺。 “帶我去城上?!弊T弘這些天得到的待遇比他部下要好一點,每天或多或少能吃到一點東西,因為要獻俘給文安之,所以明軍不能讓他餓死了。他等不得米粥做好,急著要去觀看戰局——只有親眼所見,才好評估譚詣經過這一戰后還剩下多少元氣。 “小人陪侯爺去?!毕啾饶切┐箅y臨頭還不知道尋找出路的人,熊蘭覺得譚弘這種認真務實的作風才是英雄豪杰的風范,拿得起、放得下,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的面子。熊蘭原來估計譚弘要大罵自己忘恩負義,做好了心理準備,但看看人家譚弘,一句責怪的話都沒有,馬上就明白老部下現在需要譚弘,譚弘也需要自己的老部下,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熊蘭領著譚弘登城,沿途把他見到的兩軍軍容、士氣都盡力向后者進行了介紹。譚弘和熊蘭登上城墻的時候,萬縣城上早已豎起了清軍的綠旗, 當綠旗剛剛豎起的時候,譚詣就遠遠望見了,不由嘿嘿一笑。城上旗幟的變幻說明留守在萬縣城內的譚弘殘部是一群鼠輩,淺薄無知,不要想這樣就能讓他網開一面或是青眼有加。不過這種情況畢竟還是譚詣歡迎的,他立刻讓周圍人提醒全軍注意這個動向,尚未開戰萬縣已經向本方投降,對面的明軍不但已經是孤軍,而且就連他們留在城內的“自己人”也不認為出城的明軍有勝利的可能。 而明軍這邊則是一片嘩然。雖然對萬縣城內的降軍倒戈有思想準備,不過明軍才出城他們就投降,實在也太猖狂了。趙天霸向鄧名詢問道:“昆陽之戰,光武帝出城后,城內的軍隊也倒戈了嗎?” 鄧名嚴肅地說道:“等打垮了譚弘,我再給你講昆陽之戰的事?!?/br> 明軍主力停留在萬縣和譚詣部隊之間,既沒有迎著清軍展開也沒有反攻萬縣的架勢,。譚詣猜測鄧名會在明軍軍前來回巡視,以降低萬縣倒戈的影響,設法保持明軍的士氣——在這種情況下,統帥應該這么做,但鄧名并沒有在自己人面前多做停留,鄧名覺得士氣已經夠用了。 鄧名帶著二十二個隨從徑直騎馬來到清軍陣前,只見對面已經排好嚴整的陣型,旗鼓布置得井井有條,各隊把譚詣的將旗保衛在安全的位置。 “我是大明韓王世子……”鄧名高聲說道,除了趙天霸和掌旗官外,其他二十個人都放開喉嚨齊聲重復鄧名的話。 “既往不咎、投降免死?!?/br> 雖然事先有所準備,但面對無數敵軍,韓世子顯得還是有些緊張。譚詣豎起耳朵仔細聽著,覺察出韓世子的喊話斷斷續續、不能連貫,譚詣笑著搖頭:“底氣不足,自己已經怯了,還想勸降么?” 鄧名開出的的投降條件沒有什么新意又沒有誘惑力,譚詣笑得更是愉快:“真小氣,一點賞賜都沒有,這種話未免也聽過太多遍了?!?/br> 果然如譚詣所料,聽到鄧名的喊話后,譚詣軍中出現了不少譏諷聲,不少士兵交頭接耳——覺得這宗室子弟未免太不懂人情世故。譚詣所部的軍官并沒有嚴厲制止這種竊竊私語,他們都覺得這種現象對己方有利,士兵對明宗室的最后一點敬畏也很快煙消云散了。 喊話結束后,鄧名帶著手下那一小隊人驅馬向清軍的側翼跑去,沒跑多遠就立定腳步,把剛才喊過的話又重頭喊一遍。 “這次倒是流暢了許多,不過也不知是韓世子不結巴了呢,還是他的手下喊熟了?!弊T詣邊笑邊望了明軍隊伍一眼。明軍在鄧名身后很遠的地方,磨磨蹭蹭地還沒有開過來。譚詣當然不會出動全軍去進攻二十幾個人,尤其是他們還騎著馬。譚詣繼續等待,反正現在萬縣城內已經倒戈,清軍的形勢變得更有利,韓世子已成為喪家之犬,不妨坐等明軍主動進攻。 那個韓世子喊完了第二遍后依舊不肯離去,跑開一段距離又向另外一些清軍勸降,就這樣在譚詣的軍隊前方沿著一條直線跑動,一遍遍地喊下去。譚詣覺得對方執著得可笑,收獲了一陣又一陣的嘲諷聲后,竟然還沒有氣餒。譚詣已經快要笑岔氣了:“韓世子是來幫我鼓舞士氣的么?” 沿著譚詣的軍陣前方跑了一遍,也喊了一遍,鄧名和身后的衛士拉住馬稍微休息一下。趙天霸提醒道:“殿下,他們剛才可是給了一百兩的賞格?!?/br> “真少啊?!编嚸麌@道。 當年建文帝的南軍為了捉拿朱棣,封賞不下萬金、萬戶侯,令軍中的將士為之瘋狂,即便是名臣大將又有幾個人能抵擋得住誘惑?為了擒拿朱棣,南軍的耿炳文、李景隆、平安、盛庸,一個接著一個為他畫像,讓幾十萬南軍個個認識燕王的長相,連同他的旗幟、盔甲都無人不識。 鄧名當然遠遠無法同當年的燕王朱棣比。鄧名不但沒有畫像,連旗幟都是草草趕制的,衣甲也是第一次披掛,沒有敵人幫助宣傳,鄧名只好自己宣傳自己:“譚詣有眼無珠,我堂堂韓王世子難道只值一百兩銀子!去年湖廣的洪承疇還懸賞一千兩,想要捉拿我!” 鄧名不知道洪承疇現在是什么官,不過他要讓清軍以為自己是個大人物,身價遠遠不止一百兩。 對一般的小兵來說,一百兩已經是無法想像的數字;但有些軍官聽說過洪承疇這個名字,韓世子的這幾句話使他的身價有了新的的意義。其中也包括譚詣,鄧名的說法使譚詣心中一跳,洪承疇在清廷的地位還在川陜總督李國英之上,目前他連李國英都巴結不上,更不要說洪承疇。 鄧名沿著清軍的陣線還在喊著,譚詣終于開始覺得有點不對頭了。他身邊的衛士不再開懷大笑,而是用一種奇特的眼神凝神注視在陣前不遠處移動的鄧名。此時在清軍陣中,竊竊私語變成了嗡嗡的議論聲,軍官們若有所思,所有的人都興奮地專注于在眼前喊話的這座移動的金山。 剛才譚詣宣布賞格時,清軍士兵知道今天也許有中頭彩的機會,但是大部分人也就是幻想一下而已,頭彩人人想中,但是誰都知道中的機會微乎其微,剛才興奮歡呼主要也是因為譚弘了這樣的命令,那么大勝之后肯定會有賞賜,起碼是飽酒飽餐。還有一些頭腦簡單、糊涂的,根本不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大家都喊好那也湊熱鬧,跟著一起喊好。 但經過鄧名不厭其煩的反復喊話,現在所有的清兵都清楚地知道頭獎彩票到底是哪一張了,原來不知道到底要抓拿誰的清軍士兵現在個個都緊盯著需要捉拿的對象,就連譚詣軍中最糊涂、腦子最遲鈍的笨蛋,也從周圍人口中問明白了到底怎么回事。他們再看向鄧名的時候,舌頭吐出來都收不回去了:“哎呀,就是為了眼前這么一個人,侯爺要給幾斤的銀子啊,還有個什么大人物,還要賞幾十斤的銀子啊?!?/br> 本來有義務壓制士兵sao動的一線軍官們,已經忘了自己的責任,他們的目光也緊緊追隨在還在陣前往復驅馳的鄧名身上。明白了這個人對清廷很重要,現在每當鄧名從前方不遠處跑過時,軍官們的手心都滲出汗來,一個個都在心里暗自盤算與鄧名之間的距離。 明軍依舊沒有開過來布陣,幾千清軍眼前只有不遠處韓世子這一行孤零零的人,沒有什么威脅,有的只是功勞和金錢的獎賞,清軍的斗志和士氣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針對鄧名的,而不是對明軍的。 筆者按:諸位,今天我的書評區又被警告并受到清理,說是有不河蟹話題,要我征集個副版主防備類似事件。 第二十五節 棄軍 譚詣深信一個養尊處優的宗室子弟不懂行軍布陣,所以無論鄧名的表現多么可笑他也不奇怪。但是眼看統帥在兩軍陣前冒傻氣,手下軍官卻一點也不阻止,就難以理解了。譚詣曾經勸降過敵軍,也遇到過敵軍勸降,若想成功勸降,必須要首先顯示自己一方強大的的實力,旌旗蔽日、刀槍如林,具有壓倒對方的氣勢才能迫使對方低頭,才有成功的可能?,F在韓世子只帶著一小隊騎兵孤零零地和幾千清軍對峙,而明軍主力卻在后面躲得遠遠的,完全沒有上來為韓世子吶喊助威的意思。 “派幾個人,嗯,先把韓世子稍微趕開一些?!弊T詣對左右下了這樣一個命令。 譚詣本不愿意讓韓世子離開自己的視野,如果不是手中缺少騎兵,他早就下令殺出陣去捉拿此人了。只是今天場的氣氛實在特殊,在以往的作戰經歷中從來沒有類似的情況出現過,這讓作為一軍統帥的譚詣有些遲疑。他打算先把鄧名趕開,結束鄧名的勸降行動,讓明軍的主力開過來交戰,使一切回到正常的、也是他熟悉的軌道上面去。最好是趁著天亮趕快結束戰爭,天黑前能夠進萬縣城吃飯。 譚詣軍中的馬匹不多,因為乘船順江而下沒有攜帶多少馬匹,就是供給哨探所用都有所不足。有十幾匹馬交給了譚詣的親兵衛士,用于傳遞軍令、收集情報,還有幾匹則給了最重要的幾名帶隊的軍官,他們在戰場上需要開闊的視野,也需要被士兵們清楚地看到。 聽到譚弘的命令后,十幾個騎馬的親衛都大聲應是,親衛隊長更是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一夾馬腹就帶著手下沖了出去,同時大聲喊道:“侯爺放心,卑職一定把韓世子生擒活捉!” 譚詣的命令原是把鄧名趕開,不過當聽到親衛們自行把這個命令理解為抓人,譚詣也沒有立刻糾正,要是抓到韓世子當然更好,那么這仗也就迅速取勝了。 就在譚詣的親衛領命而出的同時,鄧名又向清軍的陣線靠近了一些?,F在他不但遠離了明軍的主力,甚至距離自己的衛隊都有了相當遠的一段距離。此時趙天霸等人停的位置大約距清軍一箭之地外,而鄧名已經跑到距離清軍陣地不到二十米的距離上,他已經不需要護衛幫忙就能讓對面聽清他的喊話內容。 看到鄧名近在眼前,扔一塊石頭都能把他砸下馬時,清軍士兵一個個都喘著粗氣,不由自主地向前挪動著腳步,似乎只要一個箭步上前,就可以在韓世子作出反應之前把他掀下馬來。 看到面前清軍那無數雙圓睜的眼睛,從中噴射出兇狠之色,而且他們的腳步正向自己緩緩挪動過來,鄧名感到自己的心臟越跳越快,不由得產生一股撥馬就走的本能欲望。 “我就是韓世子!”鄧名努力壓制著自己想要跑走的沖動,伸直手臂指著正對自己的那個敵兵,大聲喝問道:“你可愿意降我?” 那個士兵皺得緊緊的眉頭下面,兩只銅鈴一般的眼睛死死地瞪著鄧名,他抿著嘴、頭向前探、弓著腰、雙拳緊攥,緩緩、緩緩地向鄧名移動著——第一排的士兵不是弓箭手就是火銃兵,這人是個火銃兵,他的火銃不知什么時候已經丟在身后的地面上。 被指著的士兵逬發出一聲大吼,同時就向前奮力一躍。 再也不需要繼續壓制自己的逃生欲望了,在那個敵兵拼盡全力向自己撲過來的時候,鄧名一撥馬頭,用力地夾x緊馬腹,頭也不回地向趙天霸他們跑去。 “追??!他跑啦!” “不要放跑了韓世子!” 這個士兵的奮力一躍,以及鄧名隨后的撤離動作,一下子將周圍清兵的情緒都點燃了,他們本來就躍躍欲試,此時兩眼再也看不見別的東西,只看見幾步前面正在狼狽逃走的韓世子的背影。 “不許放箭,抓活的?!避姽俅舐暫瘸獾?。他一眼瞅見自己隊伍里有幾個蠢貨舉起了弓箭,或許他們是想射馬吧——刀劍無眼,這幫家伙現在激動得手臂發抖,萬一把韓世子射個透心涼怎么辦?諒韓世子也無處可逃,當然還是要抓活的。幸虧有一些反應快的聰明人,拉弓的人還沒來得及瞄準,就被身旁砸過來的鐵弓和三眼銃抽得鼻血長流、翻倒在地。 大部分士兵還是明白,與其射馬,還不如趕緊追上去,要是有人跑得快揪住了韓世子,自己也要跟上去死命抓住他的一條腿不撒手,這樣就算不拿頭功也能分到一份賞格。瞄準射箭可太耽誤工夫了,就是僥幸射中了韓世子的馬,也來不及擠到近前去,肯定落在別人后邊。 前排的士兵爭先恐后地沖殺向前,背后是更多吶喊著撲上來的后排同袍,那幾個摔倒的弓箭手根本來不及爬起,就被無數雙大腳踏過。 這一批士兵的出擊,迅速在兩側的清軍隊伍中引起了連鎖反應,當奉命驅趕韓世子的譚詣親衛從陣后繞出陣前時,整條戰線上的清軍都已經自動發起了進攻,這情景把譚詣的親衛官氣得破口大罵:“無知蠢貨,就不知道再等等么?” 眼看沒有秩序的沖擊已經把韓世子嚇跑了,親衛軍官更不耽擱,帶著十幾名騎兵就發力疾馳,一邊勇猛追擊一邊用力呼喊著,招呼附近的清軍士兵四下包抄,不要讓韓世子有機會逃走。但是這些呼喊并沒有得到什么響應,大家都沒搭理這些騎兵的要求,誰也不愿意配合他們取得追擊戰果。最靠近這些騎兵并且聽到他們呼喊聲的清軍隊官也沒有作出任何配合的反應,他們的目光此時也牢牢釘在鄧名的背影上,心里急速判斷著對方逃跑的方向,恨不得韓世子被其他追擊的士兵堵住去路,一直被逼到自己面前來。 看到軍隊向前沖出去后,譚詣楞了一下,感到有點出乎意外,但他沒有下達任何命令進行阻止,只要聽到那驚天動地的殺喊聲,稍微有點經驗的指揮官就會明白沒有什么能攔阻這樣一支士氣高昂的部隊——無論是敵人還是他們的指揮官;譚詣以為,韓世子肯定會退回明軍主力隊伍以尋求保護,明軍也會迅速前進以接應他們的統帥,然后和尾隨而來的清軍猛地撞在一起。譚詣自信戰場上的局勢仍在自己掌握之中,原本希望能夠迫使劣勢的明軍主動攻擊優勢清軍,眼前的局面雖然和他盼望的不太一樣,但部下士氣如此高昂,比起原先的設想也差不太多。 因此譚詣命令擊鼓,既然進攻已經開始,那么就要保證全軍都發起沖擊,譚詣可不愿意在主力交戰的時候有一部分人在邊上無所事事,拖大軍的后腿。 譚詣手下的五千人中,除了心腹精銳和一般的營兵外,還有一千多名輔兵,他們平時的主要工作是搬運、建造等,作戰的時候也可以列陣壯壯門面,但不可托以重任。往常打了勝仗的時候,輔兵也會跟著一起追殺,但是勝負未定的時候,他們多半就吶喊造勢而不會上去拼命。但是這些輔兵現在也受到了戰兵的影響,都跟在戰兵的后面一起勇猛地追擊,從他們喉嚨中發出的吶喊絲毫不弱于戰兵,他們的戰斗意志也毫不遜色于最精銳的親衛。 “今天真要感謝韓世子?!笨吹窖矍暗膱雒?,譚詣又一次微笑起來,勝券在握會讓人心情大好??磥硪煌ü拇蛲?,這場一邊倒的仗也就能結束了。 接著,出乎譚詣意料的事情發生了,韓世子或許是慌不擇路,或許是腦袋發暈,他沒有向著自己的部隊方向退去,而是頭也不回地一路北竄,那一小隊衛士跟在他后面奔逃。 “韓世子竟然棄軍潛逃了!”之前韓世子給譚詣的印象只是愚蠢可笑,但是親自出征、率領全軍背城一戰的勇氣還是令人欽佩的,剛才譚詣甚至有一種預感,那就是韓世子很可能會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揮劍自盡,讓自己的功勞大打折扣。 但從清軍發起攻擊后,韓世子就沒有任何返回自己軍中同部下并肩作戰的樣子,韓世子一個勁地向著高處跑,譚詣雖然和他的距離越來越遠,卻仍然能夠清楚地看到他的舉動??吹綄Ψ筋^也不回地亡命奔逃,拋棄自己的軍隊,譚詣感覺真沒有辦法把這個膽小如鼠的家伙和片刻前領軍親征的那位統帥聯系起來。 如果這般怯懦,那就早點跑好了,為啥還要上戰場?為何到陣前叫陣? 剛才的叫陣只體現出韓世子的愚蠢……譚詣很快就發現不顧一切向高處跑的行為導致追擊者能夠毫不費力地鎖定他的行蹤,跑上山又跑下山,既耗廢馬力又耽誤時間——雖然向北地勢總的說來就是越來越高,但是總有一些較平緩的線路,要是韓世子往平緩的地方逃跑,就能很快拉開和背后追擊者的距離,還能利用地勢起伏隱藏自己的逃跑路線,畢竟追擊者幾乎全都是步兵,現在這樣不但無法拉開距離還很損害馬力。最不可理喻的是,逃命都來不及,還打著王旗干什么?唯恐部下不知道統帥正在亡命奔逃么? 韓世子連逃跑都逃的如此愚不可及! 譚詣甚至隱約感到一絲不足,勝利固然令人喜悅,但是太輕松的勝利則會沖淡這種喜悅。 譚詣只是乘船趕到萬縣,然后下船布置了一下陣勢,剩下的事都是對面的韓世子替他做的,先是跑來鼓舞清軍的士氣,然后棄軍潛逃把勝利雙手奉上。無論雙方實力對比如何,無論之前形勢如何,統帥臨陣脫逃都可能在瞬間扭轉一切,失去統帥的軍隊沒有統一指揮、沒有斗志和士氣,反之,看到對方統帥逃走的同時,己方的士兵也就不再怯懦,沒有恐懼,因為勝敗已經沒有懸念,剩下的只有功勞大小這個問題了。 此時周開荒正領著自己的部下向遠去的韓王王旗行注目禮,在他的另一邊,李星漢與他的一千多同袍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 開出萬縣的明軍一直沒有過于靠近岸邊的清軍,也沒有堵在清軍的正面,而是在遠處低調地布陣,他們的陣線和清軍布下的陣線有一個五十多度的夾角。剛才鄧名和他那一隊人從明軍陣前遠遠地跑了過去,明軍嚴守命令鴉雀無聲地看著;很快,數以千計張牙舞爪的清軍就追著鄧名一伙兒也從明軍陣前跑了過去。 期間周開荒一直讓全軍戒備,做好抵御清軍沖陣的準備,但這種情況沒有發生,大部分清兵根本就看也不看這邊的明軍一眼,只是一個勁地向前窮追不舍。周開荒只看到一個最靠近明軍陣地的清兵向自己投過來冷漠的一瞥,是的,就是遠遠投過來的冷漠的一瞥。明軍仍然停留在原地,自從出了萬縣城,他們就畏縮不前,現在萬縣易幟,主帥脫逃,再不會有清軍覺得明軍還是些有反抗的能力的敵人。 從開始出擊就有不少清兵為了加快速度拋去了沉重的盔甲,看到鄧名跑上山路后,為了搶先一步堵到他前面,相當不少的清兵扔下他們覺得不需要的負擔——數千人對二十余人,就算是赤手空拳,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那幫韓世子護衛了,還擔心他們反抗么?可是當周開荒看到那個清兵一邊跑一邊把身上的盔甲脫下丟掉,在這冬日里露出身上的肌rou,甩開膀子大步流星地向前飛奔時,還是錯愕不已——這還是在戰場上嗎?居然有這么滑稽的場面出現。 “殿下正為我們爭取時間,”出發前就知道己方的指揮能力弱于敵方,鄧名要求每個軍官都要把此戰的目的和計劃事先告知每一個士兵。 當清軍主力從陣前跑過去以后,周開荒也不打算做更多的動員,他立刻下令發動進攻:“擊鼓!出擊!殺譚詣!” 在周開荒所部發起進攻的同時,李星漢也正準備下令擊鼓進軍——雖然缺少旗號,但擊鼓、鳴金這些手段還是難不倒明軍的各位軍官:“殿下以身誘敵,跑往高處,為我們引開更多的韃子——殿下嚴令我們先殺譚詣,然后再去支援他?!?/br> 李星漢猛地拔出寶劍,把它筆直地指向天空,對同伴們大叫道:“擊鼓!殺譚詣!” 自從鄧名離開明軍前去勸降清軍,兩千四百多名明軍就一直奉命保持著沉默,現在禁令解除了,當周開荒和李星漢的戰鼓聲響起后,明軍將士立刻發出了一聲震天動地的吶喊:“殺!”。 回聲飄蕩在群山之間,明軍軍官紛紛越眾而出,大步流星地走向譚詣所在的位置,士兵則肩并著肩,緊緊地靠在一起,跟在前面軍官的一步之后。 明軍挺進的前路上就是清軍主力剛剛經過的地方,地上還有不少被丟棄的重物——頭盔、鎧甲等,還有幾個不幸被踩傷踏死的同伴,從來都聽說只有敗軍才丟盔棄甲,但是無數的清兵為了追擊敵人而扔掉武器、而丟盔棄甲甚至自相踐踏,這些清軍的士氣之高昂的確是聞所未聞了。 譚詣的旗幟越來越近,旗上的花紋越來越清晰可見,本來還是指向天空的明軍紛紛把長槍放平,如林的長槍尖矛指向前方。 “殺!”雄赳赳走在軍前的李星漢把手中的長劍在空中舞了一個花,敵人近在眼前,不過他還是保存著體力,穩健地前行而不是奔跑前進,只是稍微加快了一點速度,并進行了最后一次戰斗前鼓舞:“莫要讓殿下失望!” 當看到鄧名孤身在敵軍陣前時,士兵們心中的緊張并不比當事人差:韓世子不但之前冒險留下來和自己同生共死,之后還干冒奇險為自己盡力爭取戰機,現在終于到了自己出力的時候了。 “殺!” 跟在李星漢身后的士兵們齊齊地應了一聲,邁著整齊的步伐,向眼前那些呆若木雞的敵兵、還有稍遠一點譚詣將旗下的那張蒼白面孔逼去。 ……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萬縣城頭的一群人遠遠望著明軍逼近那面譚詣的將旗,一個個迷惑地眨著眼睛:“仁壽侯的兵力是韓世子的兩倍,韓世子還臨陣脫逃了,怎么大勝的局面一眨眼看上去又亂了呢?” “不僅是亂啊,這仁壽侯看上去可不妙啊?!?/br> “怎么搞的?”軍官們面面相覷,都說不出個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