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節
就目前的形勢來說,漢軍的軍事壓力也是非常沉重,除了林風直屬的近衛軍團之外,各處野戰部隊除了馬英和王大海兩鎮其他都有兵力不足之嫌,而且漢軍目前也更本沒有任何二線兵團可以輪替,所以如果執行休假制度的話,那這個軍力缺陷就更是雪上加霜,試想一下,若是邊境的敵軍趁漢軍休假的機會發動攻勢,那絕對是一場災難。但是如果借這個原因取消休假的話,那情形也更為糟糕,實際上據林風所知,自入冬以后,漢軍官兵們就一直期盼這個唯一的休假機會,好回去看看妻兒老小,如果不能滿足這個“小小”的愿望,那由此產生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不但會失去軍隊的信任,而且士氣也會受到的巨大的打擊。 經過反復斟酌,林風終于在激烈的辯論中一錘定音,這個制度必須執行。開玩笑,如果軍事條例都成為兒戲,那以后的隊伍還怎么帶?!何況這個制度也是出自林風的“金口玉言”,所以這個問題還很有可能會上升成政治事件——所謂“君無戲言”,身為君主卻不能履行承諾,那還有什么威信可言?! 下了決心之后總參謀部不得不抽調大批參謀軍官統計士兵和軍官的籍貫和回鄉路程,制定出最嚴謹的輪休計劃表,而與之配套的獎勵福利也必須安排到位,所以與此相關的軍事后勤工作也相當之龐大繁雜。 根據林風親自簽發的緊急命令,張家口、承德熱河等邊境城市開始從東蒙古部落大批收購牛、羊,而北京城內的晉徽商會也接到了大批訂單,這次林風下決心要把這件事情辦得轟轟烈烈,這個道理其實也非常簡單,若要讓手下的數萬官兵當炮灰送死賣命,打造出一支拖不垮、大不爛的鐵軍,不下大本錢肯定是不行的,而漢王自問沒本事創造出什么光輝的革命思想,那么也就只能采取各種各樣的人性化手段來籠絡、收買軍心了。 大漢官軍的第一次年假過得非常之愜意,實際上當林風拿出這一攬子計劃之后,包括周培公在內的漢軍各級軍官無不瞠目結舌,就十七世紀的中國來看,這套福利簡直溫馨體貼到了極點,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比之傳統的公車應考決不遜色半分。 在林風的計劃下,在這次大休假中漢軍政府趁掉冬季牲口掉膘廉價的機會,一共在東蒙古科爾沁甚至準格爾控制區內采購了整整五十五萬只牛羊,然后集體宰殺運送到各處軍營,每名士兵都將獲分十二斤牛羊rou、兩斤酒、兩斤鹽和一斤醬,此外還提前領取一個月的軍餉,為了方便士兵在冰雪中趕路,總參謀部計劃一共投入近六千輛各類騾馬車輛作為代步的交通工具,并且在各處官道征用大批民宅設立軍事驛站供士兵休息,沿途派遣騎兵部隊提供安全保護,另外出于天氣方面的考慮,每名回家的士兵可以領取兩雙布鞋,以便路上保暖。 除了這些均等的福利之外,漢軍政府頒布了勞軍令,凡大漢軍屬家庭,各地地方衙門必須派遣官吏上門慰問,有未成年子女者每戶人均賞糖五兩、老人賞rou兩斤,各地地保村長供應每戶木柴兩百斤,民團丁壯出人修繕房屋一次,務必令每一個大漢軍人后顧無憂,同時憲兵部隊與都察院的都衛軍頃巢而出,封鎖漢軍境內各處妓院、賭場,嚴禁任何返鄉官兵嫖娼賭博揮霍軍餉,迫令官兵們把銀錢用到安撫軍屬方面。 這場大規模勞軍活動震動了整個北方,當消息傳出之后各地諸侯無不憂心忡忡,而與漢軍敵對的各地清軍官兵也是羨慕萬分,最為激動的就是剛剛投誠漢王的安徽駐軍,實際上這批幸運兒也確實是趕上一班快船,林風還未來得及對這批投誠的綠營軍進行重新整編就展開了這項計劃,為了表示一視同仁收買人心也不可能搞區別待遇,所以這支良莠不齊的部隊也享受了一把。唯一令人遺憾的就是此刻已經開入安徽境內駐防的漢軍步兵第三軍劉栳泗部,因為軍事行動和駐地遙遠等關系,第三軍的萬余官兵錯失良機,沒能享受到這次休假機會。 除了第三軍劉栳泗部之外,新近征召的兩萬多新兵也被剝奪了探親休假的權力,而當這個決定作出之后也并沒有產生什么反彈,實際上兩萬多人也才離家不過個把月,若是馬上就放假確實有點匪夷所思,所以當命令公布之后包括新兵自己在內人人也都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有老兵受到優待為榜樣,不僅沒有產生什么負面情緒,而且士氣也更為高漲,在這個充滿溫馨的人性化軍事制度的感召下,新軍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大大加強。 與前幾次擴軍行動相比,這次新近征召的部隊不論是人數上還是兵員素質上都是更勝一籌,自從林風南返之后,漢軍政府一共征召了兩萬五千多新兵,分為步、騎兩批,主要來源于寧錦、奴爾干和綏遠察哈爾地區,以漢族人為主,分別在豐臺兵站和灤州、山海關兵站進行訓練,其實在林風的計劃中,這批新兵在接受四個月的訓練之后,將會被補充到各地的駐防部隊之中,而相對應的,各處大將的部隊也將進行一次小規模的換血行動,一批精銳的老兵和有實戰經驗的低級軍官將被抽調至北京,除了恢復近衛騎兵第二軍建制之外,林風還將擴建近衛步兵第三軍,形成一支兵員超過四萬的機動戰略預備隊。 應該慶幸中國北方的漫長冬季,在這種嚴酷的天氣中,以騎兵為主力的蒙古準葛爾部在科爾沁聯盟的牽制下,應該不會不計損耗的對山西發動猛烈攻勢,致令林風得以在這幾個月之內,抓緊時間整頓軍隊,應付一六八六年的大規模戰爭。 第七節 對于林風來說,這個新年的確過得不算愉快,雖然就中國人的傳統來看,春節都是一個大放松,但這里并不包括政客,實際上林風本人當初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本來在他的計劃中,這個春節他應該好好陪陪老婆阿珂,隨便找個地方逛逛,比如游園或者“微服私訪”都可以,或者一起努力制造一個王子公主之類,但隨后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迫使他取消了這個休假,很顯然,他忘記了咱們中國人的春節還有另一個名字——年關,而年關的意思就是把去年發生的一系列事情算總帳。 第一只烏鴉是漢王相李光地,剛剛邁入臘月,這個不識時務的混蛋就迫不及待的上門報喪,不過現在肯定也不好把這小子拒之門外,實際上當林風看到自己的宰相那副衰樣心腸也就軟了下來,其實他本人也明白政府方面今年比較困難,除了有不少令人無法放心的改革之外,領地內的傳統幾大傳統項目也出了不少問題。 短短兩年時間,未過不惑的宰相大人就已經提前步入花甲,由于平時天天見面的關系,林風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時候見到李光地,林風忽然猛的省起這個問題,想起當初兩人初遇的情形,李光地英俊年少、羽扇綸巾,談笑間將滿清王朝付之一炬,那是何等的意氣風發,而當接過康熙的接力棒之后,繁瑣而沉重的政務就將這個漢王相壓垮了,先前的少年英才華發早生,原本壯健的身體此時瘦得象根干蝦米,寬大威嚴的官服籠在身上寬寬蕩蕩,兩只眼睛深深的凹陷下去,臉上泛出一種不健康的土黃色,神色之中疲憊非常。 沒有任何意外,政府方面的確了出了大問題,當聽完李光地的報告之后,林風這才發現事情遠遠比當初預料的還要嚴重。 這個尖銳的矛盾是從最近的賑濟流民上爆發的。其實在林風接受顧炎武的求助,下令有限度的接濟人口之前,漢軍的領域內就一直存在著一股移民潮,林風根本沒有想到,自從他頒布優待工商的法令、并且親自扶植了以胡明仁的“胡記鐵行”集團之后,各級官吏、地主、大商人紛紛上行下效,在這短短的時間之內,漢政府區域內的工商業兼并已經達到了最高潮,因為占據強勢地位,大肆欺凌壓迫下層的手工業者,這些人上下串通,除了勾結部分漢軍官吏之外,還有不少人甚至收買、組織黑社會團伙,逼迫那些零散經營的匠戶、作坊主出讓產業,期間兇殺、欺詐、謀奪等等案件層出不窮,種種手段令人發指,在這種殘酷的打擊下,直隸、錦州的大部分冶鐵、釀酒、制藥等小規模作坊大面積破產,一部分破產的手工業者在強勢壓迫下,不得不進入壟斷集團的大工場工作,忍受他們苛刻的盤剝,而其他不甘心的破產者則紛紛朝遼東奴爾干地區移民。 在這個劇烈的大洗牌中,這些“無業游民”幾度對大漢政府的統治構成了威脅,而就在林風當初討伐滿洲八旗的時候,這些人除了有組織的進行告狀、上訪之外,還曾數度聘請秀才撰寫“呈文御狀”,并且成千上萬的集結一處抗議示威,有慢慢地醞釀成暴動趨勢,而針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李光地不得不行文都察院求援,在陳夢雷的兩旅都衛軍的幫助下,漢政府對這些破產者進行了數次大規模鎮壓,其中僅腰斬、梟首、斬監候者就有數百人之巨,而其他杖責、鞭笞、流放者更是不計其數,經過血腥殘酷的大規模殺戮,這場險些引發社會大動蕩的工人暴動才被勉強鎮壓下去,從而保證了林風的對外戰爭順利進行。 除此之外,這些工商業集團相互之間也是混亂不堪,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彼此之間經常大打出手,甚至買兇殺人、故意縱火,給漢軍政府制造了大批惡性治安案件,令原本動蕩不安的都市雪上加霜。 李光地對此一籌莫展,他不是一個缺乏能力的人,實際上在當今中國,他無論如何也算得上是一位有數的英杰,而這種情況卻是他從來沒有遇到的,而且也是重來沒有想過他將來會應付這種事情。雖然是一名飽讀詩書的士人,但他并不古板,如果古板冬烘他也不會積極參與對大清王朝的造反,恰恰相反,他除了字寫得好、書背得好、詩詞填得好、箏琴彈得好、八股文作得好之外,還精通帝王之術,能讀通歷史,知道古今王朝的興亡大事,熟悉政府機構的運作,同時在理財屯糧方面也很有一手,總而言之,他就是中國傳統中最最典型的儒學精英,既能“通學”又能“經濟”。 目前漢政府領地內已經形成了數十個大型財閥,其中財力最雄闊的就是以原晉徽商會會長許淡陽為首的晉徽財閥——這種模式林風非常熟悉,銀行業與工商業互相勾結形成的金融寡頭;勢力最強悍的是漢軍軍人子弟組織起來的軍屬財閥——聽起來很古怪,很像是日本的武士集團,實際上這個集團的形成還是林風一手促成,當初攻占北京之后,林風立即頒布了優待軍屬令,命令全北京的工商店鋪一律無條件朝漢軍軍屬讓利,這批人利用這個政策漏洞,乘當初社會動蕩糧油瘋狂漲價的時機強買強賣囤居積奇,雖然最后漢政府及時修正了這個政策漏洞,但他們也借此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而人脈最寬廣的是原來的大地主集團,其中尤以林風注資的“胡記鐵行”為代表——這批人占據了大批地產、礦山,同時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固定市場份額,勢力在本地根深蒂固,為了應付前兩類財閥的惡性競爭,他們也不得不聯合起來互通聲氣,同時利用胡記鐵行迫切需要礦產原料的關系攀上了胡明仁這顆大樹——眾所周知,胡記鐵行是漢王的產業,同時也是軍方器械的主要供應商,誰敢膽邊生毛、老虎頭上拍蒼蠅???! 雖然當初李光地曾懇求過主公,要求把政策回轉到傳統的農桑田梓上來,但世事豈如人意?!被束縛數個世紀的產業一旦被推上軌道,又怎會輕易的讓李光地單槍匹馬扭轉回來?!一開始宰相大人也曾壯志凌云,矢志要撥轉乾坤,然而僅僅審了幾個案件就不得不被迫面對現實,因為這些財閥與漢軍政府的關系實在是太密切,密切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rou一體,不論朝誰開刀都等于是在自己身上切rou。 而最令李光地困惑的就是漢軍領地的經濟并沒有垮下來,他想象中的“農無畝、地失佃、民無所居、生業疲敝”的窘狀并沒有出現,恰恰相反,現在漢軍領地內的市場空前繁榮,雖然仍在戰爭時期,但各種生活物質比如鹽、鐵、醬、布匹的價格比之康熙初年還低了兩成,手工業的大破產并沒有波及到廣大農村,原本固有的小農自然經濟仍然維持得很好,大工場的大規模組織生產現在還沒有能夠對自然經濟造成足夠的沖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前幾次的工人暴動才會被陳夢雷的數千都衛軍鎮壓下去。在中國社會,工人階級若是不能找農民幫忙,就他們自己想搞點什么事情,那簡直是個笑話。 一方面是社會的劇烈動蕩,一方面是財貨豐裕物埠興旺。很顯然,孔子并沒有交代如何處理這種事情,孟子也沒有,而朱熹二程王陽明是玩哲學的。所以這種奇特古怪的現象令大江南北的士林紛紛瞠目以對,其實別說是這些儒家士人,即算是林風,也從來沒有想到過這樣的情形,雖然他知道資本萌芽時期似乎有這種人吃羊羊吃人之類怪事,但那終究是歷史教科書,當真正是自己面對時,卻又總感覺怪怪的,別國怎么作的是一回事,但中國這么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這種儒家土壤中長出來的傳統資本顯然和別國大有區別,現在他們緊密的捆綁在漢軍武裝集團這株大樹上,緊緊的捆綁在新興的大漢帝國上,緊緊的捆綁在林風身上。說起來還真是一個歷史笑話,他們不是因為社會進步的關系而萌芽生長,而是林風爭奪中國、制霸天下的副產品。 這簡直象個怪胎。 林風也不知道該怎么辦。 事情早已不在他的控制之內,實際上這個東西很象是某個炸藥包,他之前所做的種種事情,都只是將這個導火索點燃罷了,之后爆炸也好、毀滅世界也好、開天辟地也好,那都不屬于他的能力范圍之內了?,F在擺在他面前的是一些非?,F實的問題:首先,破產的手工業者失業了,他們需要安置,不論是去財閥的大工場也好,還是去新征服的東北地區也好,都得給他們一個飯碗;第二,根據林風的估計,就目前的發展模式來看,漢軍現在控制下的直隸、東北市場顯然將會擁擠起來,若是當這些資本在窄小的市場內互相惡性競爭造成兩敗俱傷時,這些剛剛上道的地主、商人們肯定會失去信心,重新回到傳統的生產模式上去,從而引發大規模的經濟大衰退——這是致命的打擊,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漢軍集團不用別人來進攻,自己就很有可能垮掉了。 想來想去,似乎只有戰爭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很象是當初跟著自己賣命打仗的軍人們,這些人希望能夠跟著林風來個大翻盤,當占領全中國定鼎神州之后,根據傳統的紅利分配法則,林風可以當皇帝,他們則可以封公封侯當大將軍,封妻蔭子建立不世功業;而這批財閥也肯定只能用這種方式來解決,作為緊密團結在林風周圍的一部分,他們應該能夠跟著漢軍的腳步發展生意拓展市場,并且在與其他地方資本的競爭中享有特權,通過盤剝其他省份來養肥自己。 不過這些解決方案都只是一些計劃,通俗的講那叫“紙上談兵”,林風自己也不是什么很有把握,實際上他能夠想到這一招也只是借鑒后世中國改革的經驗,當年政府能夠犧牲全中國來養肥幾個特區,那想來自己跟著學也應該沒什么問題,當然,或許在政策cao作上會有一些困難,但只要大方向定了下來,那基本上就不會產生根本上的危險了。 如果所根本上的危險,那目前倒也還有一個,其實這也是現在困擾李光地的第二個難題。這件事情說起來責任也還在林風身上,當初他答應顧炎武的求助,開放部分邊境關口挑選青壯入境之后,這些人聚集在邊境的幾個州府鬧事,實際上林風的這個命令的確是非常之混蛋,人家上有老下有小,千里迢迢來到漢軍領地找飯吃,本來就夠凄慘了,而好不容易得到漢軍允許入境之后,卻不得不接受拋家棄子的折磨,這里面不少答應條件的人當時也是實在是餓得狠了,為了不餓死硬著頭皮丟下老小進入邊境,當喝過幾碗稀飯之后便立即反悔,要求大漢官府衙門放他們的爹娘子女進來,如果官府不答應那大伙兒就一起魚死網破。 這個事情現在已經很有點火藥味了,要知道根據中國人的理念,放棄孝道那是非常非常嚴重的罪行,比盜竊搶劫強jian賣yin更受輿論譴責,現在林風又感到了拍腦袋的痛苦,實際上這個政策也確實是他一時之間心血來潮的產物——想象中確實非常完美,丟掉了包袱,獲得一批廉價勞動力,而且也在政府財政允許的范圍之內,比買奴隸還便宜啊,可惜這個世界上并非只有他漢王一個人有腦袋,大伙都是有血有rou有親人,現在一緩過氣來就跟他來了這么一手。 譴責這些人不守信用是毫無意義的,在此次事件中,理虧的當然是漢政府這一方,雖然說賑濟流民是善舉,但要人家放棄爹娘兒女那也實在是太過分了,簡直在道義上找不到任何落腳的地方。這兩個月以來,陸陸續續進入漢軍領地的青壯已經超過了六十萬人,順著官道一字排開,最前面的已經過了錦州,而其中大部分人都還聚集在邊境的順德府、正定府的幾個邊境州縣,如果一旦出了什么亂子那可就是真的是太可怕了。 眼下的形勢基本上還在漢政府控制之內,當初這個矛盾終于暴露并且日益尖銳之后,順德、正定的兩個知府立即行文京師求援,而總參謀部雖然猝不及防,但也明白事情嚴重,所以迅速作出了反應,防區內的漢軍步兵第四軍孫思克部全軍出動前往彈壓威懾,大同的步兵第五軍趙良棟部也緊急抽調了一千多騎兵增援,除此之外,總參謀部的苦心經營的二線軍事組織在此次事件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由于臨近河南的關系,這個地區的地主們全都被楊起隆的農民大起義嚇破了膽,再加上前不久保定白洋淀發生的農民暴動威脅,各個都感到非常有必要采取一些防范措施,所以當官方要求組織民團時無不踴躍參與,不少眼光遠大的地主在無法把子侄送進正規軍的情況下,在民團上嗅到了味道,紛紛送子參與民團建設,所以盡管基層軍事建設僅僅只進行了半年,但在得到各地的地方勢力的大力支持后,也取得了巨大成效。 這個成果表現在邊境州府琳琳遍布的碉堡和防御工事上,周培公整訓民團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組織人馬大修碉堡,各地邊境州縣的民團在漢軍正規軍官的指揮下,按照“村村聯防、戶戶聯?!钡姆结樝?,按照漢政府的邊境線劃了一條長長的弧線,這個扇面防御陣形以河南的農民軍和山東清軍為假想敵,將原劉栳泗第三軍和孫思克第四軍的固定軍營要塞化,然后整理道路以及軍事驛站,保證“一方有警、八方支援”,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的防御體系。 現在這些“鬧事”的流民就被阻止在這些碉堡群之內,實際上當事態剛剛激化的時候,各地的民團團丁就在家鄉父老的要求下進入了碉堡,部分州縣的因為情況嚴重,掌握民團的漢軍軍官還打開了武庫取出兵器武裝部隊,這批組織起來的民團雖然比較分散,但總兵力也超過了十五萬人,現在雙方就在窄小的區域內互相對峙。 聽完李光地的緊急報告之后,林風立即派遣使者命令邊境守軍關閉關卡,停止流民入境,另命趙應奎上校率兩千近衛騎兵緊急增援。事情發展到現在,已經容不得他有什么選擇的余地,賑濟計劃已經完全破產了,善后的選擇有兩個——第一個辦法就是把這些已經入境的流民驅逐出去,第二個辦法就是與流民妥協,允許他們的妻兒老小進關。 兩相比較取其輕,如果采取前一條辦法就只能發動戰爭,把流民們鎮壓下去,但這種戰爭無疑是非常無聊的,即算是打勝了、把這幾十萬人都殺光了,漢政府又能得到什么好處呢?所以只能接受他們的條件,與流民妥協。 賑濟計劃只能到此為此,到了現在,林風也不得不接受現實,根據目前漢政府的財政狀況,邊境上的那幾百萬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全部養活的,而即使要賑濟已經進入境內的那百多萬人,就已經是漢軍政府的極限了。 亂世之人不如狗,如今天下交兵,赤地千里,數百萬生靈的生死存亡,就憑天發落吧。 第八節 歷史終于跨入了一六八六年,這個春節北京過得異常熱鬧,在過去的兩年之內,這個巨大的城市因為劇烈的政治變動的關系,一批有眼光的幸運兒搭上了漢軍的快車來了個大翻身,不少原本一貧如洗的窮光蛋搖身一變腰纏萬貫,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所以這個時候不少人借著過年的機會在大家伙面前狠狠地的炫耀了一把,除夕之夜除了大漢朝廷官方組織的大型煙火、燈會之外,不少富貴人家也紛紛湊趣,組織起來鬧騰著舞龍什么的,有趣的是,因為這次炫耀的人群中有不少人來自福建,于是過年的節目單里又增添了舞獅子采青這一令北京人陌生的活動,傳統的中國龍遇到了強勁的對手。 在這類活動中,漢軍領地內的各個團體活動尤為明顯,雖然這些人平時也并不是很收斂,但這個時候小圈子的特征卻表現得有些過分,令林風吃驚的是,這些人居然無師自通的懂得了公共關系學,不少財團組織的舞龍隊、舞獅子隊都打上了深深的商業烙印,出于“與民同樂”的關系,林風也曾參加過不少這樣的年會活動,見證了這一可怕的覺醒。 通常情況下,很多舞蹈隊用的龍、獅子等道具相對于傳統形象都做了很大犧牲,比如原本應該描繪龍磷、獅毛的外皮上都印上了醒目的大字,比如“童叟無欺xx商號”或“妙手回春xx堂”之類,一群彪形大漢人人神色嚴肅,就這么高舉著變異的“廣告牌”上下揮舞,將這個訊息散步到四面八方,而稍有創意一點的就在別的地方出奇招,比如獅子采青采出來的綢子上從傳統的“國泰民安”、“五谷豐登”變成了“xx商行通南北”或者“xx丹治萬病”之類牛皮癇,總而言之烏煙瘴氣怪模怪樣,讓人整個感覺非常奇特,當然這種行為肯定是遭到了士林的廣泛議論,不少學問高深的大儒比如顧炎武先生之類就對此作出了深刻的批評,雖然這里面有不少人是贊同“開工商”的進步人士,但這種巨大的變故實在是把他們嚇了一跳,要知道他們雖然贊同有條件的放松這道枷鎖,但對工商業迸發出的如此活力卻也有點措手不及,而道德人心敗壞到這個地步,也確實不能不令人痛心疾首,不過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能阻止這種事情,實際上就林風自己看來,這些老板商賈們倒是很有一點挑釁的意味,雖然這一舉措到目前為止,看上去還是那么的小心翼翼。 趁著舉國歡騰的時機,漢軍小朝廷里又有一大票官員紛紛給林風上表勸進,這個風頭最開始是來自陳夢雷的都察院,監察御史吳之榮在新年前夕突然給中南海進了一份“萬言書”,平心而論,這個吳之榮雖然平日里人品有些猥瑣,但文章確實寫得非常棒,這份“萬言書”實際上是“十幾萬言”書,看得出這個東西肯定不是一時半會能夠準備好的,由此可見此人的良苦用心。 文章走的是策論模式,傳統的理論聯系實際路線,首先從炎黃二帝開始說明關于“皇帝”這種東西必要性以及對中華民族的影響,然后開始從四書五經里引經據典,聯系圣人先賢的理論來進行證明,掉完書包馬上就開始探討古今王朝的興亡大事,這里重點講解了劉邦、趙匡胤、朱元璋幾位先生的生平事跡,最后詳細分析了當今天下的“王者之氣”,對天文學和星相學進行了一番探討,同時附上了幾分北京城里幾位很有名望的“易學大師”的推測,在這個分析時局的過程之中又具體把林風創造的那個“領導中心論”拿了出來,來了個具體結合,圍繞漢王殿下的高貴品質進行了瘋狂的吹噓,然后畫龍點睛的、不容質疑的下定結論:漢王必須即皇帝位,不然中華民族一定會有巨大的危險,會遭遇空前的災難。 沒等林風耐著性子把奏折上的生僻字認全,消息就已經傳遍了京畿大地,以媲美電報的速度迅速朝其他地方蔓延,一時之間大漢轟動,朝廷里大小官員目瞪口呆之后立即醒悟,隨即大隊跟進,一摞一摞的勸進奏章如雪花一般飛向中南海漢王府,最開始的時候上奏折的官員們倒也不是什么很夠分量,但林風這個時候因為老婆阿珂懷孕的關系一時沒顧得上理會,遲遲沒有對此表態,這個重大的政治失誤立即讓漢軍的一些首腦嚇了一跳,以為主公真的有登基的意思了,之所以一直沒有出來說話是因為自己沒有表態,當然這個時候沒有哪個傻瓜膽敢胡亂站隊,實際上能在高官的位子上混的大佬也沒什么不識時務的笨蛋,于是在漢王相李光地、大漢總參謀長周培公的牽頭下漢軍的在京重臣一齊聯名上表,請求林風登基為帝。 當林風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的時候,漢軍集團內的絕大部分官員將領都已經表了忠心,甚至一些駐扎外地的領軍將領也千里迢迢快馬傳書,因為路途遙遠的關系,駐守奴爾干的破虜將軍馬英收到風聲的時候事件已經接近尾聲,急了眼的馬英將軍一時來不及找槍手,干脆割了血管玩了一份血書,弄了幾個干巴巴的大字要求主公當皇帝,真是令林風有些啼笑皆非。 老實說就林風本人來看,當不當皇帝很無所謂,實際上這個時候他在北京和皇帝也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面對著這個大勸進風潮,雖然看上去“民心可用”,但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吃了一驚之后就立即明白是什么回事。 其實自從林風力排眾議傳檄天下之后,漢軍集團內的大部分臣僚就明白這個東西的份量,事實上就儒家經義來說,有權力對天下諸侯發號施令的除了皇帝也再沒有別人,既然漢王當初一定發這個威力巨大的檄文,那就表明他應該早就準備挑戰天下諸侯,問鼎九五大位,所以稍稍聯系一下馬上就作出了“看上去很準”的政治判斷——更令人放心的是,勸進這個東西無論成功與否,那都是有功無過的,而反過來說,當大伙都勸進你不勸進,那基本上就跟自殺沒有兩樣了。 這個時候林風沒打算當皇帝,當然這里他不想登基倒也不是怕了誰誰誰,事實上自從剁了康熙之后林風就已經看得開了,而且就登基這回事來說,他有把握天下諸侯絕對沒有什么人出來反對,唯一會表示抗議的那大概只有吳三桂的大周朝廷,不過抗議歸抗議,這種事情一旦干了而南周又無法作出什么有力反應的話,那也只能默認現實,拖上一段時間之后也只能回歸于好。 他不想當皇帝只是覺得眼下的地盤太小,雖然目前漢軍所統治的區域看上去地域遼闊,但其中除了直隸、安徽之外大部分地區都不符合傳統的“中原重地”,遼東地區按照儒家的說法那還只能叫“化外之地”,所以就這么當皇帝確實還比較丟臉,就算放到史書上流傳后世,也逃不掉一個“小家子氣”或者“沐猴而冠”的暴發戶名聲,雖然林風本人是絕對不在乎什么名聲不名聲的,但就這種事情來看,他還是抱著自己的觀點:如果一定要當皇帝的話,那還是等統一黃河流域之后才算是實質意義上的“眾望所歸”。 鑒于如此,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漢王林風在正月十五的宴會上正式下詔,對自己關于“淡泊名利”的思想進行了坦白,表明自己除了關心黎民百姓之外,對皇帝這個位子沒什么興趣,不過勸進這種事情一般都是三進三出,所以大臣們按照慣例依舊繼續上表,直至林風花費了老大的口舌,給李光地、周培公、陳夢雷等人反反復復表白之后,才勉強把這個莫明其妙的勸進事件擱置起來。 因為戰爭迫在眉睫,林風不得不把全副身心投入到軍隊建設中來,在新年過后,總參謀部連續頒布了數道升遷命令,在去年的戰爭中表現卓越的官兵得到了嘉獎,蒙古中郎將趙廣元、平遼中郎將王大海、羽林中郎將瑞克?拉歇爾遷中將軍銜,分授蒙古將軍、平遼將軍、羽林將軍將號。 除此之外,林風這段時間也頻頻光顧豐臺兵站,視察新軍的訓練情況。這批新兵自從去年初冬入伍以來,至今已經訓練了大約三個多月,就林風的經驗來看,相對以前的兵員來看,這批新兵的素質無疑要強很多,實際上這批新兵大部分在入伍之前就參加過戰爭,火槍部隊基本上就是去年參加遼東戰爭的民兵,經歷過大規模戰爭的考驗,而從奴爾干、寧錦、綏遠、察哈爾等地征集的騎兵則大都為勇武之士,之前不少人原本就是滿、蒙戰士,原本就是在部落戰爭的戰火中熏陶成長。 在去年年底的時候,駐防奴爾干的破虜將軍馬英給林風送來了一份大禮。經過幾個月的拉鋸戰,馬英統帥著大漢騎兵第六軍在基本上肅清了整個奴爾干地區,經歷過大戰考驗的大漢鐵騎驍勇善戰,連續擊敗了盤踞在偏遠地區的各個部族,鐵蹄所向無人可當,在瘋狂的征戰、屠殺下,生活在奴爾干地區的東蒙古、鄂倫春、錫克等少數民族部落紛紛臣服,根據征服慣例,馬英征調部落酋長、貴人的兒侄和勇武的戰士從軍,不過礙于大漢軍規,這批軍人不能直接補充進他的部隊,于是這幾千強征而來的少數民族騎兵被勒令自帶馬匹干糧,來北京報道,加入了漢軍的新兵隊伍,被漢軍軍官打散分拆,與漢軍騎兵一起接受軍事訓練和高士奇的“漢族同一論”教育。 至此,加上原本征集而來的一萬二千騎兵,新軍中的騎兵部隊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原定的一個騎兵軍的編制,達到了一萬六千多人,而與此同時,駐扎在外的各地駐軍卻因為戰爭消耗編制不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軍在春季進行了一場大換血。 總參謀部武選司經過周密籌劃,從正月開始就陸續從各地駐軍中成建制的抽調老兵和軍官返回豐臺兵站,為成立新軍進行準備,而新兵則開始有條不紊的補充進各支野戰部隊,此外,各地大將麾下的營、旅級中層軍官也開始交叉調動,大批馬莊武學培訓合格的軍官紛紛補充進各支部隊,軍隊的人事配備得到了空前加強,其中尤以炮兵為甚,大批深受cao炮訓練、懂得火器原理的軍官進入軍隊,大大改善了這支技術兵種的戰斗力。 現在漢軍的軍事訓練一律以準葛爾蒙古騎兵為假想敵,針對蒙古騎兵的種種戰術進行針對性訓練,實際上當林風親自視察之后,才明白他當初在后世軍訓時一些訓練項目的意義,比如大學里最為“臭名卓著”的緊急集合,這個科目的要領大概的意思就是要求士兵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戰爭準備,以應付突如其來的軍事打擊,而現在漢軍根據趙良棟、馬進良的提議,在全軍范圍內加強這種訓練,根據他們的解釋,夜襲就是蒙古騎兵最經常的戰術,這幫子混蛋因為具備了強大的機動力,非常喜歡在夜幕的掩護下突然殺入敵營縱火突擊,而限于這個時代軍隊普遍較低的軍事素質,大部分中招的部隊往往在驚慌失措中炸營潰敗,從而被一支數量很少的騎兵部隊擊敗,所以不得不加強軍隊在這方面的適應力。 在這個論調下,新入伍的新兵蛋子過得暗無天日的生活,實際上他們的訓練過程實在是殘酷無比,到了這個時候林風才明白當初那些大學教官是多么的溫情脈脈,漢軍在這方面的訓練過程基本上就是硬干加蠻干,通常的情況是黎明前夕、當大伙睡得最酣暢的時候,一伙子馬賊突然殺入新兵軍營,各個武裝整齊手執大棒,照著這幫菜鳥冷不丁的就是一通狂揍,痛痛快快海扁一頓之后再得意洋洋的走人,讓新兵們接受靈魂與rou體的雙重折磨,老實說這個辦法確實是非常之不人道,不過效果卻非常驚人,事實上經過這么幾次慘痛的教訓之后,新兵之中居然有不少人在短短的時間之內成為諦聽專家——這幫耳朵靈敏的家伙居然可以趴在床上聽到數里之外輕微的馬蹄聲,然后大喊大叫通知兄弟們在數分鐘內穿衣戴帽決一死戰。 除此之外,為了讓步兵克服對騎兵的恐懼,漢軍也頻繁的進行種種步騎演習,這個方式倒也簡單,基本上就是讓步兵列好隊伍,然后數千名騎兵轟轟隆隆在步兵方陣的孔隙中沖鋒,這個訓練非常危險,要知道數千匹戰馬奔跑起來塵土遮天蔽日,數丈之外就看不見人影,而步兵和騎兵的距離太過相近,所以訓練事故非常頻繁,基本上每次都有不少倒霉蛋掉胳膊掉大腿,不過這些非正常傷亡并沒有影響林風的決心,在這個時代死幾百士兵根本無傷大雅,無非就是撒幾把銀子,絕對沒有什么人權主義者跳出來跟他說三道四,而在目前漢軍的這種高壓加優撫的軍事制度下,士兵的情緒也沒什么需要照顧的。 士兵本來就是用來送死的,只要能贏得戰爭,死人是最無關緊要的事情。 林風堅決反對繼承戚繼光的車廂戰術,堅決反對在野戰陣形前面設置任何障礙,這一點來自于歷史經驗——漢人的萬里長城沒有擋住呼嘯而來的游牧民族,大明的高墻厚壁也沒有擋住兇猛的女真鐵騎,那士兵身前的幾塊木板、陣形前方的幾個陷馬坑,又能擋住誰?! 在這個年代,士兵的作戰意志就是無敵的核武,而林風布置給漢軍的軍事方針也非常簡單:大炮——火槍——刺刀,退縮者全家處死。漢軍不計工本花費數千萬兩白銀,卻只打造了十萬部隊,要的就是職業軍隊。 大漢步兵,打的就是騎兵。 第九節 休完年假之后,漢軍政府立即迎來了兩件大事,限這兩件大事的嚴重性和嚴肅性,在漢王相李光地的強烈要求下,在外視察軍隊的林風不得不趕回了北京。 對于這時代的地方官員來說,他們是否勝任職位,一般都從“政”和“學”兩個方面來考核,“政”的意思一般被認為是“錢谷刑名”,意思就是地方收入和司法治安狀況,而“學”的意思就是關于對治下百姓的人心教化問題,當然這個東西相對前者來說比較抽象,所謂人心隔肚皮,誰也也不知道別人在想些什么,所以政績的考核一般都確立在“勸學”上,也就是看這個地方讀書士子的情況如何。 現在這兩件重要的事情就被李光地政府提上了工作日程。這年頭政府抓收入主要還是集中在農業上,所以這個春耕工作絕對是重要無比,本來“勸農”這個事情是儒生的老本行,幾千年固定不變的農桑政策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參考經驗,所以其中大部分工作早已程序化了,官吏們干起來那都是駕輕就熟,只需要按照節氣規律cao作就是,不過今年這個工作又因為一些特別的原因而變得困難重重。 這個問題主要是出在林風倡導的農業改革上,根據漢王的命令,今年漢軍治下的大農民都必須按照政府規定大量種植“金薯”、“洋芋”和“玉米”,本來林風以為這項利國利民的舉措一定會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卻沒想到當李光地政府真正去執行的時候卻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抵制。實際上當漢軍政府的各個地方衙門貼出告示之后,立即就遭到了當地的地主的非難,然后在他們的發動和調唆下,不少地方的農民也開始進行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具體的表現方式就是對官府的律令置若罔聞,或者我行我素不理那一套,總之就是你說你的我種我的,官差一來就說老子不識字,看不懂告示。 實際上就傳統來看,這次大漢政府的行政行為的確是有點越權嫌疑,一般來說官府在農業方面的業務主要集中在興修水利或者大修龍王廟上面,至于農民具體怎么種田那確實是管不著的,而且農民對老爺們突然跑來對自己的田地指手畫腳也是在是有點莫明其妙,作為被壓迫階級,大伙兒從本能上感覺此事不妙,也不知道官府這次是想了一個什么新招來折磨人、 而地主階級反對則更是大有原因,在中國北方,傳統的主要糧食作物都是粟和小麥,雖然經過去年的觀察,紅薯土豆等東西也不象起先那么陌生,但到底也是一個新生事物,還搞不清楚規律,所以現在要是種這個東西確實算得上是“風險投資”,萬一出了什么岔子那可就虧大了,而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從去年的糧食行市來分析,紅薯土豆這個東西雖然產量大,但卻是粗糧,大部分人都很不習慣吃這個東西,所以價格方面一直上不去,而且也很不好賣,相對來說小麥之類細糧和這玩意比起來那可就真的算得上是“經濟作物”了,所以從自身利益來考慮,他們也極力反對推廣種植。 了解了真實情況之后,林風這回也有點惱火,去年的經驗表明,在這個時代糧食那就是原子彈加氫彈,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震懾性武器,而且如果一旦沒有糧食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了,但這個農業生產的事情卻似乎不能用非常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實際上到目前為止,林風也從來沒采取強力手段介入生產領域,用自己的意志指導別人來造什么東西,而且更令人為難的是,這件事情就算用強也不是那么容易,要知道反對這個事情的農民幾百上千萬,總不能在派出軍隊在田里地里監視吧?! 春耕是不能拖的,到底一年的飯碗就靠這幾天,包括林風在內也沒有哪個有膽子將這個事情擱起來,于是經過激烈的辯論,大漢政府最終不得不和地主、農民妥協,把限令種植改成“自愿種植”,發出布告通令全境,表明今年官府征糧將以紅薯土豆等粗糧為主,而且數量也要增加,反正各位看著辦,至于交不交得出那就與政府無關了。 政令發出去之后,原本巨大的爭議漸漸平息了下去,出乎意料,這樣稍微變通一下農民們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而且也立即在歷史上找到了借鑒——原來官府也是要限令家家戶戶種什么桑樹之類,看來這個新玩意也跟原來的那些東西差不多,都是官府要的,反正湊合著種幾畝應付公糧就是。 第二件事情就是關于科舉的問題。因為軍事上的巨大勝利,大漢政府的政權從風雨飄搖至逐漸鞏固,為了鞏固“國本”,這個鼓勵學問的項目當然也得從清朝政府手里接過來,實際上這個事情廣大士林也早已士期盼已久,雖然去年漢軍政府就弄過一次科舉,但那個時候形勢不明,大家伙誰也沒把握大漢的旗幟到底能打多久,而且就算考上進士之后,萬一大清再打過來豈不是糟糕之至?!所以那個時候大部分士人都還保持觀望態度,但隨著漢軍的節節勝利,韃子們一批一批的被跺掉腦袋,大漢的威望如日中天,眼看新朝就要鼎立了,這個時候再不去分一杯羹那可就真的沒機會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漢軍上下個個明里安里受到了諸多壓力,時下又是春至,這個春閨當然不宜再拖。 由于今年的政治形勢與去年大不相同,大漢小朝廷在以槍桿子為后盾的情況下,悍然宣布取消“偽清”的一切功名,大漢政權將重建科舉制度,也就是說如果之前在清朝那邊是舉人、秀才什么的,那就全部被廢掉了,退回到“童生”狀態,若是想出人頭地的話那就得重新再考。 本來林風以為這個消息傳出去之后會引起士林的軒然大波,因為人家辛辛苦苦忙活了大半輩子,這么一下就全沒了肯定是群情激奮,在林風自己看來,如果當年自己好不容易考上清華大學之后,國家突然宣布高考不作數了,而且大學生的文憑一律以初中畢業證對待,那自己也絕對會怒不可遏,所以針對這個問題他在很早之前就準備了諸多說辭,而且秘密調動了都察院和軍統的大批軍警特務,隨時準備鎮壓**。 出人意料,士林對這道命令的反應相當平靜,實際上當詔書頒布之后不少有名望的“大儒”還拍手叫好,根據他們的說法清朝的那種“夷狄之學”簡直是對圣人的侮辱,所以就算考出來的那不一定會學問精純,而廣大士子雖然憤怒但也一時之間找不到什么借口,根據歷代王朝的規律,從古到今那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人家是干掉了滿清朝廷上位的,不認滿清士人那也是正常得很。 為了把這件事情盡可能辦得更隆重,漢軍小朝廷新設了“國子監”衙門,并且重立“太學”和“律算”兩座國家級大學,林風在李光地的建議下,親自三請四接,禮聘顧炎武出山,擔任大漢國子監祭酒,并在顧炎武的推薦下,遠遠發出詔書,征聘黃宗羲為大漢太學博士、總知學事,由此自上而下,直至各地府、州、縣,漢軍各地衙門紛紛重修孔廟,禮祭圣賢,給那幫子讀書人發臘rou。 這一連串活動搞得林風焦頭爛額,這些所謂“祭圣”、“禮賢”、“開學”等雖然都是一些表面功夫,但卻是不折不扣的體力活,除了反反復復繞著圈子跑路之外,哪些子狗屁祭文一般又臭又長,弄得漢王殿下一跪就是大半天,而且還絕對不能叫苦,必須得裝得盛意拳拳興高采烈,否則就是不敬、不誠,而若是出了一點什么岔子,那之前收買人心的功夫就全白費了。 就在漢軍上下大搞學問運動的時候,奴爾干卻是大動干戈,破虜將軍馬英在肅清本地的流寇土匪之后,根據林風事前的交代,趁著鴨綠江封凍的機會大舉殺到朝鮮,大肆掠奪朝鮮邊境數道的金銀、布匹、糧食和人口,而朝鮮王國駐防在邊境的大軍虛弱已極,義州、新義州、昌城一線的邊軍只接了一仗就被馬英擊潰,數萬大軍落荒而逃,而漢軍鐵騎縱橫,前鋒營數百騎兵竟差點殺到平壤,最開始馬英還如林大敵,鄭而重之的布置軍隊,以迎接朝鮮的反攻大軍,不料等了半個多月連兵毛也沒見到一根,卻等到了朝鮮王李淳的使節。 這確實是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當朝鮮使者詢問出兵原因時,馬英簡直不知道該怎么說才好,雖然他是綠林出身,打家劫舍是家常便飯,但這個時候到底也還是當了這么久的將軍,明白國家之間的戰爭跟出去打劫還是大有不同的,何況咱們中華上國從古到今都是號稱“禮儀之邦”,所以就算出去搶也得找個名頭不是?! 在使者的追問之下,馬英想了半天,最終決定把這個問題推給主公,說到底這件事情也屬于國家級的外交大政,而他只是一方大將,這種“結交外邦”的事情最好還是好攙合的好,何況林風當初跟他交代得也很含糊,事情過去這么久了,現在林風是個什么想法也難說得很,所謂禍從口出,作人不能不謹慎一點。于是當下非常爽快的下令把軍隊退回到鴨綠江一側,要朝鮮使者自己去北京找原因。 揣著這個糊涂,莫明其妙的朝鮮大使安智星走向北京。 第十節 安智星對北京不太陌生,算上這回,他來北京已經是第六次了,在他的仕途生涯里,出使中國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作為李朝禮部曹的重要官員,他也算得上一個“職業使者”——確實是很令人無奈,小國的無奈、弱國的無奈。根據兩國傳統的關系,在正常時節,他每年都得來北京三次:過年來拜一次年,中國皇帝的生日來祝一次壽,太子生日還得來賀一次“千秋”。 這一次來中國與上次略有不同,實際上對于中國的這場劇烈的政治變動朝鮮朝野也絕對不是一無所知,老實說當林風統帥的漢軍集團剿滅韃滿之后,一向以“小中原”自居朝鮮王朝也是拍手稱快,憑良心說,雖然當初朝鮮迫于皇太極的軍事壓力,李家被迫向清廷稱臣,但骨子里卻還是相當看不起這個“蠻夷之朝,而對于這個極端反動的奴隸政權所采取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朝鮮儒生真如感同身受痛心疾首,所以當安智星率領使團到達北京之后,看到滿城儒雅衣冠,確實是相當之欣慰。 唯一令人遺憾的就是,目前兩國還處于戰爭狀態之中。 這次漢破虜將軍馬英統帥過萬大軍入寇,劫掠了平安道以及江陵道數郡,朝鮮軍民死傷慘重,消息傳來,朝野震驚,對于這一事件,廟堂里的大臣分成兩派日夜爭吵,西人派的意思是主和,北人派的意思是先出兵,即“御敵于國門之外”之后,再遣使議和。因為年輕氣盛的關系,起先朝鮮國王李淳倒是傾向于軍事解決,不過當聽說自己的數萬邊軍一戰而潰之后也冷靜了下來,采納了西人派的意見。 因為是第一個朝見的“外邦”,李光地對安智星等人的到來極為重視,雖然說此刻正值兩國交兵,但這并不妨礙漢軍政府用最高規格來接待朝鮮使團,當然這個架子也不能不擺,本來按照林風的意思就是快刀斬亂麻,當天就接見安智星商洽兩國爭端,不過漢禮部曹張英卻數經列典堅決反對,于是朝鮮使者只得焦急的在北京城游蕩了半個月之后才得到了漢王的接見。 “朝鮮使安智星,拜見漢王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安智星一身盛裝,cao著一口流利的漢語,嫻熟的兩跪六叩。 “哦,請起、請起!”林風仔細的打量著安智星,自來到這個世界之后他還是第一見到朝鮮人,所以不免有點好奇,要知道在他那個年代棒子們可是趾高氣揚,在東亞這塊地面上可是囂張得不得了,所以現在看到安智星這個樣子確實很有點快感,“安大人遠道而來,不知道所為何事?!” 安智星有點哭笑不得,心道我還能有什么事?面上卻仍是一派恭謹,恭恭敬敬的屈身道,“啟稟殿下,我王聞大王大破建奴,復禮教衣冠,此誠舉天齊賀之大事,故遣小臣賀之!” “嘿嘿……”林風嘿嘿一笑,擺了擺手,“小事情、小事情,難為小李子還這么上心——對了,小李子身體還好吧?”